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泳康 胡建聰 鐘昊延
摘要: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必然反映所在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實,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含著思政元素,對于啟迪中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思辨能力的養(yǎng)成大有裨益。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可以豐富自己的文化,中國高中英語教材中已經(jīng)吸收了一些外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其思想教育元素和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nèi)ヌ骄俊1狙芯坎捎脭?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文本分析方法,對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外國經(jīng)典文學進行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并分析這些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其研究有利于中國英語教材建設,有助于闡釋外國文學經(jīng)典作品在中國的接受與吸收。
關鍵詞:外國文學 德育 高中英語教材 藝術魅力
各類體裁的國內(nèi)外優(yōu)秀文學著作,既傳承了時代背景的特征,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思考,傳達了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學習探討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故事背景和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文學作品中滲透著作者的思想,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和發(fā)展德育教育,促進學生三觀的養(yǎng)成和形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另外,文學藝術教育和德育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只有通過積極向上的思考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感受,通過這些充滿藝術性的表達手法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因此,對文學著作中的德育元素和藝術價值進行分析有著實質(zhì)性意義。本文對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外國文學類作品進行分類和篩選,列出清晰表格。主要分成兩大部分對文化傳承與德育教育以及藝術價值進行探索,在分析故事情節(jié)和表現(xiàn)手法中,著重對照學生自身,總結(jié)出值得學習和借鑒之處。
一、人教版高中英語系列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
本項目主要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語系列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教材總共11冊(5本必修,6本選修),這套教材由劉道義主編,外國文學類作品共28篇(詩歌10篇,小說18篇),參見下表:
本文選擇了《安妮日記》《百萬英鎊》《傲慢與偏見》《賣花女》《李爾王》五部外國經(jīng)典作品進行研究,分析經(jīng)典作品中的教育意義。
二、外國經(jīng)典作品中的文化傳承和教育意義
(一)《安妮日記》中的友誼與人類夢魘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1第1單元選取了由德國作家安妮·弗蘭克創(chuàng)作的《安妮日記》,小說于1947年出版。以全篇日記的敘述方式記錄了“二戰(zhàn)”背景下,德籍猶太人弗蘭克一家為了躲避納粹分子而藏身密室的生活和情感記載。教材中節(jié)選的兩個片段,更多展現(xiàn)的是安妮對于戰(zhàn)爭和被追捕的惶恐不安。作者在書中運用親切易懂的文字,向世人展現(xiàn)了法西斯的恐怖統(tǒng)治對一個少女的成長造成的濃重陰霾,披露了法西斯的罪行。
