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文
【摘要】教師設定多樣化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走出機械化、單一化的學習結構,真正地愛上生物知識。然而,傳統(tǒng)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讓許多生物教師仍舊采用“師講生聽”“題海戰(zhàn)術”的教育方式,嚴重阻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形成對生物知識的抵觸情緒。
【關鍵詞】設導;設問;創(chuàng)境;實驗
一、巧妙預習,強化認知
預習是指在課前提前閱讀、思考要學習的內容,通過提前聽、提前看、提前讀掌握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高效率的預習可讓學生在正式學習前對課堂教學內容形成初步的認識,降低其重難點的學習難度,提高其聽課效率。然而,當下部分學生預習時不得其法,或者通過大量閱讀了解知識,或者通過大量抄寫、死記硬背記住知識,耗費了相當多時間、精力卻并不能收獲理想的預習效果。高中學習時間寶貴,教師應巧妙滲透預習方法,讓學生使用正確的預習方法,按照正確的預習步驟提前學習相關知識,提高其預習效率。
比如,在教學《組成細胞的分子》一課時,教師使用“導學案+微課”指導學生巧妙預習。先布置導學案,在導學案中明確教學目標: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簡述核酸的結構和功能;概述糖類的種類和作用;舉例說出脂質的種類和作用;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說出水和無機鹽的作用等。學生通過認真閱讀導學案內容明確學習目標,針對性的閱讀教科書、教輔書內容,從而完成學案中關于“組成細胞的元素”“細胞中的無機物”等問題的填空,使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對所學內容形成初步認知。同時,教師在學生群內上傳微課視頻鏈接,讓學生點擊鏈接觀看視頻了解蛋白質的相關計算和核酸的組成方面的知識,使其提前做好學習重難點的準備,為其課上的高效學習做好鋪墊。這樣,學生在巧妙預習中明確預習思路,掌握預習方法,預習效率穩(wěn)步提高,認知能力也得到增強。
導學案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微課視頻可將課堂教學重難點以動畫視頻、演繹視頻、分析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將導學案與微課結合使用指導學生巧妙預習,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使其在自主學習階段形成良好的認知思維。
二、巧妙設導,激活興趣
如果將一節(jié)課比作是一場舞臺劇,那么“導入”環(huán)節(jié)就相當于舞臺劇的“序幕”,直接影響學生進入新課的態(tài)度。為了讓學生對生物知識保持積極的探索欲望,使學生主動走進新課之中,教師有必要關注導入環(huán)節(jié),并結合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趣味性的導入方式,促使學生在靈活多樣的導入中,逐步走進新課[1]。
比如,在學習《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中,為了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便可以借助生活元素、問題情境等,優(yōu)化導入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教師先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出“在運動會的長跑項目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許多學生因為高強度的競賽任務,會出現(xiàn)暈倒的現(xiàn)象,這時候校醫(yī)會喂暈倒的同學喝一杯葡萄糖,過幾分鐘后,暈倒的同學就會有所恢復,你有想過這是為什么嗎?”的問題,讓學生結合以往觀察到的生活現(xiàn)象,積極地進行思考。在學生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先不對這些想法進行點評,而是鼓勵學生帶著這些想法進入新課,讓學生在新課中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這樣,在正式的授課中,學生會始終保持對學習的動力和欲望,全程積極地進行對生物知識的探索。
生活元素能夠拉近學生與生物知識之間的距離,問題情境能夠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引入生活元素和問題情境,能夠迅速地聚焦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對新課中的內容產生探究的欲望,以便學生點燃學習生物知識的動力,自主走進新課之中。
三、巧妙設問,引發(fā)思考
在生物課堂上,教師常常應用問題檢驗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質量,以便結合學生的回答,及時地為學生進行生物知識的補足,而學生也會基于自己對生物知識的疑惑,對教師提問,從而在教師的輔助下,增強對生物知識的認識。而素質教育理念與生物課程的結合,讓教師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維、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對此,教師也要圍繞生物知識,為學生設定多樣化的探究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以便學生沿著問題的提出方向,摸索生物世界的精彩奧秘。
