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1834—1903)是美國畫家、蝕刻家,是19世紀唯美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繪畫不作自然的仆從”“為藝術而藝術”等藝術觀念和口號?;菟估諏L畫形式和感受方式的探索,打破了以往程式化的審美過程。不再以形象的塑造為創(chuàng)作原則,而是對日常生活感受的表現,藝術的感受性被推上了第一位。造型上,惠斯勒借異國情調的裝飾與平面化的造型手法,使繪畫造型產生陌生化的效果,內容與現實產生距離感,使其達到純粹的藝術美感。
19世紀,西方寫實繪畫技巧發(fā)展到了極為成熟的高度。構圖與技法上形成了系統的規(guī)則程式,表現的繪畫內容日益僵化。引起庫爾貝、莫奈等人對傳統藝術思想的挑戰(zhàn),提出“民主的藝術”“為藝術而藝術”等觀念。惠斯勒作為從唯美主義向形式主義過渡的重要人物,對形式主義美學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菟估臻L期游歷于歐洲各國,作為19世紀藝術的先鋒人物,卻游離于新藝術運動思潮的中心之外。他是第一個用繪畫表現音樂感受的畫家,也是第一個以繪畫的形式意味作為畫面全部內容的形式主義畫家。
19世紀之前的歐洲,人們對藝術作品好壞的評判大多以自然為標準,模仿自然的同時又心念著過去的“黃金時代”。著名評論家拉斯金稱透納表現大海和光線的繪畫為“感覺的現實主義”,是一種新型的現實主義。而接受了印象主義的拉斯金卻對惠斯勒的繪畫評論得格外尖刻,一反過去對前衛(wèi)藝術風格的維護。要了解這種態(tài)度差異的原因,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惠斯勒所追求的繪畫“形式意味”,探究繪畫形式背后藝術觀念的矛盾。當時的藝術評論家對作品的解讀通常是以作品內容為中心的,而現代主義作品通常是以自身的情感出發(fā),表達個人的認識,而后出現的現代主義評論家對作品的解讀也同樣是以畫家為中心展開,探究畫家個人的情感表達。如當時著名的風景畫家透納的作品雖然有著類似于印象主義的畫面,但都有著明確的主題。評論家會以這一主題出發(fā),來解讀這一主題或故事“理應”傳遞出的情感。如《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穿越阿爾卑斯山》,看似模糊、空白較多的畫面,卻有著明確的畫面中心,與主題緊密切合。據文獻記載,透納在面對觀眾時也會帶領觀眾由遠及近講述畫面的故事內容,而且也有象群的細節(jié)描繪與前景的畫面中心相呼應。類似這樣的細節(jié)在透納的作品中非常多。而惠斯勒以及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卻不同,他們通常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作品的情感表達不是以故事、主題等為線索展開,而是表現自己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和印象主義的真實色彩,傳統藝術評論家的固定“解讀模板”在他們的作品上不再適用,這造成他們面對惠斯勒作品時無所適從,他們無法解讀的作品自然會被其否定。
這種僵化的藝術解讀“模式”,也是在19世紀西方寫實繪畫發(fā)展到極為成熟的背景下所產生的。構圖與技法上的嚴格程式,日益僵化的內容,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了藝術的發(fā)展?;菟估账非蟮摹凹兇獾乃囆g”就是通過對肖像的構圖以及形象、色彩的理性安排,喚起對象表象之下的審美情感,而不只是模仿對象的表層。其作品往往以色彩和音樂命名,忽略畫面內容,意圖傳達給觀眾“樣式和主題實質上相同”的印象,以純粹的繪畫“形式意味”表現超越生活的審美情感。通過陌生化的構圖打破僵化的思想觀念,以距離感的造型超脫現實庸俗的物欲,用音樂般的色彩感受喚起審美的本真。惠斯勒探索了繪畫形式意味的表現,強調藝術的審美感受,有著藝術家對美的主觀創(chuàng)造。所追求的“純粹的藝術”,是在19世紀末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所產生的,物欲泛濫的社會現實使早期現代藝術偏于頹廢和消沉?;菟估找岳L畫的“形式意味”激起欣賞者對理想生活的信念,使世俗功利的生活“藝術化”。他的唯美主義藝術否定了藝術功能性的一面,認為對美的感受高于現實世界。其繪畫造型也蘊含著突破傳統的現代主義藝術精神,將對藝術美的感受放在表現的第一位。
一、惠斯勒繪畫造型的“異域”特點
