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 要 文章主要從詞條檢索和查詢模式、收詞立目的范圍、方言詞的注音和音標、方言詞的漢字書寫四個方面評介《福州方言大詞典》,指出《大詞典》體例創(chuàng)新又不失嚴謹,內(nèi)容豐富且體現(xiàn)高學術(shù)水準,集詞典、字典功能于一身,兼具百科詞典性質(zhì);且充分體現(xiàn)讀者視角,真正實現(xiàn)了詞典的工具性和實用性。
關(guān)鍵詞 《福州方言大詞典》 體例 創(chuàng)新 百科性
著名方言學家陳澤平先生于2022年3月14日因病與世長辭,令人扼腕長嘆。他畢生致力于語言學事業(yè),治學嚴謹,成果豐碩。他深耕于閩語研究,為語言學學者及方言愛好者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知識財富。2021年10月,由陳澤平、林勤二位先生合編的《福州方言大詞典》歷經(jīng)十年終于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迄今為止體量最大、內(nèi)容最全的一部福州方言詞典,也是陳澤平先生編撰的最后一部書籍。這部耗編者數(shù)年之功編就的詞典充分展現(xiàn)了陳澤平先生溯源守拙、問學求新的治學之道。《福州方言大詞典》
(以下簡稱《大詞典》)體例創(chuàng)新又不失嚴謹,內(nèi)容豐富且體現(xiàn)高學術(shù)水準,集詞典、字典功能于一身,兼具百科詞典性質(zhì),厚重達900多頁、159萬余字,收詞廣至2.8萬余條。這部詞典無論是在詞典編纂方面還是在方言研究方面都有許多獨到之處,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學術(shù)價值。
《大詞典》在前言部分首先說明該詞典的編撰宗旨為:“匯集福州方言的研究成果,盡可能完整地反映福州方言詞匯的全貌。力求面向社會,為普通讀者服務,為保護和傳承福州方言助力,兼為專業(yè)人士提供較為完整的福州方言詞匯資料?!睘閷崿F(xiàn)這個編撰宗旨,編者在這部詞典的體例設計上嘗試了一些新的做法。體例在詞典編纂中可謂至關(guān)重要,如果沒有好的體例,就無法駕馭紛繁復雜的語料,也就不能把這些語料有條不紊地編進詞典之中,當然也就不能實現(xiàn)詞典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大詞典》體例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詞條檢索和查詢模式
詞典的編排和檢索是詞典實現(xiàn)其查詢價值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方言詞典不同于以通語詞典為代表的一般語文詞典,通語詞典的使用者大多熟悉普通話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漢字系統(tǒng)、語義系統(tǒng),所以在查詢、檢索方面幾乎不會遇到什么障礙。而方言詞典的使用者對要查詢的這個方言可能一點都不了解,以往的方言詞典一般沿襲古代韻書的做法,先分韻母,再分聲母,再分聲調(diào)。這種排序照搬了方言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的排列方式,系統(tǒng)性強,但實用性比較差。因為“聲母表、韻母表都是二維平面的表格,并沒有一個線性的的自然順序,所以只能硬性地排出聲母、韻母的順序?!保ā洞笤~典·前言》)如果不熟悉這個方言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便只能硬記這樣的順序或是勉強按照普通話與這個方言的對應關(guān)系大海撈針。這樣,辭書的使用和價值不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洞笤~典》充分考慮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設計音序、形序、義序多種檢索查詢方式,除了形序與傳統(tǒng)的漢語字典索引形式?jīng)]什么不同外,音序和義序方式都能體現(xiàn)編者的獨具匠心。
