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書貞 崔迎春
摘要:工匠精神是優(yōu)秀職業(yè)道德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日本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誠實、敬業(yè)、精益、合作、友善、專注、模仿、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匠人與事物相遇的修行以及與他者相遇的職業(yè)敬畏等方面。工匠精神被融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并成為日本國民職業(yè)道德的基本常識。在中國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解析日本工匠精神對其國民職業(yè)道德素質養(yǎng)成的影響,對于加速培育和弘揚中國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日本;工匠精神;職業(yè)道德;養(yǎng)成;影響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458-(2022)02-0037-09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2.02.005
引言
道德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它不是有意產生的,是一種后效。道德是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或是一系列實踐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不僅能支配作為社會組成單元的個體,迫使他們按照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行動,而且也能夠對個體的行為取向加以限制,并約束其在一定邊界范圍內。也就是說,道德是不同秩序構成的復合體,具有社會功能,與之有關的不僅僅是經濟事實,還有構成道德及其內容的所有社會事實?,F(xiàn)代社會,人們的法律意識普遍很強,但法律并不能強制性地命令人們必須去做有道德的人,法律只能夠命令人們從外在形式方面遵守道德規(guī)則,不能強制人們理性與意志的內在行動,而正是這些內在行動使得人們從外在形式方面遵守道德要求的一個行動成為一個道德行動[1]。所以,馮特認為,道德的最高形式不是強制性的。道德扎根于個體的心靈中,具有崇高道德感的人,能夠毫無痛苦地、甚至興高采烈地履行道德義務,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感覺不到義務,或義務對他們來說不存在。
職業(yè)起源于中世紀,甚至有的職業(yè)在古代就出現(xiàn)了。今日所見的各種職業(yè)是從19世紀開始發(fā)展起來的[2]。如今,職業(yè)支配著現(xiàn)代人類社會的一切。它不僅治愈人類的身體、衡量人們的收益,而且拯救人類靈魂,但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卻十分糾結。倫理規(guī)范作用于整個職業(yè)領域的現(xiàn)代社會,職業(yè)間競爭日趨復雜激烈。
任何人要想生存,就必須成為國家的公民,遵守公民道德。與公民道德不同,職業(yè)道德既不同于家庭的邏輯,也不同于國家的邏輯,而必須有群體組織的保護。它必須訴諸一種集體的權威,而這種權威也不可歸為個人的特殊意志,只能來自功能性的職業(yè)規(guī)范的要求,以及共同生活的集體情感和價值基礎[3]。
一、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
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社會在經過漫長歷史歲月沖刷之后沉淀下來的回避空談、投身于實際行動的文化,其核心是誠實、敬業(yè)、精益、合作、友善、專注、模仿、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匠人與事物相遇的修行以及與他者相遇的職業(yè)敬畏等方面,它體現(xiàn)出來的不是高大上的理論和復雜的邏輯,而是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業(yè)務中時刻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素質。這種素質表現(xiàn)在工廠工人一絲不茍的操作中,表現(xiàn)在公共場合秩序井然的隊列上,表現(xiàn)在日式服務的體貼周到等方方面面。
日本工匠精神深植于日本匠人文化之中。鐮倉時代“職人歌合”的吟詠,江戶時代“視本職工作為神業(yè)”的虔誠,當今社會“日本精益制造”的繁盛,這其中傳承的匠人理念和工匠精神,一直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傳統(tǒng)的日本匠人文化可以追溯到日本飛鳥時代或者更早時期,日本匠人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受中國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在意識形態(tài)上,日本形成了尊崇自然、以人為本的“天人合一”價值觀,以及儒家家族與角色觀影響下形成的講求敬業(yè)、敏行的“家職倫理” [4]。但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匠人文化要從江戶時代說起,1600年,德川家康通過關原之戰(zhàn)一舉平定了國內戰(zhàn)爭,并在江戶建立起了幕府政權,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江戶地區(qū)出現(xiàn)了“匠人熱”,并在諸如漆器、陶瓷、裁縫等領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到了江戶時代中后期,大量的手工藝者、工匠、技師等“匠人”聚集江戶地區(qū),這些人和商人一道被稱為“町人”,日本町人階層在此時期形成。隨著町人階層的不斷擴大,町人文化也逐漸形成,并具備了獨立的倫理觀和人生哲學。