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萱
早在很久以前,我便對蘇東坡有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許是從那首《飲湖上初晴后雨》開始的緣分,我開始好奇,蘇東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這一生有哪些經(jīng)歷?我追隨著林語堂先生的腳步,在《蘇東坡傳》中尋找答案。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公。在書中林語堂先生為我們描述了這位傳奇詩人的一生。在序言中作者曾提出一個想法——一千多年來中國歷代都有那么多人熱愛蘇東坡的原因:一個是因為他天真淳樸又極有才華,另一個是因為“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這種魔力是無數(shù)中國的讀書人所傾倒,所愛慕的?!?/p>
蘇軾本性自由,無拘無束的自由。以天地為畫卷,以山川為筆墨,靈感有如瀑布一瀉千里的自由,作者在書中對其進(jìn)行了詳盡的描述。他的自由,是少時與弟弟對詩時“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的妙手偶得;是被貶黃州后從柔奴言語中悟得“吾心安處,即是故鄉(xiāng)”后,揮毫“道盡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的超然狂放。
在第二卷《壯年》中描寫兄弟兩人的一章里,蘇轍曾勸告蘇軾要謹(jǐn)言慎行,不是對所有人都可以暢所欲言。蘇軾不是感受不到弟弟的真心,也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會帶來麻煩。然而對于蘇軾而言,這不是理性的問題,而是感性的問題。因為蘇軾天生擁有生氣蓬勃的精神——浩然之氣。這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雄壯;是“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的堅韌;也是“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瀟灑。其實這樣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長的,那些情感化作詩句,跨越時間,在千年后仍扣人心弦。
可是人的一生不會事事順?biāo)臁跖_詩案,是蘇東坡心靈歷練的開端?!皷|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碧K轍這樣說道。蘇東坡由一紙詔書被貶黃州,天高地遠(yuǎn)的黃州,人情世故的暖冷,將他一生中的艱苦、安慰凡此種種,都推向了極致。至今難忘那句“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帶給我的震撼和感動。我從中讀出了東坡對生命的理解:不要擔(dān)心生命的長短,畢竟耳朵聽到了便成為聲音,眼睛看到了便成為色彩,把身心交給自然,就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吧。正如一句俄國諺語:大自然里沒有壞天氣。無論是風(fēng)和日麗或陰雨雷鳴,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認(rèn)真生活便是?;蛘哂谩对狸枠怯洝分械囊痪湓捊忉專翰灰晕锵?,不以己悲。我想這是宗教帶給了蘇東坡思想上的轉(zhuǎn)變。作者講述蘇東坡在黃州開始鉆研佛教和道教,開始煉丹、練瑜伽,“長生久視,羽化登仙”是道教所推崇的相信人可以利用智慧參悟出世間造化的道理,可以通過對“德”的遵從來達(dá)到“登仙”的目的。但我認(rèn)為蘇東坡還是受儒家影響最深。東坡所到之處,修堤壩,建黃樓,無疑都是造福百姓的。而儒家推崇的“博愛”“厚生”,我認(rèn)為蘇東坡做到了?!皬姆鸾痰姆穸ㄈ松?、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東坡在心靈識見中產(chǎn)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睍羞@樣說道。
從皇都到凄涼之地,從舞榭歌臺,春光融融到孑然一身,煢煢孑立,路途遙遠(yuǎn)而坎坷,心靈上的成長亦是如此?!靶乃埔鸦抑?,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鞭D(zhuǎn)身投向道教的蘇東坡,安國寺的暮鼓晨鐘撫平了他的內(nèi)心,因為擁有了完整的自我,才得以面對這個世界。該說是那些苦難造就了蘇東坡,還是蘇東坡為那些苦難賦予了意義?一如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所寫:“文明可能產(chǎn)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但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庇嗲镉晗壬詷O是。蘇東坡用自己的逆境,給中華文明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蘇東坡生命垂危時維琳方丈曾垂耳對他說,“現(xiàn)在,要想來生!”而他并不在意:“西天也許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其實就如書中所說那樣:“解脫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彼裕迫恢畾獠粫?,它依托著蘇東坡,不論是他的詩詞,他的書畫,抑或種種,浩然之氣都以獨特的方式延續(xù)著,且生生不息。
品讀《蘇東坡傳》,我想——淡然接受生命中的磨難,在逆境中奮勇成長,是這本書教會我的。蘇東坡的到來,和林語堂先生所說的“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讓我的世界陡然有了光彩。感謝與《蘇東坡傳》的相遇,讓我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