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楚昭王朱楨墓出土的帶? ? 金飾構(gòu)件,應為玉帶裝飾配件,乃墓主生前實用物的隨葬。帶? ? 源于蹀躞,蹀躞是南北朝時期由東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帶到中原地區(qū)、具有濃郁游牧生活特色的實用服飾物件,這種游牧文化的內(nèi)傳,在此后的中原服飾文化中留下痕跡,形成帶? ? 形式的腰帶,進而演變?yōu)榫哂醒b飾性、顯示身份地位、體現(xiàn)政治等級的玉帶,體現(xiàn)社會服飾文化的發(fā)展變化。本文還介紹與帶? ?同時出土的銅半鏡,并就涉及明楚昭王朱楨的相關(guān)歷史情況進行論述。
關(guān)鍵詞:明楚昭王;帶? ? ;金飾構(gòu)件;服飾文化
現(xiàn)藏于武漢博物館的明楚昭王朱楨帶? ? 金飾構(gòu)件,1990年12月出土于明楚昭王朱楨墓中,館方稱其“金帶具”,《武昌龍泉山明代楚昭王墓發(fā)掘簡報》[1]則稱“金鑲木腰帶”。它的出土位置在朱楨棺床的中部,出土時帶鞓、金飾內(nèi)鑲嵌的部分已經(jīng)腐朽,僅余黃金質(zhì)地的金屬部分,經(jīng)過修復,呈目前的狀態(tài)(圖1),現(xiàn)為國家一級文物。筆者認為,該藏品稱為“帶? ? 金飾構(gòu)件”更為準確。
一、出土帶? ? 構(gòu)件和飾品的構(gòu)成
這套帶? ? 金飾構(gòu)件從功能上可分為兩大部分:黃金構(gòu)件和金鑲木飾件。黃金構(gòu)件包括帶扣2枚、舌簧1枚;金鑲木飾件涵蓋帶? ? 18枚、? ?尾2枚。金鑲木飾件中,有長方形帶
8枚(后7、前1)、端頭呈圓弧的長方形? ? 尾2枚、長條形帶? ? 4枚、桃形帶? ? 6枚(左右各3)。2枚? ? 尾正面透雕云龍紋,其余飾件因鑲嵌木質(zhì)部分朽爛,正面紋飾未知。帶? ? 各飾件原應固定于皮質(zhì)帶鞓之上,惜年代久遠,帶鞓已不存。限于當時發(fā)掘工作條件和技術(shù)手段的限制,未能對殘存痕跡進行保留和鑒定,帶鞓具體材質(zhì)未知、長度不明。
帶? ? 金飾中,鑲嵌有黃金的部分,為切割整齊的黃金薄片,采用鉚接、錘合、焊接等工藝方法制作?!? ? 背面回折成凹槽,槽內(nèi)鑲木,回折處有小孔,用來穿綴鞓帶?!盵2]黃金舌簧處腰帶中間,為腰帶接合處,乃帶? ? 的中心連接機構(gòu)。舌簧尖端,由一條黃金片彎折成型,焊接固定,具有一定的彈性。8枚長方形鑲木帶? ? ,每件尺寸基本一致,長69、寬57、厚8毫米。2枚? ? 尾大小相同,長89、寬54、厚11毫米。
二、蹀躞、帶? ? 的演變
帶? ? ,起源于腰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崇尚武力,有用“革帶”的習慣?!案飵А钡牟馁|(zhì)為皮革,堅韌耐用,佩之給人以赳赳武夫形象的感覺。出于懸掛佩劍的實用性需要,腰帶附飾件——帶鉤逐漸盛行,帶鉤用于懸掛佩劍,常為一支。南北朝時期,北方匈奴、狄、羯、東胡文化內(nèi)侵,游牧民族的蹀躞帶在北方地區(qū)逐漸增多和流行。
再來說說蹀躞(圖2),《辭源》將其定義為“佩帶上的飾物名”。南北朝時期的蹀躞帶,是在寬大的皮革腰帶上附加固定數(shù)量的蹀躞,其首要的用途就是用以加掛刀劍、弓箭、箭筒;其次則是懸掛日常生活小用品,便于隨時轉(zhuǎn)移生活地點,充分體現(xiàn)游牧民族的流動性生活特點。宋代陸游有“明王金冠玉蹀躞,面縛纛下聲呱呱”[3]之語。《遼史》有云:“其俗金涂銀帶,佩蹀躞、解錐、短刀、弓矢,穿靴,禿發(fā)?!盵4]說明在西夏普遍以此為常俗。
