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初年下令編纂的一部書,它囊括了唐朝以前經(jīng)、史、子之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被譽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群書治要》的“群”是一個形聲字,從“羊”,“君”聲,本意作“輩”解,乃同類相聚時之稱。羊性好群,故“群”從羊,在《群書治要》里,“群”作形容詞,是眾的意思。而“治”就是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群書治要》就是把群書當中有關修、齊、治、平的精華概括出來。讀了這部書,也就基本掌握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群書治要》的編纂者從唐以前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精挑細選了六十六種,又從這六十六種書中把最精粹的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擷取出來,加以匯集。該書的內(nèi)容包含“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和《晉書》,除此之外,還有子書,即諸子百家,如儒、墨、道、法、農(nóng)、兵等家。書的內(nèi)容上起五帝,下迄晉代,共五十卷,五十余萬字。所以,稱它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合適的。
尤為可貴的是,《群書治要》摘錄的一些著作在五代之后便已失傳,如《尸子》《昌言》《典論》《政要論》《體論》《典語》《傅子》《袁子正書》等,唯有《群書治要》保留了其精華內(nèi)容,這使得此書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學習了《群書治要》,也就掌握了打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門的鑰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據(jù)《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在四歲的時候,有一位自稱善于看相的書生前來拜見他的父親李淵,并對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有貴子。當他轉(zhuǎn)頭看見李世民后,稱贊道:“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焙髞砭陀谩皾腊裁瘛敝鉃樗∶烂?。
李世民從16歲開始就率兵打仗,27歲時登基做了皇帝,對于怎樣用圣賢的教誨來治理國家,他認為自己的積累是不夠的,因此非常渴望學習古圣先賢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
《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貞觀元年(627),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張弓射箭,自以為懂得如何識別弓箭的好壞,近來得到十幾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把它們拿給做弓箭的師傅看,沒想到,做弓箭的師傅卻說這些弓都不是上好的。我于是詢問其中的原因。做弓箭的師傅說,木頭的中心不正,就會使木頭的紋理歪斜,這樣的弓雖強勁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我從中領悟出很多道理,我是用弓箭平定天下的,所用的弓箭已經(jīng)夠多的了,但我尚且不懂得識別弓箭的要領。更何況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還很短,對于治理國家的道理,肯定不比我對弓箭的知識掌握得多。我對弓箭的了解尚且有偏失,更何談掌握治理國家的要領呢?”
從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書省的官員。每次召見時,太宗都賜座給他們,并與他們悉心交談,仔細詢問宮廷外面的事情,以便對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的得失有全面而詳細的了解。
唐太宗好學、謙虛、禮敬賢者的態(tài)度使他受益匪淺。
貞觀二年(628),太宗問黃門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國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說:“古代帝王治理國家,大都崇尚清凈無為,以百姓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卻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再不是飽學經(jīng)史的儒雅之士。漢代的宰相,沒有不精通一種經(jīng)書的,朝廷上如果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都會引經(jīng)據(jù)典,參照經(jīng)書來決斷,于是人人懂得禮數(shù),國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卻重視武功,輕視儒術,或是用刑律來治理國家,從而導致儒術受到破壞,古代淳樸的民風也就蕩然無存了。”太宗深有同感。從此,官員中凡是精通儒學、懂得治國之道的,都獲得了提拔并委以重任。
唐太宗很善于聽取諫言,特別重視用儒家倫理道德來治理國家。這一點非常難得。因為古代大多統(tǒng)治者因看到嚴刑峻法迅速的治理效果,而忽視道德教育。但唐太宗卻不是這樣,他在重視法制建設的同時,也特別重視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這也是他能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
