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它衡量著身邊的所有事物。作為幼兒教師,也經(jīng)常有意或無意地用這把尺子去衡量孩子,把他們放在同一水平線上測量、比較。那些沒有達到標準的孩子就會被視為“另類”。從教31年來,我不太習慣給孩子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簽,可是在去年新入園的小班中,我確實遇到了一個“另類”孩子。
一、“另類”的表現(xiàn)
鏡頭一:
入園的第一天,樂樂在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及姑媽的陪同下走進了班級。他看到桌子上我新買的手機,十分好奇,便順手拿起來玩游戲,外婆欲加阻止,他卻憤怒地把手機扔到了室外,隨后又把桌子上的玩具全部扔到地上,還用腳使勁地跺,這樣他還感覺不解氣,準備把桌子掀翻。媽媽立刻把他抱了出去,可他在媽媽懷里大喊大叫,又踢又打??粗h處躺在地上的手機,我心疼不已,但只能選擇沉默。
鏡頭二:
一周后,孩子們漸漸地適應(yīng)了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都能安靜地聽老師講故事,開心地與老師做游戲。而這一切仿佛都與樂樂無關(guān),他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每天腋下都夾著一本書,滿屋子亂跑,導(dǎo)致教師們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我嘗試著用各種方法讓他能坐在椅子上,安靜幾分鐘。可事與愿違,他不但一刻也不停,反倒還圍著你一個勁地轉(zhuǎn)圈圈,轉(zhuǎn)得你暈頭轉(zhuǎn)向,不敢睜眼。
鏡頭三:
樂樂總是在你不注意時把其他小朋友坐的小椅子一個一個全部推倒;把整筐玩具掀翻在地上,用腳踢得到處亂飛;把衛(wèi)生間的小毛巾全部摘下來,扔到便池里;把孩子們的點心搶過來,放在腳下踩一踩。而且一旦出了活動室的門,樂樂就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滿院子瘋跑,爬上爬下,你若追他,他絕不讓你碰他,你若是強硬抱起他,他便對你拳打腳踢、抓你、咬你……午餐時,一轉(zhuǎn)眼工夫他把周圍小朋友的飯碗掀個底朝天,飯菜撒得到處都是,教室里哭聲一片。午睡的時候,樂樂不是摳摳這個小朋友的腳,就是捏捏那個小朋友的鼻子……這樣的孩子,不得不讓你給他貼上“另類”的標簽。
二、是什么原因致使他如此“另類”——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通過孩子在園的種種表現(xiàn),我約訪了樂樂的媽媽,了解孩子入園前的一些情況:孩子一歲時,父母單位較忙,便把他送至姑媽家讓姑媽看管,姑媽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多半時間躺在床上,行動不便,只好每天把他關(guān)在屋里,讓他看電視、看書、玩手機游戲、玩玩具等。而每天爸媽下班后,等把孩子接回家時,夜色已降臨。為此,父母也深感愧疚,因而一味地溺愛、遷就孩子,致使孩子不懂行為準則,不能制約自我,形成了任性、我行我素、蠻橫等不良習慣。
三、面對“另類”孩子,我們應(yīng)該怎么辦
(一)自我回顧與反思——發(fā)現(xiàn)自己,改變自己
課余時間,我靜下心來,回顧樂樂入園以來的各種表現(xiàn);回顧與樂樂家長交流中獲得的相關(guān)信息;回顧自己對樂樂的所作所為。我發(fā)覺自己太主觀,太“急功近利”了,面對孩子的各種不良行為,總是采取強制性的方法加以制止,造成事與愿違的局面,導(dǎo)致孩子的逆反心理更為嚴重,敵對情緒更加強烈,以至于你愈想阻止他的不良行為,他卻愈是“反其道而行之”。孩子是有過錯,是不是我不當?shù)慕逃袨閷?dǎo)致了孩子錯上加錯呢?當樂樂把小毛巾扔到了便池里,把玩具塞進下水管里……我總是狠狠地批評他一頓了事,總認為他是一個屢教不改的孩子,卻不知他的這些行為在他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所以只有找到問題的核心,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由此我不禁思考:我們平時總是口口聲聲地說,要蹲下身來和孩子說話,成為孩子真正的朋友。當孩子犯錯時,要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細細研究孩子的行為,科學客觀地解讀其行為背后的原因。但是我有沒有真真切切地做到呢?
