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華群
【關鍵詞】板塊架構 ?情境再現 ?思維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5-0148-03
一、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道德與法治學科在初中科目中地位還不高,相對語、數、英科目,它總分才25分,中考的分數比例值相對較少,大家均缺乏重視,這是教育功利化的傾向導致的。
(一)教學層面:筆者在近幾年參加區(qū)內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活動中發(fā)現,多數教學實踐脫離生活,枯燥乏味,沒有生活情境。大多數教師還是以講授為主,學生死記硬背并隨意判斷,這種規(guī)則教育和價值引領,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和行為。
(二)教師層面:近些年由于學校規(guī)模擴大,生源增多,班級增加,教師隊伍缺編,尤其道德與法治教師更是稀缺。為了補缺口,很多非專業(yè)老師教上了道德與法治,導致教學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大多是學校領導或半路出家的教師兼課,專業(yè)方面有諸多不足,學科理念轉變也存在一些問題。
(三)學生層面: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容,一般是大而空,空談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距甚遠。書上的內容無法與生活相聯系,學生覺得刻板單一,不感興趣。還因為應試教育,導致中考試卷中常有不少缺乏生活化的死題,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就行,無法測試學生的思維。
因此,板塊架構,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情境化,已成了我們道德與法治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概念闡述與理論意義
(一)概念闡述:
①板塊架構。在教學中可以將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呈板塊狀并列或者遞進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
②教學生活情境化。教師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情境現象、案例、訪問、調查等手段來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愉快地利用現實生活經驗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提高能力,解決問題。
(二)理論依據:以人為本。一是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三是把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尤其是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作為評價教學的重點。
(三)意義:運用板塊架構,設置生活情境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作積極引導,讓他們參與其中,身臨其境,有步驟地在情境活動中感受體驗,從而促使他們思維更活躍。有了學生思維的參與,教學才會更有效,更能提升學生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也有促進作用,設計情境,設計板塊都需要教師學習、思考鉆研教法,提高課堂設計能力,更新理念,提升自我專業(yè)素質。
三、實踐探究
(一)起因
由于余杭區(qū)“提質強?!被ヂ摼W+、互助共同體研修暨星橋中學第三屆“星光”課堂節(jié),需要我校與他們學校同課異構。學校安排我上這堂課,開課的內容是《做負責任的人》。接到任務后,我進行了思考,想從生活情境化來探索道德與法治的新思路。于是我仔細研讀教材、設計目標與重難點。按“認識責任—選擇責任—承擔責任—踐行責任(奉獻)”四個板塊架構課堂結構。
(二)實踐過程
第一階段:暴露問題,尋找對策。
問題一:第一次試教發(fā)現導入不是很順暢,花的時間過多,以至于后面的重點沒時間展開,有點虎頭蛇尾,課堂氛圍也平淡無奇。
解決對策:簡單自我介紹后,展示一張日程安排手稿(一條條信息安排,密密麻麻的文字、數次修改涂畫的手稿,猜猜它是誰的,他又是怎樣一個人?)
問題二:在知識板塊——認識責任授課時,呈現不順暢,很牽強。在認識責任時,作出正確評估,以便合理選擇,開始考慮到知識點代價和回報時,為了強調代價,特意用視頻呈現了鐘南山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抗疫英雄的榮譽,得到了一定的回報,然后反問他為什么會得到回報?但這樣的呈現順序,還是感覺很繞、很刻板。
解決對策:開始的導入用了一張寫滿密密麻麻文字,屢次涂改痕跡的手寫行程表,然后追加三張整理過的相對行程較清楚的表格,同學們基本猜出此人行程之密集,事務之繁忙,每天為疫情奔波等信息,大多能猜出是鐘南山。根據行程猜人物的過程中,學生已基本能體會鐘南山抗“疫”50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犧牲了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時間)、來回奔波耗盡體力(精力)……這樣很好地利用了導入的設計,順利完成了第一個板塊知識點——認識責任需要付出代價的落實。話鋒一轉:鐘南山院士的確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否也獲得了一定的回報?(看視頻后討論回報)
問題三:選擇責任這個板塊中,我設置了生活情境模擬:以小安的故事為例,假設你是他的老師,你怎么說服小安?因為老師設置了這樣的任務,所以當扮演老師的學生說了一通做手抄小報的好處時,扮演小安的同學馬上表示被說服,失去自己的主見,情境模擬成了一個擺設,設置的意義不大。
解決對策:當小安扮演者理解老師用心良苦,被說服了后,再在投影上呈現第二個任務,那就是“如果小安最終還是拒絕,他又會怎么說……”第二個任務一呈現,剛好讓有些沒做時政小報的同學本色出演,他們各抒己見,有理有據,有太多無奈的理由沒來得及做。通過A、B情境景模擬,讓同學們意識到,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自愿選擇自己承擔的責任。對承擔責任的代價和回報作出正確的評估,作出合理的選擇。一旦我們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就應該義無反顧地擔當起應負的責任。