安妮將她的日記本視作她的知心好友,親切地稱之為凱蒂。安妮將自己孤獨苦悶的心情和密室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記載在里面。凱蒂變成了她的精神支柱,讓她在那段驚惶的日子中依舊保持樂觀和學習成長。比如,即使安妮身處在黑暗的逆境中,也能夠做到向陽生長,不放棄對外面世界的追尋和探索。這告訴學生們友誼能讓我們擁有勇氣和樂觀,并解救困境中的心靈。其次,安妮一家與其他家庭在密室中的生活并非全是愁苦的,相反,他們之間的友誼讓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中保持了人性的光輝。在他們接受密室的第八名成員時,因狹小的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矛盾、誤會和隔閡,最后通過協(xié)商與交流解決了問題,甚至還有了“秘密小屋生活公約”??梢姡麄兘鉀Q問題的過程,不是抱怨,也不是出言不遜,而是本著實質(zhì)去解決問題,尊重每個人的權利,不管大人還是孩子。
這本著作對于學生的成長教育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學生在閱讀時可以留意主人公心態(tài)的變化歷程,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對照自身,總結(jié)出利于自身發(fā)展的學習之處。
(二)《百萬英鎊》中的美德與人性丑陋
馬克·吐溫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百萬英鎊》的幾個片段被選人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3第3單元。教材中選取的第一個場景是通過餐館老板眾人得知男主有著百萬英鎊支票后服務態(tài)度的巨大反差,諷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人性的丑態(tài)展露無遺。第二個片段是通過亨利拒絕從富豪手中白拿一份工作,最終贏得與富豪女兒的愛情,肯定了亨利身上樸實、內(nèi)省的美德。
從文化教育的角度出發(fā),亨利身上開拓冒險的精神,樸實、內(nèi)省、正直且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zhì)和推崇信奉“白助者天助之”的信念,都是馬克·吐溫所想要贊頌的,也正好映射在亨利身上。如亨利寧愿忍饑挨餓也不愿丟棄尊嚴撿起地上的梨;懷揣著那張百萬英鎊時,沒有陷入狂喜,而是進入思想上的掙扎和自省,白天享受上流社會的恭維,晚上則恐慌襲上心頭;在幫助黑斯廷的這件事上,他用智慧賺得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
亨利身上一以貫之的誠信、聰明等美德,和在巨大財富面前依然能保持清醒并兌現(xiàn)了富豪的承諾,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本文學著作能夠讓學生們懂得即使在物質(zhì)上得到滿足,也不能忘了對人性品格的修養(yǎng)和保持,對學生物質(zhì)觀有著深刻的指導作用。
(三)《傲慢與偏見》與人際交往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10第5單元節(jié)選了由簡·奧斯丁創(chuàng)作的愛情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小說首版時間為1813年。教材中選取了男主人公達西對伊麗莎白的第一次求婚遭拒的片段,非常完美地向讀者展現(xiàn)了傲慢和偏見所帶來的后果。
傲慢和偏見是人們性格中最常見的弱點。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很容易受自己的主觀印象驅(qū)動,因而對別人產(chǎn)生偏見,進而造成令人遺憾的后果。在片段中,從男主人公的語言中反映出當時身為英國貴族階層身上白帶的傲慢。不僅是求婚,第一次見面時達西對伊麗莎白的評價就已經(jīng)在伊麗莎白心里埋下了偏見的種子,例如:達西分開伊麗莎白姐姐簡和他的朋友彬格萊實則是為了朋友著想,擔心發(fā)生在他妹妹身上的悲劇重來一遍;剝奪韋克翰神職并非是達西心狠,而是因為韋翰好賭成性和放蕩不羈的性格。達西身上的傲慢,和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使他受拒是必然的。傲慢給他帶來了一頓痛斥之后,他放下了傲慢,也成功化解了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并與伊麗莎白走進了婚姻殿堂。
這篇小說,拋去愛情婚姻觀,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有實際的意義。在人與人交往中,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既不能自覺高人一等,也不必覺得自己人微言輕。若傲慢待人必會受到偏見,對于雙方也不會有好的結(jié)局。
(四)《李爾王》中的人格對比
