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版課標出臺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yè)評價價值凸顯,且明確“注重設計帶有團隊合作性質的、項目任務性質的作業(yè)”。作業(yè)設計過程中,應當凸顯道德與法治作業(yè)的學科特性,強調本學科作業(yè)的實踐性,巧妙融合相關學科、主題、學段以及學校其他工作,同時要抓住典型行為表現,積極探索增值評價。
關鍵詞:作業(yè)設計;學科性;實踐性;融合性;增值性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不僅明確了作業(yè)評價“是學習評價的重要手段”的意義,還提出“注重設計帶有團隊合作性質的、項目任務性質的作業(yè)”的要求?!皥F隊合作性質”的作業(yè),凸顯圍繞一個共同的作業(yè)任務,學生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默契配合、共同決策和與他人協商。“項目任務性質”的作業(yè),需要學生圍繞項目任務,積極地搜集信息、獲取相關知識、探討可行方案,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F結合教學實際,談談道德與法治作業(yè)的設計。
一、彰顯學科特性:區(qū)別于德育活動與其他學科
學科特性,是指某一學科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教育所具有的專業(yè)特性,體現其特有的課程內容體系、學科教學性質和教學方式方法。②道德與法治作業(yè)的設計,應彰顯該學科的特性。
(一)區(qū)別于德育活動
部分教師在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yè)時,由于自身兼任班主任工作,參與設計和布置學校的德育活動,而德育活動的準備和實施常常也是家庭作業(yè)、課后任務的形式,所以教師常存疑惑,道德與法治作業(yè)和德育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難分彼此。的確,從作業(yè)涵蓋的內容來看,道德與法治學科立足于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與少先隊、學校德育活動的目標有較多的重合。然而,從細處區(qū)分,德育工作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指導文件,以黨和國家以及各相關行政部門的文件通知要求為具體工作的依據。德育活動及任務強調的是方向性、活動化,目標側重警醒、加強態(tài)度觀念和行為引導,但可以非系統(tǒng)化、非結構化;對于年段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可以不做詳細規(guī)定,各地區(qū)、各學校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開展活動、設置任務即可。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國家課程,則有其特有的目標定位和目標體系,主要體現在五大核心素養(yǎng)(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貫穿教材體系,圍繞不同的主題而設,如道德教育主題、法治教育主題、國情教育主題、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主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主題等,按學生年段特點,螺旋上升,每個主題在不同年段均有明確的目標達成水平。此外,還涉及國家安全教育主題、勞動教育主題、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主題、金融素養(yǎng)教育主題等,擁有學科特有的課程內容體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要將道德與法治的作業(yè)設計與德育活動的任務相區(qū)別。
以發(fā)展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主題為例,在2022年版課標中,網絡信息素養(yǎng)既是公民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同時也是網絡時代建設法治社會所不可缺少的公民素養(yǎng)。而且,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教育,2018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2021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六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對此,各校都會在德育工作中加強和貫徹落實。2022年版課標從“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觀念”兩個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有梯度地安排了相應的內容,列出了細致的年段特征與要求,并給出了教學提示:第二學段(3—4年級),主要是道德教育,要求學習基本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做到文明上網;分小組收集網絡交往中不文明現象的資料,選取典型事例進行評價,討論制訂文明上網公約。第三學段(5—6年級),道德教育層面,要求助人為樂,愛護公物,遵守社會交往、公共場所中的文明規(guī)范,了解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規(guī)則,認識規(guī)則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懂得做一個現代文明人不僅要靠規(guī)則約束自己,還需要用道德良知要求自己;法治教育層面,要求了解未成年人的權利,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要結合身邊的案例,學習法律知識,掌握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及相關案例,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等相關規(guī)定。