當時,幕府政權為達到社會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減少外來資本對本國社會的影響,在政治上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在文化上,幕府統(tǒng)治政權以中國的儒學為治國思想,用以教育和引導國民。在町人文化的形成和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匠人社會也安定下來并逐步醞釀出了傳統(tǒng)的匠人文化。起初,日本傳統(tǒng)形態(tài)的匠人文化向心力尚未達到影響社會整體發(fā)展的程度,具有不穩(wěn)定且分散的特征。在日本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匠人文化影響下,工匠精神逐漸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社會文化力量,演變成具有滲透力和影響力的固定文化模式。這種模式不僅體現(xiàn)在匠人們突破地理空間的集聚,更體現(xiàn)在工匠本身的職業(yè)屬性和社會階層的自我建構,最終逐漸形成了一股推動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5]。當今日本社會正是因為受匠人文化的深刻影響,并把擁有工匠精神作為職業(yè)道德常識,形成了匠人文化社會,才為日本民族的發(fā)展提供了非同尋常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科技、教育、經濟、文化以及服務行業(yè)的世界強國。
飛速發(fā)展變化的當代社會,注意力已經作為一種文化問題被提起[6]。沒有單獨一門學科或單一一種思考方式足以解釋注意力危機,這場危機塑造了當前社會的文化特征——注意力渙散。日本工匠精神,不僅僅是追求極致,更是追求人類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找準方向,安靜下來,專注地做事,用強大的專注力對抗紛繁復雜的信息。成功人士都認為,只有把精力完全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建筑行業(yè)需要有工匠精神,制造行業(yè)需要有工匠精神,公共汽車駕駛員需要有工匠精神,政府公務員也同樣需要有工匠精神。解析作為職業(yè)道德常識的日本工匠精神,可以幫助人們從平凡的表象中看到不平凡的本質,有助于人們圓滿完成看似平凡的工作,并從中獲得自豪感和幸福感,也有助于加速培育和弘揚中國的工匠精神。
二、匠人匠心:與事物相遇的修行
工匠以“匠”修心,以“心”練技,以“技”成藝,以“藝”悟道,相輔相成。對于匠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屈不撓地專心投入某一工作的努力和熱情。一般來說,生活總是充滿了意外,為實現(xiàn)目標而進行的任何活動都存在失敗的風險。人與動物不同之處就在于,動物只活在當下,而人卻要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事后批評和調整。日本匠人認為,對于不斷變換的世界,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有在不斷出現(xiàn)試驗錯誤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最佳商品和服務的心[7]。因此,有才有德為“匠”;有才無德,只能稱為“技”。技,可用以謀生,匠才可真正傳世。優(yōu)秀匠人必須具有“匠心”并以自己的匠心為供奉,投注一生,修得一流的匠心,才有一流的技術。
(一)匠心要求做事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
日本的工匠和企業(yè)管理者認為,在試驗出現(xiàn)錯誤的階段是不能把自己生產的東西拿到社會給別人看的,只能等到在自己反復確認沒有任何質量等問題之后,才能提供給社會或者拿出來給人看。真正的匠人不僅技術高超,而且心態(tài)上也成熟,要敢于面對各種挑戰(zhàn)?!肮そ尘瘛痹谌瘴闹械谋磉_是“職人気質(しょくにんかたぎ)”,而“職人気質”直譯成中文是“手藝人脾氣、手藝人的特性”的意思,其實就是“匠人脾氣”或者說“匠氣”的意思[8]。在中文語境下,“匠氣”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創(chuàng)作缺乏藝術特色,流于低俗雕琢技術層面。顯然,這樣的評價對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而言是巨大的打擊。與此不同的是,在日文語境中,“職人気質”這個詞又被賦予了全新的解釋意義,那就是匠人對自己的手藝和技能擁有高度自信的自尊心。為了保持這份崇高的自尊心,日本的匠人們不懼辛苦,不懼繁瑣,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只求能夠達到精益求精。無論是在技術領域還是藝術領域,有探索精神的匠人不僅會遭遇困難,有時候還會故意創(chuàng)造困境,以便理解整個工作流程。他們認為越是遇到辛苦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越要有勇敢面對挑戰(zhàn)的勁頭。這也是日本匠人氣質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遇到挑戰(zhàn)和迎接困難的辛苦,反過來也能變成匠人快樂的源泉[9]。
日本人喜歡說“修業(yè)(しゅぎょう/しゅうぎょう)”或“修行(しゅぎょう)”,中文意思是為了成功而進行必要的苦學和歷練,類似我們說的“臥薪嘗膽”或“苦行”。1989年當選日本“人間國寶”人間國寶——1950年,日本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其第三章第56條規(guī)定了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認定”及“解除認定”無形文化財產中重要無形文化財產即“人間國寶”的權限和程序,還規(guī)定了被認定的“人間國寶”享受的權利和負有的責任及義務?!叭碎g國寶”的稱呼是媒體的造語,在藝能表演領域是指那些獲得該稱號的表演藝術家;而工藝制作領域則是指那些得到該榮譽的“身懷絕技者”(藝人),他們都師傳弟(子)承,沿襲宗名?!叭碎g國寶”每年可從國家得到200萬日元補助金,用于磨練并繼承“技藝”,培養(yǎng)繼承人,但須向國家報告該款用途。“人間國寶”認定制度對于日本傳統(tǒng)文化及工藝的傳承和保存產生的積極影響越來越大。、2005年獲得日本政府“文化功勞者獎”的文樂竹本住大夫在88歲時接受采訪說,在“文樂”的世界,即使從10多歲開始修業(yè)學習,能在50到60歲左右成為一個獨立夠格的“文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10],這需要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積累才有可能實現(xiàn)。
