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是一種充滿陽剛之氣的民間舞蹈,在連云港市東??h地區(qū)代代相傳。其表演形式以跑馬為主,隨著整體隊形的變換而不斷變換,從而跑出不同的陣勢。本文通過對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的實地調查,針對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程式化的陣勢、典型化的動作以及獨特化的服飾道具舉例進行詳細分析;并在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南辰跑馬燈舞的發(fā)展變化中,具體論述南辰跑馬燈舞陣勢改變的緣由及動作、服飾道具的革新。
一、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的歷史起源
“燈舞源于燈節(jié),是燈的制作工藝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以彩燈作為道具,并因燈的造型不同而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其表演形式以南方見長,燈的造型也更為精致美觀?!迸荞R燈也稱“竹馬”“活馬”“竹馬戲”,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舞蹈形式,最開始是從小孩兒的騎竹馬游戲演變而來,經過代代民間藝人反復實踐研究并做出改變,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特征、獨特韻味的舞蹈形式。跑馬燈舞經常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慶日里表演,演出的地點各不相同,有的在民間廟會演出,有的則在大街上即興而舞。跑馬燈舞表演形式較為簡單,每每演出時,藝人們穿著各式各樣的民間服飾,腰系用竹竿或竹篾扎成的、分為前后兩半的竹馬,做出騎馬狀并不斷變換著陣勢和動作,一邊跳一邊前行,觀眾則要跟著跑馬燈舞的隊伍移動。演出時表演者的數(shù)量可多可少,并不影響整個舞蹈的表現(xiàn)及其渲染的氛圍。跑馬燈舞表演的人數(shù)不同時,表演的舞名也各不相同,一人時稱“獨馬”,做演馬、跳臥等表演,二人多演《小兩口回娘家》,四人則多演《三英戰(zhàn)呂布》。
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因此其在蘇北魯南地區(qū)具有悠久的歷史。雖然在江蘇省各地普遍都有跑馬燈舞,但南辰跑馬燈舞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內容和藝術特色,大多表現(xiàn)北宋年間楊門女將穆桂英抗擊遼兵入侵中原大破天門陣的英雄故事??谷諔?zhàn)爭時期,南辰跑馬燈舞多次成為慰問抗戰(zhàn)一線戰(zhàn)士們的文藝表演。為了鼓舞軍心,增強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南辰跑馬燈舞在1942年進行了大規(guī)模、大范圍的宣傳演出,鼓勵當?shù)乩习傩折x躍加入抗戰(zhàn)隊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辰跑馬燈舞逐漸衰退,流傳至今只有在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才能看到,很少有藝人表演,并且在演出過程中越來越少的人能停下腳步來觀看這一民間舞蹈。近些年,南辰跑馬燈舞得到當?shù)卣匾暡㈤_始挖掘整理,成功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政府同民間藝人一起努力采取了多樣化的保護措施,使得南辰跑馬燈舞得以更好地傳承。
二、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的風格特征
(一)程式化的陣式
南辰跑馬燈舞有著自己獨特的程式,它的隊形不是隨意而動,而是具有含義的各種不同陣式。演出時分為祭祀、大場、小場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各自獨立但又相互聯(lián)系。在表演形式上既包括竹馬、燈舞以及跑馬燈舞的基本動作元素,又加入了秧歌、跑花船、劃旱船、紅公嘴、撲蝴蝶等各具特點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
祭祀是在跑馬燈舞表演之前。為了保佑將士們早日歸來,祈求百姓豐衣足食、天下太平,所有演出人員在村中長者的帶領下,排隊至村口燃放鞭炮、燒火紙、朗誦相關祭文,以此來祭拜祖先。這些既是蘇北地區(qū)風俗習慣的反映,也是民間舞蹈與民俗活動息息相關的表現(xiàn)。以前祭祀是為了祈愿國家太平,現(xiàn)如今則是在祈求歲歲平安、期望國家昌盛繁榮的同時,營造節(jié)日的喜慶氛圍。
