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章彩
誦讀與朗讀的區(qū)別在于對象,誦讀的對象通常是古詩詞。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學習、品味詩詞語言,領悟古詩詞的意蘊和內涵,感受詩人的真切情感。
誦讀是一種具有審美欣賞意味的閱讀方式,需要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將語言特別是古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形象傳達出來。學生要想在誦讀中品味古詩詞語言簡潔之美,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具體古詩詞創(chuàng)設相關語言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
如教學《涼州詞》,詩中寫的“黃河”“涼州”“玉門關”等地,大多遠離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一位教師借助這些地點的圖片,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在展示“黃河”“涼州”“玉門關”的圖片后,讓學生說說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有的學生說黃河的水流急、落差大,有的說玉門關外很荒涼,人煙稀少。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來到這樣的環(huán)境,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學生立刻感覺到會想家,會覺得孤單。在誦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節(jié)奏和聲調的變化,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美。比如,誦讀“黃河遠上白云間”時,“河”“云”“間”需要適當拉長音節(jié)讀,“白”則需要讀得短促。誦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時,“片”要讀得短促,“山”要讀出山脈的連綿不絕之感。
學習古詩詞,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強化對詩歌意境的領悟,感受古詩詞豐富的文化內涵。
如教學《示兒》,詩人陸游在這首絕筆詩中,表達了他 “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和“王師北定中原”的希望。這樣的愿望,詩人是借“家祭”這一獨特的意象來傳遞的?!凹壹馈北臼呛笕藢κ湃ハ热吮磉_哀思的一種方式,詩人對此竟然提出了特別的要求:“王師北定中原日”千萬不能忘記說!對于陸游《示兒》中這樣的深刻內蘊,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加以領悟呢?在理解第一、二句詩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詩人明知死后是萬事空了,卻還為不見九州同悲哀不已,這種矛盾的心理如何理解?”學生思考之后,獲得了這樣的認識:詩人此刻不為自己將要死去而悲傷,他一直放心不下的竟然是國家沒有得到統(tǒng)一!這樣的鮮明對比使得詩人的愛國情懷得到體現(xiàn)。在誦讀第三、四句詩時,學生要讀出詩人最熱切的期盼之情:本來叮囑兒子家祭的話應在前,家祭時要怎樣做在后;但是,詩中以倒裝的形式呈現(xiàn),家祭時要怎樣做出現(xiàn)在前面,然后才是叮囑兒子的話。因此,學生誦讀“王師北定中原日”一句詩,要讀出能夠直入心扉的感覺。
感受詩人的感情是古詩詞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誦讀,學生能夠從中體會詩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格。
如教學《題西林壁》,詩人蘇軾在詩中借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達認識上的頓悟,因而這首詩也被當作哲理詩。實際上,蘇軾創(chuàng)作此詩時,正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途中經(jīng)過江西九江,游覽了廬山。蘇軾痛感自己被貶的根源在于烏臺詩案,甚至決心不寫詩,但廬山瑰麗的自然風光使他情不自禁一路吟詩,《題西林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趯?chuàng)作背景的認識,筆者讓學生邊誦讀《題西林壁》邊思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心境?”有的學生說蘇軾從各個角度觀賞廬山,流連忘返;有的學生說蘇軾詩興大發(fā),內心豁達;有的學生提出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能看表象,要看本質。通過誦讀,學生不僅感受到蘇軾的人格魅力,還從中學習詩人樂觀曠達的精神。
總之,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以誦讀引領學生品味精美的語言,理解深刻的內涵,幫助學生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