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暉
[摘 要]為了全面推動新時代高?!按笏颊苯逃齽?chuàng)新,新時代在探索高校大思政育人路徑的過程中,要能夠始終堅持基層管理以及頂層設計的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引領以及院系發(fā)現相結合、思政課程以及課程思政相結合、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才相結合、校園文化與育人實效相結合的基本創(chuàng)新理念。真正做到培根固基守正創(chuàng)新、同步思政協力育人、思專同心知行合一、與時俱進因勢利導,促使高?!按笏颊庇四軌蛘嬲l(fā)揮其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新時代;大思政;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5-0058-03
一、新時代對高?!按笏颊庇斯ぷ鞯母疽?/p>
新時代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兩個百年”,站在“兩個大局”的維度,從承前啟后、任務艱巨、從有到優(yōu)、偉大復興、人類貢獻五大方面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zhàn)略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必須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的維度思考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必須圍繞“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三個方面進行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高校思想政治育人規(guī)律、學生自身成長規(guī)律的目標明確、步驟清晰、方法得當、卓有成效的“大思政”育人生態(tài)系統建設。
高?!按笏颊庇斯ぷ饕w現頂層設計與基層管理相統一、學科建設與思政育人相統一、課堂教學與網絡育人相統一、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相統一。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要具備大數據思維和萬物互聯的時代特征,拓寬視野、謀劃大局,全體教職員工在“三全育人”環(huán)境中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同時協同共建、互通互融,落實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出的要符合“四個回歸”的要求及體現思政育人“培根鑄魂”的要求,促進高校思政教師有效遵循“六個要求”的標準,規(guī)范堅持“八個統一”的標準等一系列要求。
二、新時代高?!按笏颊庇四J降奶攸c
(一)大數據思維與教育創(chuàng)新并重
當前,人類社會處于大數據信息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應與時俱進。思政教師通過獲取分析反映當代大學生群體思想動態(tài)的數據信息,進而實施有針對性地教育教學,將思政育人與課程思政并軌,全方位多空間交錯鏈接復合型綜合化實施高?!按笏颊庇四J?。
(二)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體驗感并重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進入“兩性一度”的金課發(fā)展階段,“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即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所謂“高階性”,就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所謂“創(chuàng)新性”,是課程內容體現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所謂“挑戰(zhàn)度”,是指課程有一定難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對老師備課和學生課下學習有較高要求。因此,思政教師不僅要從理論深度、視野廣度、知識厚度入手進行課程建設,更要在課程設計理念中精益求精、優(yōu)化升級,以促進師生之間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和諧共生。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并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各科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緊密融合、同向同行,以此來達到協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毙聲r代整體社會環(huán)境和學生群體都在發(fā)生變化,思政課顯性的教育效果邊際效益逐漸遞減,思政教育工作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以適應和滿足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因此,高校應利用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程根本目標的一致性和趨同性,通過協同育人把思政課程顯性教育和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每門課程的育人功效能,落實高校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高?!按笏颊币曢撓碌乃颊藙?chuàng)新
(一)頂層設計與基層管理同向同行
高校黨委領導集體的頂層設計要結合世情國情黨情,根據本??平逃牟煌枰槍Σ煌瑢I(yè)、不同課程的特點,確定統一性和差異性要求,實現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相統一,事事時時充分體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核心理念;基層各級部門在日常的具體工作中要深入貫徹落實校黨委文件精神的同時,也要自覺能動地結合校情教情生情向上級領導部門及時匯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展,反映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同心協力研究新矛盾,探究新舉措,實事求是真抓實干地踐行新時代對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馬克思主義學院引領與院系發(fā)展同向同行
馬克思主義學院是高校“大思政”育人的核心力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各院系黨政建設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寓價值觀引導于政工干部和學生黨員能力培養(yǎng)之中,同時挖掘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與其他院系或相關部門日常工作的契合點,創(chuàng)新“大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渠道、路徑,共同開發(fā)各自領域都隱性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高校“大思政”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新發(fā)展,新時代視閾下的“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必須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和管理模式,既要綜合性科學化考量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新實效,又能在全校范圍內激發(fā)“三全育人”新動能。課程是高校育人的主要載體,通過構建思政課和專業(yè)課教師協同教學機制,思政教師能有效協助專業(yè)課教師把專業(yè)課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來,并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等方面充分體現出來,讓大學生在高校的全方位多層次復合領域中感受“大思政”教育教學的如影相隨。
(四)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才同向同行
一方面所有的教師都有想成為“教學名師”的職業(yè)訴求,另一方面所有的莘莘學子都期盼能遇到“教學名師”。而解決這對矛盾就要實現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才的同向同行。教師通過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大學生積極的思想引領和科學的價值觀塑造,構建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才同向同行的思政育人生態(tài)共同體,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效性和科學性。
(五)校園文化與育人實效同向同行
校園文化中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的有形與無形、顯性與隱性的教育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豐富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與德才兼?zhèn)涞慕處熜S咽亲甜B(yǎng)每一位校園人成長的營養(yǎng)源泉,完備規(guī)范的制度原則和科學高效的監(jiān)管體系是維護每一位校園人權益的屏障保證,潤物無聲的情感交流和勵志向上的楷模事跡是引領每一位校園人思想的向陽動力。每一位校園人通過參加“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系列活動,通過師生的共建同行活動將“實踐與認識”“真理與價值”“理論與實際”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生動體現出來,也將積極促進大學生的思想升華、情操陶冶、品格塑造。