例如,在教學《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時,教師便可以應用問題,指明學生自主思考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課堂的初始階段,教師為學生設計“人體內細胞直接生活在哪里呢?”的問題,以便伴隨學生的思考,為學生引入“體液”的名詞。緊接著,教師再設計“體液的概念是什么呢?”“體液可以如何進行分類呢?”等問題,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方向,對體液的概念、組成成份等進行探究。之后,為了讓學生從實例的角度認識到體內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教師再設計“毛細血管壁細胞和毛細淋巴管細胞的生活環(huán)境一樣嗎?如果不同,分別是什么呢?”等問題,逐步引出血漿、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系。在課堂的最后,教師也可以提出“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等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對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反思和回顧,從而在回答問題中完成對知識的總結。
教師將問題貫穿在整個生物課堂上,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一直沿著問題的方向,對生物知識進行探究和分析,并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進入生物的世界,感知生物課堂的精彩紛呈。
四、巧妙創(chuàng)境,化解難點
在傳統(tǒng)生物課堂上,教師常常直接依據(jù)教材上的內容,采用口述的方式,為學生講解生物知識。然而,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抽象的學習方式,會遮蓋生物世界的精彩魅力,無法讓學生窺探生物知識的奇妙之處。而現(xiàn)代教育資源具有對抽象元素進行形象化處理的優(yōu)勢,能夠幫助學生撥開迷霧,讓學生深刻感知生物世界的魅力。所以,教師有必要應用媒體技術改良生物知識的方式,為學生搭建直觀情境,以此巧妙地化解教育的難點。
比如,在《細胞的增殖》這節(jié)課中,為了降低學生理解本節(jié)課的難度,教師便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直觀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播放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動畫,讓學生對這一過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之后,教師對動畫進行暫停、放大等操作,以便學生在細致觀察中,精準把握各個時期細胞的特點。緊接著,教師再為學生播放高等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動畫視頻,并提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和數(shù)目是如何變化的呢?”等問題,引導學生基于直觀視角,對高等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進行有效分析。緊接著,教師再將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圖片,與高等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圖片呈現(xiàn)給學生,并帶領學生進行比較,促使學生在強化圖像解讀能力的同時,增強對有絲分裂的認識[2]。
現(xiàn)代教育資源的出現(xiàn),能夠打破傳統(tǒng)生物教學中的壁壘,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真正地突破以往的學習模式,從直觀的角度看到生物世界的精彩之處,并在直接觀察、直觀比對中,增強對生物知識的理解,不斷提高學習生物知識的品質。
五、巧妙合作,彰顯本位
新課改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期望教師為學生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促使學生在小組中自主對生物知識進行探究和分析。這一方式的提出,無疑顛覆了“師講生聽”的教學形式,真正地讓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在實際組織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時,教師也應當做好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在合作中加快學習的步伐。
以《人類遺傳病》的教學為例,為了凸顯學生的本位性,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搭建合作平臺,鼓勵學生之間展開交流、互動的活動。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前,教師先參考之前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交流能力、生物素養(yǎng)等進行分析,以便基于優(yōu)勢互補的科學原則,合理地安排每個小組的成員,使得每個小組中的學生“各有千秋”。緊接著,教師為學生提出“什么是遺傳病呢?平時的感冒、發(fā)燒屬于嗎?”“先天性的疾病一定會遺傳嗎?”等問題,并為學生設定自主思考的時間,讓每個學生基于自身的生物學素養(yǎng),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梳理。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以便學生在交換彼此的想法中,從多個角度出發(fā),認識到遺傳病的含義、特點等。
教師先對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進行分析,再基于科學的原則,進行小組成員的安排,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以便每個學生在綻放自身光彩的同時,與同組的其他學生形成合力,共同探究生物知識,從而在享受合作樂趣之余,加快學習生物知識的進度。
六、巧妙練習,鍛煉能力
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這能夠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變換練習教學思路,圍繞著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選擇典型的練習題目,并對選擇的題目作進一步的篩選。通過精選、精篩剔除同質性強、練習意義不大的題目,讓學生練習。之后,教師再對題目進行精講,比如講解問題分析思路、問題考查知識點、問題解決方法等加強學生對題目的認知,提升學生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能力。