問題四:在學習有些責任不可推卸這個板塊時,要讓學生學習鐘南山面對責任的態(tài)度,但學生只能意會卻很難總結歸納到位,大多是老師幫總結的。
解決對策:重新設置問題。有些責任可以自愿選擇,但有些責任卻是不可推卸的。再讓學生看視頻,看看我們的鐘南山院士是怎么面對的?他,怎么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應負的責任?(態(tài)度上沒有消極,全身心投入)做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銜接,又利用觀看一個視頻,直接總結視頻中鐘南山院士面對困難時具體怎么面對,學習榜樣精神,就是我們以后應該學習去做到的。同時也用具體的例子探討“為什么他認為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這里強調他對責任不可推卸,更突出他勇于擔責的高尚品質。
問題五:小組討論形式化,沒有解決實際任務。
解決對策:哪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些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有30后,40后,50后,70后……作為00后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個負責任的人呢?(小組討論)布置每組可以從三個任務中選一個任務,指定一個同學書寫,一個同學預備發(fā)言,別的同學集思廣益,建言獻策,分工明確,課堂氣圍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如表1所示。
問題六:結尾平淡,學生興趣不大,更沒有思維的提升,知識有待升華。
解決對策:借用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少年的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即將擔當起國家和時代的使命,那么從生活點滴做起,做個負責任的人。最后,老師布置一個作業(yè),也是你們一生永遠的作業(yè),就是做個負責任的人!這樣第四個板塊落實完成。
第二階段:增強情境,完善板塊。
①通過集體討論和個人反思后,我對教學設計進行以下調整。(見表2)
首先請同學們看一張圖,這是一個人的行程安排,經過處理后是這樣的。(一條條信息安排,密密麻麻的文字、數次修改涂畫的痕跡,都能看出此人的行程之密集、事務之繁忙。)根據滿滿當當的行程安排,猜猜他是誰?
從他所有的行程,你能看出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在疫情期間,他擔當大任,作出巨大貢獻,敢醫(yī)敢言,是個負責任的人。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相關話題,請同學們打開書本P69《做負責任的人》。
無論是誰,承擔責任都會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因為承擔責任都需要付出代價??戳?4歲鐘南山院士戰(zhàn)役“50”天的奔波行程表,你有何感想?(如果他是你家中的一位老人,你會不會心疼?)為什么呢?因為太辛苦了,付出太多了?具體付出了哪些?犧牲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來回奔波耗盡精力,可能有時自掏腰包。鐘南山是第一個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會人傳人”的專家,當時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表示質疑,覺得是危言聳聽,小題大做。特別是武漢一夜間被封城,有些人甚至抱怨、謾罵。
③第二次磨課后問題及改進策略。
問題一:對幻燈片內容不熟練,影響上課進度的流暢性。
同伴建議:用講義形式把所有幻燈片打下來,做到心中有數,縱觀全局。
問題二:銜接語不穩(wěn)定,有時指向性模糊,不明確。
同伴建議:把每一句課堂用語寫下來。
我的改進:用講義形式把幻燈片打印下來,每一句課堂用語斟酌、敲定,打印成文字,剪切成塊貼在相應的幻燈片下面,以便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數。操練兩次就很熟練了。(此處PPT下方加銜接語貼圖略)
第三階段:板塊推進,精彩呈現。
2020年11月23日下午,同組同事陪同到余杭星橋中學,順利上完《做負責任的人》。當天參加聽課、評課的有特級教師王衛(wèi)華老師、區(qū)教研員郎春燕老師、對方學校常校長及其他領導,還有各校的學科老師。
展示課時,我用猜謎式的導入更有感染力,更簡潔明了。四個板塊的知識點層層深入,清晰明確。板塊一通過代價和回報探討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承擔責任會付出相應的代價,也會獲得回報。板塊二讓學生認識到要根據自身實際,評估責任,作出合理的選擇。板塊三讓學生意識到承擔責任,無論是自愿選擇的責任,還是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選擇了,都要義無反顧去承擔。板塊四通過向榜樣學習,努力踐行,樹立責任意識。特別是最后的小組活動的升華,讓學生意識到努力做個負責任的人,就是從生活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利用活動思維引領,目標基本達成。板書從認知—選擇—勇擔責任層層升高,最后圍繞踐行責任,簡潔明確創(chuàng)意。所授課班級學生綜合能力強,表現活躍,師生配合默契,最后圓滿完成本堂課教學。學生的思維得到極大的激發(fā),得到專家和各位老師的點評和稱贊。
四、收獲與思考
八年級的道德與法治,內容看似簡單,但小目標,大容量。導入要有時效性,素材要有針對性,提問要有層次性,過渡要有合理性,討論要有真實性。教師要做到目中有“形”——深讀文本,板塊架構;心中有“神”——立意提煉,價值引領;神中有“法”——創(chuàng)境設疑,誘思探知。
通過本次磨課展示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學會了如何架構課堂,如何設計情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讓我明白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堂精彩的公開課,需要無數次的推敲、打磨,除了老師的努力和自身的素質,也離不開團隊的支持和幫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晶。我堅信教學無定法,追求無極限,學無止境。
參考文獻: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導讀(教師讀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