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京 李敏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七下第三單元中的課文,選自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在現(xiàn)行課堂教學中,教者對其情感的把握,多浮于表,有的認為是對保姆阿長的懷念,也有更進一層認為不僅有懷念還蘊藏著愧疚。但筆者采用“融貫式文本解讀法”[1],聯(lián)通文本內(nèi)在系統(tǒng)和外部系統(tǒng)進行整體觀照,融合作家個體的人生體驗進行全方位立體解讀時,發(fā)現(xiàn)《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存在著大量的對比,而在這些對比中魯迅不僅僅表達了對阿長的懷念與愧疚,更是寄寓了其對社會對人生的多重思考。本文將從對比視角展開解讀,解碼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隱含的獨特情感體驗與人生思考。
一、“我”與“阿長”的情感對比: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懷
從童年到成年,“我”與“阿長”的情感,充滿了大量的對比。吃福橘的片段和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片段中,面對著彼此的期盼,二者反應卻是大相徑庭的?!坝謱⒁粋€福橘放在床頭了?!币粋€“又”字說明阿長不止一年有如此的要求,“極其鄭重”說明阿長非常在意,面對著“阿媽”如此在意的、年年都有的期盼之事,我的表現(xiàn)又是如何呢?“一醒,就要坐起來?!薄拔液龆浀昧恕边@說明我已經(jīng)不記得了,阿長再三提醒,我才記起來,由此可以看出對阿長并不在意,她的期盼似乎與我無關。
再看阿長對魯迅的期盼,“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回事。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沒有主動說,阿長卻主動來問。解釋原因,魯迅先生用了“大概”一詞,說明除了我太過于念念不忘,還有其他的可能。這給我們留了一個探尋原因的縫隙,“大概”一詞引導我們?nèi)ニ伎歼€有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或許是因為阿長太在意我了,在意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她由我的言行舉動,得知我對《山海經(jīng)》的渴慕,我一次次地被拒絕,作為愛我的她,于心不忍,于是不識字的她要主動幫我解決這個問題了。明顯的有所求對應著我的不在意,對她不抱希望的期盼對應著阿長的在意。
再看盼望達成后二者的反應,“這就是所謂福橘,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jīng)受完,可以下床去玩耍去了?!薄翱偹恪币辉~說明對于完成阿長的這個重要期盼,我是不耐煩的,也不是發(fā)自我本心的。買到《山海經(jīng)》后“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一”字寫出了阿長幫我完成希望后的激動,這種激動是發(fā)自本心的,真心為實現(xiàn)了小主人的期盼而感到高興。敷衍與真情,又形成再次的對比。
兒時的我對阿長是不在意的、是敷衍的,是沒有真情的。而面對著對我有如此真情的阿長,成年的我報之以真情了嗎?由結尾可知,是沒有的。那本飽含著阿長真情的《山海經(jīng)》,那套最初獲得的心愛的寶書,那套對我以后從事文學事業(yè)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山海經(jīng)》的結局是“《山海經(jīng)》也另外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多了。這一部前年還在……木刻的卻已經(jīng)記不清是什么時候掉了。”
這本寶書——《山海經(jīng)》的結局似乎就是阿長結局的一個寫照,“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彼霓o世時間、名字、經(jīng)歷魯迅選擇了“大概”“終”“僅”“大約”這些模糊的詞語來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對長媽媽的過去并沒有多少了解與關心。
這與楊絳的《老王》結尾處有異曲同工之妙。老王對“我們”家如此友好,在生命彌留之際把值錢的香油、雞蛋送與“我”,但是“我”,竟連他什么時候死去都不知道,老王死后十多天才知道。
這是一種錯位的愛,這種情感的錯位,讓愧因“愛”而更加濃烈,情感在對比中蓄勢,感情順勢噴發(fā)而出,于是魯迅在結尾處,情感失范,一改他的冷靜與沉穩(wěn),報之以情感熱烈的呼告:“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靈魂。”
本文所在單元的導語提示中明確指出,本單元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這些人物雖然平凡,還有自身弱點,但在他們身上又閃現(xiàn)著優(yōu)秀品格的光輝,引導人們向善、務實、求美。魯迅表達的不僅僅是對阿長一個人的祝愿,更是對千千萬萬像阿長一樣有著真誠的“愛”的小人物的祝愿。魯迅在此不僅是對自己的反思、對阿長的愧疚,更是一種呼喚——要給與下層有著真誠愛的小人物回以真誠的關懷。
二、阿長與他人的行為對比:對兒童生命的理解
《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第19段,介紹“遠房的叔祖以及他的太太”,與全文看起來沒有什么聯(lián)系,去掉以后,前后文的銜接反而更加順暢。這與魯迅一貫簡練的行文風格上是矛盾的,魯迅為什么安排這一介紹,他的意圖又是什么呢?
