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平 孟利民
(安徽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齒輪泵可分為外嚙合和內嚙合兩大類,與外嚙合齒輪泵相比,內嚙合齒輪泵以其體積小、重量輕、噪聲低、自吸性能好、流量脈動小等優(yōu)點而倍受重視,其產量在齒輪泵的總產量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擺線轉子泵以其結構緊湊、運轉平穩(wěn)、容積效率高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機械、化工、航空等領域。擺線齒輪最早被廣泛應用于鐘表行業(yè),由于擺線齒廓具有齒面滑動系數(shù)小且穩(wěn)定、齒輪磨損小、擺線嚙合的力傳遞特性好等優(yōu)點[1],受到了許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轉子齒廓方面,徐義華等[2]介紹了轉子齒廓的形成原理,建立了其理論廓線參數(shù)方程,為內外轉子的參數(shù)化建模提供了理論基礎;白海清等[3-4]根據(jù)內擺線形成條件,研究出了新型三尖擺線,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三尖擺線泵的數(shù)學模型,并對其結構及性能進行研究。結構方面,林彩霞等[5]對雙轉子擺線泵進行設計及優(yōu)化,并對其進行流量特征分析;牟介剛等[6]建立了凸舌油槽結構,并對其進行脈動特性的研究,分析其對流量脈動性產生的影響;王會敏等[7]對不同的配流盤結構進行理論計算和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觀察其對容積效率的影響。在仿真分析方面,黃龍龍等[8]對擺線泵進行CFD及FSI仿真,并與試驗結果進行對比,以此來分析耦合對計算結果的影響;RUNDO M[9]對擺線泵進行了流體動力學仿真,研究了不同轉速下擺線泵的性能;CASTILLA R等[10]采用了接觸點黏度模型來模擬齒輪間的固-固接觸,以提高仿真的真實性。
目前在擺線轉子泵的研究方面,多數(shù)基于對其新型齒廓的設計、結構方面的優(yōu)化以及仿真精確度的提高等方面的研究,對提高其工作壓力方面關注較少。內嚙合擺線轉子泵常被作為中低壓油泵使用,且存在進出口壓差越大,泵的泄漏就會加大,從而造成容積效率降低的問題。因此,提出一種將兩個擺線轉子泵通過一定方式串聯(lián)組成復合擺線泵的設計思路,通過二級增壓可以達到較高的出口壓力,使總壓負載分配給各級齒輪副,保證較高出口壓力的同時減小了泄漏。齒輪所受徑向力也隨之減小,降低了各軸承的負載,增加了軸承和擺線轉子泵的使用壽命。
1.1.1 模型參數(shù)選取與計算
基于內嚙合擺線泵設計方法對復合擺線轉子泵進行參數(shù)計算及三維建模,其中選取的擺線轉子泵參數(shù)性能如表1所示。
表 1 擺線轉子泵參數(shù)性能
建立滿足以上相應性能的擺線轉子泵的三維模型,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復合擺線轉子泵,表2為擺線泵幾何參數(shù)的計算取值。
表 2 擺線轉子泵幾何參數(shù) mm
擺線泵的性能參數(shù)方面,參考市面常見的BB-B12型號擺線轉子泵所選取。選取的擺線泵的齒數(shù)大,可減小油壓與流量脈動,降低齒面磨損,但過大會造成擺線泵的重量跟體積過大,降低其容積效率,且內轉子齒數(shù)為偶數(shù)時,其流量脈動性要低于奇數(shù)時;轉子寬度過大,易造成齒間油腔進油不充分,產生空化,形成汽蝕現(xiàn)象,過小會增大泄漏,且易發(fā)生變形。故本次設計選取內轉子的齒數(shù)為6,寬度為14mm。
為了加工方便,各級擺線泵除了厚度不同,其余基本參數(shù)均相同。齒輪厚度與擺線泵的排量成正比,兩級間的排量因泄漏問題會存在一定不同,而擺線泵的容積效率ηv=0.90~0.95,所以第二級齒輪理論厚度為
B2=B1ηv
(1)
式中:B為轉子厚度;ηv為擺線轉子泵的容積效率。
1.1.2 雙級間油液通道選取
雙級間油液連接通道一般有“一”字型和“Z”字型兩種方式。采用油液在相鄰兩級間的流體通道內呈“一”字型的方案,這樣只需將相鄰兩級的轉子進行偏心反向組合,便可使得第一級的排油口通過油液通道與第二級進油口相連。由于經(jīng)過第一級增壓后的油液直接通過油液通道進入第二級齒輪副,流體經(jīng)折管和流通截面積變化的管道時會發(fā)生局部能量損失,所以流體通道采用“一”字型可以簡化制造工藝,且盡可能地減少了流體在通道內的能量損失。如圖1所示。
圖 1 復合擺線泵流體域示意圖
1.1.3 雙級擺線轉子泵結構及工作原理
圖 2 雙級復合擺線轉子泵結構示意圖
