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強
哲巴“卓”歌舞是流傳于西藏山南市加查縣洛林鄉(xiāng)哲巴村,集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儀式性歌舞。加查縣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卓”歌舞形式。哲巴“卓”歌舞的表演形式、表演程序、表演內(nèi)容、段落結(jié)構(gòu)、人物角色、服飾面具、伴奏樂器等各方面相比于其他十幾處“卓”歌舞存在較多差異。通過藝術(shù)人類學、民俗學等理論結(jié)構(gòu)與田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析、文獻收集等方法,對哲巴“卓”歌舞中的人物、段落和道具進行解析。
哲巴“卓”歌舞的歷史文化悠久。邊多的《西藏音樂史話》中提到:“工布卓巴舞的出現(xiàn)應該在新石器或石鐵混合使用時期,是以模擬野牛形態(tài)為主要內(nèi)容的音樂舞蹈。”從“卓”歌舞本身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許多原始藝術(shù)表演和祭祀歌舞的殘跡。首先為伴奏樂器鼓。據(jù)考古學證實,鼓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原始人民在狩獵時用石頭或木棍敲擊樹干,以驅(qū)趕驚嚇獵物,鼓正是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樂器。從演出的形式可以看出,其多為集體圍成圓圈式表演,這正是原始人民圍著火堆舉行巫術(shù)禮儀,或圍著捕獲的獵物慶祝歡舞的形式。弓和箭的發(fā)明使用,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這種工具的出現(xiàn)使人類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所以古代人類對弓和箭有著敬仰和崇拜。如哲巴“卓”歌舞中阿熱瓦手里拿著由弓演變而來的“艾瑪”,增期“卓”歌舞中阿熱瓦拿的弓和箭,還有其他“卓”歌舞中阿熱瓦使用的由箭演變而來的“達達”。從段落里看,模仿動物的段落有《達僧》(獅與虎)、《普若多吉追》(烏鴉金剛步)等,說明段落中保留著遠古時期對動物形態(tài)的模仿。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卓”歌舞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關(guān)于“卓”舞的起源,在藏族傳統(tǒng)的古籍文獻、古代壁畫以及民間歌謠中都有記載。苯教古籍《頓巴·辛饒傳記》與《不朽之言》中記載:“有的高舉經(jīng)幡,有的吹起大號,有的擊大鼓,有的搖起‘香鈴,有的吹起‘笛子,有的彈起‘畢旺,有的高聲發(fā)出‘京琴聲,有的擊‘將琴,有的擊‘卡芭,有的彈起‘貢,有的抬起‘貢,有的跳起‘宣,有的跳起‘嘎爾,有的擊鼓跳起‘卓舞?!笨梢?,早在頓巴辛饒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卓”的表演,“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歌舞表演形式。
相傳在8世紀,藏王赤松德贊主持修建西藏第一座集佛、法、僧為一體的寺院——桑耶寺。由于白天修建好的建筑,晚上總是被妖魔破壞,于是蓮花生大士召集各地“卓巴”來跳“卓”迷惑妖魔,最終桑耶寺得以順利修建,從此“卓”歌舞便在西藏地區(qū)廣泛流傳。
哲巴“卓”歌舞起源
