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芳,黃劍輝,蔡飛霞
(麗水市中心醫(yī)院 腫瘤內科,浙江 麗水 323000)
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聯合術后輔助化療為主。癌癥本身及治療作為巨大的心理性和生理性應激源,患者常出現各種生理、心理應激反應,導致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影響治療效果。認知-存在團體管理是指由醫(yī)護人員組成干預小組,在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的同時,促使患者積極應對治療,其在精神分裂癥、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等疾病中的應用效果良好。自我效能體現了患者對特定目標實現需要的能力與信心,和患者健康行為直接相關。本研究將認知-存在團體管理應用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中,觀察患者在干預后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心理狀態(tài)、應對方式變化,旨在為選擇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的有效管理方式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麗水市中心醫(yī)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的結直腸癌化療患者241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121)與對照組(=120),分別接受認知-存在綜合性團體管理和常規(guī)護理。納入標準:年齡≥18歲、具備正常的表達與溝通能力;排除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其他臟器功能疾病嚴重障礙、意識或聽力障礙、既往精神疾病史及已接受激素、特異性抑制劑等治療者。觀察組中男76例,女45例;年齡18~85歲,中位年齡59歲;大專及以上30例,初中及高中53例,小學38例。對照組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19~83歲,中位年齡62歲;大專及以上28例,初中及高中53例,小學39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認知-存在綜合性團體管理
1.2.1 組建干預團隊 綜合性管理團隊由主管醫(yī)生1名、主管護師2名、護理人員7名、心理咨詢師1名、營養(yǎng)師1名組成。主管醫(yī)生擔任組長,負責參與方案的制定;主管護師擔任副組長,負責護理方案的制定和護理工作培訓及協調;心理咨詢師負責患者心理評估和心理干預措施制定;營養(yǎng)師負責患者化療過程中營養(yǎng)狀態(tài)的評估與營養(yǎng)建議;相關責任護士負責護理措施的具體實施。
1.2.2 制定管理方案 將觀察組患者進行分組干預,每組10~11例,依照專家意見、科室具體情況、患者耐受情況,每組進行6次團體干預,干預時長40~60 min/次,2次/周,持續(xù)干預3周,干預地點為科室會議室。
1.2.3 干預過程 (1)相互認識。醫(yī)患之間增進交流,為患者提供支持性環(huán)境,讓成員表達對團體干預的預期目標,與患者共同制定團體干預措施,向其介紹團體性質,強調團體守則,營造積極向上的團體氛圍。(2)糾正認知。鼓勵家屬陪同患者參加健康講座,糾正患者對疾病、治療、飲食營養(yǎng)、運動的誤區(qū),由營養(yǎng)師對化療過程中的營養(yǎng)支持提出建議。(3)增強能力。向患者介紹化療過程中的常見問題與應對方法,提高患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指導患者正確應對化療過程中出現的焦慮、恐懼等情緒,鼓勵患者通過音樂冥想、呼吸放松訓練等方式放松身心。(4)自我管理。指導患者將運動、飲食計劃制作成小卡片,懸掛于醒目位置,指導患者和家屬填寫“行為日記”,記錄每日健康行為保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評價患者健康行為。(5)榜樣學習。邀請治療成功的患者介紹經驗,樹立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tài)。(6)成長提高。幫助患者發(fā)現問題、分清主次,引導患者積極面對,鼓勵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傾訴、交流,提高生活質量。
1.3 觀察指標
1.3.1 自我效能 采用自我效能量表評價患者自我效能,量表共10個條目,總分10~4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效能越高,應對挫折的能力越強。
1.3.2 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自我管理量表評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該量表共11個條目,從非常好到非常不好依次計0~8分,以11個條目的平均分為最后得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差。
1.3.3 心理狀態(tài) 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量表共20個條目,采用1~4級計分,總分=量表得分×1.25,分數越高代表焦慮或抑郁程度越高。
1.3.4 應對方式 干預前后,采用醫(yī)學應對方式量表(MCMQ)評估患者的疾病應對方式。MCMQ共20個條目,包括面對(8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3個維度,分數越高代表該項傾向性越強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檢驗,<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能力 干預前,2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3周后,2組自我效能評分升高、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降低,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2組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manageme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2.2 心理狀態(tài) 干預前,2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3周后,2組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2組SAS、SDS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2.3 應對方式 干預前,2組MCMQ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干預3周后,2組面對維度評分升高,回避、屈服維度評分降低,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2組MCMQ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CM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認知-存在團體干預是認知行為療法、積極應對策略二者的有機結合,通過幫助患者建立正確認知,增強其問題解決能力,使其能夠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趙毛妮等認為認知-存在團體干預可有效提高肺癌化療患者心理適應能力,使其表現為積極應對的治療態(tài)度,有效減輕患者對腫瘤復發(fā)的恐懼感。
自我效能往往和既往健康行為、他人榜樣、問題接受能力、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有關。認知-存在綜合性團體管理干預糾正患者認知,激發(fā)患者主觀能動性,邀請結直腸癌化療效果良好的患者進行經驗交流,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本研究中,2組患者干預后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同時自我效能也有所改善,而觀察組優(yōu)勢更明顯。同時,認知-存在團體干預改變患者認知和感知,發(fā)現自身潛能,進一步提高了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能力。
認知-存在團體干預重視患者心理,幫助其正確認識疾病的同時,主動為其解除內心的疑慮與困擾,從情感上給予支持,鼓勵其勇敢表達,加強患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幫助患者以更加積極的面貌回歸生活。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焦慮抑郁不良心理狀態(tài)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更趨向于以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對待疾病和治療??梢?,認知-存在團體干預通過醫(yī)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狀態(tài),建立了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團體成員相互凝聚、互相鼓勵,分擔壓力、宣泄情緒,通過團體幫助使患者增強問題解決能力,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問題、掌控與成長;通過使患者逐步接受現實、掌控自我情緒,從而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積極心態(tài)和積極健康行為。
綜上所述,認知-存在綜合性團體管理干預可有效提高結直腸癌化療患者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加強患者積極應對疾病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