其實魯迅先生已經(jīng)留給我們探尋其意圖的線索了,在阿長買《山海經(jīng)》的前后,出現(xiàn)了很多書名:《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花鏡》《毛詩品物圖考》。課下注釋解釋,《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是講《毛詩》中動植物名稱的書;《花鏡》是一部講述園圃花木的書;《毛詩品物圖考》是把《毛詩》中動植物畫出圖像并加簡明考證的書。我們再看文中對老先生的描述“他是一個胖胖的,和藹的老人,愛種一點花木,如珠蘭,茉莉之類,還有極其少見的,據(jù)說從北邊帶回去的馬纓花”,這說明我和遠房叔祖,都對植物有著相同的愛好。對于這種愛好,“他的太太卻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將曬衣服的竹竿擱在珠蘭的枝條上,枝折了,還要憤憤地咒罵道:‘死尸!這個老人是寂寞者,因為無人可談……”“我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他是很疏懶的。問別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我與遠房的叔祖竟然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都不被人理解。
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匠心所在,在這里魯迅先生采用了互文式的寫法。在文中叔祖與我被藝術化為互文之人。遠房的叔祖與我是精神上的“同位素”之人,雖然我與他年齡不同、所遇之事不同,但都折射出不被理解的痛苦。遠房叔祖實際上是另一種視角下的“我”,他與“我”在精神內(nèi)質(zhì)上是同構的——不被理解。
而這些不被理解與阿長的理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我的愛好,阿長是報以理解的,“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庇辛饲懊娌槐焕斫獾膶Ρ?,阿長的理解更顯珍貴,而叔祖的不被理解與我的被理解又構成了新的對比,也更加映襯出阿長對我的理解難能可貴。雙重對比,更加突出了我對“阿長理解我”的感激之情。
因此,這段不但不是綴筆,而是魯迅特意埋下的映襯之筆,將阿長與這些不理解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出阿長對“我”理解的難能可貴,隱藏著魯迅“對兒童生命理解”的呼喚。
三、阿長缺點與優(yōu)點的對比:對人生啟蒙的再思考
魯迅在寫阿長時不再像從前寫阿Q和祥林嫂、楊二嫂等,單純寫其愚昧,而是將阿長“擺成大字”之粗、“說人壞話”之俗、“講長毛的故事”之愚與其“買《山海經(jīng)》”之真形成對比,凸顯其真誠,并在結尾處,給予真情的祝福。
魯迅如此寫有何用意?由專一寫愚而批判到將“粗、俗、愚”與“真”對比寫凸顯其真,這一寫法的改變,是魯迅先生抵達更深層次的對人生、對社會的生存之思的結果?!氨M管魯迅缺少長篇大套的哲學專著,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魯迅遺留的思想寶藏中,到處有哲學的閃光?!盵2]魯迅是一位以哲學為指引,不斷反思自己,對人的存在進行思考的戰(zhàn)士。
在“吶喊”的前期,魯迅多是尖銳批判式的啟蒙,關注的是普通人身上的文化愚昧,較少看勞苦大眾人性美好的一面。而在“吶喊”的后期,魯迅覺察到啟蒙主義“脫離民眾”的癥結,但是卻找不到真正的解決辦法,所以在《祝?!分械摹拔摇弊詈笾缓眠x擇“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接著他便進入了“彷徨”時期。而1926年以后,特別是女師大事件之后,處在黑暗時期的魯迅,決定寫《朝花夕拾》,一方面在“思鄉(xiāng)的蠱惑”中,溫馨地回憶著,獲得片刻的閑靜與再戰(zhàn)斗的勇氣;另一方面,他清醒地反思自我,從對啟蒙的迷茫、懷疑走向探索。他反思了此前啟蒙的遮蔽之處,對人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多且更深地思考啟蒙與人的關系。長媽媽身上表現(xiàn)出的人文關懷,正是魯迅希望真正的啟蒙所應該承擔或?qū)崿F(xiàn)的[3]。自此,魯迅的啟蒙重心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更注重發(fā)現(xiàn)被啟蒙者自身善良淳樸的個性品質(zhì),對其人性光輝進行發(fā)掘與贊頌。文中對阿長自身性格的對比描寫正是魯迅對自己啟蒙之思結果的呈現(xiàn)。
四、回憶與現(xiàn)實的對比:對黑暗現(xiàn)實的反抗
