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例 薛慧娟 黎江娃
【摘要】為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中課堂要積極進行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其中,“微課”憑借精短、方便、靈活等特點,獲得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在現(xiàn)代教學中占據(jù)較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實際,探究如何利用微課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微課;高中生物;課堂效率
微課作為一種針對性較強且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應在高中生物課堂中廣泛應用。
一、微課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運用微課視頻進行生物教學能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給學生帶來聽覺、視覺上的刺激,有效活躍生物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細胞的能量‘通貨—ATP”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選擇相關視頻來導入新課,播放“螢火蟲在夏夜發(fā)出亮光”的情景視頻,在視頻中設置提問:螢火蟲為什么會發(fā)出熒光?對于這一現(xiàn)象學生并不陌生,但還不了解這一現(xiàn)象的本質,學生就會產生好奇心,渴望得到問題的答案。教師此時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講授新課程知識:螢火蟲的尾部有特殊的細胞,叫做發(fā)光細胞,里面含有線粒體、熒光素以及熒光素酶。發(fā)光原理即線粒體將有機物氧化分解,合成了具有能量的ATP(腺苷三磷酸,簡稱ATP),此時熒光素酶和ATP共同作用激活熒光素,將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螢火蟲就會發(fā)光了。如此授課,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講授了教學重點,更易于學生接受。
2.除此之外,高中學習的強度較大,傳統(tǒng)教學模式講授一個知識點耗時較長、內容多且雜亂,無疑給學生增添了壓力。而微課短視頻教學能對重點知識有所側重,且教學視頻時長很短,往往在10分鐘之內,讓學生在學習視頻時不會因為時間較長感到較大壓力,既能讓學生從高強度的學習中得到解放,不會感到枯燥無味,還能針對性地學習重點知識。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應用微課進行教學能吸引學生關注,有效降低學習壓力,并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微課能優(yōu)化呈現(xiàn)細胞以及個體代謝過程
1.解除微觀限制。細胞代謝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和機制比較復雜,且學生無法對微觀世界的細胞進行直接觀察,學習時主要依靠課本上的圖片和理論,對微觀世界的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困難。教師利用微課視頻教學可以消除這一弊端。例如,結合細胞代謝的理論知識,以動畫的形式呈現(xiàn)細胞進行呼吸作用的過程,分別將氧氣、二氧化碳的來源和去向進行動態(tài)呈現(xiàn),詳細講述有氧呼吸時氧氣在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線粒體內膜中的三個反應過程,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將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直觀地呈現(xiàn)給學生。利用微課視頻進行細胞相關知識的教學,不僅能解除細胞微觀的限制,將細胞以及個體代謝的過程直觀地呈現(xiàn)給學生,還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2.突出知識重難點。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關細胞以及個體代謝過程的知識是教學的重點,知識點較為冗雜,在教學時要注意有所側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課本上的知識點籠統(tǒng)地講述一遍,再利用微課教學視頻,結合考試范圍,將所涉及到的重點、難點以及抽象化的內容進行圖文形式的解釋。例如,學生在學習細胞呼吸作用時,難以理清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視頻中要呈現(xiàn)這兩者的區(qū)別,突出呼吸作用的重點,充分利用視頻資源,具體從反應條件、各個階段的反應場所、分解產物、釋放的能量、特點進行描述,比較二者不同之處;從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兩方面入手,多角度比較它們的相同點。除此之外,還要播放有氧和無氧呼吸中[H]和ATP的來源和去路的視頻,幫助學生完全消化有關細胞呼吸作用的知識。
三、微課能優(yōu)化實驗的不足
生物作為一門研究性學科,其基本的研究方式就是實驗,而在高中階段,學生主要學習的是生物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給學生分配的實驗課時間十分有限,并且在實際實驗操作中,學生的操作技術并不完美,易導致實驗結果與理論值出入較大。而實驗教學是生物課程的重中之重,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的重要路徑,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和教師重視學生的自主實踐動手能力,讓知識從紙上“躍”出來,讓書中的知識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傳統(tǒng)的生物課堂實驗主要由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口頭闡述,這并不利于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微課進行具體演示,讓實驗探究更加直觀化,通過微課教學視頻呈現(xiàn)完美實驗過程,以有效彌補高中生物實驗的不足。
目前,微課視頻實驗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已十分廣泛。教師將難以操作的實驗以微課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來加強對實驗現(xiàn)象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實驗的操作技巧,加深對實驗步驟的印象,提高學生實驗學習的效果。例如,在“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這一實驗中,對線粒體進行染色時所要用到的健那綠藥品價格昂貴,一般情況下,高中實驗室不會大量購入,易導致這一實驗無法正常進行。因此,播放微課視頻來進行這一實驗的教學是十分便捷的方式,微課視頻能將實驗的結果和操作細節(jié)直觀、詳細地呈現(xiàn)給學生,有效消除了教師口頭闡述實驗過程和原理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的弊端。在“觀察植物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錄制微課助力學生掌握實驗步驟,讓學生對實驗不再產生畏難的情緒;還可以指導學生自主操作解離、漂洗、染色、制片及觀察等實驗過程,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會觀察不同時期有絲分裂的染色體形態(tài),從而提高實驗課堂教學的有趣性和參與度,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四、微課利于優(yōu)化科學史的知識
1.利用微課有效整合科學探究史。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很多關于科學的探究史,這些科學探究史在課本上比較分散,內容較少。通過微課整合以時間順序帶領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歷程,在相關歷史背景下進行生物學科的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有效獲取信息,挖掘實驗探究的閃光之處,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比如“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中涉及到8個科學史,在教學中如果以單純的語言或圖片來表述會顯得枯燥無味,不能體現(xiàn)出科學史的利用價值。利用微課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進行梳理整合,光合作用探究過程中的8個科學史以事件先后呈現(xiàn),能有效凸顯各實驗中的亮點。借助微課呈現(xiàn)讓枯燥的科學探究史變得鮮活、生動、形象,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在微課設計上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實驗選材或實驗設計的閃光之處,以此為基礎歸納光合作用的條件、反應物、產物和進行場所,生成光合作用的概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比較、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
2.利用微課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高中生物新課標更加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活動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因此,對科學史中經(jīng)典實驗進行深入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微課教學,呈現(xiàn)經(jīng)典實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史的探究,從中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說—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摩爾根對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驗證過程就是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很好的例子。摩爾根長期對果蠅進行觀察,在一群紅眼果蠅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白眼雄果蠅,就此開啟了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整個實驗的探究過程利用微課進行演繹,還原摩爾根將紅眼果蠅和白眼雄果蠅進行配種的雜交圖。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思考在F2代白眼果蠅全是雄性的原因,并結合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圖、X染色體和Y染色體圖進行分析且針對可能存在的情況分別提出假說,如假說1: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存在X染色體上;假說2: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體上均存在,分別進行演繹推理得出結果。結合測交實驗對假說進行驗證,并展示摩爾根進行大量實驗的數(shù)據(jù)結果,歸納摩爾根的雜交實驗。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假說演繹法。通過微課系統(tǒng)地設計整個探究過程,能引導學生更直觀地體驗科學探究方法,加深學生對“假說—演繹法”的理解,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思維。
綜上所述,微課教學是“互聯(lián)網(wǎng)+”新時代背景下,學校和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的結果,微課教學視頻在形式和內容上比較新穎,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鞏固重難點知識,彌補高中生物實驗的不足,增強實驗教學的效果,在現(xiàn)代生物教學中有著較大優(yōu)勢。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深入探究運用微課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效率的方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微課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H2019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