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魚龍百戲盡精神

      2022-05-30 10:48:04王亞中
      中華瑰寶 2022年8期
      關(guān)鍵詞:角抵百戲雜技表演

      王亞中

      中國雜技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著稱于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技巧表演藝術(shù)之一。從遠古到當代,從民間到宮廷,從中國到世界,中國雜技所承載的不僅是藝術(shù)技巧,還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和生生不息的體育精神。

      古人的生活有時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枯燥無味,他們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快樂,在戰(zhàn)斗中培養(yǎng)精神,在祭祀中尋找靈感,在表演中提煉技巧,經(jīng)過漫長的實踐探索和歲月積淀,創(chuàng)造出形式多樣的雜技藝術(shù),成為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奇葩。

      百獸率舞

      遠古時期,雜技處于萌芽狀態(tài),存在于各種生活技能與生產(chǎn)活動之中。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對生活中各種實踐活動場景進行簡單模擬,如漁獵、農(nóng)牧、馴獸、戰(zhàn)爭、祭祀等,然后加以提煉和美化,創(chuàng)造了最初的表演藝術(shù)。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原始的表演藝術(shù)逐步分化成奏樂、歌唱、舞蹈等形式。其中偏重于技藝性的表演,便是萌芽狀態(tài)的雜技。

      傳說3000多年前,堯帝有一名樂官名叫“夒”,他能演奏石制的樂器,指揮各種動物跳舞。這件事后來被記錄在《尚書》中,即“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是關(guān)于雜技最原始形態(tài)較早的文字記錄。漢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黃帝戰(zhàn)炎帝時曾驅(qū)使熊、羆、虎、豹等猛獸沖鋒陷陣,最終取得勝利。這與“百獸率舞”十分相似,都是動物被馴化為人所用的場景。也有人認為,黃帝調(diào)動的實際上是以這些猛獸為圖騰的部落,堯時的“百獸率舞”也不過是人喬裝成動物在表演跳舞的節(jié)目。

      奇?zhèn)ブ畱?/p>

      夏代,雜技開始逐步成為獨立的表演藝術(shù)形式,被稱為“奇?zhèn)ブ畱颉?。西漢劉向《列女傳·孽嬖傳》中記載,夏桀“既棄禮義……收倡優(yōu)、侏儒、狎徒能為奇?zhèn)蛘撸壑谂?,造爛漫之樂”,宋代羅泌《路史》也稱“桀廣優(yōu)猱,戲奇?zhèn)?,作東歌而操北里”。這是最早的有關(guān)大型雜技表演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專門展示奇異技能的隊伍。

      “奇?zhèn)ブ畱颉币褟膴噬褶D(zhuǎn)向娛人,雖然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不得而知,但至少已具備了早期雜技的以展示奇絕技巧為主的表演特征。同時,夏代宮廷中還有“舞九州之馬”的演出,或許是從“百獸率舞”演變而來,堪稱最早的馬戲表演。

      “奇?zhèn)ブ畱颉痹谥艽c樂舞融合,如武王時期的“成童舞象”,具有了“以巨為美,與眾為觀”的審美傾向。后來,所有的民間樂舞由“旄人”掌管,被稱為“散樂”,其雜技特征愈加明顯。在后世,散樂曾一度成為雜技類藝術(shù)的代名詞。

      角抵相爭

      先秦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各種雜技表演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但并沒有統(tǒng)一的名稱。秦統(tǒng)一六國后,雜技藝術(shù)與其他表演藝術(shù)相融合,才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名稱“角抵戲”。

      關(guān)于角抵戲的起源存在兩種說法。其一,源自蚩尤部族創(chuàng)造的一種角力的游戲—“蚩尤戲”,參加者頭戴牛角飾物,三兩排列組合進行較量,這種游戲在古冀州(今山西與陜西間黃河以東,河南與山西間黃河以北,和山東西北,河北東南部)十分流行。其二,認為“角抵戲”源自戰(zhàn)國。《古今事物考》中記載:“戰(zhàn)國時增講武為樂,相夸角其材力以抵斗,兩兩相當。”所以稱這種“講武”活動為“角抵”。

      上述兩種說法,起源時間有所差別,表現(xiàn)形式卻極其相似。實際上,戰(zhàn)國時期的“角抵戲”比“蚩尤戲”和“講武”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已然貼近后來的百戲雜技藝術(shù)。