對于匠人來說,在與事物相遇的修行方面,磨練提高技能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顯然,改進產品質量永無止境。想要追求最高級的品質,匠人們就必須有不斷挑戰(zhàn)自我并付之于進行自我革新的艱苦磨練。許多成功的日本企業(yè)家,無論其企業(yè)體積多么龐大或瘦小,正是在工匠精神的驅動下,為提高產品質量而幾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埋頭苦干,才確保了企業(yè)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持久不衰。
東京有家叫“福助”的以生產內衣、襪子等為主的公司,創(chuàng)業(yè)于明治15年(1882年),從生產日本式短襪做起,至今已經有140年的歷史。盡管該公司從業(yè)人員在2020年4月時點只有592人,但不斷推出的各種女士長筒襪和內衣以其優(yōu)良的品質和新潮的設計廣受客戶歡迎,無論產品質量還是銷量都是日本第一[11]。該公司經營理念——用我們的心和行動來實現(xiàn)大家的幸福,用今天的感動來形成明天的文化。為了推出客人滿意的長筒襪新產品,在新開發(fā)設計的襪子樣品出來之后,首先是本公司的女性員工試穿,從領導到普通職員,任何人發(fā)現(xiàn)設計的樣式以及穿著的舒適度方面有問題都可以反映到生產設計人員那里,再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樣式更新,直至本公司員工滿意為止。僅僅是襪子的圖案設計階段,公司的設計人員為了讓女士們滿意自己公司設計的暗花圖案,采取先自己側著看、再站立著正面看、最后下蹲平著看等姿勢,變換不同角度看試穿效果,進行深入細致的試穿效果觀察,非常辛苦。這種辛苦的磨練體現(xiàn)在他們?yōu)榱税咽虑樽龊枚Π咽虑樽龊玫膯握{與自律,以及一種“鉆牛角尖”的完美主義行為上。對于設計人員來說,任何一件新產品遠遠不是設計完、交給車間生產就算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沒有消費者購買,再好的設計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時代急劇變換的社會,人們的審美標準也是不斷變換,抓住消費者的心理,讓消費者發(fā)自內心的滿意,并不斷購買自己公司的產品是需要保證品質前提下的不斷推陳出新。
(二)匠心要求敢于舶來模仿和實現(xiàn)超越
日本民族往往敢于舶來,善于模仿。正是基于這種優(yōu)秀的匠人傳統(tǒng),日本通常會在對舶來品進行模仿學到對方長處的同時,還會再下工夫進行改良,做到好上更好。匠人生產物品或提供服務不僅要滿足一般客人的要求,真正的匠人要有能提供超越客人要求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具備生產制作和提供世界最先端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這才是優(yōu)秀的匠人。許多其他國家的發(fā)明、技術被日本人掌握后,經常會出現(xiàn)更勝一籌的局面,其背后原因就是這份匠人的傳統(tǒng)。在“舶來期”和“日本化”的相互不斷交替進行中,扎扎實實地進行著“舶來-模仿-超越”,進而實現(xiàn)了日本今日之發(fā)展。
以“有田燒”為品牌的日本陶瓷器產業(yè)在世界范圍內享有很高聲譽,如今“有田燒”的陶瓷器與中國景德鎮(zhèn)的瓷器可一比高低。有田陶瓷器大約在16世紀末期開始在日本制造,由朝鮮半島的高麗陶工李參平將制陶技術傳入日本。陶工技術傳到日本后,日本的匠人們非常努力地學習,很快就掌握了制陶技術并進行陶瓷生產。后來,酒井田喜三衛(wèi)門從進出長崎的中國商人那里了解到中國彩瓷生產的調和法技術,經過“試驗-失敗”過程的不斷重復,終于在1640年獲得成功,并嫡子秘傳[12]。雖說在日本陶瓷的器形、顏色和花紋搭配上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但在日本幾代人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下,“有田燒”不僅將東西方文化中的美和雅融入到了瓷器之中,更是將日本文化的樸素、簡約注入其中。如今,“有田燒”不僅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高級產品,在世界范圍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知名產品?!坝刑餆钡某雒靡嬗谌毡竟そ硞兙碌闹谱鞴に嚭妥非髣?chuàng)新的精神,從采石、人工敲碎、去雜質、清洗揉捏、拉坯、印坯、利坯、曬坯直至器物成型,再到施釉、燒窯、彩繪,最后到高溫燒制,經過眾多匠人之手才燒制出色澤鮮明、聞名世界的日本陶瓷??梢哉f,每一件“有田燒”瓷器都凝聚了數(shù)百年來日本工匠們對舶來品的模仿和實現(xiàn)超越的智慧與辛勞。
24小時便利店的原型是1927年最早在美國誕生的,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得到快速發(fā)展。1974年,日本學習美國這種方便快捷的零售經營方式,在東京開業(yè)了一號店。20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便利店進行了重組,加速發(fā)展,開設店鋪遍布日本全國,數(shù)量達到4萬多家[13]。便利店雖然不是起源于日本,但日本卻把便利店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在美國便利店功能的基礎上,日本結合本國消費市場特點,最大程度上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了便利店的功能。在今天的日本,便利店不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購買場所,可以說是滿足日本民眾日常所有需求的一站式服務場所,是日本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日本便利店,可以滿足打印、拍照、照片沖洗、水電氣及通訊繳費、快遞收發(fā)、信件郵寄等等衍生出來的服務。日本便利店經營者將“以人為本、精致細心”的日本工匠精神融入到了便利店的選址、功能設置、服務提供等方面,實現(xiàn)了便利店在日本的華麗變身,也成功地將日本便利店運營模式推出了國門,推向了世界。