蹀躞的主體是皮革質(zhì)的帶鞓,頭端釘帶扣,尾端附?尾,中間在皮革質(zhì)地的帶鞓上附加釘固數(shù)個帶銙,下綴金屬環(huán),于環(huán)上加掛皮革割制的小帶,此小帶即為蹀躞。因其形狀特殊,中原以蹀躞指稱整個腰帶總體。
隋唐以降,時代更迭,崇武風氣減弱,游牧文化逐漸走向衰弱,儒學治國修身齊家,尚文而遠武,佩戴蹀躞帶的習俗走向湮滅。至唐代,腰帶形制為之一變,去蹀躞而存帶
,成為此后革帶的源頭。《隋書·禮儀六》中載:“皇太子佩鹿廬劍,火珠首,素革帶。諸王素帶,黑舃?!盵5]言隋代禮儀規(guī)定高層人士使用腰帶的形制,皇太子使用素革腰帶。宋代沈括認為:北齊以后,中原地區(qū)受游牧民族統(tǒng)治的影響,服飾、習俗多帶有游牧民族的影子?!白院箅m去蹀躞,而猶存其環(huán),如馬之楸根,即今之帶銙也?!庇文撩褡褰y(tǒng)治中原地區(qū)長達100余年,自隋至宋,又歷400年,游牧文化的影響尚未能完全消除,日常生活中依然可見游牧文化的痕跡,帶? ? 就是游牧文化在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遺痕。李唐時期,帶? ? 逐漸演變?yōu)殡p? ? 尾形制,其實用性減弱,裝飾性逐漸增強,這種轉(zhuǎn)變在朝廷輿服制度中開始有所體現(xiàn)。《唐書·車服志》云:“腰帶者,搢垂頭以下名曰銙尾,取順下之義?!盵6]《新唐書·輿服志》中有載:“一、二品,三至六品用犀角
,七品以下用銀? ? ?!?/p>
趙宋立國,游牧文化的影響依然普遍。就腰帶來說,帶? ? 為人們所接受和保留,其和腰帶的組合慢慢固定,成為定式。一般為后部固定7枚方形? ? ,前側(cè)部佩一枚桃形? ? ,桃形帶? ? 橫置,銳部后指,各? ? 以金、銀制作,而玉? ? 尤貴。通常認為,在宋代,三品以上高級別的官員才有資格佩戴。
明代因明太祖幼年經(jīng)歷苦難,朝風崇尚節(jié)儉,一、二品官員朝服,革帶佩玉;三、四品革帶佩金;四品以下革帶佩銀?!睹魇贰ぽ浄份d:“皇帝皮弁服白玉佩革帶?!盵7]又載皇太子服為“革帶,金鉤? ? ,玉佩”“親王世子冠服革帶,佩白玉,玄組綬”。明代對輿服管理較前代嚴格,明太祖立國,革帶成為輿服規(guī)制的一部分,成為朝服中純粹的裝飾品和必需的配置,相應的帶? ? 形制變大,帶扣已不再是系緊腰帶的重要服飾部件,轉(zhuǎn)而成為裝飾性作用更為明顯的連接扣,俗稱“玉帶”。雙? ? 尾帶? ? 自唐代出現(xiàn),至明代成為普遍性樣式,其帶? ?數(shù)量相對固定,常為單數(shù)7,號為“蹀躞七事”,后期則根據(jù)社會政治等級的不同,所用帶? ? 數(shù)量有別,所用材質(zhì)亦不相同,材質(zhì)以玉為最高貴。明成祖朝服(圖3)所佩稱“玉帶”,其帶? ? 22枚。臣僚所佩朝服腰帶配帶? ? 20枚(含2? ? 尾)。因是朝廷的定制,所以無敢逾矩者。滿人入主中原后,帶? ? 成為歷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于蹀躞之帶? ? 自然含有深意,故有“中間前三枚稱三臺,亦謂三臺板兒,又號三才;左右三圓桃,共六枚,稱南斗六星;兩側(cè)二長條形帶? ? 稱左輔、右弼;身后七枚長方形帶? ? 稱北斗七星。以隨身配用之物各部,配三才天官、左右輔弼、南斗、北斗,意為星象運行于體外,陰陽調(diào)和于一身,得天之助,天人一體”的說法。
三、明楚昭王墓隨葬品
古代隨葬品常分為兩大類:一為明器類,一為實用器類。實用器類常為墓主生前的日用生活器具。時代不同、政治身份不同,兩類隨葬品數(shù)量有別。明器作為古代喪葬規(guī)儀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其特點就是不具備實用性,而是專門為陪葬而制作?!翱鬃又^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8]對隨葬器物的性質(zhì),給予了說明。
