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體分析安康十個方言點中精組、知莊章組字的分合情況及原因,它們呈現(xiàn)出合流的趨向,符合漢語語音的發(fā)展趨勢。
關(guān)鍵詞:精知莊章;分合;原因
安康地處秦嶺以南,大巴山以北,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南北高,中間低。安康市包括漢濱區(qū)、旬陽縣、白河縣、平利縣、鎮(zhèn)坪縣、嵐皋縣、紫陽縣、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其中漢濱區(qū)、旬陽、白河方言為中原官話,平利方言為江淮官話,其余為西南官話。
1、安康十個方言點精知莊章組字讀音情況
1.1精組
精組讀[ts]、[tsh]、[s]:果攝字,遇、蟹攝合口一等字,蟹攝開口一等字,蟹攝合口三等字,止攝開口三等支韻字,止攝合口三等支、脂韻字,止攝開口三等脂、之韻字,效攝開口一等豪韻字,流攝開口一等侯韻字,咸攝開口一等覃韻、合韻字,山攝開口一等寒、曷韻字,山攝合口一等恒韻字,臻攝合口一等魂韻、合口三等諄韻字,宕攝開口一等唐韻字,曾攝開口一等曾韻字,通攝合口一等、三等東韻字,通攝合口三等鐘韻字。
精組讀[t?]、[t?h]、[?]:假攝開口三等字,蟹攝開口三等、四等字,遇攝合口三等字,效攝開口三等宵韻字,流攝開口三等尤韻字,咸攝開口三等鹽韻、葉韻字,深攝開口三等侵韻、緝韻字,山攝開口三等仙韻字,山攝開口四等先韻、合口三等仙韻字,臻攝開口三等真韻字,宕攝開口三等陽韻字,耕攝開口三等清韻字,梗攝開口四等青韻字。
1.2 知組
知組讀[t?]、[t?h]、[?]:假攝開口二等字,遇攝合口三等字,蟹攝合口三等字,止攝開口三等支韻字,止攝開口三等脂韻字,止攝開口三等之韻字,止攝合口三等脂韻字,效攝開口二等肴韻字,效攝開口三等宵韻字,流攝開口三等尤韻字,咸攝開口二等字,咸攝開口三等鹽韻、葉韻字,深攝開口三等侵韻、緝韻字,山攝開口二等山韻字,山攝開口三等仙韻、薛韻字,山攝合口三等仙韻字,臻攝開口三等真韻字,臻攝合口三等諄韻字,宕攝開口三等陽韻字,江攝開口二等江韻字,九個曾攝開口三等蒸韻部分字,梗攝開口二等耕韻字,耕攝開口三等清韻字,通攝合口三等東韻字,通攝合口三等鐘韻字。
知組讀[t?]、[t?h]、[?]或[t]、[th]:假攝開口三等字,九個曾攝開口三等蒸韻部分字。
知組讀[ts]、[tsh]、[s]:梗攝開口二等庚韻字。
1.3莊組
莊組讀[t?]、[t?h]、[?]:假攝開口二等字,遇攝合口三等字,蟹攝開口二等字,止攝開口三等支韻字,止攝開口三等之韻字,止攝合口三等支韻字,六個止攝合口三等脂韻字,效攝開口二等肴韻,咸攝開口二等字,山攝開口二等山韻字,山攝開口二等刪韻字,山攝合口二等刪韻字,臻攝開口三等真韻字,宕攝開口三等陽韻字,江攝開口二等江韻字。
莊組讀[ts]、[tsh]、[s]:止攝開口三等脂韻字,流攝開口三等尤韻,深攝開口三等侵韻、緝韻字,梗攝開口二等庚韻字,莊組讀[ts]組,梗攝開口二等耕韻字。
1.4章組
章組讀[t?]、[t?h]、[?]:假攝開口三等字,遇攝合口三等字,蟹攝開口三等、四等字,止攝開口三等支、脂、之韻字,止攝合口三等支韻字,止攝合口三等脂韻字,效攝開口三等宵韻字,流攝開口三等尤韻字,咸攝開口三等鹽韻字,深攝開口三等侵韻、緝韻字,山攝開口三等仙韻、薛韻字,山攝合口三等仙韻字,臻攝開口三等真韻字,臻攝合口三等諄韻字,宕攝開口三等陽韻字,曾攝開口三等蒸韻字,耕攝開口三等清韻字,通攝合口三等東韻、鐘韻字。
2、安康方言精知莊章組字分合的原因
2.1移民因素
首先,由于宋金元戰(zhàn)爭,逃難的關(guān)中移民來到安康地區(qū),中原官話因此一度成為安康的主體方言,但到了明清時期,荊襄流民、湖廣移民以及川蜀移民北漂,安康的中原官話受到江淮官話或西南官話的影響。李如龍說:“西南官話是江淮官話的延伸?!闭f明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關(guān)系密切,在安康方言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有很多共同特點,如安康的的平利(江淮官話)、紫陽、石泉、嵐皋、寧陜、白河、鎮(zhèn)坪(西南官話)方言中精組和知莊章組字分合情況基本一致,可見移民對安康方言精組和知莊章組字合流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2.2 地理因素
其次,從地理上來看,安康市大部分地區(qū)與其他省份接壤,方言都受到周邊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的影響,而漢濱區(qū)、旬陽正位于北部秦嶺和南部大巴山之間,山地起到阻隔作用,使得這兩地保留了比較完整的中原官話特征,受其他方言的影響較小。雖然移民因素導(dǎo)致安康方言的精知莊章組字有不同類型的分合情況,但同處在安康地區(qū)各個方言點的人們在日常交流中精知莊章組字的讀音也會相互影響,比如旬陽方言個別精組字和知莊章組字合流讀[ts],可以看出安康方言內(nèi)部也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出融合趨向。
2.3語音自身演變因素
最后,從語音自身演變來看,精組部分合口字讀[t?]組,因為后面的合口介音[u]是一個后高圓唇元音,[t?]組也是舌尖后音,發(fā)音部位相同,兩者拼合相對比較協(xié)調(diào),所以在安康方言中出現(xiàn)了精組由讀[ts]組變[t?]組的趨向;同理,后面不跟發(fā)音部位比較后、比較高的元音[u]時,聲母通常會讀舌尖前音[ts]組。旬陽方言知二莊、知三章讀[ts],是因為舌葉音[?]、卷舌音[t?]與合口呼拼時發(fā)音稍顯費力,所以在旬陽方言中并沒有保留這兩個中古的讀音,而是都相應(yīng)地變?yōu)樯嗉馇耙鬧ts]讀同精組。
由此可見,由于語音同化作用或者發(fā)音省力原則,安康方言精組和知莊章組字呈現(xiàn)合流趨向。
3、小結(jié)
綜上所述,通過縱向和橫向的對比,安康方言精組和知莊章組字分合既與自身語音演變有關(guān),又受到移民和地理因素的影響。精知莊章組字合流的趨向符合漢語語音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馮蒸.論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合流為北京話t? t?h ?的合流方式[J].語言歷史論叢.2015
[2]熊正輝.官話區(qū)方言分ts和t?的類型[J].方言.1990
[3]周政.安康方言接觸層次研究[M].語文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楊曉(1998.02—),女,漢族,陜西西安,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