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細如
有這么一句話:一段好的關(guān)系,一定是彼此都能看見對方。師幼關(guān)系也是如此。繪本最大的特點是引導(dǎo)讀者帶著幽默和想象,去重新審度周圍的世界,而師幼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與幼兒彼此看見、彼此傾聽及回應(yīng)的過程。讀了《和書婆婆一起讀繪本》后,我對作者王春華老師提出的師幼共讀三大步驟(聽賞閱讀、品味閱讀、討論閱讀)深深認同,不禁躍躍欲試。
為什么你“看不到”我
從中班下學(xué)期開始,萱萱和妍妍就成為好朋友,不管是晨間的戶外游戲,還是區(qū)角游戲,常常能看見她們一起玩耍的身影。但她們間也有不和諧的時候:性格溫柔的妍妍不怎么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萱萱主動去找她;每次戶外游戲,妍妍想要什么玩具,萱萱都會先幫她拿好,但妍妍有時連聲“謝謝”都不說,甚至轉(zhuǎn)手就拿給別人。萱萱難免不高興,所以時不時就說:“我不想跟你玩了?!笨慑⒉挥X得是自己的原因,有時還來找教師傾訴,說萱萱不和她玩。
四五歲的孩子開始主動發(fā)起社交行為,能形成較好的同伴關(guān)系,但往往還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關(guān)心、理解他人的心情,幼兒階段的同伴沖突多由此引起。
如何讓幼兒意識到朋友的想法和感受也許和自己不一樣,從而能夠在互動中從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實現(xiàn)社交的“去自我中心化”呢?也許從繪本故事中領(lǐng)悟是比較有用的方法之一。
我想起本周剛投放到圖書角的繪本《黑貓和白貓》。在這本書里,黑貓住在白房子里,白貓住在黑房子里。有一天,住在白房子里的小黑貓,想找住在黑房子里的小白貓玩耍,但他們一走進對方的屋子,就會消失不見——因為他們身體的顏色和對方房子的顏色融為一體了。怎么才能共處一室,且能相互看到呢?他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一個彼此都能看得見對方的彩色世界。封面上,兩只貓一黑一白的色彩對比強烈,故事內(nèi)容并不復(fù)雜,但創(chuàng)意十足,作者巧妙地將文字與色彩結(jié)合,從畫面和內(nèi)容上看都非常有意思。
因為繪本剛投放不久,孩子們還沒來得及去翻看,我有些迫不及待,想知道萱萱和妍妍讀完這本書會有何體會。
怎么樣才能“看見”彼此
又一次區(qū)角活動時間,我邀請萱萱、妍妍和當(dāng)天預(yù)約閱讀區(qū)的孩子一起來到閱讀區(qū),共同閱讀這本書。兩人非常興奮,在我的提醒下找了個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地方坐了下來。
1.聽賞閱讀
開始前,我提出了“看繪本時只看不出聲”的要求,讓幾個孩子邊看繪本邊聽老師講述。孩子們非常配合,聽我一頁一頁地把故事完整講述了一遍。這個過程中,好幾次我想按照之前帶幼兒閱讀的習(xí)慣,問一些關(guān)于畫面細節(jié)、前后邏輯的問題,或者問問他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需要解釋。但我想起書婆婆的建議(第一遍進行繪本講述時,只是朗讀文字,沒有提問,也沒有感嘆,讓孩子們完全沉浸在對畫面的觀察和想象里),于是努力克制住提問的沖動。我發(fā)現(xiàn),就算沒有老師時不時地“問題轟炸”,孩子們依然看得特別認真。
2.品味閱讀
完整講述第一遍后,我讓孩子們自己再完整看一遍,看完后說一說最喜歡哪一頁、有哪一頁沒看明白。孩子們在自主閱讀時,很自由地變換著看書姿勢,有的還會跟身邊的同伴說一說自己的疑問或發(fā)現(xiàn)。我也沒有去干涉,盡可能給他們提供平等、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
似乎有什么地方讓萱萱不解,她小聲嘟囔著:“黑貓和白貓為什么一定要到對方的房子里去?”妍妍則在擔(dān)心它們?nèi)Ψ椒孔永飼r會被撞到。一邊的洋洋自言自語道:“怎么這么傻,為什么不開燈?”
讀完后,有幾個孩子表示喜歡最后一頁,因為到了彩色的地方,黑貓和白貓可以在一起玩了,再也不會看不見對方了。但他們對于黑貓和白貓住的房子表示不理解:“為什么黑貓和白貓的房子不能是其他顏色?為什么是白色和黑色?”
