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儒家學說中的一個高頻概念,也是孔子推崇備至的道德標桿。在儒學的概念中,士處于初級階段,是讀書人道德追求的本位底線,卻蘊含著人格形成的關(guān)鍵要素;君子處于中級階段,是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向往的道德高地,也是深化人格理想的必然途徑;圣人是高級階段,是極少數(shù)學識與道德都臻于完美的人杰才能到達的境界,更是綻放人格魅力的巔峰層級。三者在道德修養(yǎng)上呈內(nèi)隱上升的螺旋態(tài)勢,是讀書人向往且必然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惟有腳踏實地,沿著三者搭建的人格橋梁,才能夯實道德修養(yǎng)的底座。雖然外王內(nèi)圣是儒家至高無上的道德標準,但這種道德標準卻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有人終其一生只是觸及皮毛,離內(nèi)核相差甚遠,因此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只能心向往之,卻不敢苛求達到圣人之境。三者之中,君子處于一個關(guān)鍵點上,雖然君子的道德修養(yǎng)也高不可攀,但還是有門徑可覓,而這道門徑就是求學之道、自省之道、尚德之道。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能夠通過這道門徑到達君子之境。荀子作為孔孟之后儒學的集大成者,自然繼承了君子之道的光榮傳統(tǒng)。特別是在他的名篇《勸學》中,寥寥數(shù)筆,便完美地闡釋了君子之道的要義所在。
“從勸學對象來看,荀子重視君子的培養(yǎng),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全篇16次提到君子,從各方面論述了‘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君子,而節(jié)選中僅出現(xiàn)了3次?!盵1]雖然只出現(xiàn)了3次,但一葉可知秋,一斑可窺豹,從中仍舊可以悟出君子之道的要義所在。我們先把統(tǒng)編版《勸學》中有關(guān)“君子”的部分摘錄出來,仔細研讀與揣摩。第一處單獨成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遍_宗明義,以君子之口提出鮮明的觀點,僅此一點便足見荀子對君子人格的重視與推崇。第二處在第二段的結(jié)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睆娬{(diào)君子在求學與反思方面的具體要求,而這種具體要求正是君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使君子之道更進一步。第三處在第三段的的結(jié)尾:“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币徽Z中的地指出,君子人格并非先天生成,而是借助后天學習修煉而成,點出君子之道的要害所在。如果按照文本細讀的方式,仔細品味這三句話,然后再結(jié)合儒家學說中關(guān)于君子內(nèi)涵的闡釋,那么,文本中所要強調(diào)的“君子之道”的三個層階便躍然紙上。
一、求學之道——君子之道的立身之本
君子是銜接士人與圣人的關(guān)鍵節(jié)點,承上啟下的功用不言而喻。僅從字面上看,士人與君子只有一步之遙,君子與圣人也只有一步之遙,但這一步之遙,可能是滄海桑田,也可能是咫尺天涯,而打通這一步之遙的最佳方式便是求學之道。因此,求學之道是士人轉(zhuǎn)化為君子的關(guān)鍵要素,也是君子立身的第一要義。
明確了求學之道的重要性,便具備了求學的深層動力。而擁有深厚的學養(yǎng),便為士打下了堅實的立身之本,使道德修養(yǎng)成為內(nèi)驅(qū)力,君子之道便會云蒸霞蔚,光耀其身。因此,“全篇以君子為理想進行了‘學的論述?!盵2]荀子對求學的重視程度恰恰證明了君子在知識學養(yǎng)上的強烈追求,因為知識學養(yǎng)奠定了道德修養(yǎng)的文化基因,讓士人能夠華麗蛻變,擁有完美的君子人格。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自然要先立足于求學之道。如果不重視求學之道,知識的獲得便成為一句空話,學養(yǎng)就不可能內(nèi)化為人格的基因,道德修養(yǎng)就無從談起,士人距離君子就遙不可及。因此,荀子對求學之道的闡釋遵循了學理的規(guī)律,蘊涵了認知的必然性。節(jié)選的文本首先論述了求學的必要性,所謂“學不可以已”就是必要性的強化。強調(diào)了必要性便解決了認識誤區(qū),端正了求學態(tài)度,讓讀書人明白,只有向著君子的目標學不停歇,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走最近的距離然后從容不迫地站到君子的位置上。這一點可以先從闡釋標題的角度來把握,按照理解的規(guī)律,先從內(nèi)涵角度來闡釋,勸是鼓勵之意,學自然是求學之意,合起來便是鼓勵求學。再從外延的角度來升化,究竟鼓勵誰向誰求學?不言而喻,當然是鼓勵士人向君子求學,通過求學具備了君子的學識,才能具備君子的品性,進而向君子靠攏、過渡、轉(zhuǎn)化,最終習得君子之道,成為名符其實的君子,這也符合認知的邏輯性和規(guī)律性。