法律只是在消極結果產(chǎn)生之后,給以事后的補救、懲罰,難以防患于未然。法律制裁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卻很難觸及一個人的內(nèi)心,也就培養(yǎng)不出有羞恥之心的人。如果缺少了道德教育,人們只會想方設法地躲避法律的制裁,甚至還會以此沾沾自喜,認為是自己聰明才智的結果,不會覺得自己做錯事是有什么羞恥的。所以在重視法律懲罰的同時,必須重視倫理道德教育,讓人從心底不愿意去作惡,把作惡視為羞恥之事,這樣才能在人們的心靈中筑起一道防止作惡的堤壩。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令編纂《群書治要》,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對古圣先賢治國平天下的教誨了解得不多,希望自己不僅能和群臣探討治國經(jīng)驗,而且還能隨時翻閱古圣先賢治國的理論、經(jīng)驗和教訓。于是他命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人,整理了從五帝到晉朝幾千年間治國理政的史料,將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要內(nèi)容匯編成書。
到了貞觀五年(631),《群書治要》編纂完成。魏徵在序文中稱贊此書的歷史價值:“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币馑际?,這部書用在當時的社會,可以使人借鑒古人的經(jīng)驗和智慧,如果傳到后世,則可以恩澤子孫后代,幫助他們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可見,《群書治要》確是一部鑒往知來的治世寶典。
《群書治要》內(nèi)容廣博,取材廣泛,而且挑選出來的都是非常精辟、切要的部分,因此深受唐太宗的喜歡,他每天手不釋卷,領會書中的要義,希望能夠鑒古知今,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做出“善治”的表率。
太宗于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49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稱贊他為“千古一帝”。受《群書治要》的影響,唐太宗以用賢納諫、尊儒重道、勤政愛民著稱。他以文治天下,厲行節(jié)儉,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很快便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唐朝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以及開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貞觀之治的具體表現(xiàn)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當時的農(nóng)業(yè)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物產(chǎn)豐富。根據(jù)史書記載,貞觀六七年間,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人們走到山東的一些地方,都可以不用帶多少糧食,直接在路上就能買到。進了山東的村子,村民遇見路過的客人,一定會熱情地招待他們,有時候還會贈送給客人糧食。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出現(xiàn)了一派欣欣向榮的升平景象。
第二,貞觀時期的社會秩序十分穩(wěn)定。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六年(632),太宗親自查錄被關押的死刑犯的案情,生起了憐憫之心,于是下令放他們回家,讓他們于第二年秋天再回到獄中。結果,到了第二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這些被放回的死囚共三百九十人,在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都按時回到了朝堂,竟無一人逃亡。于是太宗將他們?nèi)可饷?。有詩贊嘆太宗曰:“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狼羲陌賮須w獄,……以心感人人心歸?!碑敃r朝廷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yè),不公平的現(xiàn)象少之又少。百姓心中沒有怨氣,所以社會秩序非常穩(wěn)定。
第三,貞觀時期基本沒有貪污現(xiàn)象,這也是唐太宗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唐太宗的統(tǒng)治下,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xiàn)象很少。當然,這與唐太宗運用《群書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則,重視道德教化,制定了一整套合情、合理、合法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腐敗是密不可分的。
這些成就的取得也說明,運用圣賢之道治國,不僅有效、易從,而且快速。
《貞觀政要·論政體》記載,貞觀七年(633),太宗和魏徵漫談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的得失時說:“如今大亂之后恐怕不能急于實現(xiàn)大治。”魏徵說:“并非如此,大凡人在危難困苦的時候就憂懼死亡,憂懼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進行教化。因此,大的動亂之后更容易教化,正像饑餓的人對飲食更容易滿足,這是一個道理。”
太宗又問:“賢明之人治理國家尚且需要百年之久,才能消滅殘虐,廢除殺戮。大亂之后要想大治,怎么可能在短期內(nèi)做到呢?”魏徵卻說:“這話是對一般人來說的,并不能用在賢明之人身上。如果是賢明之人來推行教化,上下同心,就會響應迅速。事情不求快,也會很快地推行下去。一年就能夠見成效,看來也并非難事。如果要三年成功,才應該說是太晚了?!?/p>
太宗認為魏徵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封德彝等大臣卻對唐太宗說:“夏商周三代以后,百姓逐漸浮薄奸詐。所以,秦朝專用嚴刑峻法來治國,漢朝以仁義雜用刑法治國,都是想教化好百姓,但卻沒有成功。怎么說是可以教化,卻什么都不去做呢?如果相信魏徵的話,恐怕要敗亂國家啊。”
魏徵聽后,說:“五帝三王治理國家時,他們并沒有把百姓換掉,但仍能夠把百姓教化好,可見施行帝道就稱其為帝,施行王道就稱其為王。關鍵在于當時的治理者是否施行了教化??垂艜挠涊d就知道,從前黃帝與蚩尤作戰(zhàn)七十多次,天下十分混亂,而勝利以后,天下很快就太平了。九黎作亂,顓頊出兵征討,平定以后,仍不失為治世。夏桀昏亂暴虐,商湯把他趕走了,但是在湯統(tǒng)治之時,就實現(xiàn)了太平。商紂王專干荒淫無道之事,周武王起兵討伐,到了武王的兒子周成王在位時,也實現(xiàn)了天下太平。如果說百姓日漸浮薄奸詐,再也不會淳樸,那么到現(xiàn)在百姓都應該變得和鬼魅一樣了,還能實行教化嗎?”