(二)從具體問題入手,讓變化慢慢發(fā)生
回顧、反思、總結(jié),與家長交流、配合,我們(家園)努力地去尋找孩子“另類”背后的積極一面,挖掘從前被我們忽略的細節(jié),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進樂樂,接納樂樂。
抓住孩子感興趣的東西,讓他初步體驗被接納、表揚的快樂。樂樂最感興趣的兩件事是:看書、勞動。樂樂特別喜歡看書,尤其是《幼兒畫報》,他對新鮮事物特別感興趣,好奇心特強。每天為了能讓他安靜地坐上幾分鐘,我都會給他找一些《幼兒畫報》吸引他,告訴他只要安靜地坐在小椅子上,就會有許多許多的書看。就這樣,他由原先能坐1分鐘,慢慢地發(fā)展到2分鐘、3分鐘、5分鐘……我不厭其煩地引導(dǎo),他也在慢慢地變化著。現(xiàn)在,樂樂基本上已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安靜地坐十幾分鐘了??吹綐窐吩谝惶焯斓剡M步,我欣喜不已。然而,更讓我欣喜的是一天午睡時發(fā)生的一件事:中午,當孩子們都上床午睡時,我發(fā)現(xiàn)樂樂不見了。當時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正準備出去尋找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床下露出一只小腳。我以為他是想逃避午睡而鉆進床底,便走上前去,正想把他拉出來時,他說里面有只鞋子,他是想把鞋子拿出來。我看到了溫暖的一幕:他把所有小朋友的小鞋子都一雙一雙、整整齊齊地擺在床下面。我激動地把他抱起來,拍了拍他身上的灰塵,又親親他的額頭,連聲夸他:“樂樂太棒啦!太棒啦!”并隨手用紅筆給他在手背上畫了一個五角星,他開心極了。更讓我意外的是,他還主動地鉆進了自己的被窩,乖乖地睡覺——這是他第一次如此乖巧地午睡。我想這應(yīng)該是那顆五角星的力量(孩子能分辨是非了,知道五角星是“表現(xiàn)好”的象征)。下午,我迫不及待地把這件事告訴了配班的王老師,我們?yōu)橛挚朔艘粋€難題——樂樂“入睡難”而激動不已。與此同時,我們趁機在午睡室和活動室設(shè)立了“我是能干的乖寶寶”專欄(主要是為樂樂制作的),告訴孩子誰睡得好、表現(xiàn)好,就獎勵他一顆五角星,到學期結(jié)束時,誰的五角星多,誰就能得到一張獎狀。自此以后,樂樂就像是變了一個人,每天來園時,第一件事便是站在表格下,數(shù)一數(shù)自己的五角星。學期結(jié)束時,他如愿得到了一張獎狀。我特意第一個發(fā)給他,并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揚了他的進步。離園時,樂樂見到爸爸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爸,快看!我的獎狀,厲害吧!”是啊,一個小紅點,一顆五角星,在成人看來不值一提,但對一個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它或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拉近樂樂與同伴之間的距離。由于家庭教育的影響,養(yǎng)成了樂樂極不合群的性格,他總是獨來獨往,默默地干著自己的事情——看書,幾乎不與任何孩子進行交流。若是看書看累了,偶爾想玩玩具時,樂樂便走到哪兒就搶到哪兒,因此班里的小朋友都孤立他、排斥他,告狀聲屢屢不斷,他也因此成了小朋友們的“公敵”。為此,我仔細地觀察了他幾天,發(fā)現(xiàn)他并不是惡意找茬,而是想和同伴們一起玩,只是不知道如何與同伴交流、相處。一次晨間活動時,又有小朋友告他的狀,說他又搶別人的玩具,我拉著他的小手,走到被搶的孩子面前,教他用商量的語氣問:“媛媛,我們倆一起玩好嗎?”媛媛開心地點點頭,拉著他的小手一起玩了起來。此時,樂樂以往的那種“霸氣”蕩然無存,臉上溢滿了開心。我借機告訴他,下次想玩玩具時,一定要和小朋友商量說:“我們一起玩,好嗎?”并讓他懂得想玩別人的玩具,一定要征得別人的同意,他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自此以后,在和同伴相處的日子里,類似的事情出現(xiàn)一次,我就幫他糾正一次。經(jīng)過反反復(fù)復(fù)地引導(dǎo),慢慢地,告狀聲少了,他與同伴的關(guān)系融洽了許多,他在慢慢地融入這個集體之中。
由此可見,對于“另類”孩子,我們不能根據(jù)表面現(xiàn)象,憑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做出主觀判斷,這樣勢必對幼兒的行為產(chǎn)生偏見與誤解,錯誤的應(yīng)對或許會傷害孩子的一生。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yīng)細致觀察,了解孩子的行為,關(guān)注孩子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以及其內(nèi)心的感受和對外界的反應(yīng)等,用心去解讀孩子的行為。只有理解并試圖去理性分析兒童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才能從根源上引導(dǎo)和改變兒童的行為,這樣教師(家長)與孩子的互動行為才能不偏離方向。
我們更應(yīng)該客觀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變自己。愛是雙向的,有付出必然有回報。只要我們給孩子更多的愛,孩子就會給我們更多的欣喜和感動??梢哉f在改變孩子的同時,孩子也改變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