根據(jù)傳承人次仁羅布(西藏加查縣哲巴村哲巴“卓”歌舞傳承人)介紹,在修建桑耶寺時,其他地區(qū)的“卓”歌舞并沒有起到迷惑妖魔的作用,直到哲巴“卓”歌舞參與之后,不僅迷惑了妖魔,還降服了妖魔,白天人們施工,晚上妖魔幫忙施工。由于哲巴“卓”歌舞在修建桑耶寺中表現(xiàn)突出,于是贊普赤德松贊與蓮花生大士贈送哲巴“卓”歌舞隊“旺久”(一種類似男性生殖器的道具),在后來演出時哲巴“卓”歌舞有優(yōu)先表演的權(quán)利。
“過去有位叫做阿古登巴的人從‘涅(如今隆子縣境內(nèi))這個地方敲著鈸來到哲巴當?shù)兀谏疫^了一夜,家里的女兒看上了他,于是他留下來教當?shù)厝颂扛栉?,后來世世代代流傳下來?!边^去哲巴“卓”歌舞不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表演,只能在藏歷6月30日或7月1日在竹隴寺演出。由于竹隴寺僧人少,當有宗教活動時哲巴“卓”歌舞會代替寺院羌姆。當達賴喇嘛來瓊果杰寺時也會進行表演,還有每年的望果節(jié);當所屬區(qū)域莊園主(官員)歸來時也會演出。哲巴“卓”歌舞傳承方式主要為“口口相傳”與“師徒相授”。
表演角色
哲巴“卓”歌舞表演共有18人,由領舞者“阿熱瓦”“卓本”和鼓手“卓本”構(gòu)成。
“阿熱瓦”
“阿熱瓦”直譯為胡須者,意為老者形象。正如洛扎縣的“阿熱”在道白中說:“阿熱頭戴白面具是印度阿雜熱族的服飾,腰系‘替熱是工布卓巴的服飾,下穿大肥褲是藏戲阿吉拉姆的服飾。”根據(jù)傳承人介紹,“阿熱瓦”是哲巴“卓”歌舞中的領舞角色,由2人組成,一位為老者形象,另一位為年輕人形象。老者形象戴著白色胡須的面具,年輕人形象則戴黑色胡須面具。阿熱瓦上身穿紅黃相間的“朵工”(披肩,多用于寺院,屬于宗教服飾),腰上圍“替熱”(為用純黑色牦牛與純白色牦牛尾巴上的毛攆成的牛毛繩.繩端均有球穗,具有一定的驅(qū)鬼驅(qū)邪的功能);下身穿著黑色長褲,手上拿著“衛(wèi)瑪”,手指上帶有扳指“下哲”,其中特殊的是哲巴“卓”歌舞中的阿熱瓦腰間掛有一個箭筒(旺久)。在整段演出中,阿熱瓦主要通過吟誦的形式講解哲巴“卓”歌舞的段落內(nèi)容。
“卓本”
“卓本”的人物構(gòu)成與“阿熱瓦”相同,由2人組成,一位為老者形象,另一位為年輕人形象。他們頭戴黃色平帽(與藏戲中甲魯戴的帽子相同,代表著卓本在哲巴“卓”歌舞中的重要地位),上身穿長袖襯衣和短袖馬褂,下身穿多折式圍裙“門熱”,手里拿著鈸。在整段演出中,卓本負責控制節(jié)奏以及排列隊形。
“卓巴”
哲巴“卓”歌舞中一共有14名卓巴,頭帶“綽鍋”,服飾與“卓本”一致,身背五彩哈達,“卓巴”使用的樂器為無柄鼓,鼓梆上栓有兩條鼓帶,一條圍扎在腰上,另一條扎在大腿根部,將圓鼓豎立在腰左側(cè)。
哲巴“卓”歌舞的段落
過去哲巴“卓”舞一共由十八段構(gòu)成,后來由于受到歷史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失傳了一段時間,恢復過程中只剩下十二段,再加上卓魯部分一共為十三段。整體的段落結(jié)構(gòu)為開場—主體—吉祥結(jié)尾三個部分,每個段落結(jié)構(gòu)由鼓點—吟誦—主體三部分組成。舞蹈隊形為圓形,每個動作先為順時針旋轉(zhuǎn),后為逆時針旋轉(zhuǎn)。段落以2/4拍為主,中間有些夾雜著3/4拍,節(jié)奏多為慢板—快板。節(jié)奏歡快,每個段落都為一段體,其中包含多個重復的樂句。
《阿嗓》意為:醒鼓,卓舞中鼓為卓舞中的靈魂,醒鼓意味著驚起卓舞的靈魂。也就是喚醒鼓聲,也就是鼓舞的熱身。
《達僧》意為:獅虎之爭,也表示在桑耶寺降妖除魔。
《梗羌姆》意為:用聲音來消除妖魔和不吉利的東西,會加入一些人聲。梗為西藏宗教音樂的一種。
《普若多吉追》意為:普若為烏鴉,多吉追為金剛步,合起來為烏鴉金剛步,桑耶寺周邊有火山,利用這種方式除魔。
《洛本白馬》意為:迎接蓮花生大士。
《工確松》具有供奉“佛、法、僧”三寶的內(nèi)涵。
《桑耶》意為:安土凈地,已經(jīng)建成桑耶寺,凈土驅(qū)魔,消災消難。