封德彝等人不能辯駁。魏徵博覽群書,對于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了解得非常透徹,因此能夠引經(jīng)據(jù)典,讓這些大臣無言以對。而唐太宗確是一代明君,他能夠辨明是非、善惡、美丑。他堅持推行教化,毫不懈怠。結果幾年下來,天下逐漸安定。
太宗對群臣說:“貞觀初年人們頗有異議,認為當今并不能實行帝道、王道,不能夠施行道德教育、圣賢教誨,只有魏徵勸我推行,我聽了他的話,不過幾年時間就實現(xiàn)了中原安定、邊遠民族臣服的結果。突厥從來都是中原的強敵,如今突厥首領卻佩刀值宿來做禁衛(wèi),突厥部落的人也跟著穿戴唐朝的衣冠,也就是說這些外族也受到大唐文化的影響。我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都是魏徵的功勞啊。”
由此可知,能夠成就一個盛世是結果,其原因是最高領導者要有正確的治國理念。而這些政治智慧主要收錄在《群書治要》這部書中,這部書也就成為從政者的必讀經(jīng)典。
但是,這樣一部重要的書為什么不為眾人所知呢?
原來,當時唐朝雕版印刷術還不發(fā)達,致使此書流傳不廣。所以在唐朝之后,《群書治要》在中國本土基本上失傳了。所幸這部書被日本人從唐朝帶回了日本,并被日本歷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為圭臬,成為學習研討中華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這部書傳到日本后,幫助日本創(chuàng)建了承和、貞觀兩代盛世。
后來,在清朝嘉慶年間,日本人向中國進貢,又把這部書從日本帶回了中國,才使得這部寶典失而復得。但是,因為當時清朝國力日衰,這部書也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對于我們今天修身、齊家、治國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強調(diào):“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jīng)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成功經(jīng)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卫韲液蜕鐣裉煊龅降暮芏嗍虑槎伎梢栽跉v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fā)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绷暱倳浀倪@段話告訴我們,總結歷史經(jīng)驗,特別是盛世之所以興盛、衰世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對于我們今天治理國家仍然能夠提供寶貴的啟示。
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第四講中說:“歐洲的科學發(fā)達、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二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于中國?!睂O中山先生很有先見之明,他曾留學歐洲,對中外的政治思想都有很深的了解。他認為歐洲比中國先進的地方只在科技、機器。要說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向中國人學習。他說:“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現(xiàn)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痹谝话俣嗄曛?,孫中山先生已經(jīng)有這樣的見地,已經(jīng)看到西方一些思維的偏頗,認為必須要靠東方的哲學與文化來調(diào)整其偏失。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教授在《未來屬于中國》這本書中提出,只有中華文化能夠救世界,未來是中華文化得以普遍宣揚的世界。在世界歷史上,四大古文明中,其他三個文明都中斷了,唯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綿延了五千年而不衰。中華民族至今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靠的就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
學習《群書治要》,我們可以知道,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者無敵、和而不同的理念,的確能為世界人民帶來安定。所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否得到弘揚,關乎世界的和平與未來。
