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公曰:“何貴何賤?”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yù)踴者。故對曰:“踴貴屨(jù)賤?!奔纫迅嬗诰逝c叔向語而稱之。景公為是省于刑。
——《左傳·昭公三年》
晏嬰是春秋后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他愛國憂民,剛正不阿,為齊國的繁榮昌盛奉獻(xiàn)了許多汗水。晏嬰身為齊國相國,雖然位高權(quán)重,但是一直住在低矮、狹小的房子里,靠近集市,十分吵鬧。齊景公知曉了晏嬰的生活情況,考慮到他的功績,便想為他建一處豪華的府邸來居住。
一天,齊景公對晏嬰說:“你的住宅鄰近鬧市,噪聲不斷,影響休息,加上地勢低洼,不適合居住。我想選塊地勢高亢、土質(zhì)干燥的地方,給你建一所高大明亮的房子,讓你和你的家人居住?!?/p>
晏嬰推辭說:“我的父親原先就住在這里。比起我的父親,我的貢獻(xiàn)不算什么,如果我因此更換了新宅,就太奢侈了。況且,我住得離市場近,買東西十分方便,已經(jīng)占了很多便宜了?!?/p>
齊景公見晏嬰不肯搬家,便問他;“既然你的住處臨近鬧市,那你知道現(xiàn)在什么東西賣得貴,什么東西賣得便宜嗎?”當(dāng)時(shí),齊景公濫用酷刑,非常殘暴,受刖刑、遭砍腳的人不少。腳被砍掉的人為了生存和美觀,會裝上假腳度日。這樣一來,賣假腳的就有了很大的市場。晏嬰對此不滿,便回答說:“目前市場上假腳賣得貴,鞋子賣得便宜?!?/p>
齊景公一聽,明白了晏嬰在向他反映國家的刑法過重、過濫,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了。此后,齊景公廢除了一些酷刑,給百姓減輕了一些痛苦。后人據(jù)此提煉出成語“屨賤踴貴”。
智慧小語
“屨賤踴貴”典故出自左丘明所著《左傳·昭公三年》。“屨”,指的是古代用麻葛編成的鞋;“踴”指的是古代受過刖(yuè)刑的人穿的木鞋,即假腳。該成語原指被砍腳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便宜而假腳昂貴,后來形容刑罰既重又濫,也比喻犯罪的人很多。成語用法為聯(lián)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賓語。
該成語告訴我們:給他人提建議時(shí),應(yīng)根據(jù)環(huán)境、場合的不同,采取適宜的方式,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時(shí),提建議適合直言不諱;有時(shí),委婉含蓄的表達(dá)方式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編輯 王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