19世紀的英國美術不同于歐洲大陸所流行的印象主義,有著較為獨立的發(fā)展。本土的拉斐爾前派、工藝美術運動等有著更大的影響,有著較強的裝飾性,具有理想性的藝術追求,強調繪畫的視覺美感。受此影響,以惠斯勒為代表的唯美主義畫家主張:“生活應該模仿藝術?!?9世紀美學家費歇爾在《美學》中就曾說過:“我們只有隔著一定的距離才能看到美,距離本身能美化一切?!毙睦砻缹W中的“距離美”概念認為,與真實場景和親身感受相比,藝術的加工使我們不再以功利的心態(tài)認識事物,而是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欣賞作品。在惠斯勒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作品的異域物象中,我們也能發(fā)現其一些蛛絲馬跡?!熬嚯x美”雖是心理美學的范疇,但與惠斯勒通過繪畫形式營造與現實的距離感,達到純粹的審美情感不謀而合。他認為:“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進行審美欣賞和創(chuàng)造?!辈煌诟吒栌卯愑蛩囆g對哲學和社會的思考,惠斯勒要達到的效果更類似于安格爾筆下土耳其皇宮的東方趣味。惠斯勒試圖營造與真實物象的距離感,使觀眾通過一定的距離發(fā)現繪畫形式本身的美,與現實隔絕的意識可以使觀眾達到沉浸式的欣賞狀態(tài),從而觸及審美情感。
來到倫敦的惠斯勒迅速結識了許多拉斐爾前派畫家,尤其與羅塞蒂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和往來。拉斐爾前派單純而真誠的畫面感受給了惠斯勒極大的影響。受拉斐爾前派將幻想融入現實的啟發(fā),惠斯勒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拉開畫面意境與現實的差異,將觀眾引入藝術的精神感受之中。與羅塞蒂一樣,惠斯勒將東方裝飾化的手法融入創(chuàng)作,有著脫離現實的神秘意味。然而不同于拉斐爾前派的象征手法,惠斯勒則走向了形式主義的道路??臻g上結合西方繪畫的三度空間與日本浮世繪版畫的二度空間,弱化了焦點透視,將三維光影造型發(fā)展為二維光影效果,這種效果有著詩意的畫面氛圍。
二、平面與立體之間的神秘印象
惠斯勒的創(chuàng)作沿襲了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避免了脫離生活的矯揉造作。同時,通過背景幾何形態(tài)的簡潔秩序,突出主體形態(tài)曲線造型的豐滿、彈性和生命活力,使得畫面既真實而又虛幻,有著與現實恰當的距離感?!皩懸饣钡某橄笮问綘I造了令人著迷的距離感,常以斜線暗示空間透視,平面的光影下有著心理的想象空間。在人物的塑造上,惠斯勒弱化主體人物的塑造,造型輪廓更為簡練而優(yōu)美,使圖形與“地子”之間形成一種純粹的圖形對比。背景用較薄的多層色彩形成細膩的肌理,而對于人物,則通過印象派的手法進行較為輕松的塑造,使得主體與陪襯之間形成微妙的關系。如惠斯勒的作品《灰色與綠色的和諧:亞歷山大小姐》中帶有異國情調的紗裙與背景營造了距離感,少女三角形身姿隱含了輕快與平衡,仿佛故事中輕盈飛舞的精靈。少女身上重疊、復合的三角形構成,使得簡單的人物形象仍有著動感,營造了微妙的歡快氛圍。而在《畫家的母親》中,惠斯勒以母親與窗簾之間形狀的聯系,使其交錯形成一定距離,在平面化的造型中暗示空間感,營造了淡雅神秘的畫面意蘊。趨向右上角的人物造型張力不斷減弱,表現了和諧平靜的畫面感受。而在畫面的節(jié)奏感上,惠斯勒通過對“直線重復的強調”以形式規(guī)律的節(jié)奏感強化了畫面情感,明滅變化的矩形構成給凝重的畫面帶來一種松弛感。
三、舒緩曲線外輪廓的抒情性
同樣是對造型的主觀調整,庫爾貝的《篩麥的婦女》是為了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與質樸的力量感,表現農民豐收后的農忙情節(jié),有著勞動人民對收獲的物質滿足的生活情感。而惠斯勒的作品《綠色和玫瑰色的和聲:音樂室》所帶來的則是對形式的突出。主體人物曲中見直,既呼應了背景中的大量直線構成,也呼應了畫面綠色與玫瑰色對比的主題。畫面“和聲”這一主題得到了突出,有著柔中有度的畫面感受。看不見的音樂使人物相聯系而不是敘事情節(jié),通過曲直結合的造型達到音律般的強弱效果。放射線的動感表現畫面韻律,通過遠近法和用線暗示空間的存在,打破因過于強調色彩而造成的平面感。暗示了空間的存在,將畫面韻律以由遠及近的造型傳達給觀眾,造成畫面動感。
四、裝飾化手法的運用對敘事的打破
惠斯勒在《10點鐘的讀物》中為自己的繪畫做過總結:“我的藝術理想:沒有故事內涵,沒有情節(jié)關聯?!逼鋵λ嬑锵笮误w的簡化和模糊化處理也就降低了可以視覺認知的程度。以裝飾性的畫面效果代替了情節(jié)主題,使觀眾的審美心理處于一種亦真亦幻的狀態(tài)。如在《白色交響曲,第3號:白衣少女》中,惠斯勒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富有異國情調的裝飾物作為畫面中的陪襯,借用東方情調使畫面內容與現實產生距離。而在惠斯勒的《白色交響曲,第2號:小白衣姑娘》中,少女柔和的側臉與鏡中的影像相對比,產生夢幻般的氛圍。畫中異域的氛圍與人物恍惚的表情,使觀眾對畫面現實性產生懷疑,具有舞臺場景的效果。白色的衣裙在重色的背景中顯得格外醒目,異域的物象圍繞著人物,使畫面的虛幻感在迷離的人物神情中得到倍增,人物的造型主導了畫面情感,而陪襯體呼應補充了畫面與現實的距離。傾斜的人物造型富于動感,打破了水平與垂直構圖的呆板,以較少的造型形式形成復雜的關系。