3.討論閱讀
接下來便是討論階段。在我的設(shè)想中,通過兩次閱讀,孩子們會有不少想法和問題,但一開始我看到的卻是孩子們狀似無聊地翻閱著繪本,不怎么說話。但很快,我的擔(dān)心就消失了。
坐在角落處的妍妍率先提出了自己的不解:“黑房子里的黑貓為什么有些有眼睛,有些沒有眼睛呢?”話剛落下,旁邊的萱萱馬上給出了解釋:“他們可能在睡覺?!币慌缘难笱笱a充道:“也有可能在想事情?!卞岢龅膯栴}引發(fā)了萱萱和洋洋的回應(yīng),共讀場面瞬間熱鬧了不少。
“奇怪,貓不是都躺著或趴著睡覺嗎?他們都是坐著的,所以有可能是在想事情。”妍妍繼續(xù)分享發(fā)現(xiàn)和想法。萱萱指著書上某一頁說:“你們看,這兩只小貓沒有眼睛,可是他們的媽媽眼睛是睜開的?!甭犃溯孑娴陌l(fā)言,其他孩子也湊過去看。
“會不會他們在做什么事情,不想讓媽媽知道?”洋洋猜測道。我笑著說:“也有可能哦?!边@時,不怎么說話的鑫鑫提出疑問:“那黃老師,為什么黑貓的眼睛是白的,白貓的眼睛是黑的。”“對??!我發(fā)現(xiàn)有白色的地方就會有黑色,有黑色的地方就會有白色。這是為什么啊?”妍妍和萱萱同時應(yīng)和?!耙驗楹谏秃谏煸谝黄?,白色和白色混在一起,這樣就看不見了?。 毖笱蠼裉旄裢夥e極主動,我摸了下她的頭表示鼓勵。
“黑貓和白貓成為好朋友,那他們是不是都不能去對方的家里了?”妍妍的話音剛落,萱萱就說:“他們換個地方住??!你看最后一頁有好多顏色的貓呀!他們都能看見對方了,終于可以在一起玩了?!?/p>
“黃老師,一直待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別人就會看不見,也會很無聊的?!毖劭礄C會來了,我頗有所指地回應(yīng)道:“那你們和自己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有什么事情是好朋友不知道,但你又很想讓她知道的?”“我有!”萱萱一下子就舉手,“我每次吃完飯都會幫妍妍拿椅子,但妍妍卻不知道,都沒有跟我說謝謝,有時候她先吃完都不幫我拿,還有散步也去和別人牽手。”萱萱說著竟有些氣鼓鼓的。
聽到萱萱的傾訴后,妍妍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對不起,我下次會跟你說謝謝的?!陛孑鎿]揮手,說:“沒關(guān)系,我們是好朋友嘛?!眱蓚€人對視笑了笑。
整本繪本共讀下來,我沒有去打斷孩子們的表達,而是選擇以傾聽者的身份去與孩子們討論。幾個孩子都從中收獲了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有的孩子知道了和朋友一起玩更有意思;有的孩子知道了就算是朋友,也不一定心意相通,要學(xué)會表達,更要學(xué)會看見;有的孩子從故事中發(fā)現(xiàn)了有趣的數(shù)學(xué)經(jīng)驗?!耙磺€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迸c孩子共讀繪本,不必強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教師適當(dāng)減少“說與教”,才能給孩子一個想說、敢說、主動說的語言環(huán)境。
我“看見”你了
距共讀繪本《黑貓和白貓》已過去一周,萱萱和妍妍之間的相處也有了一些轉(zhuǎn)變。妍妍在看到萱萱幫自己拿玩具或椅子后,會主動過去說聲謝謝,有時也會與對方抱一抱。同時萱萱也很少說“我不跟你做好朋友”“我不想跟你玩了”之類的話了。散步排隊時,妍妍和別的同伴牽手了,還會主動和萱萱解釋:“這個小朋友說她想和我牽,我下次和你牽?!陛孑媛犕暌彩情_心一笑,說聲“沒關(guān)系”就去找別人牽手了。目前看來,兩個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比以前更加融洽了。
這天,在與妍妍媽媽交流孩子近期表現(xiàn)時,她告訴我:“孩子在家老是說和老師一起看書很開心。”那一刻,我的內(nèi)心非常喜悅,這說明上次的師幼共讀帶給孩子們的體驗是愉快的。同時我也開始思考:師幼共讀,不必太在意孩子們有沒有獲得相關(guān)知識、經(jīng)驗、道理、技巧等,如果能提升孩子們積極的情緒情感,也是成功的。
共讀,讓師幼彼此“看見”
繪本最大的特點就是引導(dǎo)讀者帶著幽默和想象去重新審度周圍的世界。從這次師幼共讀中得到啟迪及積極情感的不只有孩子,作為引導(dǎo)者,我也受益匪淺。黑貓和白貓在發(fā)現(xiàn)進入對方房子后自己不能被看到,會主動去找一個可以互相看得見的地方。教師是否也有看不見孩子的時候?孩子是否也有無比渴望被老師看見的時候?作為教師,是否能夠放下教育者的身份,蹲下來與幼兒平視,以同伴的身份去傾聽孩子的想法、“看見”孩子的內(nèi)心?
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借助繪本,和孩子彼此看見、彼此傾聽及回應(yīng)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