第四學段(7—9年級),主要是法治教育,要求辨別媒體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網絡環(huán)境中如何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等合法權益,以“如何筑牢自我保護的防火墻”為議題,討論網絡信息安全和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與策略。對此,教師可采取主題班會的形式,或者舉辦圖片展,組織學生交流分享成功經驗,或者制訂安全上網指導手冊,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二)區(qū)別于語文、歷史等學科
道德與法治與語文、歷史等學科雖然同為人文性學科,都關注“人”的活動,在課程內容體系上會有所重合,但在學科教學性質和方式方法上各有不同的學科屬性,體現在作業(yè)設計上也要與語文、歷史等學科作業(yè)加以區(qū)分。例如,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建設美好祖國》第二框題《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戊戌變法》、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岳陽樓記》,這三科三課的內容,均蘊含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意識。但由于學科特性不同,學科教學的目標、性質和方式方法不同,三科的課后作業(yè)及其完成方式也有不同。根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通過了解具體成就,懂得發(fā)揚實干精神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通過典型事例,明確歷史的發(fā)展、國家的成就是人民用勞動創(chuàng)造的,平等對待和尊重不同類型的勞動者”“激勵青少年要積極發(fā)揚實干精神,主動承擔歷史重任”,作業(yè)可以設計為“圍繞我國某一項突出成就,了解成就背后的實干故事,做好在全班分享的準備”“了解一位令你尊敬或感動的勞動者,了解他/她的典型事跡”“思考:國家發(fā)展是每個人的事,作為初中生,我們能做什么呢?”;完成作業(yè)的方式可以是資料搜集、案例分析、感悟與交流等。而根據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背誦,充分感受本文語言的特點”“學習文章融敘事、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的寫作方法”“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作業(yè)可以設計為“這篇散文大量運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富有文采和詩意,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語言美,并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朗讀課文第3、第4段,結合具體語句談一談它們各自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其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心境”“這篇課文中的寫景、抒情和議論之間是怎樣的關系?結合具體語段分析”“‘古仁人與‘遷客騷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政治情懷?”;完成作業(yè)的方式可以是誦讀、言語分析、整體感悟等。根據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了解百日維新的基本史實”“通過史料分析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及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通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救國的艱難探索,激發(fā)學生肩負振興中華偉大使命的責任心”,作業(yè)可以設計為“制作表格,整理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討論戊戌變法,主要觀點為:(1)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2)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一樣,都主張向西方學習;(3)戊戌變法失敗了,它對中國近代社會沒有產生積極影響。你同意哪一種觀點?請說明理由”;完成作業(yè)的方式可以是史實梳理、歷史探究、因果分析等。
二、凸顯實踐性:將真實的生活體驗帶入課堂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其作業(yè)目標指向學生從知到行的轉化。本學科的教學基礎源于學生的生活,教學目標強調回歸學生的生活,因此生活的經驗和感受對于本學科價值重大。教師有必要圍繞教學主題和目標,設計相關的實踐作業(yè),創(chuàng)設與真實生活相關聯的情境,鼓勵學生將真實的生活經驗帶入課堂。
(一)細化要求,完善過程
教師要充分理解統(tǒng)編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認識作業(yè)的價值,要依據教學實際改進、細化道德與法治作業(yè),重視和完善教材中提供的調查、收集、訪談等過程性作業(yè)。