其次強調(diào)了求學的重要性。文章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指出求學是不能夠停止的。此句言外之意有三:一是求學要有一個長期過程,正因其過程長才足顯其重要,故不能半途而廢,必須堅持不懈,才能循序漸進,玉汝于成;二是求學要有一個開闊的視野,正因其視野開闊才足顯其重要,故不能故步自封,必須博采眾長,才能融會貫通,大功告成;三是求學要有一個至高的境界,正因其境界的至高才足顯其重要,故不能偏離軌道,必須德才兼?zhèn)?,才能相輔相成,臻于完美。
最后強調(diào)了求學的方法論。重視堅持,注重積累,立足專一,這是求學方法中的關(guān)鍵之處?!皥猿帧睆娬{(diào)的是求學方法中的態(tài)度,求學最忌一曝十寒,堅持才是硬道理?!膀U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彬U驥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駿馬,駑馬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劣馬,兩者在奔跑的速度上不可同日而語,可駿馬跑得再快,也不能一躍十步,只要劣馬堅持不懈、奔跑不停,同樣能夠到達目的地,甚至在結(jié)果上有超越駿馬的可能。這個比喻形象鮮明地論證了求學過程中堅持不懈的重要性。言外之意,即便是才智超群的士人,沒有堅持的恒心,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也不會在求學之道上有什么成就。相反,才智一般的士人,只要咬緊牙關(guān),堅持不輟,終究會在求學之道上取得大成。所以作者對堅持的結(jié)果予以強化,“鍥而舍之,朽木不析;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眻猿峙c放棄,結(jié)果大相徑庭。雖然說堅持在求學中更傾向于態(tài)度層面,但它何嘗不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呢?惟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才能打通求學的通途而一路前行?!胺e累”強調(diào)的是求學方法中的策略,學習中量變與質(zhì)變轉(zhuǎn)化的道理耳熟能詳,求學要攀登到一定的高度,知識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厚積薄發(fā),行穩(wěn)致遠。荀子先以自然界的山水為喻,來論證求學過程中積累的重要性。巍峨的大山是一抔抔土累積而成,學問的大山也是一點點知識累積而成,但小的知識累積最終內(nèi)化成了大的學問,就可以在學問的海洋里呼風喚雨,得心應(yīng)手。同樣的道理,深淵是由一滴滴水累積而成,千萬不要小瞧水滴之小,可一旦成了深淵,便具備蛟龍生長的條件,言外之意,學問到了一定的深度與廣度,便能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緊接著荀子又從哲理的層面強調(diào)了積累的重要性,千里之外看似遙不可及,其實卻是由腳一步步丈量出來的;浩瀚闊大的江海,也是由一支支細流匯聚而成。用常識化的道理卻形象化地闡釋了求學之道,化難為易,形象生動,淺顯卻又深刻,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妙趣。“專一”強調(diào)的是求學方法的途徑,用蚓與蟹的事例來論證專一與浮躁所帶來的不同結(jié)果。蚓先天不足,沒有鋒利的爪牙,沒有強健的筋骨,卻能在自己的天地中如魚得水,縱橫捭闔;與蚓相比,蟹的先天條件要勝出一籌,它有八條腿,還有兩個大蟹鉗,但它沒有好好利用自己的優(yōu)點,打造屬于自己的天地,只能寄身于“蛇鱔之穴”,豈不悲哉?由此延伸到求學之道上,荀子試圖告訴我們,在求學的道路上,即便先天條件不足,但只要專一,一樣可以到達君子之境,反之,即便先天條件超人一籌,但如果浮躁,也只能與君子之道背道而馳。
二、自省之道——君子之道的安命之術(shù)
儒家強調(diào)一日三省吾身,反省自我,是道德修養(yǎng)逐步完善的途徑。荀子強調(diào),士要在廣博學習的基礎(chǔ)之上,每天都要對自我進行省察,洞悉內(nèi)心,剔除缺憾,日日反思,時時精進,才能夠做到見識明晰而行為無過,成為光明磊落和不斷完善自我品行的君子。因而說,自省之道才能促進道德修養(yǎng)的深入與精進,成為君子之道的安命之術(shù)。
