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中山市西區(qū)沙朗小學的陸秋卉老師有效秉持學科融合這一發(fā)展觀念,將小學語文與小學科學活動有效融合,設計本次語文習作教學實驗精品課程。
一、實驗精品課
(一)課程背景
本單元以“觀察與發(fā)現(xiàn)”為主題,編排了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介紹了作者留心觀察獲得的各種發(fā)現(xiàn),尤其是《蜜蜂》一文,對學生如何寫一項實驗,如何把實驗的過程寫清楚,具有啟發(fā)性。
這一次的習作是要求學生寫曾經(jīng)做過的一項小實驗,旨在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和有序表達的能力。而“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是本次習作重點。
通過豐富多元的課程教育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目標
學生借助課本習作單元,梳理清楚做一項小實驗所需的基本要素,如: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下動手操作,并運用關聯(lián)詞,如“先……接著……然后……最后……”,把小實驗的過程寫清楚;學生通過同伴間合作的方式修改自己的習作,表達出做實驗時的心情和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通過小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學過程
1.實驗之前 梳理習作
回顧學生自己曾經(jīng)做過的有代表性的小實驗,通過對小實驗項目的梳理,明確自己的實驗過程:準備階段、實驗過程、實驗結果。根據(jù)梳理結果,明確整體習作框架。
2.實驗之中 反思過程
教師按照“首先……接著……最后”的順序說明“鉛筆扎水袋”實驗的準備、過程、結果。學生按照教師指示進行實驗。通過學生獲得的不同實驗結果(有的學生實驗成功、有的學生實驗失?。處熞龑W生進行反思。學生總結出失敗的原因:在實驗過程當中,部分學生沒有注意實驗細節(jié),導致了實驗失敗。
3.重復實驗 添加細節(jié)
實驗失敗的學生向成功的學生請教經(jīng)驗,重復實驗,在下水文中添加細節(jié)。
4.實驗之后 增加感受
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能夠在有順序、有細節(jié)的習作基礎上,加入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心情和感受,讓習作更有趣。
5.梳理課文 回憶內容
(1)聯(lián)系課文內容,鞏固關鍵語句?;仡櫋痘ㄧ姟返?自然段,緊扣時間順序,體會有順序地把事情寫清楚?!睹鄯洹返?自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想法,讓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小蝦》第3自然段,對小蝦的細節(jié)描寫,讓小蝦的形象更加豐富立體;
(2)學生進行習作片段練習。重點寫實驗過程這一板塊,強調用上順序、細節(jié)、感受讓習作表達更清楚、生動。
6.習作評比 學習修改
(1)根據(jù)修改范本的“三星”評價要求開始習作;
(2)小組成員互評:根據(jù)教師示范,給成員提出修改建議;
(3)自我修改;
(4)展示小結。
(四)教學反思
在學科融合背景下以問題為支架,進行記敘文訓練的探索。為學生提供詳細、具體的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操作的實施方案,為習作訓練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
二、微習作社團
陸秋卉自畢業(yè)以來,就一直在進行語文習作教學的探索。她的習作教學獨具特色,采用新穎的“微習作+社團”的方式激發(fā)班里孩子對寫作的興趣。
“微習作”是指每天讓學生寫“朋友圈”形式的短日記,每周至少寫一篇“微博”長作文。通過長期進行“微習作”教學,陸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們喜歡的題材各不相同,擅長描寫的類型也各有千秋。
根據(jù)寫作類型、興趣愛好的不同,陸老師隨即在班級里成立了四個寫作社團——“微博社”“漫畫社”“想象社”“生活社”。
在平時的時間里,陸陸秋卉會將朋友圈分享孩子們的習作,這種特別的師生互動形式,和學生共情,與家長、學生形成了無形的紐帶。
而每隔一段時間,陸老師將會把優(yōu)秀習作收集起來出一份班級班報——“快樂讀寫報”。
作品登刊在班報上的同學可以領取獎狀和禮物,通過這一些激勵措施,激發(fā)同學們的寫作熱情。甚至,這些習作還會被陸老師投稿到校外的雜志和報刊上,學生獲取到了極大的成功體驗,增強其自信心,穩(wěn)定學生對于習作的興趣。
微習作開創(chuàng)以來,陸秋卉提升了學生寫作的信心,贏得了家長們的信任,獲得了同事們的贊許。陸秋卉正努力地去實現(xiàn)從普通教師到研究型教師的轉變,這條路充滿曲折,但她依然拼盡全力。
陸秋卉,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市西區(qū)沙朗小學語文教師。陸老師執(zhí)教的作文課《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在2021年廣東省中小學實驗精品課遴選活動中獲評省級實驗精品課。871D0703-EFF0-4BF9-9871-6B85548379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