與印象派為了追求光影的瞬間印象而對造型的弱化不同,惠斯勒追求的視覺印象是畫面形式的經營帶來的感受,對和諧感受的追求,使惠斯勒對現實的描繪讓位于對詩意氛圍的表現。同時,惠斯勒善于借用傳統構圖形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和創(chuàng)新。如常以同一種形的反復出現,帶給觀眾一種隨著視線變化的時間性韻律,惠斯勒利用這種形的相似與變化,使得畫面節(jié)奏變得更為微妙。在空間上,惠斯勒弱化了對空間的直接表現,而是以寫意的手法對空間加以暗示。如放射線的構圖對透視暗示,有著寫意化的二維空間效果,使觀眾產生距離感的審美“意味”。
五、惠斯勒的繪畫造型對后世的影響
惠斯勒對美國繪畫的影響是間接性的,主要是受其影響的一批新生代的美國畫家。他們從惠斯勒的作品中獲得靈感,對其陌生化的構圖形式、平面化的造型極為推崇,符合美國藝術評論家對現代主義藝術總結的準則。惠斯勒的現代主義藝術理念對美國現代藝術的發(fā)展也起到了啟蒙的作用,其對形式語言的強調、對油畫材料的自由運用等為美國當代藝術的抽象性表現打下了基礎。
直接受惠斯勒繪畫影響的畫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畫家威廉·梅里特·蔡斯,他繼承和發(fā)揚了惠斯勒繪畫的平面裝飾意味,逐漸形成了具有美國民族特點及其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蔡斯致力于將裝飾意味的造型與色調形成對比,增強色彩的裝飾意味。蔡斯在對惠斯勒的學習中,保留著自己對藝術的見解與理念。他將惠斯勒距離感的造型變得更為生活化,使得繪畫的“形式意味”重新獲得思想性的內涵,有著現實主義對社會的關注和民族情感。
而在歐洲,惠斯勒的繪畫上承唯美主義下啟俄國形式主義,從傳統繪畫到現代繪畫的轉變具有導向性,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如克里姆特從惠斯勒的《白色交響曲》系列獲得靈感,其裝飾性的手法,是在惠斯勒和諧的形式基礎上逐漸變得更為熱烈,裝飾性更強。繪畫的距離感從異域物象的運用發(fā)展為平面裝飾化手法。構圖上更具象征性,其神秘的效果具有陌生化的意味。而在主題上,克里姆特選擇了神話等主題,更為注重思想性表現手法,也帶有表現意味。而對俄國形式主義的影響則主要是開啟了音樂感——這一強調純粹感受的繪畫主題。
六、結語
惠斯勒繪畫的“形式意味”是在19世紀形式美學發(fā)展背景下所產生的,但對其研究的方法不應僅限于19世紀美學理論。利用20世紀形式主義美學可以使我們對惠斯勒繪畫“形式意味”的研究更為透徹并且貼近當代藝術,為我們當代繪畫創(chuàng)作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菟估諏L畫形式和感受方式的探索,打破了以往程式化的審美過程,不再以形象的塑造為創(chuàng)作原則,而是對日常生活感受的表現,藝術的感受性被推上了第一位。在造型和空間上,惠斯勒弱化了對空間的直接表現,而是以寫意的手法對空間加以暗示。如放射線的構圖對透視暗示,有著寫意化的二維空間效果,使觀眾產生距離感的審美“意味”。在色彩上,惠斯勒對色彩美感的追求甚于物理的正確描繪,色彩表現的重心由再現轉向內在感受的表現。通過將再現生活的形式轉變?yōu)閿[脫世俗的審美意味;將對永恒的追求在色彩的音樂感受中升華,惠斯勒的繪畫藝術完成了傳統繪畫到現代主義繪畫的轉變,為現代主義繪畫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其繪畫的“形式意味”有著濃厚的現代主義特點,其表現形式乃至技法對美國當代繪畫有著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唯美主義繪畫大師惠斯勒[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0.
[2][英]克萊夫·貝爾.藝術[M].馬鐘元,周金環(huán),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3][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藝術全集[M].羅世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版社,2003.
[4][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英]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范景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郭偉,男,博士研究生,韓國大真大學,研究方向:油畫創(chuàng)作與美術理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