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小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合理地編入了充足的紅色文本,突出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這對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的小學生來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前,全國紅色主題愛國教育正逐步深入到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正因語文學科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其必須要將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如何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現有的紅色資源,保障紅色文本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為小學生的人格形成帶來正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每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為出發(fā)點,根據其在教材中的呈現情況進行編排特點和內容特點的解析,并分析本校教師在紅色文本教學實施中的現狀及問題歸因,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育人性的教學策略。希冀這一教學探析能為一線教師帶去思考,幫助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基本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奠定兒童長遠發(fā)展的基礎,落實育人的根本目標。
一、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教學實施的現狀
為深入調查研究教師在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方面的教學情況,進一步為教學策略的提出提供現實參考,筆者利用問卷的形式對全校曾執(zhí)教過小學高年級以及正在執(zhí)教這一學段的老師開展了調查。
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將側重點放在應試的相關技巧上,關于文章的思想價值和人物的形象及精神涉及較多,但是對作者的生平與成就補充過少,這實際上影響了學生對紅色文本所處背景的認知。通過數據的統(tǒng)計,可以進一步發(fā)現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學內容教條化,過于側重應試,沒能對相關資料進行適當的補充,忽視了整體素質培養(yǎng);有些時候僅留在故事表面,沒能深入發(fā)掘作品的深層內涵。問題的背后更反映出一個現象,那就是對文本的育人性關注度不夠。
調查數據統(tǒng)計顯示,教師上課時所采用的最常見的教學方法中,僅有34%的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只有半數左右的老師聯系背景與現實進行了教學。純文本講解和大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是教師們較青睞的方式。為此,筆者對教師的多媒體教學進行了深入訪談和了解,發(fā)現大部分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只是下載了網上的課件模版,或是截取了紀錄片中的某一段,未能結合文章內容深度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多媒體的吸引力。問卷和訪談的結果都表明教師在紅色文本教學方法上存在單一、呆板的問題,導致文學作品的文本價值與育人性價值無法完全實現。
二、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育人性的教學策略
通過上述的調查和研究,可以看出小學高年級仍是紅色文本教學的重要階段;且進一步了解了當前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教學的實施現狀及問題所在。這有利于因勢利導地提出高年級紅色文本育人性的教學策略,以便更好地發(fā)揮文學作品對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持續(xù)熏陶和積極塑造作用。
1.突顯育人本質,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紅色文本是由語言文學組成的文學實體,它由相應的歷史背景或是人物作為依托,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落實教育的本質屬性——育人性,使教材文本能夠滿足學生認知發(fā)展和生命成長的需求。為此,高年級教師在講授紅色文本時應更突出育人的本質,精準定位教學目標,讓學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以六年級下冊的《為人民服務》為例,這篇文章是毛澤東同志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的根本宗旨。這是六年級小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很多老師為了應試的需求,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習議論文的相關知識上。但是,如果從文本育人性的角度出發(fā),教師更應精準定位該文章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那就是結合“閱讀鏈接”,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體會“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內涵,進行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一些老師在講授時雖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教學目標,但僅是帶領學生反復朗讀“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而學生對這幾個字的內涵知之甚少。在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教師不妨細化教學目標,先專注于文章內容,與學生一同梳理總結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講的四方面內容:如何對待“死”,如何對待批評,如何對待困難,如何對待死去的同志;再結合“閱讀鏈接”中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故事,讓學生思考為何人民如此愛戴周總理?那是因為他為人民服務這一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最后還需要由他人的視角轉到自我視角,讓學生設想:如果他們長大了,要如何做到為人民服務?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文本育人性的功能。
上述的教學過程就是在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后所做的構想,也是紅色文本育人性的體現。正如德國當代哲學家、美學家伽達默爾所說:“文學作品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人格構建起著特殊的作用?!毙W高年級的學生經過此前的學習,具備了對紅色文本的感知欣賞能力,教師還要進一步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拉近他們與紅色故事之間的距離,這樣方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2.緊扣語文要素,釋放文本內生價值