《群書治要》記載,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去治理單父,過了一段時間,單父被治理得很好。巫馬期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想知道宓子賤究竟是怎樣把單父治理好的,于是趁著夜色來到單父。他看到一個人在夜色下捕魚,但奇怪的是,這個人捕了很多魚,看了看魚后,又把魚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馬期走上前去問道:“我看您捕魚,為什么捕上了一些魚,又把它們放回到河里去了?”這個人回答說:“子賤告訴我們,不要去捕殺那些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我剛才所捕到的,恰恰是還在生長中的小魚,所以我把它們放回到河里了?!蔽遵R期一聽,非常感嘆,回來就向孔子報告:“宓子賤治理單父,能夠讓人做到即使在夜色下捕魚,沒有人監(jiān)管時,也能夠感受到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不知道宓子賤是怎么取得這樣的治理效果的?”孔子說:“宓子賤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至誠恭敬之心,其影響力自然會波及遠方。”
宓子賤讓單父的百姓達到了“不忍欺”的境界,因為他愛民如子、視民如傷,把“仁愛忠恕”的理念運用到管理之中,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他的心。他所發(fā)出的每一條政令,百姓都愿意去配合,這就是中國之治的特點。
領導干部學習《群書治要》,可以懂得成為優(yōu)秀領導者最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這里既包括領導者個人的道德品行、素養(yǎng)和能力,也包括一些領導的方法和藝術。譬如說如何觀人、選人,得到真正的人才;治理好一個國家、管理好一個企業(yè)、帶好一個團隊的關鍵是什么;如何反腐倡廉才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文化的本質(zhì)是什么;如何進行文化建設;道德教育怎樣才能深入人心,等等。
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學習《群書治要》,可以懂得人生的道路應該怎樣走才更加順暢;如何趨吉避兇;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應當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當然,其中也包括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一個人成敗、榮辱、禍福的關鍵是怎樣的;如何改變命運,轉(zhuǎn)禍為福;如何做到俯仰無愧,君子坦蕩蕩。還能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如何成就幸福美滿的人生,如何和睦家庭,甚至懂得如何開啟自己本具的“明德”,也就是《大學》所說的“明明德”,達到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目的。
總之,學習《群書治要》可以幫助人們實現(xiàn)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因此值得加以重視。
學習《群書治要》的關鍵在于“誠敬”二字。必須用真誠恭敬之心來學習,才能更好地領會圣賢的教誨。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用心很重要,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就連皮毛都學不到。
那么,怎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真誠恭敬之心呢?就是要落實到生活中的每一細節(jié)上。譬如說,在閱讀《群書治要》時,展開圖書就如同面對圣賢之人,要把心沉靜下來,不能敷衍了事。如果讀書時沒有真誠恭敬之心,只是為了完成當天的閱讀任務,那么就很難有所收獲。
宋朝大儒程顥曰:“敬勝百邪。”即一個恭敬勝過眾多的邪思邪念。這說明修身進德,以至于利世濟民,重點都在“誠敬”二字上。有了誠敬之心,才能夠把學問和利世濟民的事業(yè)做得圓滿。假如對古圣先賢的這些教誨沒有誠敬之心,縱然遍覽古籍,也很難獲得實際的效果。這是因為古圣先賢的教誨,都是從他們的內(nèi)心流露出來的。真心與真心之間才能夠相通,如果自己的心不恭敬、不真誠,也就很難體會到古圣先賢的思想了。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边@種求學的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笆龆蛔鳌笔菍攀ハ荣t教誨的尊崇,不夾雜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不傲慢,也是學謙卑。因為“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靶哦霉拧眲t是不妄自懷疑圣賢的教誨。因為古圣先賢的言論是他們對經(jīng)驗的總結,也是真心的流露,需要我們重視,并從中獲得教益。
總之,我們讀書時要秉持至誠恭敬之心,這樣才能更好地領會古圣先賢的智慧,并把這些內(nèi)容運用到修身、齊家、治國中,進而取得豐碩的成果。這個成果就是代代出圣賢,時時有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