威廉·莎士比亞所創(chuàng)的戲劇《李爾王》是“四大悲劇”之一,出版時間為1608年,被編人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10第2單元,故事取材于一個古老傳說。教材所選取的片段,展現(xiàn)了李爾王人格中的愚昧,李爾王的虛榮心和萬人之上的心態(tài),使得他聽信了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諂媚之言,對小女兒真誠的愛不但選擇視而不見,還將她驅(qū)逐出境。專橫跋扈.剛愎白用的李爾王,雖然在大女兒、二女兒的贊美中如愿以償,但孰不知這才是自己種下的苦果。在發(fā)現(xiàn)白己最喜愛的小女兒對自己才是真心實意之后,他卻又不得不接受小女兒死去的事實。作品以此警示人們,在面對外界的夸獎之詞時要保留自己的判斷,若是任由虛榮心放肆,便會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
李爾王在最后實現(xiàn)了人格上的覺醒,展現(xiàn)出他人格中理智的一面,這個轉(zhuǎn)變是隨著他的身份地位一起發(fā)生的。他淪落為乞丐,在暴風雨中體會到人性中的虛偽,并指責女兒們的忘恩負義,身處卑微的境地讓他覺醒了身上理性的一面。他開始痛恨享受榮華富貴卻不問世間冷暖的人,指責世間一切偽善與罪惡。
李爾王人格上的復雜性是使其成為悲劇人物的主要因素,令人痛恨又憐憫。戲劇展示了人格上存在著許多對立面,傲慢與謙卑、無知和理智,等等,讓學生看到了高傲、虛榮的人格會驅(qū)使我們向著陰暗面靠近,而最后等到現(xiàn)實對自我懲罰才幡然醒悟,但一切為時已晚。這部悲劇告訴我們?nèi)烁裰泄逃须p重性,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克制自己的陰暗面,用謙虛的心態(tài)去堅守自己內(nèi)心中陽光的一面。
(三)《賣花女》的獨立人格
1912年出版的《賣花女》是由蕭伯納所創(chuàng)的戲劇,改編白一個經(jīng)典的希臘神話,被編人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8第4單元??释麑崿F(xiàn)自身改變的賣花女伊莉莎,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中碰到語言學專家希金斯,并在他的幫助下成功實現(xiàn)了從渾身沾滿泥土、說話粗糙的姑娘到秀麗而極其整潔的少女的轉(zhuǎn)變??蛇@些對于希金斯而言只是一場賭注,所幸的是伊莉莎一直保持白身獨立的人格,不沉陷于周圍人愛慕和尊敬的追捧,舞會結(jié)束之后,她也知道這一切只是一場夢,也該離開了。
黑格爾說:“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心靈從這對矛盾中掙扎出來,才使自己回到統(tǒng)一。環(huán)境的相互沖突愈多,愈艱巨,矛盾的破壞力愈大,而心靈仍堅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和堅強。”伊莉莎真正的改變就在于選擇離開的時候。她在受訓的日子中雖然過著美夢般的生活,但她不愿像神話故事中伽拉太亞那樣落入皮格馬利翁的玩物中,她想要的是一份受尊重的工作,渴望受到希金斯和匹克林的平等對待。所以她走出了矛盾,實現(xiàn)了心靈上的飛躍,成功改變了自己。對于學生而言,不論學習上還是德育教育上,保持自身理性和心靈上的獨立才能認識自我和覺醒自我,成為獨立的個體。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堅持自己的想法,奮力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標不動搖就能夠?qū)崿F(xiàn)自我的飛躍。
三、藝術價值
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有著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即為針對文學作品中所反映的綜合性價值,包括教育、道德、認知等方面;狹義上指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寫作技巧。魯迅指出:“至于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的小說中實在不可多得。其要點在于敢于如實描寫,毫無諱飾??傊?,白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濒斞钢赜诿鑼懛椒ǎ礊楠M義上的藝術價值。本文就狹義上的藝術價值,將精選和淺析教材中三篇小說。
(一)《安妮日記》中的紀實
從寫作方式上看,整篇以日記方式進行敘述,日記體小說如今也被稱為“虛構(gòu)的日記”。然而,《安妮日記》里面發(fā)生的事件和情感流露卻是真實的。特萊沃·費爾德指出:“日記被看作是一種定期寫作的、私密的筆記。在這類筆記中,作者記錄著各種內(nèi)省的細節(jié)、自我評價,對當時事件的觀察、概要和描述,里面有一些摘錄的格言、妙語、引言。日記使我們看到某種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探索的特征。概括來講,日記是階段性的、自傳的、坦白的。”通過這類文體特征所描述的事物,能更容易讓讀者接受以及相信,如納粹迫害的背景下猶太人的生活、猶太民族對教育的熱忱、納粹分子的殘暴行為的證實……從語言特色來看,平白直敘的語言使得讀者讀起來淺顯易懂,理解上無過多的障礙,同時也正是這種接近普通人的視角,才更易于引起共情。
(二)《百萬英鎊》的幽默詼諧
