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 要:近年來,我國外語界專家學者一直在探討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韓寶成教授提出的“整體外語教育”理論似乎給外語教學和改革指出了一條道路。而面對現(xiàn)實國情,以及全新外語教材和各類外語考試,教育界需要通力合作,不斷探索,使有益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更好地實現(xiàn)外語教育改革的既定目標。
關鍵詞:外語教學;教育理論;研究述評
外語界專家學者們一直在探討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2015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提出構建“產(chǎn)出導向法”。倡導“學習中心說”,即所有的課堂教學活動都以有效的學習為目的。另外還提出“學用一體說”,“學”即輸入性學習,包括聽力和閱讀;“用”指的是輸出,包括口語、寫作以及翻譯。提倡在使用中學習,在學習中使用,邊用邊學,學與用結合。
2017年,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的王初明教授提出“以續(xù)促學”。該理論認為,語言通過“續(xù)”學會,學習效率通過“續(xù)”提高。它是基于王初明之前提出的“以寫促學”發(fā)展而來的。他提出的寫長法是加大學生的寫作量,通過寫作既能表達真實情感也能增加其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但它也有缺點:沒有將語言的大量輸入和輸出緊密結合,沒有給學習者提供足夠的樣板去模仿。所以王初明提出“學伴用隨”原則,即在寫長法實施過程中進行讀后續(xù)寫。學習者在前文提供的語境相伴下模仿使用語言,增強了詞語記憶效果,學以致用,提高了學習效率。
2018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韓寶成教授提出了“整體外語教育”。它提出整體外語教學的三大理念:一是“整體內容觀”,是指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來選擇和設置外語教學的內容;二是“整體學習觀”,是指學生學習外語不僅僅是為了學習一門語言,而且是為了提高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三是“整體教學觀”,指在外語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完整語篇,然后根據(jù)語篇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讓師生之間進行有意義的互動。
以上三種教學理論有其共同特點,都強調了輸出的重要性,用輸出來促進外語學習,讓語言學了之后會使用?,F(xiàn)實教學中,教師總把教授課文當成課堂教學的目標,很少給學生留時間進行語言運用,所以我國外語學習者的最大問題就是“啞巴英語”,寫作能力也很差,這極大限制了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文秋芳教授在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中提倡的“輸出驅動假設”和“學用一體說”,王初明教授提出的“以寫促學”及“學伴用隨”原則,以及韓寶成教授提出的“整體學習觀”和“整進整出”的教學觀都體現(xiàn)了輸出對輸入的促進作用,強調輸入性學習和產(chǎn)出性運用之間要緊密結合,互相促進,最終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
但三者之間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相比之下,筆者認為韓寶成教授的“整體外語教育”更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更符合我國現(xiàn)實的外語教學情況。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整體外語教學體現(xiàn)的是整體教育觀。整體教育強調體驗式學習和多種方法的融合,主張促進人的內在成長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我國一直以來將外語僅僅看作為一個必要的交際工具,在教授外語的過程中只注重學生的基礎語言理論知識、聽說讀寫能力、翻譯等語言技能培養(yǎng),而沒有注重學生的常識、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我國目前提出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韓寶成提出的整體外語教育觀正是以這一目標為出發(fā)點,要通過外語學習來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如語言運用能力、國際視野、人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等。他提出的“整體內容觀”,即選擇有意義的語言材料,就能實現(xiàn)語言的人文性這一功能,這符合教育理論以及我國的教育目標。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chǎn)出導向法”雖然提出全面育人的觀念,但并沒有論述如何去實現(xiàn)。王初明教授的“以續(xù)促學”的理論也沒有強調全面育人這一教育目標。
第二,整體教學是由現(xiàn)代外語教育教學理論和時代研究的成果所決定的,其結論為許多外語教學流派所公認:一是部分之和不等于整體。語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分開來學;二是語言知識不等于語言運用。語音、語法、詞匯等只是組成語言的結構體系,它們?yōu)檎Z言運用做準備,不能等同于語言運用;三是語言教學最終目的是語言運用,而不是掌握語言知識。在現(xiàn)實教學中,確實存在各種“不整”現(xiàn)象,例如詞匯與句子分離,句子與語篇分離,語法與語境分離,語言與文化分離,形式與意義分離,理解與表達分離,認知與創(chuàng)新分離等。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忽略了對整體篇內在意義的把握和理解,而是將整篇文章分成碎片來講,如單獨摘出詞匯、句子或語法來講,只注重語音、語法、語義及詞匯等語言形式的教學,這樣就把整篇英語文章的美感破壞了。很多教師脫離語境和語篇而單單講詞匯知識或語法知識,很少去滲透文化知識,導致學生很難理解;而且在課后,只是布置一些單句詞匯或語法填空題,詞匯和語法的運用只停留在某個句子中,而非語篇,更是缺乏說和寫的語言運用訓練。韓教授提出的“整體教學觀”即“整體輸入”“整體互動”“整體輸出”解決了這一問題。“續(xù)論”也倡導基于輸入的輸出,但簡單的續(xù)編、模仿并不是創(chuàng)造性意義建構的過程,并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
第三,整體外語教育強調語篇是語言輸入的基本單位,因為語篇里才有完整的意義,學習者感興趣的是語言的意義而不是形式。而且,語言材料的選取要原汁原味。許國璋也認為我們外語教學要選擇直接來自該語言國家的材料,而非譯文或者外國人所寫的語言材料,而且要保證數(shù)量足夠多,這樣才能保證語言輸入的質量,鄒為誠曾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說沒有語言的“海洋”,不親身“下?!斌w驗,就不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游泳本領”。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依賴課本、教材、習題,很少擴充課外閱讀,更不用說原汁原味的完整語篇了,所以導致語言輸入量遠遠不足,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差;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大多講的是枯燥乏味的語言形式,語法,詞匯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顯得枯燥無味,導致很多學生對學英語毫無興趣。所以整體輸入的提出給教師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
第四,好的理念需要有可行的方法去實現(xiàn)。韓教授依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以及有關語言運用的論述,結合語類理論和活動理論,參考語類教學法構建了整體外語教學流程,教師應帶領學生依次開展意義理解、協(xié)商和表達這三項活動。他認為意義理解活動應包含體驗語言表達和探析文章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意義協(xié)商包含再現(xiàn)語言知識和共建語言意義兩個層面;意義表達包括初創(chuàng)和呈現(xiàn)兩個層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要通力合作 共同探討和學習。
這個整體外語教學模式是以語言材料為載體、以師生互動和學習活動為媒介,以建構意義為目的,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產(chǎn)出導向法”被提出之后并沒有被廣泛應用,“以續(xù)促學”更是對現(xiàn)代的外語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和實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且在課堂中具體應該怎樣實施,我們無從下手。
第五,三種理論適用的學習者不同。“產(chǎn)出導向法”和“以續(xù)促學”主要針對的是中高級外語學習者;而“整體外語教育”適用于所有的外語學習者,包括初學者和幼兒,不同的年齡段不同認知水平的人可以選用不同難度的語言學習材料,包括兒童故事繪本、文學作品和應用文等。
總之,韓寶成教授提出的“整體外語教育”理論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符合我國當代教育理念,給外語教學和改革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韓寶成. 整體外語教學的理念[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04):584-595.
[2]韓寶成. 整體外語教育及其核心理念[J]. 外語教學,2018(02):52-56.
[3]韓寶成. 整體外語教學的實施路徑[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04):583-595.
[4]王初明. 從“以寫促學”到“以續(xù)促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04):54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