《格卓詞》在建成桑耶寺的落成典禮上助興,展現(xiàn)男性陽剛之美。
《鼓動》意為:九鼓點,權(quán)力的象征,王權(quán)至上,消災解難。
《擦布熱》意為:忙碌的、緊湊的,送佛,贈予佛。
《哈熱白馬》意為:表現(xiàn)出女性的陰柔之美,百名男性舞蹈,百名女性歌舞的場面。
《仲熱孜》意為:野牦牛斗角,講述野牦牛在神山上吃草,再下山喝水、斗角,炫舞技。
《吉祥卓魯》哲巴“卓”歌舞中最后一段為“卓魯”,“卓”為舞蹈,“魯”為歌曲。譜例為除去鼓點外這個小結(jié)中帶有更多音樂演唱的部分。歌詞大意為:歌唱東南西北四個佛,吉祥如意。
道具樂器
道具
1.旺久
相傳在桑耶寺建立時,由于哲巴“卓”歌舞在降妖除魔中表現(xiàn)突出,所以贊普與蓮花生大士送給哲巴“卓”歌舞隊用檀香木制成的“旺久”。此后在哲巴“卓”歌舞演出過程中,阿熱瓦一直將其帶在身上,代表著贊普以及蓮花生大士的肯定。此外,哲巴“卓”歌舞在任何場合都有優(yōu)先表演的權(quán)利。
2.弓(艾瑪)
“在藏民族文化中弓是‘智慧的象征,箭則是‘方法的象征。作為智慧和方法的象征物,它們搭配在一起表示弓的智慧特質(zhì)可以像箭一樣“投射在”方法或方便上。”弓(艾瑪)是在原始弓箭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工具,同時也是打擊節(jié)奏的樂器,在進入阿熱瓦旁白的片段時,阿熱瓦會通過手上的扳指(下哲)敲擊弓來敲出節(jié)奏。從桑耶寺壁畫可以看出古老的“艾瑪”還是原始弓箭彎曲的形狀。
樂器
1.鼓
“有的學者結(jié)合民族學和人類學方面的材料對各類鼓(包括木鼓、陶鼓、銅鼓、皮鼓等)的體制進行比較,認為體鳴木鼓是各類鼓中較為原始的一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類人猿、類猿人的敲打樹干。”因此西藏鼓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哲巴“卓”歌舞中的鼓為綁在左腿和腰之間的無柄鼓。材料為木材制作的鼓筐,用盤羊皮或山羊皮制成鼓面,直徑大約為38cm。據(jù)傳承人次仁羅布老師描述,哲巴“卓”歌舞中的鼓相傳是用一個叫做“么扎木如扎”(藏傳佛教密宗中所說的鬼怪,也可以說是心魔,是被修行者調(diào)服的煩惱障)的妖怪的皮制作的,鼓筐則是用其頭骨制成;鼓錘則是用妖怪“么扎木如扎”的手臂制成?,F(xiàn)實中鼓錘時用藤條制成,鼓錘上有藍白黃紅四色羽毛,鼓錘頭部與身體通過紅繩牽引。
2.鈸
鈸是哲巴“卓”歌舞獨有的樂器,鈸在整體音樂中起到重要的節(jié)奏作用。鈸的材料主要為鋰。鈸在多用于西藏宗教音樂,這也是哲巴“卓”歌舞不同于其他歌舞的主要特征之一。
面具
面具,藏族人稱“巴”,是能在瞬間幫助人改變自身形象的一種道具。它既依附于神秘的宗教,包含了人的精神需要,是藏民族特殊的文化產(chǎn)物。哲巴“卓”歌舞中的面具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卓”歌舞,哲巴“卓”歌舞面具為立體面具,是用瀝青制成的,材質(zhì)輕巧結(jié)實。
從人物角色來看,哲巴“卓”歌舞有阿熱瓦、卓本、卓巴三個角色,區(qū)別于其他地區(qū)的“卓”歌舞分類,在其他“卓”歌舞中阿熱瓦和卓本為同一個角色,卓巴則是所有“卓”歌舞中統(tǒng)一的角色。
從段落來看,根據(jù)西藏大學藝術(shù)學院才旦卓瑪教授《田野尋蹤:西藏“卓舞”初探》中對于山南、日喀則、拉薩等十處卓舞段落的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哲巴“卓”舞與其有十處相同的段落為“安土凈地”,與其有八處相同的段落為“烏鴉金剛步”,與其有七處相同的段落為“桑耶”,與其有五處相同的段落為“蓮花生大士”。從中可以看出“安土凈地”為各“卓”歌舞中必備的一個段落,且在其他藏族歌舞中也有“安土凈地”。這可以證明“安土凈地”這個段落為很古老的歌舞段落。