不可否認,無論是“有田燒”還是便利店,日本在許多方面的“匠人”式的模仿和超越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三)匠心要求凝練創(chuàng)意和推陳出新
技術可以是畫在圖紙上的東西,技能卻是通過反復訓練才能修得的一門手藝,但技能本身絕對不是一種和精神活動無關的機械性重復。每個優(yōu)秀的工匠都會展開具體實踐和思考方式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慢慢演變成持續(xù)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又在解決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之間確立起一種節(jié)奏。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所有的技術都可以標準化,都可以進行復制,也可以通過引進而被消化吸收,但技能卻只能夠依靠傳統(tǒng)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去傳承。也就是說,工匠確立了一個技能和知識的領域,這個領域也許不在人類的詞語和解釋能力之內,只可通過心神領會,不可通過常規(guī)的線下課堂教學或現(xiàn)在時興的線上網絡教學實現(xiàn)相傳。也許這就是人類最基本的局限:對人類身體的動作而言,語言并不是一種夠用的“鏡子工具”。語言的局限可以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來得到克服[14]110。熟練掌握技能的人會更完整地去感受和更深入地去思考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在人工智能方興未艾的今天,無論擁有多么先進的技術,也必須要依賴擁有出類拔萃技能的人才,才能將其在現(xiàn)實世界里轉化為優(yōu)良的產品。匠人擁有的權威取決于他的技能水平。
工匠們高度專業(yè)化的技能并非只是一套做事的程序,也包括了一種圍繞這些行動而形成的創(chuàng)意文化。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短短數(shù)年就迅速實現(xiàn)了工業(yè)立國,這與當時日本國內匠人所擁有的較高潛在能力有很大關系。因為具備創(chuàng)意工夫是匠人必須具有的專賣權。日文“工夫(くふう)”的中文意思是“設法”“想辦法”“開動腦筋”“找竅門”的意思。匠人凝練構思方案的過程,其實就是下功夫,也就是“工夫(くふう)”的過程。真正的匠人在這個“工夫(くふう)”過程中要很敏感、很激動,在感到不安的同時還“需要膽戰(zhàn)心驚,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否則就會自認為水平很高,沒有問題,從而粗心大意,這時候就非常容易掉進看不見的陷阱中[15]。
通常,如果人們滿足于現(xiàn)有技術水平,就不會再主動追求更高的標準。只有樹立追求卓越的理想,人們才會不停奮斗,從而不斷進步。為生產出滿意的具有強大持久生命力的產品,日本匠人們從選材階段就可以說是煞費苦心。比如工匠們在使用石材和木材的時候,必須考慮不同石材和木材的特點和功能,以便充分地發(fā)揮石材和木材的個性或功能,更好地讓客人心情舒暢地安心使用。對于匠人來說,凝練構思的過程就像要把自己的女兒嫁出一樣需要用心去準備,用心去對待[16]。顯然,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無論客戶的訂單和社會狀況如何變化,匠人們肯定會有正確而靈活的對應,從而獲得客戶的滿意。
隨著自動化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各種機器和設備等投入生產活動中,與此同時,機器人代替普通工人進入生產加工現(xiàn)場的現(xiàn)象在日本并不少見。大規(guī)模使用機器人不僅降低了一線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其作用毋庸置疑,這也是當今工業(yè)化、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但是,即使這樣,機器人仍然代替不了匠人們獨具匠心的技能。因為機器人沒有智慧,即使它被賦予了一定的智能,也僅僅是具有人類賦予的按照一定程序進行操作的有限的智能而已,是生產、加工或識別的道具,仍需要人來操作使用。尤其在新產品的開發(fā)和生產過程中,既使有客戶市場、設計方案和資金支持,也有自動化技術支持,但在給市場提供滿意的合格產品前仍要有一個設計制作模型,生產出樣品,再逐步實現(xiàn)大量工業(yè)化生產的工作過程。其中的模型制作是關鍵之一,而實施的程序或者說順序的得當與否,被匠人們認為決定生產的80%。在實際生產之前,能夠凝練構思好生產的最佳程序,制作好最適合生產的道具才是優(yōu)秀的匠人[17]75。這個用心凝練構思方案的過程是非常辛苦的。真正優(yōu)秀匠人的價值也正體現(xiàn)在這里。
歐美的航天、汽車、精密儀器設備公司派遣技術人員到日本尋求將其技術具象化的合作對象,就是因為日本的中小企業(yè)中有大量的掌握熟練生產技能的技術工人和擁有“職人気質”的能工巧匠,他們能夠最快、最完美無誤地將圖紙上的各種錯綜復雜的設計變?yōu)榭梢钥吹靡姟⒚弥漠a品。傳統(tǒng)匠人的主要任務是提供良好質量的產品,這需要不同尋常的技術。但是生產和制造東西又不單純是僅有技術就能解決的,因為在技術之前,如果沒有對生產或制造對象的構想,是什么也生產或制造不了的[17]30-31。匠人需要對要生產或制造的產品進行反復的構思凝練。匠人活動其實是一種持久的、基本的人性沖動,是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14]12。匠人魂的真正體現(xiàn)就在這里。