例如,二年級上冊《家鄉(xiāng)物產養(yǎng)育我》第一框題為《我的家鄉(xiāng)產什么》,屬于第一學段(1—2年級)道德教育學習主題,內容要求是“了解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和主要物產,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教學提示為“開展調查活動,制作家鄉(xiāng)名片,交流展示家鄉(xiāng)具有代表性的風景名勝和主要物產”。教材安排的課前調查作業(yè),建議學生在餐桌上、到商場里發(fā)現家鄉(xiāng)物產。對此,教師設計“家鄉(xiāng)物產博覽會”的作業(yè),鼓勵學生將現實生活中了解到的家鄉(xiāng)物產帶入課堂,讓大家充分了解家鄉(xiāng)物產,感受家鄉(xiāng)物產的豐富與家鄉(xiāng)的富饒。這一調查活動,需要通過兩個環(huán)節(jié)達成:一是發(fā)現,二是深入探究。基于教材僅提供了簡單調查作業(yè)單,以及學生常受“餐桌”影響,將物產局限于美食的現狀,教師重新設計了課前調查作業(yè)(詳見圖1),引導學生課前通過多種途徑、從多個角度了解“家鄉(xiāng)物產有哪些”。
在學生初步了解家鄉(xiāng)美食、手工藝品及其他物產的基礎上,教師又設計“家鄉(xiāng)物產鑒賞員”的作業(yè)(詳見圖2),以活動的形式,明確告知學生從哪些方面進一步了解感興趣的家鄉(xiāng)物產,提醒學生聚焦、深入了解其中一種,更完整地構建這一調查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落實活動目標。
這樣細化要求、完善過程的做法,讓學生的作業(yè)方向更明確,作業(yè)落地過程更扎實。
(二)反思生活,從知到行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低年級教材主編孫彩平教授曾說:“在回望中實現意義的前行?!被赝钍恰白寶v史告訴未來,從過去的生活獲得當下的智慧”①。向過去的生活學習,意味著所學要服務于當下學生的困惑,服務于當下學生問題的解決,服務于學生對更美好的未來的憧憬。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yè),應時時觀照“反思生活,從知到行”,不僅落腳于“是什么”,更要明確作業(yè)的目標是通過教學、分享、討論,真正解決“我愿意是什么”“我應該是什么”的問題。
例如,二年級上冊《周末巧安排》中提供了“‘我的周末記錄表”的作業(yè),引導學生記錄周末的生活,包括時間、內容和收獲,再帶到課堂上討論。如果沒有課前關于周末生活的經驗和記錄,學生作業(yè)的完成只能是空中樓閣,或者是浮于表面的零星感知。此時,教師就需要先讓學生回顧生活,感受到周末生活的充實與收獲,初步認識到合理安排周末生活的價值。而且,交流分享的目的不能止于再現生活,還需要有意識地為接下來的討論做好鋪墊,找到學生周末生活安排中的難點與困惑之處。在課前記錄中,教師還可以補充“我還想做的”“我不想做的”“把想法告訴爸爸媽媽,聽聽他們怎么說”等,鼓勵學生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為接下來“周末適合做哪些事情?”“怎樣合理安排這么多想做的事?”“怎樣看待自己不想做而父母要求自己做的事?”“怎樣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做好內容和話題的準備。
在完成了以上的討論后,還可以讓學生與父母討論,共同制作一份周末計劃表,從“什么時候”“計劃做的事情”“需要注意的地方”等角度,完成“回顧生活→反思生活→感悟生活→認同觀念→改進生活”這一從知到行的過程。
三、強調融合性:適當跨學科、跨領域
2022年版課標明確“以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的理念,強調“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tǒng)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張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學習,強化協同育人的功能。這旨在提醒教師關注作業(yè)的價值、目標、年段特點、評價反饋等具有多元學科屬性的作業(yè)要素。在作業(yè)設計和布置的過程中,作業(yè)的內容和形式必然具有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性。
道德與法治學科一、二年級的作業(yè)布置,常常會運用繪畫、唱歌、種植、手工制作、勞動實踐等形式,均與相關學科有融合;三至六年級更注重對學生綜合分析、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經常采用調查、資料搜集與整理、項目研究、訪談、撰寫感想隨筆等形式,多與美術、音樂、體育、科學、勞動技術、語文、心理健康教育等學科相融合?!熬拺严茸嫠菁沂?,少年尋跡傳家風—某校‘春日課程之五六年級家庭研學活動”的跨學科、跨年級作業(yè),就以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弘揚優(yōu)秀家風》和第三單元《富起來到強起來》、六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為藍本,融合了道德與法治、語文學科的內容,包含了美術、信息等學科的元素,旨在讓學生在了解、探尋家史家風、緬懷祖先的過程中,習得優(yōu)秀的家族傳統(tǒng),涵養(yǎng)中華文化,厚植家國情懷,在直觀感受家庭生活條件的飛躍提升時,理解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培養(yǎng)政治認同。
同時,學校育人是整體工程,黨建、教學、少先隊工作、班集體建設、基建等,看似隸屬不同的職能部門,實則圍繞“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相互配合,相互完善,共同構建育人體系。
