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用器物是最能夠反映時代審美理想的物質載體之一。耀州窯作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其內蘊的審美文化使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自古以來,儒家和道家思想對大眾藝術審美觀念的影響頗深,因此耀州窯審美特征的形成應當也與其密切相關。本文以耀州窯為例,對宋代青瓷的審美特征和成因進行研究,先分析耀州窯器物在造型、裝飾等方面所呈現出的審美特征,再深入探究耀州窯審美文化的成因,認為宋代青瓷之所以在瓷器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乃因其呈現出深厚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地域文化內涵。
關鍵詞:宋代青瓷;耀州窯;審美特征;成因
陶瓷器物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作為中國美學觀念的重要載體之一,其在誕生之初,就具備了高度的審美特征。程金城在《中國陶瓷美學》一書中認為,陶瓷藝術具有獨特的表達語言和審美韻味,在促進人類達到思想自由境界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陶瓷美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密切相關,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步形成陶瓷審美的基本格局。在宋代,各種思想的交融對當時陶瓷器物的造型、風格等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宋代理學的審美趣味是保守含蓄的,體現在陶瓷器物上,就是實用價值高,且造型和裝飾均簡潔平實。
耀州窯是我國歷史名窯之一,以燒造青瓷聞名于世,其始建于唐代,窯場以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zhèn)“十里窯場”為代表,包括周邊立地坡、上店、陳爐、玉華、塔坡等窯在內。耀州窯在宋代較為興盛,其所產出的窯器,使用階層涵蓋達官貴人和平民階層。元代以后,燒瓷中心由黃堡鎮(zhèn)轉移到陳爐鎮(zhèn)一帶。黃堡窯停燒于明代中葉,陳爐窯經明、清,延續(xù)燒造至今,燒瓷歷史達1400年余年。其遺址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fā)現之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傳統(tǒng)手工制瓷技藝如今也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文以耀州窯器物為例,對宋代青瓷的審美特征及其成因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宋代耀州窯器物的審美特征
(一)紋飾:素雅靈動,密而不亂
宋代耀州窯器物素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譽,其突出審美特征體現在紋飾上,尤以刻花見長。每種圖案都內蘊著濃郁的美學理想。宋代耀州窯刻花工藝灑脫犀利,裝飾素雅靈動。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宋代耀州窯青釉印花水波魚紋碗(圖1),整體造型呈斗笠狀,內外滿施青釉,碗內剔刻十一道水波紋和四道相向對稱的魚紋,碗心則刻有田螺紋。水波紋流暢,魚紋靈動,整體呈現出素雅的審美特征。此外,宋代耀州窯紋飾圖案雖顯繁密,但并不亂,布局規(guī)整。陶瓷器物的構圖多采用平衡對稱的形式,力圖營造出和諧的美感。例如,陜西彬縣1963年出土的青釉倒流壺(圖2),壺蓋頂刻有一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提梁飾有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壺腹刻有牡丹花紋飾,壺流為一對母子獅,整體設計在滿足倒流壺功能的同時,兼顧裝飾美學,圖案生動富有感染力,充分顯示出時代的審美文化特點。
(二)釉色:青釉為主,追求變化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出土的宋代耀州窯青釉瓷占總量的70%,此外尚有黑釉瓷、白釉瓷和棕黃釉瓷等,這與耀州窯的地理位置和消費群體的需求密不可分。不過,宋代耀州窯雖然以青釉為主,但在不同的時期依然追求同中存異,因此顯現出不同的審美特征。出土的耀州窯青釉瓷,多為碗盤、茶具和酒具等器物,造型精巧,飾有貼花或刻花等,呈現出獨特的青色之美。例如,耀州窯博物館館藏青釉刻花牡丹紋執(zhí)壺(圖3),其造型典雅端莊,壺身牡丹紋線條流暢,釉色晶瑩剔透,堪稱青瓷佳品。
(三)造型:豐富多樣,典雅灑脫
耀州窯器物種類比較多,常見的有碗、瓶、盤、盆、執(zhí)壺和香薰等。各類器物在造型上呈現出豐富多樣、典雅灑脫的審美特征。從出土的耀州窯器物來說,不難看出其在造型上受到唐五代以來金銀器藝術風格的影響。首先,耀州窯瓷器的造型在唐五代金銀器造型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或是將金銀器的局部特征加以保留,或是將不同金銀器的特征進行重新組合,以此來適應當時社會的主流審美觀念,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宋代耀州窯器物造型多見出筋帶棱和花口式的金銀器特征,即是例證。其次,耀州窯瓷器造型表現出典雅灑脫的審美特征。如宋代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方肩瓶(圖4),瓶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牡丹紋飾,瓶頸和底足分別飾有覆蓮瓣紋和仰蓮瓣紋,整體構圖主次分明,裝飾與方肩造型相協(xié)調,加之獨特的青釉,表現出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