三、敬畏職業(yè):與他者的相遇
日本知名實業(yè)家稻盛和夫提出,工作場所就是修煉精神的最佳地方,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是工匠活動的核心所在,它是技能和投入的回報。無論是猶太教還是基督教,都把驕傲視為一種罪,認為那是自我對上帝的僭越,但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似乎不能歸入此類,因為工作是獨立存在的[14]367。只要每天努力工作,培養(yǎng)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
在日本的傳統(tǒng)產業(yè)和知名老字號的世界里,懷有一顆“誠懇待人接物的心(おもてなしの心)”被視為不可或缺。日文“おもてなし”的中文意思是“接待、招待、款待”,有一種說法是該詞語來源是“表も裏もない正直さ”,其中文意思即“表里如一”[16]。人們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工作,最終是要和人、社會以及自然界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對象打交道。作為某方面業(yè)務的從業(yè)人員,在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過程中,無論對方是多么挑剔的人,一定要用真摯的態(tài)度去面對,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對方滿意,幫助對方實現(xiàn)他的計劃和打算,滿足他的需求,讓對方發(fā)自內心的得到滿足,這才是最好的職業(yè)操守。在這個過程中,要發(fā)揮職業(yè)人員的潛能,盡可能地挖掘出其最大貢獻能力。在與自然和社會打交道的工作關系方面,也一樣要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面對。公務員一定要盡心盡力地為納稅人服務,才對得起納稅人的“血稅”。
(一)敬畏職業(yè)要求待人待物必須誠心誠意
在日本匠人的思維中,技術很重要,但還有比技術更加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匠人的人品。人品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罢\實”是個人的美德,也是公司和企業(yè)發(fā)展的基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日本經濟發(fā)展的最好時期,支持日本企業(yè)發(fā)展的是“誠實”“和”“努力”等道德品性。日本住友生命公司分別于1982年和1990年在日本全國進行了關于公司宗旨和社訓方面的調查,1982年有3 600家企業(yè)配合調查給予回答,1990年有10萬多家企業(yè)配合回答。其中,1982年有15.2%的公司將“和”放在公司宗旨和社訓的第一位,12.9%的公司把“誠實”放在第二位;到了1990年,有13.2%的公司將“誠實”放在公司宗旨和社訓第一位,10.8%的企業(yè)將“努力”放在第二位[18]91。
“秋山木工”是一家專業(yè)訂制家具的日本公司,由秋山利輝于1973年創(chuàng)辦。日本宮內廳、國家迎賓館等知名地方的家具都是經“秋山木工”一流工匠師傅之手打造。秋山利輝一直認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鼻锷嚼x為了能夠培養(yǎng)出合格的家具工匠,制定了一套十分嚴格的長達8年之久的木工培養(yǎng)制度。在這8年時間里,年輕的學徒們要學好成為一名合格工匠所需要的一切素質和技能,包括培養(yǎng)年輕學徒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基本訓練、工作規(guī)劃、知識和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從第9年開始,這些經過嚴格訓練的工匠們就可以獨自出去打天下了。為此,秋山利輝還整理出了“匠人須知30條法則”,讓學徒們在學習工藝的同時每天進行背誦,通過背誦來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培養(yǎng)匠人品質,淬煉心性。秋山利輝深知當雙手和大腦分離時,受到傷害的是大腦?!跋窠橙四菢铀伎肌辈⒉粌H僅是一種思維狀態(tài),它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也正是這種匠人精神,讓這些走出秋山學堂的工匠們能夠為客戶提供可使用100年、200年的家具[19]。
日本的百年店鋪很多,截至到2011年,日本國內創(chuàng)業(yè)以來超過300年歷史的企業(yè)有400多家[20]。2019年1月的最新統(tǒng)計,日本國內創(chuàng)業(yè)以來超過100年歷史的企業(yè)有33 259家[21]。企業(yè)生命超過百年,這說明人類創(chuàng)造的東西可以超越人類的壽命而存在。超越歷史和時空的東西可以存在下來,肯定有其不可或缺的“寶物”存在。這個不可或缺的“寶物”就是這些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或掌舵者大都是以企業(yè)信譽和信用為第一,不隨波逐流,在經濟環(huán)境的不斷巨變中勇敢地面對各種挑戰(zhàn)的經營理念。這些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或掌舵者數(shù)次克服經營上的危機和困難,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他們走過的足跡[22]。這些百年老鋪不以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為重,而是重視與社會各界的共同生存和發(fā)展。