以《細胞的基本結構》教學為例,為了解學生關于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功能以及細胞器之間怎樣分工合作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情況,教師設計三層次題目:第一,填空題。將理論知識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在關鍵處設置“填空”,讓學生結合理論寫下答案,加深其對知識的記憶。如果學生答錯,說明其基礎不扎實,要求學生重讀、重憶相關知識點,及時查漏補缺;第二,選擇題。通過簡單表述問題考察內容、出示多個干擾項干擾學生的判斷,使學生在閱讀題目、分析題目、判斷題目的過程中回顧知識選擇正確選項,從而鍛煉學生的抗干擾能力。如果有學生選錯選項,教師對錯誤原因進行精確分析,比如看錯選項、知識掌握不扎實等,讓學生根據(jù)錯誤反思不足從而提高自我;第三,應用題。通過提出“分析結構模式圖回答問題”“分析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及物質跨膜運輸示意圖回答問題”等問題考察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并針對其不足及時采取補救教學措施。
教師巧妙運用填空題、選擇題、應用題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再根據(jù)練習反饋指導學生查漏補缺,實現(xiàn)對其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反思能力、自我提升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
七、巧妙實驗,彰顯特色
生物實驗是生物課程的特色,也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提高生物實驗在整個生物課程中的占比,讓學生基于實驗的方式,完成對生物知識的驗證,并發(fā)展實驗探究能力,從而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可以依靠自身的操作和探究,獲取更多新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時,為了讓學生對酶的特性這一知識有更加深入地認識,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溫度和pH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基于實驗的方式,加深自己的印象。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為學生設計“本實驗的原理是什么呢?”“如何科學地展開實驗步驟呢?”等問題,了解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步驟的認識。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再為學生創(chuàng)建小組,引導學生集中集體的力量,共同參與實驗探究的活動。在組建小組后,學生一起準備相應的實驗器材、實驗試劑,以便實驗活動能夠有序實施。而在學生進行實操時,教師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操作情況,當學生出現(xiàn)操作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時,教師要及時地出現(xiàn),為學生進行糾正,避免因為操作失誤而影響最終的實驗結果。
教師提高對生物實驗的重視,加大生物實驗在整個生物教學中的比重,不僅能強化學生在整個生物課程中的參與性,也能夠變換學生獲取生物知識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地基于自己的雙手和自己的觀察生成生物知識,從而加深對生物知識的印象,實現(xiàn)生物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八、巧妙復習,提升水平
復習對于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必須重視復習教學,指出學生自主復習的重點,傳授有效復習的方法,使學生在復習中完成知識的構建,進一步提高學習水平。對此,教師可將思維導圖教學法巧妙運用到復習教學中,以圖引思使學生形成結構性思維、層次性思維,從而養(yǎng)成其按圖索驥、層層推理、層層聯(lián)系的復習習慣。
以《細胞的生命歷程》為例,完成整章的教學后,教師結合考綱中關于“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衰老與凋亡”等要求,在復習課上板書“細胞的生命歷程”導圖,同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本章主要講了哪些知識點?你能系統(tǒng)地概述一下嗎?”讓學生在概述期間總結本章中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衰老、細胞癌變、細胞凋亡的知識,從而搭建出系統(tǒng)的復習框架。之后,在系統(tǒng)框架的基礎上搭建小框架。如,圍繞著細胞的衰老總結細胞衰老過程、特征、原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小框架,再向小框架上填充具體內容。指導學生在復習中重復上述操作,使其在搭建大、小框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構建、知識鏈接的方法,從而提升其綜合學習水平。
總而言之,在全面推進新課改的當下,生物教師應當主動地把握生物課程的教育特色,積極地進行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調整,以便學生在新穎的學習模式中,看到生物知識的閃光點,從而主動地投入自身的精力,進行生物知識的探索,不斷強化生物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曾偉梅.在生物教學中巧用問題教學法[J].師道:教研,2011(8).
[2]楊家珍.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質量[J].讀寫算,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