(一) 方言詞語分普通話拼音音序和福州話音序排列
“本詞典將全部方言詞條按照普通話拼音的音序排列。讀者只要會說普通話,懂得漢語拼音,使用本詞典的方法就跟使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或《新華字典》一樣方便快捷。按照詞目第一個字(字頭)的普通話漢語拼音字母順序,就可以直接翻到詞語所在的頁面?!保ā洞笤~典·前言》)例如,如果要查“抽”這個字在福州方言中的讀音,可先查詢“首字(普通話)音序索引”中的“chou”音節(jié),找到“抽”所在的位置,即可以看到“抽”后附有的方言讀音形式“thiu1”,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抽”這個詞在福州方言中的意義,可以直接翻到“抽”所在的頁面(95頁)。
詞典的這種排序?qū)崿F(xiàn)的是方言字典查詢單字的功能,對做方言單字語音查詢或者不同方言單字音比較來說特別實用、便捷。除此之外,對于那些因四聲別義、文白異讀、不同歷史層次異讀導致的形同音異的現(xiàn)象,這種排序更有利于方言單字語音發(fā)展、詞義引申軌跡的呈現(xiàn)。例如:“生”在福州方言中有三個讀音:[sa?55]、[ts?a?55]、[sei?55]。這三個字音之間顯然是有聯(lián)系的,三種讀音所對應的意義也是相關(guān)的。李如龍、陳澤平等先生1994年編撰的《福州方言詞典》第一層級是按照方言聲母編排的,三種讀音的“生”分別收錄在第258頁、第37頁、262頁;馮愛珍先生1998年編撰的《福州方言詞典》
(李榮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本之一)第一層級是按照方言韻母排列的,三種讀音的“生”分別收錄在第268頁、第263頁、第342頁,使得“生”的整體性和音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被割裂開來,而《大詞典》三種讀音的“生”作為詞頭被排在相鄰頁碼:
生1 sa?1 ①生養(yǎng),生育◣~囝(生孩子)。②長,長出◣~果子(結(jié)果子)/~疔(長毒瘡)。(P533)
生2 sei?1 ①同普通話。②動植物的“死”的避諱說法,用于人則帶貶義◣養(yǎng)三四頭雞都~去(養(yǎng)了三四只雞都死了)。(P534)
生3 ts?a?1 ①生的,未煮的食物◣~番薯(生甘薯)。②未成熟◣這粒西瓜恰~(這個西瓜未成熟)。(P534)
我們可以看到,“首字(普通話)音序索引”的設計使得方言中聲、韻母不完全相同但意義有關(guān)聯(lián)的同形字諸如“生”得以排在一起,最大程度方便讀者整體把握“生”的讀音和意義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既體現(xiàn)了詞典的工具性、實用性,也體現(xiàn)了方言研究中應該遵循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
對于極少數(shù)普通話不用的方言字(如:?、糗、),詞典還后附有“方言俗字索引”。
當然,該詞典也充分考慮到熟悉福州方言的讀者需求,為此也提供了方言音序的索引——“首字(福州話)音序索引”。但與一般方言詞典的聲韻調(diào)排序不同,該詞典的方言音序也是字母順序,排列參照拉丁字母表順序。其中“?”排在“e”之后,“?”排在“g”的位置。這樣即便是不懂國際音標的,只要會發(fā)福州字音,就都能按字母表的順序在索引中查找到詞語的首音。