君子的自省之道,應(yīng)與求學之道同步,可以自省求學過程中的不足,改進學習的方法,加深學問的理解,同時把所學知識應(yīng)用于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擴大個人視野,增強自我閱歷,規(guī)避行為失誤,以學問的廣博支撐自省的深度,又以自省的深度加深學問的廣博。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通過求學之道,讓自省有了生存的土壤,可以茁壯成長;通過自省之道,讓學問有了強有力的助推器,便不會成為空中樓閣,無根之萍,而是落到了實處,轉(zhuǎn)化為了能力。
自省之道是一種抽象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精神活動,本就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品質(zhì)。如果不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刻為淺顯,化形象為質(zhì)樸,極有可能陷入想像的泥淖,以虛蹈虛,虛無縹緲。所以,作者在文本中對虛之又虛的自省之道做了深入的界定,使之成為有憑借、有規(guī)律、有方法的思想活動方式。所謂的“有憑借”是為反省之道提供可操作的支架。從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入手,可以歸納出第一個為反省提供的支架,就是從別人的優(yōu)點處進行反省,且要以對方的優(yōu)點為支架進行借鑒,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個人獨特的自省之法然后超越別人。第二個支架是在求學的前期要多學少思,不要耽于幻想而忘了學的根本。所以,荀子才會強調(diào)“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在學的基礎(chǔ)上精思才是求學之道,更是自省之道,這是荀子為了避免讀書人為了逃避求學之道而以反思為借口所提出的中肯意見。第三個支架是借助外在之物內(nèi)化求學之道,不管是“登高而招”“順風而呼”還是“假輿馬者”“假舟楫者”,都是“善假于物”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自省的升華之道。有規(guī)律指的是自省之道不是無的放矢,而是要有規(guī)律可循。規(guī)律的第一點就是遵循自然法則,上面強調(diào)的“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都是自然法則的生動再現(xiàn)。規(guī)律的第二點就遵循生活法則,不管是“木受繩則直”“輮以為輪”,還是“金就礪則利”都是生活法則的完美體現(xiàn)。有方法指的是使用一定的手段使自省之道落實到實處,比如想讓木頭變直,就要借助筆直的墨線,而墨線就是手段,就是方法;再比如,想使木材彎曲就必須借助火烤,火烤也是手段,更是方法;如果想讓刀斧變得鋒利,自然要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磨刀石便是手段和方法。自省之道就是需要墨線、火烤、磨刀石一類的標桿規(guī)范與磨礪自我,先用墨線讓自己變成筆直的木材,成為有用之材;然后再借助“火烤”的方法,燃燒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精神,達到預(yù)期的目標;還要經(jīng)常把自己放到人生的磨刀石上,多多磨礪,變得鋒利而又好用。這些例子雖然講的是生活法則,但蘊含的卻是自省之道的至理,進一步講,也是君子之道的內(nèi)涵所在。
特別要注意,求學之道與自省之道密不可分,它們之間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線,而是必須在某一個點上重合的連接線。我們闡釋兩者時,既要區(qū)分兩者本質(zhì)上的不同,又要重視兩者關(guān)鍵處的相交,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闡釋清楚“君子之道”的內(nèi)涵。更要明白一點兒,隨著自省之道的深入,君子之道的路徑便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暢通,君子之道的達成便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三、尚德之道——君子之道的升化之骨