圖2所示是將兩個擺線轉子泵偏心反向串聯(lián)而成組成的雙級復合泵,一個驅動軸驅動兩級擺線泵。齒輪系包括二級齒輪副,每一級齒輪副包含一個擺線內齒輪及一個與之相嚙合的外齒輪,相鄰兩級之間開有油液通道,使得第一級的排油口與第二級的進油口相連。工作時,油液從第一級進油口進入,經(jīng)過第一級的增壓,獲得一定的壓力后通過油液通道流入第二級齒輪副。經(jīng)過二級增壓,相比較單獨擺線泵而言,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在保持其優(yōu)點的同時,不僅具有了較高的出口壓力,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出口流量的脈動性。
擺線齒輪泵的內轉子輪廓為泛擺線曲線。內轉子曲線形成較為復雜,目前Solidworks等三維建模軟件尚無專門的擺線建模模塊,設計時若采用樣條曲線來近似,不僅精度低且容易產生內外轉子嚙合干涉,極為不便。
本次設計利用內轉子齒廓形成原理推導出泛擺線運動方程式,利用Solidworks的方程表達式功能,通過內等距線命令可直接生成內轉子齒廓,通過拉伸命令即可得出內轉子三維實體模型。內外轉子裝配示意圖如圖3所示。后續(xù)對其進行優(yōu)化設計時只需改變方程式里的參數(shù)設定,便可得出不同的齒數(shù)齒廓曲線。
泛擺線運動方程式如下式:
(2)
式中:R為創(chuàng)成圓半徑;e為內外轉子的偏心距;t為內轉子齒廓線生成角度;Z2為外轉子齒數(shù)。
求內等距的方程如式(3),利用方程式得出內轉子擺線輪廓后,生成擺線輪廓的內等距線,即可得到內轉子的齒形齒廓。
(3)
式中:R為創(chuàng)成圓半徑;a為齒形圓半徑;e為內外轉子偏心距;t為內轉子齒廓線生成角度;Z1為內轉子齒數(shù);Z2為外轉子齒數(shù)。
圖 3 內外轉子裝配圖
首先對單級擺線轉子泵進行壓力分析,將基于上述性能所建的單級擺線轉子泵提取流體域導入Pumplinx中,利用其轉子泵模塊進行出口壓力的仿真分析,觀察其壓力變化及脈動性。
基于雙級復合擺線轉子泵三維模型,導入Workbench對其進行流體域的提取、簡化及切分,將簡化后的復合擺線轉子泵的流體域導入Pumplinx中,對其進行網(wǎng)格劃分。在對內外轉子進行網(wǎng)格劃分時,可選用Pumplinx中自帶的模板來進行設置,選中擺線轉子泵的網(wǎng)格劃分模板,將內外轉子填入,設置好轉子齒數(shù)、轉子中心點以及旋轉軸,最好將轉子中心設為原點,以便設置旋轉軸及轉子中心時更簡化、精確,防止后續(xù)仿真出現(xiàn)問題。網(wǎng)格劃分結果如圖4所示。相互之間生成交互面,設置好額定壓力、流量及轉速等參數(shù)后,觀察其流量與壓力變化。出口壓力及流量的模擬結果如圖5所示。建立一個壓力監(jiān)測點置于兩級轉子泵間的油液連接通道內,觀察其壓力變化,如圖6所示。同時觀察雙級復合擺線轉子泵的出口壓力與流量的變化及脈動性,出口壓力仿真結果如圖7所示,出口流量仿真結果如圖8所示。可以看出,相比于單級擺線泵的仿真結果,復合擺線轉子泵的出口壓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且其出口流量相對平穩(wěn)。
圖 4 雙級擺線轉子泵網(wǎng)格劃分
圖 5 雙級擺線轉子泵壓力云圖
圖 6 雙級間油液通道壓力
單級擺線轉子泵及雙級復合擺線泵出口壓力數(shù)據(jù)對比如圖7所示,出口流量數(shù)據(jù)對比如圖8所示。通過對比分析可知,在內外轉子的基本參數(shù)一致的情況下,雙級復合擺線轉子泵的性能與單級擺線泵相比,出口壓力有了較高的提升,且出口流量的脈動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圖 7 擺線泵出口壓力比較
圖 8 擺線泵出口流量比較
高壓化是齒輪泵與柱塞泵、葉片泵競爭所要解決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本文設計一種雙級復合擺線轉子泵,建立了復合擺線轉子泵的三維模型,在Workbench中對其進行流體域的提取、簡化及切分,并導入Pumplinx中對其出口流量與壓力進行分析研究。根據(jù)泛擺線運動方程式結合Solidworks的表達式功能對內轉子進行參數(shù)化建模,便于后期參數(shù)的修改,縮短設計及優(yōu)化周期。雙級復合擺線轉子泵具有擺線泵的優(yōu)點,且經(jīng)過壓力及流量仿真分析得出,與單級擺線泵相比,復合擺線轉子泵能夠在單級較小的壓差下實現(xiàn)二級增壓,達到較高的出口壓力,并改善其流量脈動,保持較為平穩(wěn)的出口流量。后續(xù)研究還需繼續(xù)對所設計的雙級擺線轉子泵進行結構上的優(yōu)化,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