《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回憶了阿長對其真誠的理解與愛,以及得到《山海經(jīng)》的喜悅與滿足。長媽媽雖也有一些缺點,比如“切切察察”等不好的習慣,但是可貴的是她與我無血緣關系,卻給了我最為真誠的關愛。我喜歡《山海經(jīng)》但是別人都不理我,不識字的她,連書名都說不準的她,卻記在心上,并且趁告假回家時,真給我買來了《山海經(jīng)》。很多人做不到的,她卻做到了。這貼心真誠的愛溫暖了當時那個不被理解的我,而那本《山海經(jīng)》也成了寶書,滋養(yǎng)了我的童年,回憶起來充滿溫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魯迅寫作此文時的現(xiàn)實狀況卻是另一番境遇?!?926年,這是魯迅人生中最陰暗、低落、也是最為動蕩的一年。在這之前魯迅經(jīng)歷了新文化運動的退潮、目睹了《新青年》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破裂,后又與二弟周作人失和,經(jīng)歷女師大風潮,支持學生運動,現(xiàn)代評論派陳西瀅卻支持楊蔭榆,并寫文章指責魯迅等人暗中鼓動學生鬧事……接著因為女師大事件,魯迅被免職,陷入同章世釗的官司中,處于重壓下的魯迅內(nèi)心緊張而焦慮?!盵4]現(xiàn)實中的紛擾與回憶中的溫暖與滿足形成一組隱形的對比,這組對比表面上看是魯迅對現(xiàn)實煩擾的一種規(guī)避,在往日的美好記憶中尋找心靈的慰藉,用溫情遮蔽目前的創(chuàng)痛,撫慰傷痕。
結合筆者生活體驗,對過去的回憶有著另一層更加積極的意義。人在經(jīng)歷挫折后,往往會美化過去的記憶,給予自己前行的力量?!冻ㄏκ啊返钠渌繉嶋H上也印證了這一點,魯迅的回憶不僅是撫慰傷痕,更是在汲取精神的力量,建構其抵御外界紛擾的精神家園。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建構起親情、師生情、友情等充滿溫情的精神世界,也構筑了刑天、無常等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世界。魯迅從《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汲取親情真誠的愛的力量,也從《山海經(jīng)》中汲取戰(zhàn)斗的力量。文中有兩次提到《山海經(jīng)》中的刑天,“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zhí)干戚而舞的刑天”,看似有重復,其實也是魯迅所要強調(diào)的。刑天與帝爭神,哪怕頭顱斷了也要以臍為口以雙乳為目,抗爭到底,這不正是魯迅反抗黑暗的一種態(tài)度嗎?[5]
結語:不僅僅是本文,入選到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其他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故鄉(xiāng)》《孔乙己》《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也都使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梢?,對比是魯迅一以貫之的創(chuàng)作手法。魯迅所設置的種種對比都可在文本中互相印證,既有合理性又有矛盾性,這些對比中的合理與矛盾也暗示著他內(nèi)心深處的自我辯難。在當時的情境下,他所處的現(xiàn)實空間和心靈空間所遵循的真理被打破,在社會矛盾與內(nèi)心矛盾的糾葛中,他企圖通過寫作構建自己對社會現(xiàn)狀的新的思考與批判。在基于對比視角對《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不僅是在寫阿長,寫對阿長的懷念與愧疚,更滲透著魯迅對社會對人生的多重思考: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懷、對兒童生命的理解、對人生啟蒙的再思考、對黑暗現(xiàn)實的反抗。
參考文獻:
[1]李敏.深度學習視域下文本解讀方法探析[J].中學語文教學,2019(1).
[2]郄義.魯迅的哲學觀點[J].哲學研究,1957(5).
[3]唐敏.在存在與經(jīng)驗中探尋人的自由——從《影的告別》《阿長與山海經(jīng)》看魯迅對啟蒙的反思[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8(7).
[4]丁穎.溫情的“反顧”與勇毅的“向前”——《朝花夕拾》與魯迅晚年雜文中回憶散文之比較[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4).
[5]胡梅仙.在時間回憶和自由反抗的兩端——論魯迅的《朝花夕拾》[J].學術界,2018(9).
[本文系廣東省2021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立項重點課題“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樣式的建構與實施”(編號2021ZQJK111)成果。]
姜京,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qū)坪山實驗學校教師;李敏,廣東省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