對于動物模仿的段落有三處,說明段落中保留著遠古時期對動物形態(tài)的模仿,同時也說明“卓”歌舞的古老。桑耶寺和佛教贊頌的段落為哲巴“卓”歌舞的主要內(nèi)容,也再一次證明“卓”歌舞在八世紀后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加查地區(qū)地處達布,與工布地區(qū)接壤,吸收了大量當?shù)氐奈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卓”歌舞形式,段落中“梗羌姆”的流傳也與林芝地區(qū)的米納羌姆有許多聯(lián)系,正因如此,哲巴“卓”歌舞與其他地區(qū)“卓”歌舞相比更具獨特性。
從道具方面來看,“旺久”是哲巴“卓”歌舞中為最獨特的道具之一,為男性生殖器形狀,且哲巴“卓”歌舞在與其他“卓”歌舞同臺演出時有優(yōu)先表演的權(quán)利。這也可看出“旺久”與早期的生殖崇拜有著重要的關(guān)系。哲巴“卓”歌舞的面具也與其他“卓”歌舞截然不同,《西藏面具》中提到,宗教面具多為立體或半立體,哲巴“卓”歌舞面具與宗教面具的關(guān)系還有待進一步考證。鼓與山南其他地區(qū)腰鼓舞的鼓相似,鈸則是僅在“卓”歌舞中使用的民間樂器。
從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哲巴“卓”歌舞歷史悠久,歷史文化內(nèi)涵豐富,其中,道具、樂器的獨特性是哲巴“卓”歌舞最重要的特征,哲巴“卓”歌舞是當?shù)貏趧尤嗣駝?chuàng)造的藝術(shù),也是當時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體現(xiàn)。在如今的文化背景下,哲巴“卓”歌舞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作為研究者應當對哲巴“卓”歌舞進行更好的發(fā)掘和保護,為將來哲巴“卓”歌舞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邊多.西藏音樂史話[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
[2]王希華.西藏舞蹈與民俗[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
[3]羅伯特·比爾.藏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M].向紅笳,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
[4]嚴昌洪,蒲亨強.中國鼓文化研究[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5]張鷹.西藏·面具[M].北京:五洲傳媒出版社,2002.
[6]才旦卓瑪.田野尋蹤:西藏“卓舞”初探[J].中國藏學,2018(04):148-152.
[7]蔡巴·貢噶多吉.紅史[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8]丹增次仁.西藏民間歌舞概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9]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2000.
[10]更堆培杰.西藏音樂史[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11]西藏自治區(qū)加查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加查縣志[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