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提及家庭教育中的暴力,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孩子”。然而,家庭教育中是否只有“打孩子”這一種暴力行為?答案是否定的。朋友告訴我一件事。有一次在江邊,她看到一個孩子騎車摔倒了,他的父母正在不遠處。她發(fā)現(xiàn),父母走過去并未在第一時間安慰孩子,反而是不停地指責孩子。爸爸說,和你說要騎慢點,說了多少次就是不聽。媽媽更是生氣,說孩子就是笨,學習也是這樣,怎么講都聽不進去。孩子則一聲不吭。
很多時候,不是只有打孩子才算是暴力,訓斥吼罵甚至情感忽視也是一種暴力,有心理學者將其稱為“冷暴力”。冷暴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語言暴力,指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語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傷害。還有一種更為隱秘,就是情感忽視。比如,當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難得不到父母的幫助,或者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情緒問題,或者父母給的愛不是孩子想要的。這種情感忽視造成的沖突或感受,對孩子也是一種折磨,甚至會讓孩子失去對家的期待,產生極深的無助感。
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冷暴力》書中說得很明白,有一種虐待不用把你打得頭破血流,也一樣使你崩潰和身心受到創(chuàng)傷。而父母經常就是精神虐待中的施虐者,他們會對孩子直接或者間接地施暴。要命的是,大多數(shù)時候,這種虐待是隱藏在“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下。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一般會把其他成人當作人格和權利平等的主體??墒菍τ谖闯赡耆硕裕捎谠诟鞣矫娑既跤诔扇?,就不會被成人平等對待。家長很容易找到責罵孩子的理由,其原因是家長意識不到孩子也是有權獲得人格和權利平等的生命個體。面對成年人,家長能約束自己的言行,面對孩子卻做不到,就是因為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尊重。
可以說,冷暴力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父母沒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長期以來封建思想的影響,兒童被視為家庭和家族的隸屬品,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與撫養(yǎng)人之間是一種依附關系。因而有些家長在保護兒童權益方面意識淡薄,家庭冷暴力時有發(fā)生。
其次,冷暴力反映出家長缺乏為人父母基本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共情是指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通俗來講,共情就是日常所說的將心比心、感同身受。擁有共情能力的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關心和體諒孩子,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lián)結。
表面上看,冷暴力的直接后果是影響了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每個孩子都有獨立人格和自尊心,如果一有過失就被父母責罵,甚至被當眾羞辱,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其實,冷暴力最大的危害是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自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基礎是家長的認可,然后內化為自我認可。如果家長經常責罵孩子,孩子形成不了自我認可,也就沒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如果從父母這里得到的都是負面信息時,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尊重,沒有價值。長此以往,就會養(yǎng)成心理的低自尊。
研究也證實,低自尊往往與童年的經歷有關。特別是當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時,比如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父母才會給予關注和表揚,反之就得不到他們的關愛。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即使優(yōu)秀,也很可能不覺得開心,因為他們從小缺乏真正的被認可和尊重。低自尊的人總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不如別人,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
孩子不能打,也不讓罵,那么,當孩子犯錯該如何教育孩子呢?很多家長對此有很多困惑,存在認識誤區(qū)。家長經常把發(fā)泄情緒當成解決問題的手段,并不是真正就事論事進行教育。特別是覺得孩子給自己丟臉時,更會當眾責罵,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顯出家長的權威和責任。還有些人誤讀俗語“當面教子,背后教妻”,認為當面就是當著他人面不分場合責備、教育孩子。其實,當面是指及時針對孩子所犯錯誤對癥下藥進行教育,而非不顧場合當眾批評。
其次,家長對無條件的愛理解有誤區(qū)。我們常說,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來源于家長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指的是家長無條件地接受孩子先天的稟賦,接受孩子的性格特點,接受孩子的獨特性,不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不禮貌,接受孩子的無理要求等后天養(yǎng)成的不良行為和習慣。
理解了這一點,也就容易理解什么是正確的批評和表揚。
古今中外的智慧之人早就告訴過我們,希望別人怎么對待我們,我們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黃金法則。如果家長能接受孩子也是獨立個體這一基本的兒童觀,就能明白,這里的別人中應該也必須包括我們的孩子。
記得小時候每當做錯了事情,會聽到大人問:“一等人靠眼看,二等人靠嘴說,三等人才需要打罵。你是要做幾等人呢?”家長這樣詢問,說明家長具有共情能力,并且能善待孩子的自尊,因為他們知道孩子也是很要面子的。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父母懲戒時多大程度上能呵護到孩子的自尊,體現(xiàn)的正是家長的教育水平。所以管教孩子時,父母首先要保持自身情緒穩(wěn)定,心態(tài)平和。面對孩子的失當行為,父母有責任先管好自己的情緒,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法則,如此,家長在成長之路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編輯 東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