在了解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編排特點后,加之統(tǒng)編版教材有一個突出特點,即每個單元前增加了語文要素,這兩個特點的結合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條新的教學思路:站在單元的角度,緊扣語文要素,展開遞進式的教學,并努力釋放出文本內生的價值,讓學生在學習和閱讀的狀態(tài)中自然而然得到紅色文化的浸潤。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編入紅色文本最多的一個單元,這個單元以“革命歲月”為主題編排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五篇文章。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旨在體會文章的場面描寫時,不僅要注意整體面貌的呈現,還要注意局部細節(jié)的刻畫,并感受二者的有機結合。既然語文要素著重提到了文章的寫作手法,那么教師就需要重點強調。像《開國大典》,就要引導學生體會整個場面的宏偉氣勢,同時要關注每個方陣的不同特點,感受點面結合的好處。《狼牙山五壯士》中,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去尋找并觀察作者對五壯士群體形象的描寫和對個人的細致描摹。在做到了緊扣語文要素展開教學后,本單元的教學還需要將文本的育人性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讓紅色文本釋放其文學價值。雖然這五篇文章反映的是不同革命階段的故事,但是其表現的精神主旨是一致的,旨在引導學生學習革命者不怕犧牲、積極樂觀、頑強斗爭的精神,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文章的文體特點進行教學。如學者所說:“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有其潛在的教學價值,教材使用者如果能根據文體特征進行相應地教學,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選文的教學功能,豐富與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薄镀呗伞らL征》作為詩歌,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感受節(jié)奏的鏗鏘和氣勢的豪邁;《狼牙山五壯士》作為新聞通訊,可以讓學生在讀后說這一故事,說出對五壯士的崇敬與頌揚之情;《燈光》這一記敘文,可以讓學生抓住郝副營長犧牲的片段展開重點學習,用心體會他英勇無畏的高尚品質。
在指導高年級其他紅色文本專題單元時,教師也要以緊扣語文要素為教學目標,還要把釋放文本的內生價值和文本育人作為學習目標來落實,這樣學生就能在文本的學習、方法的掌握、知識的建構中,將紅色文本的價值內化,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
3.聚焦典型人物,深化學生情感認知
由于紅色文本自身題材的特點,作者為了突顯當時的特殊環(huán)境和特定背景,會在作品中刻畫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人物。他們通常會借助立體的細節(jié)描寫,來還原人物在特定歷史情境中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到典型人物身上,與他們共同探尋紅色文本的內在意蘊,從而深化他們的情感認知。
小學高年級語文統(tǒng)編版教材中紅色文本的數量有13篇,其中有9篇突出刻畫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從中汲取到了更多的力量。以老師和學生都熟知的《軍神》為例,這篇文章塑造了一個頑強堅持、樂觀無畏的軍神形象,令學生為之動容。課文著力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來表現人物的內心,其實關于人物形象的描寫方法學生并不陌生。如何能突出本篇文章的特別之處,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在每一個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之處,可以讓學生思考:此時的劉伯承將軍心里會想著什么?讓學生更深入地領會他那驚人的毅力和強大的內心。在聚焦典型人物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轉化角色,大膽試想:如果自己是劉伯承,當時心里會想些什么、會做出怎樣的行為?這樣更能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因為教師教會學生聚焦每一篇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后,還要讓學生學習人物身上優(yōu)良的品質。正如有學者指出:“同輩群體行為對個體行為具有同化作用,其影響的基本方式是模仿?!睂W生在學完《狼牙山五壯士》后,就會去學習那五位壯士以國為重、奮不顧身的品質;在讀完《青山處處埋忠骨》后,便會學習革命者領袖那博大的胸懷;在讀完《金色的魚鉤》后,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舍已為人的氣度。
學生在學習紅色文本時能通過優(yōu)秀革命人物的行為更清醒地觀照自身,而典型人物身上的精神,又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情感認知,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因此,教師在講授紅色文本時更應學會用其中的情感力量滋潤學生的心靈。
4.盤活教材資源,搭建整體知識系統(tǒng)
從當前的教育形勢來看,在小學教育階段,學校仍是紅色文化教育的主陣地,那么紅色文本作為最直接的教學資源肯定要被充分利用,這就需要教師們盤活教材現有的資源,并逐漸豐富紅色教育的形式,為學生搭建一套整體的知識系統(tǒng)。
就教材資源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用:一、將紅色文本與課后習題緊密結合。統(tǒng)觀小學高年級統(tǒng)編版中的所有課文,課后習題的最后一題都是一個半開放式的命題,大多為: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或是用文章中人物的口吻講講這個故事。教師在教學時切不可忽視這樣的題目,要多給學生一些課堂自主權,讓他們說出內心想說的話。二、拉近課文與閱讀鏈接之間的距離??梢哉f,課文如果是主心骨,那么閱讀鏈接是輔助,閱讀鏈接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再形成自己的認識。三、將紅色文本與其他學科進行一個巧妙的聯系。這其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為教師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教師不僅可以運用《道德與法治》這本書籍,還可以借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本》,擴充學生的知識面,為他們理解紅色文本提供助力。
除了教材資源外,教師還可以拓寬學習空間,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第一,以教材中的紅色文本為主題,成立活動小組舉辦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話劇等多樣的文化活動。學生在各項成果展示中將會體現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也更能加深對紅色文化和精神的感知。第二,創(chuàng)建紅色讀書日,在圖書館或者班級的圖書角設立紅色讀書區(qū)域,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相關的紅色文本。第三,利用多渠道和多平臺,鼓勵學生在學習文本前后查閱資料,收集相關的信息,更直接和形象地了解當時的歷史事件。
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形式和社會實踐的方式把紅色文本帶出課堂,走向生活實際,這也是培養(yǎng)少年兒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方法。教師將學生的知識延伸到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與他們共同搭建了一個關于紅色文本的整體知識系統(tǒng),學生在需求的時候就可以根據他們自己掌握的方法進行調用,也降低了文本感知的難度。
育人價值是小學高年級紅色文本作品中最重要的教學價值之一,教師應重視教材中的紅色文本教學,不僅要向學生講述紅色歷史文化,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中國在改革與發(fā)展路上的不易;還應在授課中傳遞歷史人物積極的思想道德力量,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從而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學習與實踐中明白,作為一名少年,不僅要為個人的未來奮斗,更要為了民族復興而努力,最終實現紅色文本的育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