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年
語文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及語文學習能力的關鍵手段,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及效率對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寫作有著不容小覷的價值,而且語文閱讀還可以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期間,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特點給予足夠的尊重和關注,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實施陶行知理論期間,教師要積極構造出和諧良好的體驗情境,并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的主體地位,采用多樣化方法措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體驗意識,進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率和水平。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踐行陶行知理論思想的重要意義
在初中階段,學生可以在閱讀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感悟語文語言的魅力與真諦,并通過開展高效實用的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使其充分掌握文本表達方式,在提升自身涵養(yǎng)的基礎上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如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體系還缺少一定的完善性,往往以強制性或管教性督促學生展開閱讀活動,學生始終處在被動地位,這種閱讀教學模式無法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通過陶行知理論的踐行,教師針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充分發(fā)揮出語文閱讀的優(yōu)勢及價值。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期間,其涉及諸多語言、詞匯等知識內容,想要切實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性閱讀及思考。新時代發(fā)展背景下,被動閱讀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要求,運用陶行知教育理論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前提下對語文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語文閱讀中的內涵體現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倡導以“生活”為核心內容,并在全面化的實踐活動中加以完善。陶行知強調運用生活開展教育,并為生活積極向上的各項需求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生活與教育彼此間呈現出緊密相連的關系,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涵體現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一)“社會即學?!?/p>
“社會即學?!敝饕▋煞N內涵體現,一是強調社會環(huán)境中涵蓋學校,呈現出隨處是生活、隨處是教育的基本狀態(tài),相關人員可以將社會環(huán)境作為實施教育、接受教育的關鍵場所,在根本上實現學校教育領域的拓寬;二是指學校中涵蓋社會。運用校園學習與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高度結合方式,可以在根本上促進社會進一步發(fā)展。另外,學??梢詾樯鐣倪M步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及支持?!吧鐣磳W?!庇^點的提出有效增加初中教育的材料、方法及工具,并在此基礎上打破社會與學校彼此間的壁壘,進而實現二者的協調融合,推動我國教育行業(yè)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指的是生活便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教育類型,教育與生活二者互相牽連、密不可分。首先,生活中涵蓋著不同教育類型,生活與教育始終伴隨人成長的一生。其次,現實生活是教育核心,陶行知提出教育是生活實際中的一大版塊,要將教育有效放置于現實生活的中心地位,教育目標、方向、內容及方法要與實際生活加以貼合。簡單來說,教育不可脫離生活而存在。最后,教育與生活兩者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基本聯系,現實生活質量高低與所受教育層次息息相關,教育的目的、原則及內容取決于現實生活。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下,人民群眾對教育領域提出了更多標準及需求,與此同時,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在根本上改變原有生活方式。因此教育主要源于實際生活,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期間要將其有效貫穿于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教學方法及問題方面的直觀化、具體化。如今部分學校在開展課堂教學期間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或呈現“重理論輕實踐”等不良現象,陶行知先生基于此種問題積極倡導“教學做合一”基本觀點。首先,“教學做合一”要求在教育實踐活動期間做到手腦并用;其次,由于行動是各類理論知識的關鍵來源,也是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的基礎條件,通過親身體會、動手實踐才可以實現創(chuàng)新與真知;最后,“教學做合一”與注入式教學法相悖,重點強調課堂教育與實踐活動的高度融合。此項觀點理念在根本上揭露出傳統(tǒng)灌輸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與空缺,并將學生推向課堂教學的關鍵地位上,教師在擔任引導者身份的同時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良好學習,并針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三、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陶行知理論的應用策略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如今部分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階段中,重點督促學生對文本資源展開深層次理解和鑒賞,但是最關鍵的教學目標是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并欣賞文本。葉圣陶先生曾提出,教師為了不教,作為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要將“授人以漁”的基本教學觀念貫徹到底,并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構建出“做中學”的基本習慣,并將其充分體現在教學目標中。
首先,在閱讀教學目標中要增添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情感目標。初中語文教材內容都是通過眾多教育學者和權威人士細心編排的,不同單元的語文課文都飽含著豐富化、多樣化的情緒情感及思想感情,可以在實際教學期間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情感感悟,并有效強化初中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核心在于引導學生熟練掌握文本理解及鑒賞的方法,促使學生深刻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初中時期的學生整體心智發(fā)展還不夠成熟,閱歷經驗尚淺,針對過于深奧的文本道理還無法全面理解,但是與其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的知識內容便可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便在此基礎上接納更多知識內容。所以在教學目標中增添情感目標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還可以引導學生良好滲透文本知識,并逐漸形成以情感思想為切入點開展文章理解的思維模式。