      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中,收集各國的樂人倡優(yōu)(包括雜技藝人)近萬人充實秦宮,“講武之禮,罷為角抵”,把原來分散于六國與“講武”有關(guān)的角力、角技、角射御的諸般技藝統(tǒng)一歸于“角抵”。這種集中統(tǒng)一為后世百戲雜技的興盛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百戲紛呈

      漢代百戲異彩紛呈,漢武帝對雜技樂舞“復采用之”,加強對正規(guī)樂舞的管理,促進了民間雜技的普及與發(fā)展,從而出現(xiàn)了百戲盛行的局面。這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和陶俑中有大量體現(xiàn)。如:河南新野樊集畫像磚上的“戲車走索”便是當時流行的一種雜技,表演者在行走的戲車和晃動的繩索上作高難度的動作,非常驚險;一塊東漢的畫像磚上,跳丸、盤鼓、疊案三項表演同時展開,生動傳神。還有漢代彩繪陶樽上倒立雜技俑、樂舞百戲俑群、彩繪樂舞雜技俑等都是當時雜技表演的真實寫照,形象地再現(xiàn)了漢代雜技樂舞表演的概況。

      隨著漢代民間宴樂雜技的興起,雜技樂舞向多樣化和小型化方向發(fā)展,與宮廷“大角抵”等大型表演相互補充、交相輝映,使?jié)h代百戲雜技更加豐富絢麗,出現(xiàn)了宮廷民間兩開花的局面,“百戲”逐漸取代“角抵”的稱謂,成為散樂雜技的總稱。這種局面一直延續(xù)至盛唐,宮廷百戲開始占據(jù)主導地位。

      宮廷極盛

      雜技藝術(shù)在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的唐代獲得空前發(fā)展。唐初,雜技仍沿襲秦漢稱謂,稱角抵、魚龍漫衍、百戲及散樂,由太常寺管理。

      唐代百戲的興盛得益于唐玄宗的改革推動。唐玄宗偏愛百戲雜技,在還未登基時就在府中蓄養(yǎng)了許多百戲散樂藝人。在登基第二年,他就重建教坊,將其改為獨立機構(gòu),專門管理雅樂以外的樂舞百戲,組織排練和演出,對雜技藝人的管理更為專業(yè)化。

      教坊內(nèi)部分工非常細致,具體管理散樂的部門稱“鼓架部”,表演項目包含“代面、缽頭、踏搖娘、羊頭渾脫、九頭獅子、買白馬益錢、跳丸、吞刀、吐火、旋盤、筋斗”等諸多雜技項目,可見在當時雜技表演形式已經(jīng)相當豐富,其中舞獅、吞刀、吐火、旋盤、筋斗等表演形式在現(xiàn)代雜技中依然常見。

      唐玄宗從教坊中挑選出一批優(yōu)秀藝人,集中在梨園,親自教習其音樂,“梨園子弟”的稱謂即源于此,后世雜技藝人亦多有人將唐玄宗尊為“祖師爺”。唐玄宗掌握了一支技藝非凡的藝術(shù)隊伍,既滿足了宮廷娛樂需求,又可對外國來使彰顯中華大國的文明氣度。在他的推動下,宮廷百戲技藝不斷提高,規(guī)模與水平都超越前期。由此,宮廷百戲達到了極盛。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民族大融合進一步促進了雜技的多樣化,“胡技”“胡舞”與中原百戲融合,產(chǎn)生了新的表演形式,使表演形式更加豐富,也更富于藝術(shù)性。如唐代彩繪陶黑人百戲俑表現(xiàn)的就是胡人進行雜技表演的場景,這些場景在陶俑、壁畫、繪畫中多有呈現(xiàn)。

      復歸民間

      民間百戲興盛是宋代雜技的最大特點。與唐代不同,宋代對雜技藝人沒有嚴格的限制,從村落瓦舍到都會雜技,從民間社火到瓦舍伎藝,民間技藝類型豐富、精彩紛呈,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便有街頭藝人表演雜技的場景。清明,對于宋代的百戲藝人來說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不僅有街頭雜技表演,還會舉行水上百戲、諸軍百戲表演。

      《東京夢華錄》記錄了宋徽宗在臨水殿觀看水上百戲的情景:水中橫列四艘彩舟,“上有諸軍百戲,如大旗、獅豹、棹刀、蠻牌、神鬼、雜劇之類”,樂部在另外兩條小船上。樂聲響起,有木偶人劃船、垂釣,來去自如的“水傀儡”表演;也有藝人在船上爬桿、空中蕩秋千,然后凌空轉(zhuǎn)體入水的“水秋千”。水傀儡有些玄幻色彩,而水秋千則與今天的跳水有幾分相似。

