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凡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除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外,同時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笨梢姡畔⒓夹g在語文課程中的使用已是教育大趨勢。
課堂實踐表明,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活動充滿興趣時,才會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學習與探究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正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契機。
筆者自2016年起參與學校電子書包項目,經過幾年的課堂實踐,筆者發(fā)現電子書包的使用給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不少變化。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就拿寫字環(huán)節(jié)來說,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老師先示范寫生字,再請小朋友們自己試著寫一寫。但由于小朋友們年齡尚小,對于握筆姿勢、寫字的格式都還不清楚,因此在課堂上常常能聽到“老師,你看看我握筆的姿勢對嗎?”“老師老師,這個筆畫對嗎?”這樣的聲音,讓老師應接不暇。
電子書包的出現,讓這個難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在寫字前老師可以利用“納米盒”APP中的“漢語大辭典”請學生仔細觀察電腦老師是怎么寫的,再學著電腦老師的樣子,模仿著寫。在巡視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手拿平板實時將學生的寫字姿勢拍下來投在大屏幕上,有哪個學生的寫字姿勢特別端正,他寫字的樣子就能展示給全班同學看。有了這個功能,小朋友們寫字時都爭先恐后地向筆者展示他們的寫字姿勢及寫字成果,他們不僅寫字的本領增強了,寫字的興趣也增加了不少。
電子書包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寫字環(huán)節(jié)中,還體現在新課的講授中。
以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為例:在上課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曹沖稱象的具體步驟,筆者在平板上出示了三幅稱象步驟的gif動態(tài)圖,在課堂上利用Aischool平臺推送給全班同學,請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平板給這三幅圖拖拽排序,再截圖上傳至班級的作品庫,上傳后說說自己為什么這么排序。用自己動手來代替老師的講解,學生不僅對課堂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印象深刻了。
電子書包對課堂的改進無疑是顯著的,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資源的呈現也提供了多樣的可能。
(一)課前軟件助力,解決預習難題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課文難度的增加,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就尤為重要。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檢測預習需要學生早上到校后一個個將預習的課文讀給老師聽,老師再一個個糾正評價。往往一個早讀的時間就在檢測過程中度過了,而那些已經提前檢測好的學生則在座位上無事可做,這樣的檢測太費時間,效率太低。
電子書包的使用解決了這一問題。老師在前一天可以將前測內容通過電腦發(fā)送至學生的平板,學生在家通過朗讀上傳至Aischool資源庫就能完成需檢測的內容,后臺數據還能幫助老師檢測學生的朗讀正確率,學生預習的情況一目了然,十分便利。
(二)課中技術使用,呈現更豐富的教學形式
1.信息交互,思維交流更具開放性
在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進行的課堂體驗,既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又能充分利用其交互性,促進學生的表達與交流。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多以老師講學生聽的形式授課。但在電子書包課堂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讓學生的交流互動更快捷。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肥皂泡》一課為例:筆者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制作肥皂泡的過程時,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平板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做肥皂泡的過程畫出來,畫完后小組之間交流,看看繪制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學生在交流中明晰了自己在讀文過程中的疏漏,交流后經過二次討論修改,各組呈現出精彩多樣的思維導圖。電子書包的使用給課堂增添了更多的可能。
2.學科融合,讓課堂更繽紛
電子書包在課堂中的使用,除了體現信息的及時性,還將學科融合引入小學語文課堂。
孩子天生就是繪畫家,他們對繪畫充滿著興趣。電子書包將美術與語文課堂融合在了一起。在教學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楓樹上的喜鵲》一課的第一自然段時,筆者先請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完后借助Aischool中的畫圖功能,自己動手畫一畫自己腦海中第一自然段講述的喜鵲的位置、楓樹的樣子等內容。由于是電子作畫,相較于傳統(tǒng)的紙筆畫畫,Aischool圖畫功能讓學生更及時、更高效地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勾線、涂色、暈染,技術的使用讓本應該煩瑣的繪畫變得方便快捷,老師只需通過點擊鼠標即可當場反饋。
電子書包在課堂中的使用既檢測了學習內容,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豐富了課堂形式,提高了課堂效率,讓語文課堂更加繽紛多彩。
3.及時反饋,讓課堂更高效
信息技術及時、快捷無疑是它的優(yōu)勢。在教學中,筆者將字、詞及課文內容等知識,變換為檢測題的形式,利用Aischool數據分析,及交互式一體機組成的教學平臺,在課堂中檢測學生目標的達成。