(二) “普通話—方言”對照詞表分詞表和音序表
當讀者不知道方言詞怎么說、怎么寫時,就不能直接按音序或是形序查找。為解決這個難題,《大詞典》分別設計了按詞義分類和按普通話拼音音序排列的“普通話—方言”對照詞表。
編者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制的“漢語方言詞匯調(diào)查表”,分義類羅列27類約4000條普通話(北方話)詞語,為每一條詞語配上福州方言的對應詞語,以及在語義上密切相關(guān)的其他詞語。讀者循著義類系統(tǒng),就能找到用漢字寫出的方言對應詞,或相關(guān)詞語。例如,讀者想查找福州方言“吃午飯”怎么說,依照語義分類系統(tǒng),進入“十六.日常生活”,再進入“(2)食”,找到“吃午飯—食晝”。再循著方言詞首字“食”的普通話拼音,在詞典中找到“食晝”一詞,就能查看具體的方言標音和相關(guān)解釋了。
正如編者在前言部分所說,“按詞義分類的優(yōu)點是詞義相關(guān)的詞語都排在近處,可以互相參考、提示;其缺點是義類比較模糊,分類和排序無法精確,這也會影響查找效率”。為此,編者也將作為索引的4000條普通話詞語按照普通話拼音音序排列,作為對前面詞義分類表的補充。還是以上面“吃午飯”為例,先按字母表順序找到“c”,然后找到普通話“吃午飯”所對應的“食晝”,之后再按方言詞“首字(普通話)音序索引”進一步查找。
總之,《大詞典》編者一共設計了五種檢索查詢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詞典的用戶視角,竭盡所能考慮到所有讀者的需求,真正實現(xiàn)詞典的工具性和實用性。
二、 收詞立目的范圍
詞典的收詞是詞典編纂的重要工作,影響收詞范圍的因素有很多,如詞典的性質(zhì)、功能、預設的受眾、詞典的規(guī)模、編纂目的,等等?!洞笤~典》為實現(xiàn)設定的編撰宗旨,規(guī)定:“以目前福州城鄉(xiāng)的方言口語為中心,收集所有單字、詞語,包括定型的諺語、熟語等。為保存方言文化,收詞兼及部分保存在福州方言文獻中、目前還能辨認出來的舊詞語,和部分反映福州地方文化的人名、地名、著作名等百科詞條?!保ā洞笤~典·前言》)這樣的收詞立目原則與之前兩版《福州方言詞典》相比大有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
(一) 對音詞
“對音詞”是與“方言詞”大致相對的概念,指的是與普通話的詞義和用法相同而僅是讀音不同的詞。早期的方言詞典大多注重收集本地特色的詞語而不收對音詞。例如,1994年版的《福州方言詞典》就明確規(guī)定“本書主要收錄福州城區(qū)口語常用的和普通話有詞匯差異或語法差異的方言詞……和普通話只有語音差異的詞一般不收”。事實上,“共同語一直深刻地影響方言。一部分共同語詞語通過書面形式的中介進入方言詞匯,是方言詞匯與時俱進、豐富發(fā)展的源頭活水。不僅是今天的普通話影響方言,其實古代的雅言、近代的官話也一直這樣源源不斷地向方言輸送詞語。這些詞語以方言形式發(fā)音,組織在方言語句中,渾然一體。盡管它們的書面形式與普通話相同,詞義也基本相同,但也是方言詞匯的一部分。少了它們,方言表達便會捉襟見肘”(《大詞典·前言》)。所以如果是為了反映當今福州方言詞匯的完整面貌,那應該要酌收這部分詞語。只是這部分詞語一般語義透明度高,收進來要如何選擇義項、如何注釋、如何用例?這也是讓編者為難的地方。1998年版的《福州方言詞典》踐行的是整套方言詞典收詞立目的宗旨,“凡是本方言能說的,都盡可能問清楚”,所以也收錄了部分“對音詞”,只是這類詞的注釋與其他方言特有詞似乎并沒有區(qū)別對待。例如:
蜘蛛 節(jié)肢動物,身體圓形或長圓形。肝門尖端分泌的黏液在空氣中凝成細絲,用來結(jié)網(wǎng)捕食昆蟲||蜘、蛛廣韻知母,福州話讀如徹母。(《福州方言詞典》1998)
而《大詞典》對“對音詞”只提供其語音形式而沒有釋義。例如同是“蜘蛛”詞條:
蜘蛛 同書面語,釋義略。(《大詞典》)
可見,《大詞典》雖然在收詞上秉持 “應收盡收”原則,但對于與普通話書寫形式相同、詞義相同或有部分重疊的詞條,“將其與普通話(書面語)相同的義項合并為第一個義項”,通常第一個義項會注明“讀書音”或“同書面語,釋義略”等。足見《大詞典》在釋義上有所側(cè)重,對于對音詞秉持經(jīng)濟性原則,而對方言詞特別是有文化內(nèi)涵的方言詞則不厭其詳。對此下文將會做具體分析。
(二) 熟語
《大詞典》收詞齊全,除了收單詞,還收定型的熟語,包括諺語、慣用語、成語等。熟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詞匯單位,是地域文化的獨特記述形式,其原創(chuàng)性和生動性是普通話或其他方言詞語所難以體現(xiàn)的,飽含本地人對地方風物、生產(chǎn)經(jīng)營、文化教育、世態(tài)人情、生活情趣等各個方面的獨特體悟。同時,熟語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與精練的形式,口語性很強,極富表現(xiàn)力,是詞匯寶庫中的重要成員?!洞笤~典》不厭其多,盡可能立目收錄。熟語中的一些慣用語、成語等其實與一般詞匯一樣,也有本義、引申義等?!洞笤~典》對這類詞也分項釋義,可謂不厭其詳。例如:
洗骹上船 ①洗腳上船。舊時疍民上岸不穿鞋,回到船上前要洗腳。②比喻完事收工◣事計固未做完,汝就~啦(事還沒干完,你就想洗腳上船啦)。
讀者從《大詞典》的釋義中,不僅可以準確理解“洗骹上船”這個慣用語的中心意義,還可以獲得這個慣用語的詞源信息,體悟詞典編纂學所倡導的“理據(jù)原則”。而一般的方言詞典大多被定位為純粹的語文詞典,所以雖然也會關(guān)注慣用語的引申義或臨時義,但較少考源。講究“理據(jù)性”是《大詞典》不同于其他方言詞典的地方。例如:同是“地頭神”詞條和“下八洞”詞條:
地頭神 舊時稱鄉(xiāng)間領(lǐng)頭的人(《福州方言詞典》1998)
地頭神 ①境社廟里的主神,即“大王”。②一個地方的領(lǐng)頭人物,現(xiàn)多用于指一個地方惡勢力代表人物。(《大詞典》)
下八洞 下等人,通常與行為不端相關(guān)?毛共許蜀幫~客溜(別跟那伙不三不四的下等人一起玩)。(《福州方言詞典》1994)
下八洞 ①指下賤的、粗野的人或事。②比喻卑下的地位。(《福州方言詞典》1998)
下八洞 指不入流的、社會等級低下的人。明清雜劇中在原有的八仙傳說之外又附會出來的所謂“下八洞神仙”,如“張仙、劉伯溫、諸葛亮、苗光裕、徐茂公、魯寧秀“等,可能是該詞來源。(《大詞典》)
提供慣用語的本義和引申義能夠展示詞義發(fā)展衍生的過程,從而增添詞典的資料價值。當然,因為方言詞典可據(jù)的文獻有限,有時只能提供一些俗傳信息。諸如“下八洞”詞源考釋部分,編者加上“可能”以示審慎。
《大詞典》中所收的大量熟語資料,除了語言學價值以外,對其他學科,諸如民俗、文化等領(lǐng)域也都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三) 地方文化詞
從詞典的收詞立目和釋義,我們可以將詞典分為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兩大類,方言詞典屬于語文詞典,詞典的釋義以語文義為主。而對于具有百科性質(zhì)的詞語,以往大部分方言詞典的做法是采用對釋的方式簡單解釋。相比較而言,《大詞典》的百科性質(zhì)比較突出,除了收錄一般的方言詞外,還收錄與這個地區(qū)有關(guān)的人文、地理、社會、歷史、民俗等蘊含社會文化意義的詞語,甚至包括當?shù)氐娜嗣?、地名等專名,對有關(guān)文化的條目解釋得也比較充分。例如:同是“閩劇/福州戲”“九重粿”詞條:
閩劇 福州地區(qū)的戲曲劇種之一。(《福州方言詞典》1998)
福州戲 閩劇。(《福州方言詞典》1994)