大場與祭祀、小場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場所有的表演人員均為男子。演員共有十七人,分為五組,每組有馬、燈、卒各一,最后跟著一燈一傳令兵。前四組馬者身著女裝,以跑馬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隨著整個隊形的變化而跑出不同的陣勢形成不同的隊形。大場舞蹈是南辰跑馬燈舞的核心,并且是純舞蹈,不表現(xiàn)具體的故事內容,只表現(xiàn)舞蹈風格,通常伴奏只有大鑼、大鼓和大鈸等打擊樂器,伴隨著舞蹈動作渲染氣氛。表演開始時,在傳令兵的引導下和大鑼、大鼓、大鈸的催促下,主帥、馬匹、馬燈和馬童等的扮演者按逆時針繞場而行,步伐由慢漸快。表演兩軍廝殺的各種戰(zhàn)爭陣勢時,傳令兵不停地表演騰空翻躍和旋轉滾打武術動作。整個大場的舞蹈類似于明清的“純舞蹈”,既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時的對立場面,又使整個演出和諧統(tǒng)一、引人入勝。
小場相對于大場和祭祀來說,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小場多表現(xiàn)喜劇故事,表演形式多樣,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楊門女將凱旋歸來后百姓歡呼雀躍的場景。其中包括花鞭舞、扭秧歌、劃旱船、撲蝴蝶等多種民間舞蹈形式,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縛,只體現(xiàn)歡樂的場景。人物各唱各舞、姿態(tài)各異,靈活且自由。演出的人員不受約束,年齡沒有任何限制,完全是自由舞蹈,是一個開放性極強且有一定包容性的舞蹈形式?,F(xiàn)如今,小場表演的次數(shù)最多,觀眾最喜愛看帶有娛樂色彩的舞蹈,能夠使人身心愉悅、有如身臨其境。
(二)典型化的動作
南辰跑馬燈舞的動作也較為簡單,表演者以跑場為主要動作不斷變換隊形,并且在表演的同時兩兩相互形成交流。充滿民族色彩的音樂伴著跑馬燈舞不斷變換的隊形,更讓觀眾體會到愉悅的氣氛和傳統(tǒng)民間舞蹈的精髓。在整個舞蹈表演過程中,表演者以圓形為主要隊形,以跑場、墊步等腳下步伐為主要動作,配合手上拉馬脖上韁繩的動作形成整個表演。演員左手拉著馬脖子上的韁繩,右手拿著帶穗的鞭子跑場,腳下以小跑步為主,右手不斷地拉著繩子使馬頭部不斷晃動。演員右手持鞭,時而向右下方傾斜抖動,時而向正上方豎直抖動。所有的跑馬燈舞表演時都有一位引領者引領演員跑出陣勢。引領者手持鞭子畫圓,當連續(xù)畫到第三個圓時就是告訴演員準備跑起來。馬頭、馬耳均揺擺晃動、活靈活現(xiàn),鮮明地再現(xiàn)了戰(zhàn)馬奔跑的場面。跑馬燈舞不僅有身著馬道具的表演者,還有手持花籃、花燈、扇子、手絹等道具的表演者來進行秧歌表演的部分。秧歌等充滿喜慶氛圍的舞蹈通常在小場中進行,運用秧歌這種極具張力且能引人入勝的民間舞蹈能讓觀眾沉浸到歡樂的氣氛中。
(三)獨特化的道具
南辰鄉(xiāng)的跑馬燈距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在初期階段,小孩子喜歡玩用竹子制作而成的竹馬,慢慢地這種游戲道具成為了表演工具。為了增強其演出效果,配合跑馬燈舞的舞蹈效果,跑馬燈后期增加了彩帶和彩紙,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其藝術表達效果。南辰跑馬燈舞的表演服飾也是獨具匠心,服飾主要以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為主,配以戲曲化的帽子。服飾的戲曲化不免與表演內容如楊門女將抗擊敵寇的故事有關。南辰跑馬燈舞的道具也相當難以制作,一般先用竹皮或竹篾扎成骨架,再在外面糊上數(shù)層厚紙,涂上各種各樣的顏色后涂抹桐油,再加上各式的彩帶和花作為裝飾,并且會在馬脖部位系上鈴鐺,下面圍上白布圍裙,再于裙上畫出奔馳狀的馬腿,還可在馬腹兩側畫出騎手的腿腳。這樣在演出時伴隨著舞者的動作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拟忚K聲,和著嗩吶等樂器的節(jié)奏,使整個演出更引人入勝。
三、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的嬗變
(一)舞蹈陣式的嬗變
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經歷八百多年的不斷演變發(fā)展,道具在許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變,其中舞蹈陣式的變化就受多重因素影響。因為南辰跑馬燈舞有七十二種不同的陣勢,演員通常要演上大半天才能將要表達的故事情節(jié)全部表現(xiàn)出來,所以經過一天的表演演員們通常精疲力盡。根據(jù)南辰跑馬燈舞第五代傳承人徐建華所說,演員在平時訓練中就要通過千百次跑場來記住自己的位置和路線,很多人在跑場訓練過程中記不住自己的位置很容易與其他演員相撞;并且跑馬燈舞有七十二種不同的陣式,每個陣式的跑法各不相同,所以在流傳過程中有的表演者跑錯,在訓練過程中有的漏掉幾個陣式,也是再正常不過。