馬克·吐溫的文學作品歷來以幽默與諷刺著稱,小說中運用的手法以夸張和前后對比突出為主,并在譏諷的語言中提高可讀性和趣味性。故事以一個富翁將一張兌現(xiàn)不了的百萬英鎊在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身上作賭的夸張情節(jié)為開端,表現(xiàn)出當時英國社會中上流階層對人性的冷漠;圍繞餐館老板、服飾店和酒店員工、上流社會等人,對于亨利身上那張百萬英鎊的得失,從恭維巴結(jié)到尖酸刻薄的巨大態(tài)度落差,諷刺了當時社會的拜金主義和在金錢面前人性的丑陋;最后,亨利成功保持了自己的品行,完好無缺地將這張百萬英鎊還給富豪,贏得與女主人公的愛情,這種完美結(jié)局符合人們的內(nèi)心所向,也贊揚了亨利身上所代表的精神。馬克·吐溫筆下恰到好處和短小精悍的故事情節(jié)完美地將幽默與詼諧的風格結(jié)合,在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對于小說情節(jié)的情感認知,并促進欣賞能力的提升。
(三)《李爾王》的象征與對比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六章中談道:“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的、完整的、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币舱沁@種令人遺憾的情感才易于引人深思。莎士比亞的這一悲劇,采用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展現(xiàn)出了豐富的藝術特性。首先,《李爾王》利用兩條故事線索來展現(xiàn)情節(jié),主線為李爾王的家庭悲劇,輔線為葛羅斯特的家庭悲劇。這樣的雙線情節(jié)表現(xiàn)手法,通過對比兩個家庭間的異同,使得故事人物更加飽滿和立體。其次,《李爾王》戲劇中運用自然場景意象來暗含人物的性格發(fā)展,例如李爾王淪落在雷雨交加的荒原地區(qū)。西方文學中,荒原是蠻荒之地,代表了原始的純粹,也就是暗示著李爾王渴望與人性至純的小女兒一起,也正是開闊無邊的環(huán)境才得以讓李爾王進行內(nèi)心的思考。雷電則代表了李爾王此時內(nèi)心的醒悟,暴雨能夠沖刷內(nèi)心的污垢和凈化心靈,從而暗示李爾王即將完成自己的救贖。最后,莎士比亞通過刻畫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復雜性的對比,極大地增強了戲劇的生動性以及感染力。例如在教材中,李爾王雖然慘遭大女兒和二女兒的冷眼相待,可從他驅(qū)逐誠懇的小女兒和他手下士兵粗俗的表現(xiàn)來考慮,又算是咎由自取;大女兒和二女兒雖然冷漠無情、趨炎附勢,可是她們卻擁有著美貌和口才。劇中人物身上都是優(yōu)缺點共存,這樣的刻畫可以看得出莎士比亞洞悉人性,也使得角色有血有肉。
四、結(jié)語
引入優(yōu)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豐富教材的德育教育內(nèi)容,對于當代學生形成自我認識、提升人格修養(yǎng)、實現(xiàn)人文覺醒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世界的文學名作卷帙浩繁,若要一本本地細讀、精讀,并非易事。因此,本論文針對“德育教材”的研究進行了分類整理和分析評價。以體裁為綱,以作品為目,具體到每一篇作品,又以其中的教材節(jié)選參考,故事梗概和藝術欣賞層層展開,縱向講述。唯愿中國的德育課文如高明的導游,引導當代學生在德育文學的花園中徜徉。既有立德修身的志趣,又有駐足鑒賞的雅趣,這并非淺嘗輒止,而是品少得多,是舉一隅而窺全豹,讀一章而品萬端,是開卷則博覽賢文,掩卷則視野頓開。參考文獻:
[1]鄭保玲.教育可以蘊含在生活的任一時——《安妮日記》帶給我的思考[J].新校園(中旬刊),2016(2).
[2]尚顯成.論雨果長篇小說的沖突藝術美[J].襄樊學院學報,2004,25(1).
[3]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 Trevor Field,F(xiàn)orm and Funcbon in the Diarv Novel
TheMacmillan Ltd. Press, 1989.
[5]吳紅云《李爾王》的悲劇特色[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6(31)
[6]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l[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選修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選修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2]劉道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選修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