在執(zhí)教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文時,筆者利用電子書包,檢測學生課前對于字詞的掌握情況,檢測完畢后,有針對性地講解、分析,實施補救性教學。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通過推送課文內容的選擇題(將人物與其所做的事情連線),來檢測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程度。學生在平板上作答完畢后,筆者利用檢測反饋,通過測試統(tǒng)計及時查看學生的作答情況,包括不同學生的答題時間、得分情況等,即及時跟蹤學生學情,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也針對普遍性錯誤,及時調整思路,把握課堂節(jié)奏,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同時讓學生的分析、總結、歸納等能力及時得到提升。
(三)課后,讓復習更有針對性
電子書包的使用給課后復習提供了多樣的可能。以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例:筆者引導學生課后進行分層體驗作業(yè)二選一:1.自主搜集毛主席的其他相關資料,準備第二天課上小組間交流;2.學完課文你一定為毛主席和鄉(xiāng)親們的故事所感動,請你根據課文繪制圖畫并上傳至作品資源庫。布置完作業(yè)后學生積極在各大網站進行資料的搜集,并紛紛上傳自己繪制的圖畫。由于信息的及時性,他們上傳完畢還能進行互動點評,他們的思維在交流中更加開放,對新知識的掌握更具有主動性,作業(yè)形式也更加豐富了。
隨著電子書包在課堂越來越頻繁地使用,老師的教學思維也發(fā)生了不小的改變。
(一)角色轉換,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電子書包的出現,讓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習的師生角色轉變成了新型的師生關系,信息時代的教學讓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
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具有一定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能在他人的引導下發(fā)掘、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和學習要求的學習方法,而電子書包的介入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原本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以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例:以往的識字教學相對較枯燥,老師寫一遍學生跟著寫一遍,但電子書包的使用改變了這種教學方式。老師可以事先在Aischool平臺的游戲闖關功能中設計識字題,學生用闖關的方式按要求點擊、拖拽相應的偏旁、筆畫或者生字。學生在游戲中既復習鞏固了知識,又獲取了成功的喜悅,經過筆者實驗,大多數的孩子對此類的字詞大闖關游戲特別感興趣,多樣的游戲形式、多樣的識字體驗讓識字充滿了趣味。
(二)拓展延伸,從課內走向課外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堂教學僅僅起到示范的作用,為了培養(yǎng)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能力,還需拓展課外閱讀量。電子書包提供了友好的閱讀界面,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利用視音頻網站、朗誦網站、角色演繹網站等便利的情境創(chuàng)設資源,增加視、聽、說的機會,快速進入課外閱讀文本。
以二年級課外閱讀文本《神筆馬良》為例。由于識字量小,學生很多字都不認識,識字的困難讓他們對課外閱讀難以堅持,逐漸失去了興趣。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課外閱讀云平臺推送《神筆馬良》的動畫,讓學生邊看動畫邊讀文,動畫在播放時還會暫停出示閱讀思考題,讓學生在家也能輕松獲取閱讀好辦法。
當然,在電子書包進課堂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惑。
(一)平板運用不嫻熟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紀還小,學生尚且不能充分自律,往往有部分孩子在使用平板的過程中不能嚴格遵守規(guī)章制度,因此老師整節(jié)課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在教學生使用平板及維持課堂紀律上。另外由于對功能的不熟悉,在上課時一旦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就需要長時間來解決,上課的進度也因此受限。
(二)硬件條件不到位
電子書包是新型電子產品,是順應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它在設備、軟件的研發(fā)上尚處于初級階段,產品本身功能還在不斷改進、完善中。在這幾年的授課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由于班級使用人數過多網絡出現卡頓的現象,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只能通過重啟網絡或者設備來解決問題,浪費了許多課堂時間。另外,在平板的使用上也出現過一些問題,部分學生的平板在使用過程中會出現接收延遲的現象,而其他孩子則能順利接收。面對這種情況,老師需要停下來幫助有問題的孩子解決平板問題,此時那些正常接收已經完成任務的孩子就無事可做,這對課堂秩序的維護不能起到促進作用。
基于以上困惑,筆者提出了對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電子書包的展望:
電子、紙質相輔相成
使用電子書包并不意味著完全丟棄了紙質書本,學生學習畢竟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紙質書上的精華有些是電子書包所不能代替的。然而,電子書包是未來教育領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一味地只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根據不同文本的特點、不同課堂的特性、不同學生的特點個性化設計課堂。一些需要及時反饋的環(huán)節(jié)使用電子書包,而一些需要靜心讀文的環(huán)節(jié)以閱讀紙質書本為主,此種紙質與電子相輔相成的教學方式相信會給教學錦上添花。
使用規(guī)范的養(yǎng)成
由于學生年紀較小,自律意識薄弱,平板的使用對他們來說充滿著誘惑。電子書包的使用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這不僅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更會導致學生使用平板設備只貪圖玩耍。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明確電子書包的使用規(guī)范,結合家校助力,邀請家長與老師共同對孩子加強教育,起到監(jiān)督作用。
從過去的聽教師講解到學生可以實現互助學習,人機對話、人人對話,使學生成為主體,這是技術帶給我們的新變化。多樣化的教學呈現方式、豐富的學習資源、具個性化的課堂學習,全新的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在互動中實現真正的學習。我相信在我們的堅持實踐下,電子書包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會更加廣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