日本“近江商人”近江商人——以日本滋賀縣近江地區(qū)為根據(jù)地,在日本全國各地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商人的總稱。自江戶時代起,至明治時代為盛期,這其中的部分商人與日本近代的大企業(yè)和大型綜合商社都有密切聯(lián)系。所信奉的“賣的一方合適、買的一方合適,其他社會的一方也合適”的“三方都合適”的經營理念和精神,至今在日本也大有市場存在[23]。因為這種服務和經營理念不僅僅是讓顧客滿意度提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考慮到了要尊重當?shù)厣鐣?、交易的各方以及從業(yè)人員等利益相關方。如此,就可以獲得社會的信賴,從長遠的眼光看,可以成功實現(xiàn)企業(yè)經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即使因為社會的突然變化會遇到一時的危機,但通過各種各樣的內部改革和當?shù)厣鐣?、交易各方以及從業(yè)人員等利益相關方的支援與合作,就可以應對隨時遇到的挑戰(zhàn)。
(二)敬畏職業(yè)要求精誠合作和打造精品
主流心理學角度的分析認為,注意力被視為一種資源,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固定的。當人處于“和”的氛圍中時,人際關系處于“安定狀態(tài)”,就不必要為那些無用的緊張心情而犯愁,也沒有必要額外地故意去考慮那些煩心的事情,從而把心情調整到“放松”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將注意力和精力用到本來應該做的事情上面去[18]36-39。換句話說,當全神貫注地做某樣東西時,我們不再有自我意識,甚至連自己的身體也感覺不到,我們變成了我們正在做的那樣東西,沉浸在“物我同化”的狀態(tài)。充實的勞動和工作給人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個人精神狀態(tài)處于安定的時候,人和人之間就不容易發(fā)生爭吵,即使有意見的不同,也很容易產生其他的有建設性的議論。
日本人之間的合作精神和集團主義表現(xiàn),是幾乎所有研究日本文化的學者經常提及的一個重要內容?,F(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很多制造、生產和工作是一個人不能獨立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和部門的良好合作才能實現(xiàn)。同心協(xié)力、精誠合作在日本集團內部叫做“和”。只有集團內部人與人之間以及部門和部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暢通的,彼此之間是合作的,才可能達到集團發(fā)展的相乘效果。日本的企業(yè)經營者普遍認為,無論是從戰(zhàn)略角度看,還是從提高業(yè)績效果看,“和”所產生的相乘效果都是不可忽視的?!昂汀痹诩瘓F內部調動人的積極性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時對于搞好人際關系,也有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集團作為一個整體處于“和”的環(huán)境中就會有比較好的勞動效果。
京都是日本匠人集中、百年老店密布的地方,也是一個工匠精神體現(xiàn)比較集中的地方。如有名的“友禪染”,其生產工藝接近20個工藝流程,分別由不同的工匠獨立完成[24]。這其中,負責任何一個工藝流程的匠人的技術水平低下或者不負責的對應,都會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因此不同工匠之間的精誠合作與技術交流就不可或缺。只有這樣同心協(xié)力下的網絡式生產體制,才有可能生產出被世界所認可的、既復雜又精美的工藝產品。
自1986年以來,支撐日本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中小企業(yè)數(shù)量在不斷減少。中小企業(yè)數(shù)占日本企業(yè)全體的99.7%,從業(yè)人員占全體就業(yè)人員的70%左右[25]。但小企業(yè)經營規(guī)模小,人、財、物等資源少,因此企業(yè)能否得以發(fā)展,主要取決于該企業(yè)與其產業(yè)鏈上下游企業(yè)之間、以及和同行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26]。不同行業(yè)就如同是一座座金字塔,處于金字塔頂尖上的是大企業(yè),其他中小企業(yè)就是分別處于金字塔塔尖下不同生態(tài)位的組成成分。日本企業(yè)之間的商貿往來相對穩(wěn)定,中小企業(yè)之間通常精誠合作,彼此之間的合作可以長達數(shù)十年,甚至跨越幾代企業(yè)領導人。處于同一金字塔不同生態(tài)位的企業(yè),其競爭的重點是放在產品品質不斷提高、款式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升級換代等價格之外的內容上,才造就了“日本制造”的品牌,從而奠定了產品和服務在當今世界獨特的可信賴地位。
(三)敬畏職業(yè)要求健全人格和構筑信賴關系
實施道德的不是國家,而是整個社會。作為匠人,其職業(yè)社會功能就是要為社會不斷提供可信賴的最佳產品和周到的服務,這是日本社會的共識。因為最重要的東西是無法被測量的,決定匠人生命的不僅僅是手藝高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從事工作的“心”。匠人要把自己從事的工作當作天職,要有埋頭于工作的精神,要有“為了客戶請讓我來做”的謙虛態(tài)度。匠人認為沒有比對社會有用更開心的工作,否則那就不是匠人,而對社會有用的工作就是社會需求的工作。這其實是健全人格、筑牢彼此信賴關系、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方面的問題,即使進入工業(y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現(xiàn)代社會,也從來沒有發(fā)生什么實質性改變。
通過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即使減少了技術人員的參與,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也肯定能反映出生產者的人格和性格,有關從業(yè)人員以及企業(yè)的態(tài)度在產品上面都可以得到體現(xiàn)。帶著生產者的深厚感情生產出的產品和不帶感情機械生產的產品肯定是不一樣的。真正帶著“心”去生產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等肯定在產品生產之前的選材階段就開始注意了[27]。因為真正的匠人出手的東西不僅有實用性,更同時兼有藝術性,要經得起審美的考驗。