福州戲 又稱“閩劇”。是以福州方言表演的一個地方劇種。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區(qū)以及閩東、閩北和中國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華僑旅居國。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tǒng)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閩劇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劇目1300多種。(《大詞典》)
九重粿 一種多層米糕,多在重陽節(jié)吃。(《福州方言詞典》1994)
九重粿 用大米磨漿做成的九層糕,味甜,本地習俗重陽節(jié)吃九重粿。(《福州方言詞典》1998)
九重粿 傳統(tǒng)節(jié)日風味小吃。將米漿分九次倒入蒸籠,全部蒸熟成九層,切成三角形。又名“九層粿”或“水粿”。福州民俗,每逢重陽節(jié),家家登高放風箏,糍粿店供應的九重粿面上插各色小紙旗,寓意步步登上九重天。(《大詞典》)
我們可以看到,諸如“閩劇/福州戲”“九重粿”等詞條,其所指反映了這個地區(qū)物質(zhì)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節(jié)日文化、民間藝術(shù)、民族心理、社會變革等諸多信息,是方言詞匯中最富有地方特色的部分。《大詞典》不但將這些文化詞收錄進來,釋義時不厭其詳,還將這些詞條的語文義和百科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用百科詞典的方式給與細致描寫和介紹。通過閱讀這些條目,讀者不但能夠了解福州方言面貌,還能了解到福州的文化、歷史、地理、風俗、人情等,同時也實現(xiàn)了方言詞典收錄地方特色詞、反映地方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 方言詞的注音和音標
目前許多方言詞典都用國際音標注音?!洞笤~典》也不例外,不過該詞典采用的是音位標音法,盡量簡化國際音標符號的使用,實際上是一種“福州方言拼音方案”?!坝袧h語拼音基礎、且能說福州話的讀者,對照‘聲母表’、‘韻母表’、‘聲調(diào)表’的例字,略加琢磨,應該不難掌握?!保ā洞笤~典·前言》)不過,與一般方言詞典不同的是,《大詞典》對詞目只標單字音不標連讀音。而對于分音詞和個別特殊音變、必須連讀的詞語,兩音節(jié)之間加連接號。事實上,福州話的連讀音變特別復雜,語流中,原來單字音的聲、韻、調(diào)都可能發(fā)生變化?!洞笤~典》的編者認為,“方言學的著作可能需要標寫實際聽到的連讀音,但詞典似乎不能這樣做”(《大詞典·前言》),理由如下:
第一,連讀音變有規(guī)律,但音變的發(fā)生有語境依賴。變化與否、變化的幅度常有不同,使得一個多音節(jié)詞語具有多種可能的語音形式。都羅列出來肯定不行,又難以確定取其中哪一種最有代表性,常會顧此失彼?!~典應該用統(tǒng)一的原則來標注所有詞語的讀音。只有抓住單字音,才能用音變規(guī)則推出其他的各種具體音變形式。
第二,周邊郊區(qū)口音、郊縣口音與城區(qū)口音的最大差異就在連讀音變上。單字音往往相同,或可以互相對應,但按各自的連讀習慣,就呈現(xiàn)出各種互有區(qū)別的區(qū)域性口音特點。標寫單字音,可以最有效地擴大注音在福州城區(qū)以外的適用范圍,使詞典在更大的區(qū)域內(nèi)適用。
第三,可能是最重要的:標寫單字音能夠最大限度地簡化詞典必不可少的標音符號系統(tǒng),減少普通讀者對音標注音的隔閡感。
編者只標單字音不標連讀音的三個理由始終貫徹的還是《大詞典》的用戶視角,反映編者充分考慮潛在讀者的心理表征以及查閱方言詞典的需求,將詞典的使用價值最大化。