朱楨墓出土隨葬品318件,除一部分為禮儀定制外,還有祭奠供品,多為葬儀明器。其中的鐵、漆木鉛、錫、絲綢冠帶諸物,均是為喪葬特制的明器。石棺床之上,隨身之物有兩件,一件為銅半鏡(圖4),另一件即為鑲金帶? ? ,此兩件應為實用器隨葬品。
鑲金帶? ? ,天官、輔弼、南斗、北斗具備,加左右二? ? 尾,恰為20枚,合于皇帝用帶? ? 22枚、臣僚用帶? ? 20枚的規(guī)定。
根據(jù)武漢博物館對該藏品的介紹,黃金所鑲嵌部分“是用純金鑲嵌木塊而成”。梁柱執(zhí)筆的《武昌龍泉山明代楚昭王墓發(fā)掘簡報》中稱“帶? ? 的形狀有長方形、一端圓弧的長方形、長條形和桃形四種,內(nèi)鑲木,木已朽?!盵9]所鑲嵌物的材質(zhì)是不是木塊,目前仍存疑,但存在著所鑲嵌部分為其他易于朽爛材質(zhì)的可能性。
朱楨墓出土的銅半鏡,直徑28.8、最寬處13.6厘米,幅面略多于整鏡的三分之一,正面平滑,背面外圍有一周凸弦紋[10]。隨葬半鏡的習俗,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夫妻逝后,各以整鏡之半,隨身下葬,置于腰間、頭側(cè)。隋唐時期的夫妻墓葬,出土有可以拼為整鏡的兩半鏡。2002年發(fā)掘的武漢景陵王朱盂炤墓,亦出土銅半鏡[11],景陵王為朱楨第八子。同樣在武昌黃家灣歷經(jīng)兩次發(fā)掘的明崇陽王家族鎮(zhèn)國中尉朱顯栻墓(1993年)和其子趙氏墓(1985年),各出土半鏡一件,半鏡按男左女右安置,兩半鏡可合為一整鏡。[12]“破鏡”被古人用以表示夫妻分離,以破鏡隨身葬,置于身邊,則是渴望夫妻情緣永續(xù)。[13]朱楨墓出土的銅半鏡,亦是取意“事死如事生”,夫妻于冥界再續(xù)前緣的祝福和期愿。
四、明楚昭王朱楨
關(guān)于朱楨,《明史》有傳:“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封之。洪武三年(1370)封楚王,十四年(1381)就藩武昌……十八年(1385)四月,銅鼓、思州諸蠻亂,命楨與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師往討……三十年(1397),古州蠻叛,帝命楨帥師,湘王柏為副,往征……是年冬,王妃薨,時初設宗人府,以楨為右宗人。永樂初,進宗正。二十二年(1424)薨?!盵14]明史諸王條目所記,朱楨出生時,恰逢明太祖征伐武昌獲勝,其喜悅心情可想而知,所謂雙喜臨門也不過如此,遂欲封楨為楚王,六年后,果然踐行之前承諾。明太祖征伐武昌之陳理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十四年,二月乙未,復自將征武昌,陳理降?!盵15]至明洪武三年(1370),恰六年。朱楨還曾多次領(lǐng)命帶兵對外征伐:洪武十四年(1381)夏,上命率周德興討散王諸洞,始來鎮(zhèn)楚;洪武十五年(1382)夏,復討大庸諸洞;洪武二十年(1387)十月,討云南阿魯禿,擒之;洪武二十四年(1391)往征西賊兵;洪武二十七年(1394)道州回子叛,命往討之。是年,復討全州叛賊;洪武二十八年(1395)復討桂陽山寇,平之;洪武二十九年(1396),盧溪黔陽諸洞叛,王率師自沅州至天柱山,深入苗寨平之??梢?,朱楨軍事才能出眾。
發(fā)掘出土的《大明楚王壙志》中載:“楨,高皇帝第六子,母昭敬太充妃胡氏。生于甲辰年三月初三日,洪武三年庚戌四月初七策封為楚,十四年辛酉四月初七日始受命之國,永樂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疾薨。享年61歲。妃王氏,定遠侯王弼之女,先王二十八年薨……皇上念以骨肉至親,不勝哀悼,輟視朝七日,命有司治喪葬,賜謚曰‘昭,遺使馳祭,以本年五月二十八日葬于國之東南靈泉山之原?!盵16]其生卒年月俱全,可補正史之不足。《明史》載:洪武十八年(1385)征銅鼓、思州諸蠻亂,洪武三十年(1397)征古州蠻叛,朱楨是朱元璋諸多皇子中參與率師征伐的一位。