這原先的七十二種陣式雖是表現(xiàn)北宋年間楊門女將穆桂英抗擊遼兵入侵中原大破天門陣的故事,但演出時演員要背著重重的道具跑上一天的時間,沒有經歷一段時間集中訓練的舞者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在表演的初期觀眾們的熱情程度最高,隨著表演節(jié)奏的加快,部分觀眾會認為舞臺場面和劇情發(fā)展脫離現(xiàn)實、略感荒誕,不符合其審美需求,從而導致對演出的熱情降低。這就導致在傳承中能去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能堅持練習的人也越來越少。這就致使南辰跑馬燈舞不得不在七十二種陣式中減少不必要的陣式,在不使表演效果降低的基礎上減少表演的時間,從而使得跑馬燈舞更加精練。于是在傳承人的思考下南辰跑馬燈舞得以重新整理,原先的七十二種陣式刪減整合為十七種陣式。在陣式的變化中,“8”字陣尤為特殊,因為這個陣式所打的鼓點與其他陣式完全不同,若與鼓點稍有不合所有的演員就都會亂掉,進而撞在一起,所以在傳承過程中8字陣有著嚴格固定的跑場路線,并且需要和著音樂數(shù)著節(jié)奏練習,與先前根據(jù)音樂即興跑場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二)舞蹈動作的嬗變
南辰跑馬燈舞在不斷變遷中對動作方面的革新也是別出心裁。在最開始的跑馬燈舞演出中,演員都畫著類似于戲曲演員的妝容,手持馬鞭揮動著,每場都會有一位引領者在前面帶著所有身著馬道具的演員跑場。最開始的時候引領者會手持馬鞭揮動﹐帶領所有的馬兒跑圈,在跑動的過程中,領頭人會揮動著馬鞭似是抽著馬兒讓它快速跑動,又有著不同造型的舞蹈亮相動作。但這些動作都沒有具體的含義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表達,于是在傳承的過程中被不斷刪減改編?,F(xiàn)在的跑馬燈舞的動作簡單易懂,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到場面的宏大及舞蹈的陽剛之氣。而近年來的跑馬燈舞在外出表演時已經很少表演大場的內容,只是表演小場中的節(jié)目從而營造出喜慶的氛圍,這也與現(xiàn)代跑馬燈舞只在春節(jié)以及元宵節(jié)等節(jié)假日表演有著很大的關系?,F(xiàn)代我們能看到的跑馬燈舞蹈大多以花燈、跑馬、秧歌為主,更多的是選用兩兩人物交替的互動,似是在互相對話,以營造出喜慶的氛圍。
四、連云港市南辰跑馬燈舞嬗變的原因及影響
(一)嬗變的原因
南辰跑馬燈舞和以前相比具有了明顯的時代印記,同時,表演藝術家們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跑馬燈舞,使其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彰顯藝術魅力。首先,原先的南辰跑馬燈舞演員通常需要表演一天,很多演員表演到最后變得疲憊不堪,并且出演大場的演員也要參與小場的表演,換道具換服飾沒有一絲的喘息,而且整場演出都在街道上表演,邊走邊演對演員的體力要求極高。所以在南辰跑馬燈舞的發(fā)展中,傳承人對跑馬燈舞的表演陣式做出精簡,減去不表現(xiàn)具體內容的場面,刪掉過于繁雜的陣式。其次,原先南辰跑馬燈舞的入場人員過于密集,節(jié)目過于混亂,表演節(jié)奏不夠簡潔明快,內容也不夠統(tǒng)一。跑馬燈舞由于不同陣式表演的內容、故事各不相同,所以跑馬燈舞的表演人員眾多,在演出時經常由于人群扎堆而找不到相應陣式的演出人員,不便于演出人員的管理。所以跑馬燈舞的演員們認為﹐要想使跑馬燈舞的生命力更強、不失去吸引力,就必須對南辰跑馬燈舞進行一番編排和改進。演員們廣開思路﹑集思廣益,最后形成統(tǒng)一意見,從梳理大場的七十二陣式到對小場每一個節(jié)目的推敲,在尊重藝術、尊重習俗、尊重歷史的基礎上,認真對所有節(jié)目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刪繁就簡、由簡單到豐富多彩的大膽取舍和改革,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嬗變的影響
首先,由于跑馬燈舞表演時間過長,陣式大多復雜,所以南辰跑馬燈舞在傳承過程中不斷整理再挖掘形成了僅有十七種陣式的舞蹈(其中四種陣式失傳﹐僅剩十三種),這使得跑馬燈舞的教學及表演的難度都大大降低,且在邊走邊演的表演過程中更加節(jié)省體力,從而更好地增強表現(xiàn)力。其次,跑馬燈舞本是流行于南辰鄉(xiāng)農村的一項民間祈?;顒?,因其豐富的表演形式和獨具匠心的服飾、道具、妝容,被稱為“戲曲活化石”,嬗變之后陣式的精簡使表演質量進一步提高而教學難度下降,對表演節(jié)目的統(tǒng)籌規(guī)劃使得表演的氣氛更契合當代的審美,并且提煉加工后的跑馬燈舞能夠進入學校,在使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更便于跑馬燈舞的傳承。
[作者簡介]李柯豫,女,漢族,江蘇省連云港人,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舞蹈理論與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