求學之道,自省之道,最終都要歸結(jié)到尚德之道。換而言之,求學之道與自省之道都是為尚德之道夯實基礎(chǔ)的。這與求學之道的積累如出一轍,如果沒有求學之道與自省之道的內(nèi)化與積累,尚德之道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尚德之道才是君子之道的真正內(nèi)核,更是君子之道得以升華的筋骨。
儒家對人才判斷的標準是德才兼?zhèn)?,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選才導向。在選才標準中,德始終擺在第一位,才在潛意識中退居第二位。因此在中國的選才體系中,才是德的依附,德是才的歸屬,德成了才一直無法逾越的至高點。才借助德,猶如錦上添花,可以大放光彩;才脫離德,猶如脫韁野馬,可能不受控制。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拍芊Q為君子,有才無德或無才無德的人只配稱為小人。有德無才不會傷害社會,有才無德卻會危害一方。
求學是為了夯實道德的根基,使人明辨是非,不走彎路。自省是為了指引道德的走向,使人虛懷若谷,越走越高。因此,雖然說文本表面上是在寫君子的求學之道與自省之道,其實質(zhì)強調(diào)的卻是君子的尚德之道。
只不過求學之道與自省之道是外顯于字面,較好把控;而尚德之道卻內(nèi)隱于字里行間,不易掌握。這就需要我們從文字背后梳理出尚德之道的內(nèi)涵來,那么遮蔽在眼前的一切障礙便會不復(fù)存在而變得豁然開朗。我們先從第二段中幾個比喻入手,看看荀子是如何于隱性的文字中間闡釋尚德之道的。所謂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如果從尚德的角度來講,又何嘗不是在鼓勵士人立足于道德的內(nèi)涵而追求道德的至高層階呢?從前人的道德制高點上再向上攀登,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當然會更進一步。這固然是強調(diào)他人的道德引領(lǐng),又何嘗不是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突破?至于冰來源于水而寒于水,如果從“水”與“冰”的特性入手,抓住比喻的形象化,則是強調(diào)道德可由無形轉(zhuǎn)化為有形,不再滿足像“水”一般隨物賦形的圓滑,而更向往像“冰”一樣有凌有角,突出道德的質(zhì)感與層階。兩個比喻的共性都是借助一物然后再層進一步,但毫無疑問,都是同類之間的升化,這告訴我們道德必須在自我內(nèi)心中逐步修煉與突破,才能達到一種實質(zhì)轉(zhuǎn)變。但道德并不是天馬行空,不受約束,除了自律限制外,還要受外在的道德價值觀的影響,就像木材需要借助墨線來取直,道德也需要借助外力使其不逾矩。但如果想要道德的價值最大化,必須經(jīng)過真金般的錘煉,并時時在內(nèi)心的磨刀石上進行磨礪。惟有如此,尚德之道才能更加穩(wěn)固,君子之道才能更加突出。
借助外物凈化道德的純度,其實質(zhì)是深化道德的情感性與自律性。一旦個人的道德足以撐起君子之道的內(nèi)核,便會春風化雨般地滋潤他人,感化他人。道德的外在影響,喚醒內(nèi)心的情感性與自律性,便會使君子之道日漸成熟。
所謂的“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如果從尚德的層面講,強調(diào)的是道德積累的重要性,積小善成大德,正是道德大成的必然途徑,不可不為也。至于“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則是道德積累的一種形象化闡釋。道德從不抗拒小德小善,正是小德小善的逐步累積,才是尚德之道大成的關(guān)鍵。在緊接著的論述中,荀子又進一步強調(diào)了堅持在尚德之道達成中的重要作用。至于蚓與蟹的例子,則完全可以理解為尚德之道最終要內(nèi)化于心,才能不驕不躁,功成名就。
當尚德之道的筋骨日益強健,君子之道的體魄便日益康健。因此說,筋骨是體魄的靈魂,必須借助筋骨而深入靈魂內(nèi)里,使體魄穩(wěn)如泰山。
總之,不管是求學之道,抑或是自省之道,還是尚德之道,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君子之道。三者組成了君子之道的實現(xiàn)路徑,只有三者不斷攀升與精進,君子之道才能在一個讀書人的靈魂里生根發(fā)芽,進而開花結(jié)果。
參考文獻:
[1][2]胡馨方,葉黎明.文言節(jié)選文《勸學》的教學問題分析[J].語文建設(shè),2017(10):32-34.
[此文為江蘇省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立項課題“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編號:19B9J2SZ78)階段性成果之一。]
白記營,江蘇省昆山市柏廬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