洪武三十年(1397),朱楨率師征古州,未能全功,還軍未幾,庶長子巴陵王孟熜卒,冬,王妃薨。其四哥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開始靖難,靖難期間,朱楨未參與其中。所以在成祖即位后削藩,未采取明顯處理措施的,僅有楚王朱楨、蜀王朱椿等少數(shù)藩王,而朱楨的自我收斂,使其靜安藩府,統(tǒng)楚43年,與明成祖同年崩薨。相對其他藩王,楚藩享國長久直到明朝滅亡。
參考文獻:
[1]梁柱.武昌龍泉山明代楚昭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3(02):4-18.
[2]梁柱.武昌龍泉山明代楚昭王墓發(fā)掘簡報[J]. 文物, 2003(02):14.
[3]陸游.軍中雜歌·劍南詩稿(十四)[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
[4][元]脫脫等.遼史·卷百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23.
[5][唐]魏征等撰.隋書·卷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3:218-219.
[6]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四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19.
[8] [清]阮元輯刻. 禮記·檀弓上,禮記正義·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03.
[9]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江夏區(qū)博物館.武昌龍泉山明代楚昭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3:14.
[10]郭燕華,涂明星.明代楚藩葬制葬俗典型特征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14.
[11]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市江夏區(qū)博物館.武漢江夏二妃山明景陵王墓朱孟炤夫妻墓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10:50.
[12]武漢博物館.黃家灣明代楚王朱氏墓[J].江漢考古,1994:30-40.
[13]索德浩.破鏡考[J].四川文物,2005:73.
[14][清]張廷玉等撰. 明史·卷一百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4:3570.
[15][清]張廷玉等撰. 明史·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
[16]楊錦新.明楚昭王——朱楨墓發(fā)掘記[J].武漢文史資料,1994:102-103.
作者簡介:
汪磊(1970.5—),女,漢族。大學本科學歷,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開發(fā)、文化藝術(shù)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