信賴關系普遍是在心理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內進行,但隨著企業(yè)間關系的復雜化、多樣化,具有高度工匠精神的日本社會認識到,信賴關系不僅在人與人之間重要,企業(yè)與企業(yè)間的信賴關系也同等重要,而且企業(yè)間的強力信賴關系會產生很好的經濟效果。良好的信賴關系會降低企業(yè)之間的交涉費用、彼此之間的監(jiān)視費用、對對方的評價費用、防止對方不履行契約的實施費用等;良好的企業(yè)之間的信賴關系還可以達到信息共享,促進學習和創(chuàng)新;良好的企業(yè)關系還可以促進關系特殊的資產投資;等等[28]。
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的生產和品質管理,僅僅依靠嚴格的制度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證可以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因為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也是由人執(zhí)行的,僅僅把制度貼到墻上作用有限,產品和服務的品質管理的關鍵是要入心入腦,從事生產和服務的人員以及管理者之間要有信賴關系。著名的日本流品質管理的創(chuàng)始者西堀榮三郎認為,基于信賴關系的管理就是要有讓工人有生產優(yōu)質產品和消滅不良產品的發(fā)自內心的欲望。在品質管理上,這遠比那些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更有效。健全人格和構筑信賴關系的工匠精神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的經營和管理,以及從業(yè)人員的教育培養(yǎng)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東京帝國飯店是創(chuàng)業(yè)于明治23年(1890年)的一家百年老店,從誕生到今天一直保持著“日本的國賓館”的美譽。對于飯店服務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帝國飯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小林哲也引用《論語·學而》中的“過則勿憚改”和《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對策[29]。對于飯店服務和運行中的不足和失敗,帝國飯店要求管理層和員工必須進行發(fā)自內心的深刻反思,誠心誠意地向客人道歉,同時查找失誤和失敗的原因,是屬于員工個人的問題,還是屬于飯店管理運行機制和體制的問題?對于出現(xiàn)的問題絕不允許再發(fā)生第二次,應該改變的要果斷改變,不能改變的要堅守。反思和改進反復進行,就可以達到改善飯店服務水平、促進員工成長的目的。
結語
當我們談及某個人的職業(yè)道德或素質時,一般從兩個不同角度考察它:一是它對那個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二是它可能對他人的幸福發(fā)生的影響。對他者而言,人們往往關注的是后者。匠人的工作是生產東西,如同對人的教育培養(yǎng)是一樣的。每個優(yōu)秀的匠人都是優(yōu)秀的教育者。很多優(yōu)秀的匠人不僅努力生產社會滿意的產品或提供良好的服務,還希望自己的弟子能超過自己,以便自己的技能在弟子手中有足夠的能力得以傳承下去。在日本,一名真正的匠人,首先教育徒弟學會做人,其次才是技藝傳承。作為職業(yè)道德常識的日本工匠精神就是注重內在修行,使人成為有德之人,把事情提升一個新的高度,把認真工作當作自己的一種信仰,不為謀生工作,只為快樂傾盡心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天然資源短缺的日本列島幾乎成為一片廢墟。然而,日本依靠技術立國,以“趕上美國,超越美國”為目標,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一度幾十年間穩(wěn)穩(wěn)占據(jù)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位置,這離不開日本人工匠精神的支撐。
在“互聯(lián)網+”時代,人工智能已經開始搶占人類的工作崗位,“互聯(lián)網+”與傳統(tǒng)行業(yè)間的聯(lián)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速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信息時代。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已經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地位,互聯(lián)網經濟無處不在,網絡信息無處不在,互聯(lián)網與各行各業(yè)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緊密?!盎ヂ?lián)網+”時代給傳統(tǒng)行業(y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思維、新的方法和新的路徑,但要想通過“互聯(lián)網+”有所發(fā)展,我們最應該加的就是工匠精神。實現(xiàn)中國夢,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傳承和弘揚中國工匠精神,就是要將工匠精神與提高國民的職業(yè)道德素質相結合,做到與時俱進,并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喬治.使人成為有德之人——公民自由與公共道德[M]. 孫海波,彭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14.
