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堅
摘要:幼兒期是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重點階段,是幼兒的自理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對于幼兒未來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發(fā)展意義重大,尤其是大腦結構和機能的發(fā)展等等。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梢?,幼兒時期正是極易接受外界刺激,從小對幼兒的生活獨立自理能力進行培養(yǎng)是很關鍵的,幼兒期的生活獨立與形成習慣非常適宜的階段。因此,幼兒園的小班幼兒教育,必須要高度重視幼兒的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幼兒;自理能力;區(qū)域游戲活動;家園配合
引言: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比較差,主要表現在家長包辦太多,導致幼兒的動手能力差: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接水、沒有主動喝水的習慣、不愿意自己穿脫衣服、不喜歡自己洗手洗臉、如廁有困難等等……問題非常多,自理能力非常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都沒有健全。因此,教師和家長應抓住幼兒教育時期,鍛煉幼兒,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幼兒的自我意識的形成,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那么,如何有效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呢?以下主要從日常生活鍛煉、區(qū)域活動培養(yǎng)和家園配合三個方面來展開具體分析。
一、反復強化練習自理能力,提高自我服務技能
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是還沒有發(fā)展成型,處在形象思維階段,所以這一時期的生活常識、技能教學,可以通過教師的反復示范講解,引導幼兒進行模仿,實現幼兒對一些技能的掌握。例如,其一:穿衣服、脫衣服,教師可以親自進行示范講解,將穿脫衣服的方法、順序等直觀教給幼兒,讓幼兒清晰直觀的知道如何穿脫衣服。其二:教師可以采用圖示指導幼兒的方式:教師可以將穿脫衣服、使用飲水機、吃飯、洗手等的方法順序等教幼兒。其三:制成圖片海報,貼在墻面上,幼兒可以照著圖示,跟著海報上的小人一起完成穿脫衣服的訓練,逐步強化,慢慢熟練掌握。其四:還可以采用故事兒歌提示幼兒。故事和兒歌是幼兒最喜歡,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教育信息傳遞形式,教師可以創(chuàng)編或者利用一些現成的兒歌引導幼兒學會日常生活技能。例如吃飯歌(吃青菜,剝雞蛋,身體健康多可愛……)、穿衣服歌(……腦袋鉆出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幼兒非常喜歡兒歌,可以一邊穿衣服,一邊唱歌,完成穿衣服的技能掌握。除此之外,還有在游戲中練習,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在飯后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比比誰穿衣服更快”、“比比誰起床最整齊”“比比誰最先吃完飯”……活動,利用游戲比賽等的形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在游戲中逐漸熟練掌握生活技能。
二、精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
《綱要》中對于教育環(huán)境的要求非常重視,尤其對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以及其對于幼兒的發(fā)展價值等。因此,作為幼兒教師,可以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以娃娃家、生活區(qū)為主,投放相關的主題材料,利用區(qū)域活動引導幼兒自主地進行活動,提高自理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將活動的內容、活動過程式材料等以圖文結合的生動展示形式,展示在主題墻上,讓幼兒根據照片提示進行活動。區(qū)域活動是幼兒教師根據幼兒的身心成長需求,為幼兒提供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在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區(qū)域活動的作用非常大,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區(qū),投放適宜的材料吸引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是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徑。角色扮演能夠有效的提高幼兒的主動性,促進幼兒主動進行一些生活技能等鍛煉與提高。例如扮演爸爸媽媽“過家家”,非常受小班孩子的喜歡。教師將家庭成員角色的工作,通過服飾、工作分工的圖片等形式布置在區(qū)域墻面上,激發(fā)孩子們進行角色扮演,從而能夠讓幼兒努力回憶及想象家庭成員的工作狀態(tài)。想象媽媽在做飯、爸爸在修理電器、爺爺奶奶在修剪花草……還有,在生活區(qū)投放很多的材料,如鍋碗瓢盆、油鹽醬醋以及很多的食材,讓幼兒模仿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日常工作,能夠讓孩子們進入到平時基本屬于禁足的廚房大展身手,手里做著感興趣的事情,嘴里吃著自己動手做出來的食品,怎么會不香呢。自然角就設置在走廊里,根據孩子們的計劃進行種植,那是孩子們喜歡的植物,在照顧的過程中自然習得,既能體驗種植的快樂,又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過程。幼兒在活動中,學會一些簡單的動作:捏、剝、摘、洗、切、煮等精細的動作,同時能在吃飯、擦地、照顧花草等等自我服務的技能。又如,教師將小狗照片和不同服飾的照片布置在墻面上,幼兒會根據自己的喜歡、自己的所見所聞,來為小狗狗穿衣服。在游戲中逐漸掌握了穿衣服的技能。
三、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小太陽”,孩子的一點不開心,不舒服都會引起整個家庭的連鎖反應,圍著孩子轉,哄她開心,吃飯要喂,走路要背、小便要抱等等,一切包辦代替,孩子在不自覺走就養(yǎng)成了依賴的心理,從而獨立愿望逐漸消失,從而導致發(fā)展遲緩。家園同步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更好地促進孩子各方面的進步,達到幼兒全面發(fā)展。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yǎng)看似很簡單,但是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確實很復雜。單單依靠幼兒園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一些生活習慣、技能常識的培養(yǎng)…等,家庭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家庭教育的作用會更加突出。如果缺少家長的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成果將會受到許多阻礙,甚至效果不佳,或者效果鞏固不強,發(fā)揮不出來等等后果。所以,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要實現家園配合,幼兒園應及時與家長做好溝通工作,實現良好家園溝通。例如通過借助家長會和親子活動等渠道,向家長宣傳幼兒的自理能力、良好生活習慣等培養(yǎng)的重要性,向家長傳遞幼兒園的培養(yǎng)目標,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制度,方便家長配合幼兒園實現對幼兒的家庭教育改進。除此之外,幼兒園還可以從專業(yè)的角度為家長傳輸關于幼兒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的思想、內容、方法等,使家長了解、認可并積極配合幼兒園開展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邀請家長來園參加幼兒園的一日活動,親眼觀看、親身體驗孩子在園的生活,家長眼中很多的不可能,在幼兒園全是可能。從孩子的自己動手選擇飯菜,自己吃飯、自己收拾餐桌、生活料理、穿脫衣服、整理床鋪,特別在生活區(qū)活動中孩子的自主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孩子們的表現,讓家長們自覺開放廚房,放手讓孩子獨立管理自己,甚至幫助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就算是摔壞一個碗一個杯子,那也是一種生活的歷練。
在幼兒園自理能力培養(yǎng)中,老師要關注到不同的家庭和不同性格的孩子的教育方法不盡相同,老師會根據不同家庭的家長有針對性地指導,但一定要讓家長知道,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必須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動手,讓孩子在“搗鼓”中學會生活自理。老師會以多種形式把很多的教育經驗分享給家長,也讓家長把自己的育兒經驗分享出來,大家共同學習借鑒,達到共同進步。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及經濟、科技水平的顯著提高,對于幼兒的教育也越發(fā)重視,相關的研究也有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幼兒教育關護國家的未來和發(fā)展,少年強則國強,因此,教師要注重在幼兒園生活中不斷為幼兒創(chuàng)造適合自理能力鍛煉的機會與條件,使幼兒不斷的學習與提高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任媛嬡.利用家園合作提高小班幼兒自理能力[C]//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九).2019.
[2]徐翠婷.探究家園共育培養(yǎng)小班幼兒自理能力的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24):0008-0008.
[3]家園結合共育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