四、 方言詞的漢字書寫
編撰方言詞典最令編者苦惱的在于方言詞的漢字書寫。因為方言是相對脫離了漢字的地方性口語,要為每一個詞條中的字都找到確切的詞源,這幾乎不可能實現(xiàn)。語言學專業(yè)的文獻盡量要求考求本字,但在遇到詞源暫不可考時一般習慣使用空圍加音義注釋的方式表示。方言詞典必須面對普通讀者,“空圍”法會造成讀者閱讀上的障礙,從而影響方言詞典的使用和價值。雖然方言詞典也有“考本字”的任務,但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詞源都能考證出來;另一方面,考出來的“本字”不一定都被大眾所接受。有鑒于此,《大詞典》 和1994年版的《福州方言詞典》均傾向于“音近有字”?!洞笤~典》 在厘定用字方面俗字、本字、訓讀字、同音字兼采,具體處理辦法有:有文獻根據(jù)的所謂“本字”的方言字,詞典在釋義之后,附帶說明用字依據(jù)。例如:
澉 ka?3 用濕布擦洗。《廣韻》上聲敢韻,古覽切;“洗滌也”。
趠 tsho?8 ①繁忙地奔走辦事。②驚竄◣一頭老鼠~過去。趠:《廣韻》入聲覺韻“敕角切”,“遠也,一曰驚走”。
對暫時還找不到詞源的方言詞,《大詞典》則采用社會上流行的方言俗字或借用同音字、同義字。例如方言俗字:表示“東西、物”的“乇no?7”,表示“現(xiàn)在”義的“仱ta?1”。借用同音字的用例如:
總款 tsu?3 khua?3 這樣……“總”可能是“這樣”的合音。也說“總款式”“蔣萬”。
踐 tsie?3 ①同書面語,釋義略。②借用字。參見【踐甲】(“指甲”義)。
借用同義字即訓讀字用例:借用表示錢幣單位的“塊toy5”,如“塊半toy5 pua?5”義為“一元五角”;借用表示“疼痛、疼愛”的“疼thia?5”,如“疼乇thia?5 no?7”義為“愛惜物品”。
有時候俗字較為通行而本字語音對應較為特殊而不易理解,《大詞典》會沿用俗字,但會附帶交代本字并說明出處。例如:
tshiu5 福州俗字,即“樹”。
tse1 ①一種主要用來供鬼神的糯米糕,本字“齋”;扁圓形,拌紅糖的糯米飯為餡,外皮白色,正中有一表示吉祥的紅點……
《大詞典》這樣的用字處理原則是基于實用性考慮,但同時也是建立在語言學中所說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約定俗成”的理論上的?!皾h字的使用有學理,有傳統(tǒng),但字和詞的關(guān)系本質(zhì)上還是以約定俗成為原則?!保ā洞笤~典·前言》)只要社會能接受,大家都這么寫,這么認讀,就可以使用。畢竟方言詞典的首要功能,不是教讀者學習方言,不是為方言的書寫立規(guī)范,而是記錄、保存、描寫這個地區(qū)的語言。
綜上,從詞條檢索和查詢模式、收詞立目的范圍、方言詞的注音和音標、方言詞的漢字書寫等體例設計上,我們都看到《大詞典》已實現(xiàn)了以編者為中心的傳統(tǒng)詞典編纂模式向以讀者為中心的編纂模式的轉(zhuǎn)變,以全新的編纂范式充分詮釋詞典作為工具書的應用屬性。
《大詞典》還有不少優(yōu)點,限于篇幅,不能備述??傊?,無論就其工具性、豐富性而言,還是就其學術(shù)性、百科性而論,《大詞典》都不失為一部新穎獨特、合乎人們期望的佳作,其編撰思路可資后來的方言詞典編撰者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榮主編,馮愛珍編纂.福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 李如龍,梁玉璋,鄒光椿,陳澤平編.福州方言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3.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福州 350007)
(責任編輯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