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軍
摘要:目的? 探討PCT、SAA、CRP、NLR、PLR、RDW、PDW在血流感染的診斷價值。方法? 對2015年1月~2021年7月天水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住院患者血培養(yǎng)檢查的七種常用實驗室炎癥指標[降鈣素原(PCT)、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C反應(yīng)蛋白(CRP)、中性淋巴細胞比率(NLR)、血小板淋巴細胞比率(PLR)、血小板分布寬度(PDW)以及紅細胞分布寬度(RDW)]進行回顧分析,系統(tǒng)評估不同炎癥指標對血流感染輔助診斷的臨床價值。結(jié)果? PCT、SAA、CRP、NLR、PLR、RDW、PDW水平中,除RDW外,不同組別之間水平不全相同,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中,革蘭陰性桿菌感染509例(71.49%),以大腸埃希菌306例、肺克雷伯菌126例、陰溝腸桿菌17例、銅綠假單胞菌14例、鮑曼不動桿菌11例為主;革蘭陽性球菌感染197例(27.67%),以表皮葡萄球菌62例、人葡萄球菌2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0例、溶血葡萄球菌18例、屎腸球菌12例為主;真菌感染6例(0.84%)。結(jié)論? 不同炎癥指標之間對血流感染的輔助診斷價值不同,三組之間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中,PCT、CRP指標在革蘭陰性菌組中均顯著高于革蘭陽性菌組水平;PCT、NLR、CRP、PLR、SAA、PDW對于由革蘭陰性菌導致血流感染具有診斷意義,而RDW診斷價值不明顯;NLR、PLR、SAA、PDW對于由革蘭陽性菌導致血流感染有診斷意義,PCT、RDW、CRP診斷價值不顯著。
關(guān)鍵詞:PCT;診斷;炎癥指標;血流感染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血培養(yǎng)的方法對血流感染進行起初的診斷,但有其自身的缺陷,如耗費時間長、容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影響等,不能較好地滿足臨床診療需求?;诖?,本研究主要探討PCT、SAA、CRP、NLR、PLR、RDW、PDW在血流感染的診斷。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對2015年1月~2021年7月天水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1580例患者行血培養(yǎng)檢查的同時,進行PCT、CRP以及血細胞分析。其中,男894例,女686例;年齡14~100歲,中位年齡66歲;血培養(yǎng)陽性患者712例,血培養(yǎng)陰性患者868例。
排除標準:①年齡<14歲。②既往確認為惡性腫瘤。③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血培養(yǎng)
釆血:按照微生物專業(yè)組項目SOP文件要求采集血液,最好是抗菌藥物治療前、發(fā)熱初期的。采血頻率推薦在患者每個部位采血1套,每套采集需氧瓶、厭氧瓶各一瓶,共采集2套。為了提高血培養(yǎng)的陽性率,需多次采集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和真菌菌血癥患者的血液標本;嬰幼兒患者推薦在不同部位采集一套(每個部位各一瓶需氧瓶),可以不做厭氧培養(yǎng)。釆血量一般為培養(yǎng)基的1/10,成年人每瓶采血量8~10ml,嬰幼兒每瓶釆血量l~3ml。采集標本后,按規(guī)定時間要求盡快送到實驗室。未能及時送到檢驗科的標本可放置在室溫,不能存放在冰箱。如寒冷天氣,血培養(yǎng)瓶在運輸過程中采取保溫送檢。
涂片、染色、鏡檢:取出的陽性瓶后,迅速采用符合標準的無菌注射器抽取血培養(yǎng)瓶內(nèi)液體,直接進行涂片、染色(革蘭染色)、鏡檢。將鏡檢結(jié)果作為危急值報告,由臨床護士通知臨床醫(yī)生。
轉(zhuǎn)種血瓊脂平板:同時轉(zhuǎn)種血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巧克力血瓊脂平板,并按臨床要求做直接藥敏試驗,平板放置35℃、5%CO2培養(yǎng)箱孵育18~24h。
菌種鑒定:觀察菌落形態(tài),從血瓊脂平板上認真挑選單個菌落進行制片染色、觸酶試驗和氧化酶試驗。對不同分類的細菌配套使用相應(yīng)的鑒定卡片,上梅里埃細菌鑒定儀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或者加做K-B法藥敏補充試驗(藥敏結(jié)果判讀按照2016版的CLSIM100S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試驗的執(zhí)行標準),藥敏結(jié)果通過LIS系統(tǒng)發(fā)送給臨床醫(yī)生。