四、高校“大思政”視閾下思政育人路徑新探
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浼婢邔I(yè)能力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要堅持實現思想引領與課程教育、精神熏陶與環(huán)境影響、科研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三方面的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fā),一方面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精心打造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另一方面在育人工作中要充分發(fā)揮“綜合課堂”師生同化的效果,從教育教學的各渠道全面體現新時代對高?!按笏颊庇斯ぷ鞯母救蝿?。
(一)培根固基守正創(chuàng)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基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之所以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能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指引中國社會主義航母揚帆遠航,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做出的每一次歷史性決策都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因此,高校思政教師必須從戰(zhàn)略的高度、理論的深度、學識的廣度、時代的速度,以學貫中西、通古博今、縱橫捭闔、旁征博引的“金課”吸引學生,以混合多元式教學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會貫通,滲透進當代大學生的心靈深處。
(二)同步思政協力育人
高校思政育人系統的縱向涵蓋校黨委、院系黨總支、黨團校組織、班級黨小組;橫向以校黨委直屬領導下的以黨校組織部、黨委宣傳部、學工部團委、教務處黨總支為核心覆蓋全校各院系師生、各部門教職員工。同時采取線上易班學生網絡之家加線下“面對面”思想交流,思政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自開學之初進入各班級QQ群,在教書育人環(huán)節(jié)中與各班輔導員、班主任、學長助理、班委成員共同管理每個班學生的學習生活。一方面教師能在日常清楚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并進行未雨綢繆的工作,另一方面當老師突遇棘手的教學問題,可以在線發(fā)動師生群體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條件解決各類突發(fā)事件,最高效地化解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危機事件。因此,高校要借鑒“支部建在連上”的黨建成功經驗,結合自身特點構建融校級領導、思政教師、政工干部、教工專員(后勤保障)、黨團學生(入黨積極分子)于一體的師生小分隊,確保全校范圍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系統健康運行、和諧共生、朝氣蓬勃,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思專同心知行合一
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學目的和目標都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充分發(fā)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才能實現新時代對高?!按笏颊庇斯ぷ鞯母疽?。因此,思政教師與專業(yè)課教師首先在思想上要形成統一,都要以“金課”教學作為發(fā)力點同時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踐行理論的指導性和科學性;其次在教學實踐中都需協調進行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資源共享,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多方聯合開展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升課堂教學親和力和針對性。一方面,要在思政教學中強化專業(yè)知識。思政課程教師既要具備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專業(yè)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專業(yè)課教師鼎力相助更能確保思政“金課”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在專業(yè)課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思政教師要發(fā)揮專業(yè)所長幫助專業(yè)課教師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互通的價值內涵、方向路徑,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同向同行。同時高校要在思專同心基礎上,打造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優(yōu)秀教師協作團隊,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踐成果,實現總結傳承和創(chuàng)新探索相統一,教學實踐與成果匯編相統一。
(四)與時俱進因勢利導
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在新時代里與時俱進、多措并舉。一方面思政教師要在全信息化、網絡化、立體式的智慧互動課堂上構建滿足全班交互式教學、小組協作學習、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多樣態(tài)化“金課”教學:情境體驗式教學、主題開放式教學、師生研討式教學、小組團隊式學習等。思政教師要營造平等交流、親和美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前提下通過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自覺自省自悟式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為大學生日后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問題奠定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和扎實的理論功底。另一方面,思政教師要同步更新適應世情國情校情學情的“線上課堂”,諸如慕課、翻轉課堂、微課、易班等,確保思政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科學性。高校教師在日常的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教學中,對大學生的考核要實行符合新生代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彈性”模式(課后不限時完成),比如實施每日慕課自學累加學分制、網絡答題智取通關制、課堂主動發(fā)言加分制、組團PK較量出道制等,“第二課堂”參加次數嘉獎制、優(yōu)秀學子黨校直通車制等,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其思政學習興趣和效果。此外思政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觀,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以實踐為基礎,從整體上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在身體力行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價值,在改造客觀世界中也同步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新時代視閾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理念之本在于高校統籌推進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層級責任明確化、分工協同合理化、實體網絡共享化;統籌思政課教學內容科學化、教學設計新穎化、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學路徑創(chuàng)新化;統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并軌化、教師隊伍精英化、教學能力綜合化、教學成果精品化;統籌校園文化和精神塑造一體化、“三全育人”和“五育并舉”同步化、過程考核和量化升級實效化、綜合評價和反饋總結系統化。應時代之變遷、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新時代的視閾下,做立德樹人的培根育魂之偉業(yè),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之實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早日實現而盡自己的赤子之力。
參考文獻:
[1]沈壯海.“‘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考與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6-30.
[2]李海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五維育人模式構建研究”[J].大學教育,2021(7):23-26.
[3]王淑英,孫寧.“構建‘黨建+大思政’新格局,培根鑄魂啟智潤心”[J].教育家,2021(17):48-49.
[4]朱旭.“‘大思政課’理念:核心要義、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5):107-114.
[5]鄔旭東.“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蚌埠學院學報,2021(4):10-13.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