[2]安德魯·阿伯特.職業(yè)系統(tǒng)——論專業(yè)技能的勞動分工[M].李榮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4.
[3]涂爾干. 職業(yè)倫理與公民道德[M]. 渠敬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ix-x.
[4]周菲菲.日本的工匠精神傳承及其當代價值[J],日本學刊,2019(6):135-159.
[5]普書貞,崔迎春.日本匠人文化的形成、發(fā)展與當代意義[J].今日科苑,2020(4):1-8.
[6]馬修·克勞福德.工匠哲學[M].王文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1-24.
[7]金子量重,丹野稔,竹林征三.職人と匠——ものづくりの知恵と文化[M].東京:技報堂出版株式會社,2000:81-82.
[8]宋文軍.現(xiàn)代日漢大詞典[Z].北京:中國商務印書館、日本小學館,2006:843.
[9]原田多加司.職人暮らし[M].東京:株式會社筑摩書房,2005:148-151.
[10]竹本住大夫.編集長インタビュー·ニッポンを刺激する人——橋本徹市長の「大削減」に文楽のスーパースターが物申す 文楽·大夫[J].日経マネー,2012(354).
[11]福助(株)(豊田通商グループ)ホームページ[EB/OL].(2000-11-24)[2021-06-12].https://job.mynavi.jp/21/pc/search/corp205149/outline.html.
[12]大木裕子.有田の陶磁器産業(yè)クラスター——伝統(tǒng)技術の継承と革新の視點から[J].京都マネジメント·レビュー,2012(21):1-21.
[13]永井知美.コンビニ業(yè)界の現(xiàn)狀と課題——巣ごもり消費もプラスの影響[J].経営センサー,2009(5):29-39.
[14]理查德·桑內特.匠人[M] .李繼宏,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15]茂木健一郎,NHK「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制作班.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仕事の流儀③[M].東京:日本放送協(xié)會,2006:70.
[16]巖田均.職人仕事の本質——仕事による人間の成長[J].立命館経営學,2009(4):121-145.
[17]小関智弘.仕事が人をつくる[M].東京:巖波新書,2010.
[18]山口美和.日本企業(yè)における「和」の機能[M].大阪:大阪大學出版會,2010.
[19]秋山利輝.匠人精神[M] .陳曉麗,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XXV-XXVI.
[20]塩沢槙.百年のしごと[M].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2013:2-3.
[21]今野大一.勝ち殘る企業(yè)の秘密——業(yè)歴100年以上の「老舗企業(yè)」顔ぶれは?[EB/OL].(2019-01-09)[2021-07-08].ITmediaビジネスオンライン通信.https://www.itmedia.co.jp/business/articles/1901/09/news084.html.
[22]朝日新聞.日本の百年企業(yè)[M].東京:朝日新聞出版,2011:1-2.
[23]大野正英.「三方よし」の由來とその現(xiàn)代的意味[J].日本経営倫理學會誌,2012(19):241-253.
[24]村山裕三.京都型ビジネス——獨創(chuàng)と継続の経営術[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2008:19-22.
[25]日本経済産業(yè)省ホームページ·中小企業(yè)·小規(guī)模事業(yè)者の數(shù)の集計結果[EB/OL].(2019-11-30)[2021-07-05].https://www.chusho.meti.go.jp/koukai/chousa/chu_kigyocnt/2018/181130chukigyocnt.html.
[26]高橋美樹.日本の中小企業(yè)研究と企業(yè)間関係分析[J].三田商學研究,1992(4):46-58.
[27]西堀栄三郎.ものづくり道[M].東京:ワック株式會社,2004:303-306.
[28] 山口隆之.サプライヤー関係における信頼概念[J].商學論究,2002(2):79-95.
[29]守屋淳,渋沢栄一記念財団.人の“えにし(縁)”が帝國ホテルをつくってきました,「論語と算盤」と現(xiàn)代の経営[M].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3:98-112.
A Study of Japanese Artisan Spirit as a Common Sens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PU Shu-zhen,CUI Ying-ch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Artisan spir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an excellent culture in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core of Japanese artisan spirit is honesty, dedication, perfection, cooperation, friendliness, focus, imitation, and innovation,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when he meets things and the professional awe when he meets others. Artisan spirit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marrow of the Japanese and has become the basic common sense of Japanese nat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Cultiva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artisan spirit in China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 which ?has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time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artisan spirit on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quality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artisan spirit.
Key words: ?Japan; artisan spirit; professional ethics; nurturance; influence
收稿日期:2021-08-24
基金項目:
中國農業(yè)大學后立項資助項目“日本工匠精神對國民素質養(yǎng)成影響研究”(wyxky201805)
作者簡介:普書貞,男,博士,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日本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