(四)文化: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宋代推行科舉制選官,文人士大夫多出身于平民階層,所以他們的審美情趣既受到市民階層審美趣味的影響,又對市民階層的審美傾向起到引導的作用。宋代耀州窯器物整體的審美風格是自然生動、富有生活氣息的,同時兼容市民情調和文人精神。宋代耀州窯器物既有素面,也有刻花紋飾,這主要取決于器物造型與消費群體。素面青瓷搭配古樸的造型,給人以優(yōu)雅的感覺,這與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相適應;刻花紋飾搭配仿金銀器造型,給人以華麗的感覺,將貴族審美情趣和世俗生活氣息融合起來,展現出理性雅致的獨特追求。將宋代耀州青瓷置于文化背景中考量,可以讓我們體味到其所蘊藏的深厚的社會歷史內容,它所展現出來的高雅與世俗的融合特征,并非僅僅是一種物質屬性,更是內蘊著虛靜自持、淡泊無爭的智慧和追求。
二、宋代耀州窯審美特征的成因
(一)儒家思想的影響
宋代理學“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所提倡的溫潤含蓄、篤實敦厚風格,也對宋代耀州窯的造型風格以及釉色呈現產生影響,此時的器物造型和裝飾都比較平實,且多具實用性,如碗、盤、杯、盞、壺和燈具、臥具等,種類繁多。并且,由于宋代社會上插花和飲酒風氣盛行,所以耀州窯制作的梅瓶和玉壺春瓶極多,體現出宋人含蓄內斂、端莊秀美的審美特點。
(二)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五行學說在陶瓷器物上的體現為:“土”即原材料,陶土;“水”即工序中必不可少的調和劑;“金”即釉料和顏料中含有的金屬物質;“木”即燒制所使用的燃料;“火”即燒制陶瓷器具的重要條件。道家思想認為,美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大美無言,是精神上絕對自由的境界。道家著作中有很多關于“技”與“道”的內容,字里行間包含著目的性與規(guī)律性相統(tǒng)一的要求。耀州窯器物上也有著很明顯的道家元素呈現。例如,與道家法器葫蘆相類的葫蘆造型、身著鶴氅的人物紋飾、駕鶴云游的仙人紋飾等,甚至耀州窯在構圖方式上也多采用具有S形特征的太極圖式,以中心軸為原點,上下左右進行對稱正反配置,整體給人以和諧美感。宋代耀州窯這種以太極圖為特征的紋樣構圖形式,體現了和諧統(tǒng)一的美學特征,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寓意吉祥的形式。耀州窯上的嬰戲紋飾也較為常見,這與道家自然論中“道法自然”、保持天性的思想相一致?!兜赖陆洝分刑岬健俺5虏浑x”“常德乃足,復歸于樸”,將嬰兒之“樸”,比之人性之“真”。耀州窯青瓷嬰戲題材,表現出道家的這種復歸原初人性的哲學思想,體現了獨特的道家文化審美特征。
(三)地域文化的影響
陜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發(fā)祥地之一。距今數千年前的半坡遺址,就發(fā)掘出不少彩陶器物。耀州窯地處陜西省銅川市,屬黃土高原和關中盆地的過渡地帶,各種文化思想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豐富且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銅川市人杰地靈,既有黃帝陵寢,又有避暑行宮玉華宮,還是唐代書法大家柳公權、宋代著名畫家范寬等人的故里,距離耀州窯址不遠的藥王山,曾是藥王孫思邈的隱居之地。耀州窯所處之地,民族文化積淀之深厚,是非常少見的。耀州窯始建于唐代,是當時唯一的京畿窯廠,受到唐代盛行金銀器藝術風格的影響頗深。耀州窯場地處農耕文明中心地域,黃土、窯洞、剪紙、腰鼓等都是其所具特有的文化符號。黃土地上的人們,有著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和豪邁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承載著樸拙宏麗的地域文化。
關中地域文化同樣繞不開宋代張載所創(chuàng)建的“關學”,從廣義上來講,“關學”指的是宋明理學中“氣本論”流派,其精神實質是勇于承擔、不斷創(chuàng)新、崇禮貴德、經世致用、兼容并蓄,對關中地區(qū)人們責任擔當、勤勞質樸、嚴謹正直的精神品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進而對該地區(qū)的工藝制造行業(yè)產生積極的影響,張載的關學追求“太和”之道,也就是和諧的境界。耀州瓷器造型和紋飾就展現了和諧的審美特點:經世致用,在耀州瓷器上的體現是器物多為實用的東西;兼容并蓄,在耀州瓷器上的體現是對唐五代金銀器風格的融入和其他窯口器物特點的吸收;不斷創(chuàng)新,在耀州瓷器上的體現是不斷進行工藝手法的改進;崇禮貴德,在耀州瓷器上的體現是器物所蘊含的理想人格。
三、結語
耀州窯器物在審美特征上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汲取,實現內外境界的融合,并且受到關中地域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獨特的審美藝術風格。宋代耀州窯集實用性和藝術審美價值于一體,其刻花裝飾曾經對越窯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影響,其器物的風格也曾經對龍泉窯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以耀州窯審美特征為例對宋代青瓷審美特征及成因進行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與越窯、龍泉窯等窯口的刻花青瓷相比較,耀州窯更具有灑脫率直的地域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程金城.中國陶瓷美學[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吳可玲.淺析傳統(tǒng)青瓷的文化性和藝術性審美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13(13):52-53.
[3]高黎.制器尚象——耀州窯青瓷造物及語境的新表達[J].美術觀察,2022(02):144-145.
[4]李奔科.“器以載道”造物精神影響下的耀州瓷之美[J].中國陶瓷工業(yè),2020(06):37-39.
[5]胡瑞.耀州窯青瓷藝術特征及其成因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0):48-49.
[6]趙英,楊豪中.淺談耀州瓷的傳統(tǒng)藝術特征[J].美術,2018(02):138-139.
作者簡介:
尚亞琦,初級助理館員,大學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