其次,初中語文閱讀目標強調閱讀方法。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選文主要包括自讀課文和教讀課文。在此期間,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展開自主學習,所以學生要熟練掌握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自讀課文的整體水平。教師可以結合自讀課文基本類型構建出清晰化教學目標,并根據目標合理規(guī)劃并分配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氛圍下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學生在一系列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可以精準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并與陶行知理論中的“教學做合一”基本觀念相契合,可以全面提升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和效率。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部編版語文教材在閱讀選文過程中更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相吻合。從整體視角來看,閱讀選文要充分彰顯出經典性和人文性,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期間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水平,并在此前提下篩選出滿足學生發(fā)展特點及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的教學內容。比如,在開展莫泊桑《項鏈》課程教學期間,教師第一步可以詢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向他人借取并歸還東西,以此來引導學生了解在現實生活中借取東西是一種人之常情,而借還的方法潛藏著一定的學問。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所經歷的借還事件融入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便可以有效強化對文本內容的正確認知。這種貼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親切感,促使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對現實生活帶來的正面影響,進而激發(fā)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欲望及興趣。
除此之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要不斷延伸及拓寬,不可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識框架,教師還要在生活實踐中提取富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和知識素材?!吧鐣磳W校”強調將社會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并促使學生在校園內、社會中及現實生活中均受到高素質教育,強化語文教材與課外實踐活動的高度融合。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實際生活對學生產生的教育價值,并在所學教材內容中深度挖掘與學生生活實際具有一定關聯性的素材,不但拓寬并豐富課外實踐類任務及探索類任務,進而提高學生參與生活實踐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語文教學的生活價值。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教”的方法及“學”的方法。所以想要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生活化,最重要的是以不同角度充分考慮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改進。以教師的“教”分析,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體現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豐富性基本特點,摒棄傳統(tǒng)一講到底的教學方法,可以在實際教學課堂中采用多種滿足學生發(fā)展特點的閱讀教學手段,比如將情境教學法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等。從學生的“學”分析,教學方法生活化可以引導學生脫離傳統(tǒng)被動接受知識模式的束縛,并激發(fā)初中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能動性,并自覺投身于小組互動合作中。比如在講解《背影》課文內容期間,為了在根本上幫助學生深刻感悟文章中濃厚的父子之情,可以引導學生依次講述自己與父親在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并通過教師示范的方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此項環(huán)節(jié)中,構建出和諧良好、輕松愉悅的語文閱讀教學氛圍。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組織開展以“父愛”或“親情”等為主題的專項閱讀活動,通過此種方法加深學生對文本及親情的認知與理解,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可以獲得大幅度提高。通過故事情境法的有效應用可以在根本上引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及情感共鳴,進而對所學文本形成正確的理解和感悟。在此期間,學生始終處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四)教學過程生活化
想要實現語文教學過程生活化,最重要的是教師將生活細節(jié)融入教學流程中。在實際閱讀教學期間,教師要以生活實際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走向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在教育與生活高度融合的氛圍下實現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比如在開展《皇帝的新裝》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劃分為若干小組,并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學生為了提高演繹角色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便會認真探究人物的動作、心理活動及姿態(tài),這樣便可以強化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與感悟。另外不同學生對文本中的人物角色往往會呈現出差異性的理解,在演繹過程中會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將其有效呈現出來。情境教學在語言類課程學習中起到不容小覷的價值作用,可以在根本上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邏輯和正確認知,學生將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學習過程中,便可以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與趣味,進而鞏固并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生活化可以在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生活認知,并激發(fā)其對語文科目的學習興趣。教師開展課文講解期間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元素有效融入文章的理解教學中,促使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吸收文本知識。
(五)教學評價生活化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是教育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在提出“教學做合一”基本思想期間,著重批判了“洋八股”和“老八股”存在的漏洞和問題,其指出在語文閱讀教學期間并沒有完全標準化和固定式的答案。所以在此情況下,教學評價要彰顯出一定的多樣化特點,教師不應該以成績高低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桿。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深刻感悟作業(yè)思想感情及課文主題內容外,還要引導其對課文內容形成獨特化的想法及見解,并針對學生提出的體驗感受給予足夠的鼓勵和支持。從整體視角來看,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將學生的意見想法作為閱讀教學評價的參考依據,由于學生對文學作品提出的見解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要采用客觀化目光對不同層次學生展開科學性評價,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根本上實現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生活化。另外,教師要重點關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與互動性,評價要落實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比如在進行小說類文本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全面化的思維導圖針對課文故事情節(jié)及發(fā)展脈絡加以梳理,在此期間教師可以與學生制定出科學完善的評價標準,并根據標準內容合力開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以及學生互評等評價活動,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展開深層次探析。由此看來,多角度、多層次、多主體的評價方法可以對學生展開全面評價,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融入陶行知教育理論思想后,可以在根本上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將學生放置于教學主體地位上。語文閱讀是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經驗的關鍵途徑,對初中生后續(xù)的發(fā)展學習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師要在思想及情感方面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和引導,積極培養(yǎng)學生構建出完善的人格及高尚情操,通過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愿意閱讀并樂于閱讀,促進學生實現全面健康發(fā)展。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