1.2.2 血常規(guī)檢測
釆血:使用含EDTA-K2抗凝劑的真空釆血管(紫蓋),抗凝劑的用量為1.5~2.2mg/mL,上下顛倒試管充分混勻,且檢查有無凝血。
血常規(guī)的質(zhì)控: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總數(shù)原理是電阻抗法(庫爾特原理)。用低值和高值對DXH1800機器進行每日質(zhì)控,操作步驟和臨床標本一樣。
1.2.3 降鈣素原檢測
釆血:采集32mL靜脈血于含促凝膠的生化管或含肝素的抗凝管中,采集后應(yīng)該立即送檢。接收標本并簽收完后,待其自然凝固,立即用離心機每分鐘3000轉(zhuǎn)離心5min,分離血清或血漿以備檢測。樣品如不能及時檢測,分離出血清或血漿存放2~8ml。
對全自動免疫熒光酶標儀進行定標、匹配質(zhì)控品:從冰箱冷藏處取出需要的試劑,待試劑恢復到室溫后,在S1標準品,S2標準品,C1對照品和C2對照品分別加2ml蒸餾水;把標準品和對照品混合均勻后,掃描標準曲線數(shù)據(jù)表;對照品或校準品各用一條“降鈣素原”檢測試劑條和一個“降鈣素原”SPR固相試管,儀器通過試劑條上的代碼“降鈣素原”來識別該項測試。在校準品上標記“S1”和“S2”,且需要在機器上重復測定兩次。把對照品“C1”和“C2”各檢測一次,分別加200mL樣本量后立即上機自動完成所有檢測。若檢測后校準值均在設(shè)定的RFV(相對熒光度值)范圍內(nèi),且質(zhì)控數(shù)據(jù)都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說明定標和質(zhì)控均合格。1.2.4 C反應(yīng)蛋白檢測
釆血:采集32mL靜脈血于含促凝膠的生化管中,采集后應(yīng)該立即送檢。接收標本并驗收完成后,待其自然凝固后,立即用離心機每分鐘3000轉(zhuǎn)離心5min。
C反應(yīng)蛋白的定標、質(zhì)控:血清中的C-反應(yīng)蛋白(CRP)是用散射比濁法原理定量進行分析,首先讀取定標液試劑卡,把定標液試劑卡放入待檢測樣品架中;把待檢測樣品架放入樣品盤中,把4~5滴定標液倒入0.5ml樣本杯內(nèi),把樣本杯放到貼有該批號定標液特定條碼的樣本杯支架上,在下拉菜單中選取需要定標的定標液批號按免疫室儀器SOP操作手冊規(guī)范操作。室內(nèi)質(zhì)控品操作步驟是在0.5ml樣本杯中加入4~5滴質(zhì)控液,操作步驟同定標操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結(jié)果
2.1 比較不同組別患者外周血PCT、SAA、CRP、NLR、PLR、RDW、PDW的水平
上述指標除RDW外,不同組別之間水平不全相同,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 不同類型致病菌的基本情況
革蘭陰性桿菌感染509例(71.49%),以大腸埃希菌為主;革蘭陽性球菌感染197例(27.67%)球菌為主;真菌感染6例(0.84%)。見表2。
3討論
血培養(yǎng)雖然是目前血流微生物感染的“金標準”,但檢測時間長、花費高、推廣率低等缺點,影響了它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因此,如何利用實驗室的常見炎癥指標來鑒別不同類型病原菌所導致的血流感染,對住院患者的早期治療尤為重要。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PCT、SAA、CRP、NLR、PLR、RDW、PDW水平中,除RDW外,不同組別之間水平不全相同,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其中,革蘭陰性桿菌感染509例(71.49%),以大腸埃希菌306例、肺克雷伯菌126例、陰溝腸桿菌17例、銅綠假單胞菌14例、鮑曼不動桿菌11例為主;革蘭陽性球菌感染197例(27.67%),以表皮葡萄球菌62例、人葡萄球菌2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20例、溶血葡萄球菌18例、屎腸球菌12例為主;真菌感染6例(0.84%)。
綜上所述,不同炎癥指標之間對血流感染的輔助診斷價值不同,三組之間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中,PCT、CRP指標在革蘭陰性菌組中均顯著高于革蘭陽性菌組水平。PCT、NLR、CRP、PLR、SAA、PDW對于由革蘭陰性菌導致血流感染具有診斷意義,而RDW診斷價值不明顯;NLR、PLR、SAA、PDW對于由革蘭陽性菌導致血流感染有診斷意義,PCT、RDW、CRP診斷價值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