      水上百戲演畢,眾船奏樂搖旗相繼退去,大龍船、小龍船、鰍魚船、虎頭船陸續(xù)上場,開始熱烈歡騰的舟技奪標表演。宋徽宗在這里看完水上百戲,還要移駕順天門外的寶津樓觀看諸軍百戲。諸軍百戲不僅有舞旗、獅豹、上竿、打筋斗等傳統(tǒng)雜技項目,還有軍隊列陣、對舞、擊刺、爆竹、報鑼、舞判官、馬戲、打彩球等特別表演,其中舞判官表演至今依然流行于民間。這些表演已經(jīng)與今天的雜技項目十分相近,完全具備了雜技的藝術(shù)特征。

      宋徽宗觀看著民間百戲,幻想著國泰民安的盛世,可最終還是夢華一場,唯有百戲在他身后一直流傳至今。

      廟堂余韻

      宋代后期至元代,原本活躍的雜技遭遇了禁錮和壓抑,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雜把戲”。隨著戲曲的誕生與發(fā)展,雜技失去了娛樂主導地位。明代循宋制,保留了教坊,雖然雜技成分減少,但仍保留一些宮廷百戲的余韻。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元宵節(jié),明憲宗在皇宮觀看了一場宮廷百戲雜技演出。他身穿淺黃色龍袍坐在彩色御帳中,出神地看著階下的百戲表演,這一場景被宮廷畫師記錄在《明憲宗行樂圖》中。羅圈獻彩、蹬人、蹬高竿、鉆圈、蹬車輪等表演項目,和著樂聲,或輕盈爽快,或驚險刺激,令人目不暇接。不過因為都是輕巧的技巧型小節(jié)目,已無唐代宮廷百戲的恢宏氣勢。這場表演如同夕陽的一抹余暉,記錄著宮廷百戲的最后余韻。

      清代的帝王把看“百戲”改為看“冰嬉”,每年在太液池舉行冰嬉大典,延續(xù)了近百年。冰嬉大典主要由八旗子弟參與,旨在檢閱士兵技能,提升軍隊素質(zhì)。冰嬉所有比賽項目更傾向于競技性,也保留了弄幡、爬竿、翻杠子、飛叉、耍刀等具有表演性質(zhì)的冰上雜技項目。

      清后期,大量的雜技藝人以跑馬賣解、堂會、走會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更加貼近民間風俗。雜技一部分技藝被戲曲演員吸收,應(yīng)用在戲曲舞臺上,也有一部分憑借頑強的生命力被傳承下來。一直到民國時期,雜技依然是散落民間的江湖藝術(shù),不復昔日輝煌。

      新中國成立后,雜技迎來了新的生機。1950年,新中國成立了第一個雜技團“中華雜技團”,1953年更名為中國雜技團,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guān)心指導下,由中央政府組建的唯一的國家級雜技藝術(shù)表演院團。從此,中國雜技有了新稱謂,也有了新使命,在國際雜技比賽上屢獲大獎,綻放出絢麗奪目、生生不息的藝術(shù)之花。

      猜你喜歡
      角抵百戲雜技表演
      角抵在唐代社會各階層的開展狀況解析
      雜技表演
      幼兒畫刊(2022年4期)2022-04-21 02:51:10
      由遼墓壁畫看遼代的休閑娛樂活動
      淺析創(chuàng)造力在雜技表演中的作用
      戲劇之家(2020年13期)2020-05-28 09:45:44
      傳統(tǒng)倫理與古代角抵治理研究
      體育學刊(2019年2期)2019-05-13 01:47:28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鄒城漢畫像中的樂舞百戲
      眉戶《百戲圖》《曲調(diào)名》考論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8
      安全行駛千萬不能兒戲
      漢畫像中的角抵圖初探
      灵丘县| 射洪县| 抚宁县| 竹山县| 文昌市| 吴江市| 寿宁县| 普宁市| 甘洛县| 密云县| 乌兰浩特市| 汤阴县| 海南省| 昂仁县| 沙田区| 施秉县| 临夏市| 芒康县| 白朗县| 舞阳县| 靖安县| 松江区| 如东县| 平昌县| 苍梧县| 罗源县| 城市| 凤冈县| 武穴市| 万源市| 五指山市| 顺义区| 新密市| 尚志市| 富宁县| 巫山县| 苏州市| 拜城县| 海阳市| 福贡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