此外,在道德與法治作業(yè)設計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學校各項工作的價值,巧妙將相關元素融入作業(yè)。例如,五年級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的課前及課后作業(yè)設計中,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黨員活動室—既有相關知識的簡介,也有學校黨員的照片,布置學生課前參觀、記錄學習心得或收獲,為課上學習討論做好知識儲備,同時也了解校園里黨員教師的情況,啟發(fā)學生了解身邊黨員的先進事跡。
四、講求增值性:以表現性評價為抓手
2022年版課標中提出要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方法,“關注學生真實發(fā)生的進步”,積極探索增值評價,關注作業(yè)過程中的“典型行為和態(tài)度特征”,推進表現性評價。如果說增值評價是新的理念,那么表現性評價則是增值評價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也是實現道德與法治作業(yè)增值的有效抓手。在作業(yè)設計和評價過程中,教師要設計精準的典型行為表現內容、指標,開展表現性評價,以考量評價的內容或指標的增值情況。
如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道德修養(yǎng)”中有一項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及個人修養(yǎng)品質,即孝親敬長。對于這一內容,2022年版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為:第一學段(1—2年級),感知父母的辛勞,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第二學段(3—4年級),孝敬父母,尊重師長,體會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和師長的辛勞;第三學段(5—6年級),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懂得感恩,養(yǎng)成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的良好品質;第四學段(7—9年級),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長輩關愛之情,能夠以感恩的心與父母和長輩溝通,能夠為父母分憂解難,尊重師長。對于孝敬父母、尊重師長這一素養(yǎng),看似是品德的陶冶和培養(yǎng),其實也要落實到認知、思維和具體行動中。在相應的作業(yè)設計中,對于學生的增值評價要具體落實到考查和引導學生認知、思維、行動的增值上,避免空泛。比如,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操心》第一課時,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辛勞,產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二課時,需要引導學生學習體諒父母,從實際行動上少給父母添麻煩。針對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師就可以設計如圖3所示的作業(yè)。
對于父母平時做家務,學生大多習以為常;至于父母平時工作的辛勞,學生更是無從了解,也不太關心;父母或長輩常有的捶腰、揉肩、打盹等小習慣、小動作,學生也許從未留意,或者即使看在眼里,也未曾與父母或長輩的辛勞搭建聯系。這樣的作業(yè)設計,旨在提供關鍵線索,幫助學生對感知到的事實現象進行關聯性思考,實現認知和思維的增值。
針對第二課時的目標“如何從實際行動中體諒父母,少給父母添麻煩”,教師可以提煉相關的典型行為表現,如“早上能夠自覺起床”“能夠自己收拾房間”“吃完飯后能夠收拾自己的餐具和食物垃圾”“能夠自己準備第二天的學習、生活用品”“能夠自己檢查作業(yè)”“能夠規(guī)劃自己當天的學習任務安排”“出必告、返必面”“能夠耐心、愉悅地與父母及長輩說話”“愿意和父母及長輩交流學校里發(fā)生的事情”“知道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活動可以做,愿意聽父母和長輩的建議和勸告”“父母和長輩不開心、不舒服時能夠主動關心”等,建議學生邀請父母或長輩與自己一起,從“自己評”“父母或長輩評”的角度,實事求是地評價。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沒有完全做到也是常態(tài),教師不必苛求,更不能為了放大優(yōu)秀作業(yè)而虛假評價。同時,教師可靈活安排學習前和學習后一段時間的兩次作業(yè),考查學生在這些典型行為和品質表現方面的增值和發(fā)展情況。
此外,增值性評價要關注學生典型行為表現的變化,如在道德教育中,學生道德反思、道德思辨的能力;在法治教育中,學生對于生活中規(guī)則、法律的觀察能力,用規(guī)則的意識演繹相關知識和生活情境的能力;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革命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學生搜集信息、自主參與、理解內化、積極宣傳的意識和表現等。在作業(yè)完成過程中態(tài)度的認真程度、行為的參與程度、方法能力的提升情況等,也是應當關注的評價維度。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yè)設計,在2022年版課標的引領下,更應向著團隊合作、項目任務的方向研究和發(fā)展,以適應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在強調學科性、強化實踐性、觀照融合性、講求增值性的同時,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yè)設計還應與課程學業(yè)質量評價的研究一起展開,力求打通教、學、練、評的壁壘,讓作業(yè)真正成為達成課程培養(yǎng)目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徐靜,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