石灣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中心區(qū)域,石灣陶塑技藝主要分布在禪城區(qū)石灣鎮(zhèn)街道及周邊地區(qū)。豐富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陸暢達的交通條件,使石灣成為我國嶺南重要的陶業(yè)基地。
石灣陶塑技藝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在創(chuàng)作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石灣公仔”陶塑技藝按實物形態(tài)可分為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五大類。以人物造型為代表的“石灣公仔”陶塑技藝形神兼?zhèn)?,它吸收各種文化藝術精華,高度寫實和適度夸張相結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藝術品位,形成了鮮明的地方風格。其制作工藝有構思創(chuàng)作、泥料煉制、成形、裝飾、上釉、龍窯煅燒6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煅燒的火候全憑師傅的心得體會。龍窯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種火,分別用于移動燒制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藝嫻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石灣陶塑技藝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從石灣東漢墓出土的陶塑可見其藝術雛形。石灣陶塑技藝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唐至明以前為形成發(fā)展期,明清時期為鼎盛期,民國時期為低谷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為全盛創(chuàng)新期。當代石灣陶塑名家中,以劉佳、莊家、劉澤棉、廖雄標等為代表。
石灣陶塑技藝發(fā)展到現在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場空間和現實的生存環(huán)境令年輕人難以把這門技藝當成終身職業(yè)。在此情勢下,石灣陶塑技藝中注入了大量外來元素,傳統(tǒng)技藝難以保存,亟須保護。
石灣陶塑技藝傳承人——黃松堅
黃松堅出生于1940年,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譽為“石灣貼塑陶藝的拓新者”。他的《吹簫引鳳》《春夏秋冬》《媽祖》等作品,在社會上贏得高度評價,黃松堅也逐步形成了貼塑仕女玲瓏精妙、優(yōu)雅靈秀的藝術風格,開創(chuàng)了石灣陶藝一大流派,其代表作《春夏秋冬》堪稱石灣新貼塑陶藝的經典之作。
黃松堅努力在藝術實踐中探求規(guī)律,提出“以實揚虛、虛實相影、深化形神”等多種寶貴的美學創(chuàng)作理念,并將其貼塑技藝悉心傳授給何毅青。
黃松堅去世后,為緬懷并致敬恩師,何毅青創(chuàng)作了《新春夏秋冬》。
第一步是構思,經過長時間苦苦思索,并根據自己的理解,何毅青的腦海里逐漸浮現出四幅畫面:春游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從春夏秋冬,何毅青進而聯想到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春天是一個花季少女的時期;夏天是含苞待放的年華;秋天是女性成熟的時期;冬天是一個人沉淀下來的時期。每一個時期,她表現出來的神態(tài),表情都會不一樣。
然后是創(chuàng)作。何毅青計劃用兩套手法來演繹。一套用“微貼塑”的手法,塑造出清麗脫俗且具現代感的效果;另一套用傳統(tǒng)的貼塑手法,表現衣服豐富的層次、花紋色彩的艷而不俗,并將精細繁復的繡花融到作品身上,凸顯出立體感和層次感。
相比黃松堅的《春夏秋冬》,何毅青在技法上有創(chuàng)新之處,為了雅俗共賞,她獨創(chuàng)出“微貼塑”手法,刪繁就簡,既繼承了傳統(tǒng),又有創(chuàng)新和突破。何毅青解釋,貼塑的手法是以繁復的工序,比較多地用到貼花、鑲邊工藝,來體現工藝的效果;而微貼塑是以精概面,在關鍵的地方,貼一點花紋用于點綴。
《新春夏秋冬》復活了仕女形象。何毅青說,她是從女性的角度來審視女性的美,不同的氣質會構成女性不同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