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A考場寫詩始于唐代
科舉制始于隋朝,在唐代發(fā)展日趨完備。隋朝和唐初的時候科舉考試當中最難的進士科只考策文,自唐高宗時期開始,進士科當中又增加了詩賦的內(nèi)容。到了唐玄宗時期,雜文中考詩賦就成了定制。
在唐代,進士科是科舉考試當中的??浦唬襁M士這樣的常設科目還有明經(jīng)、明法等五十多種。 各個科目的考試內(nèi)容都不相同,錄取標準也不一樣,進士科卻是其中熱度最高的。
進士科受追捧,但是難度指數(shù)卻和其他科目不在一個層次上。進士科的考試內(nèi)容最難,每次也只錄取一二十人,錄取率甚至不到另一個重要科目明經(jīng)科的十分之一,所以當時還有一句諺語叫作:“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意思就是三十歲考上明經(jīng)科都算一把年紀了,但五十歲能考中進士,那也是進士里頭的“少壯派”了!
既然競爭如此激烈,考生們又為何放著陽光大道不走,非要擠破頭去過獨木橋呢?因為考中了進士科就好比拿到了名牌大學文憑,而明經(jīng)或者其他科目,錄取標準低,招生規(guī)模大,文憑的含金量就差遠了。在唐代,擁有進士文憑通常意味著前途一片坦蕩,而大部分拿著明經(jīng)文憑的人們只能在不起眼的小崗位上奮斗終身。
有唐一代,能躋身宰相崗位的人大部分有進士文憑,少部分是明經(jīng)出道,唯一的例外就是在安史之亂中力挽狂瀾的武狀元郭子儀了。但在和平時期,學子們也只能乖乖參加考試。
既然進士科在唐代如此吃香,而這門科目的考試又需要考詩歌,那么,一首好詩自然就成為了唐代學子們打開富貴之門的“敲門磚”!唐代考生們在考場上寫出來的詩叫作“省試詩”,蓋因唐代的科舉考試是由尚書省主持的,所以得了“省試”之名。也有人將這種詩叫作“試帖詩”,因為當時的試卷通常是抄錄一段經(jīng)文,然后另用紙條遮住幾句,讓考生填空,這種卷子叫作試貼,寫在試卷上的詩自然被叫作“試帖詩”。此外,由于當時考試所寫的詩題前常常冠以“賦得”二字,也有人將其稱之為“賦得體”詩歌。
然而,理想總是美好的,現(xiàn)實卻是很殘酷的。每個人都想在考場上一鳴驚人,但受制于主題和環(huán)境,所以在決定前程的科舉考場上產(chǎn)生佳作的情況并不多。不過,凡事也有例外,有的大神們也可以在考場上寫出“神作”。
B古代大神們的考場“神作”
盛唐詩人祖詠曾經(jīng)參加省試,那次考試的文題是“終南望余雪”。按照規(guī)定,省試詩必須要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詠只寫了“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四句便交卷了。
考官當場震驚,問他怎么回事。誰知道祖詠直接回了一句:“意盡”,這在當時簡直是將前途當兒戲。不過后來主考官讀了祖詠的詩作,細細品味之下,發(fā)現(xiàn)這首詩從側(cè)面入手,表現(xiàn)了雪后天氣明亮、透明度增加的實情,又展現(xiàn)了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實在感受,可以說寫出了殘雪的精髓。最終,祖詠憑借著這首格式不太規(guī)范但是卻韻味悠長的詩被破格錄取,榮登進士。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被后世譽為“大歷十才子之冠”的錢起參加了當年的進士科考試。那屆考試的詩題是“湘靈鼓瑟”,摘自《楚辭 ·遠游》中的詩句“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錢起揮筆寫就了《省試湘靈鼓瑟》,這首詩的結(jié)尾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泵鑼懬K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幾峰青山的場景,畫面極其省凈明麗,給讀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廣闊空間,堪稱千古“絕唱”。此詩一出震驚詩壇,錢起最終一舉高中,而且憑借著這首詩奠定了自己在大歷年間詩壇的地位。
唐德宗貞元三年(787),16歲的白居易前往京城參加科考,在他應試的練習習作中有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正是今天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娋?。當時白居易帶著這首詩去拜訪京城名士顧況。
起初,顧況見白居易年輕,便拿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在京城不好混飯吃。但顧況讀了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后卻大為贊賞,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蹦軐懗鲞@樣的詩,想在京城站穩(wěn)腳跟也不是難事呀!可惜的是,雖然這首名作名揚千古,但白居易在那屆科舉考試中卻名落孫山,和他一起落榜的還有時年19歲的韓愈。
C無數(shù)詩人競折腰
考場詩難寫,估計大詩人王維也有這樣的感覺。王維十九歲時參加考試,寫的詩是《賦得清如玉壺冰》,這首詩從對玉壺之冰的描摹升華到對品格的贊揚,也算得上考場詩中的上乘作品。不過,明末清初的學者毛奇齡在《唐人試貼》中卻評價這首詩“(首聯(lián))破不佳。(二聯(lián))承亦大拙......”總而言之,就是非常一般。這個評價可能過于夸張,但相比于王維那些讓人耳熟能詳?shù)淖髌?,這首詩的確有些相形見絀了。
應試而產(chǎn)生佳作畢竟是小概率的事件,唐朝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但流傳下來的省試詩卻只有幾百首,好作品更少??紙鲈婋y作,而且還不能亂作,著名的詩人賈島就曾經(jīng)吃了“亂作”的虧。
賈島年輕的時候當過和尚,后來韓愈覺得他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便鼓勵他去考取功名,受到鼓舞的賈島還俗參加科舉考試,不過考了好幾次都沒考中。元和年間(806 — 820),賈島又一次坐在了考場上,那次作詩的題目是以“蟬”為話題作詩。
結(jié)果,賈島發(fā)揮了自己“發(fā)牢騷”的傳統(tǒng),寫了一首《病蟬》,詩歌交上去之后引起了軒然大波??脊賯兛吹竭@首詩的題目就覺得莫名其妙:在考場上不歌功頌德就算了,還寫這晦氣玩意兒。這個“病蟬”代指的是誰,大唐王朝及其圣上?估摸著賈島也沒這膽量,那么就只能是賈島的自喻了。
但賈島的自喻也出了問題,這首詩的結(jié)尾寫道:“黃雀并鳶鳥,俱懷害爾情?!币馑季褪屈S雀、烏鴉都一樣想害蟬。其實這首詩通讀下來總體上還可以,但他最后這一句可就相當于往茅坑里丟了一顆大炸彈。賈島說自己是病蟬,當時他的不如意無非就是屢試不第、懷才不遇,那這是誰給害的?
他賈島愿意當病蟬,大臣們可不愿意當黃雀和烏鴉,于是立即跑到當時的皇帝唐憲宗面前告狀,這分明是“吟病蟬之句,以刺公卿”呀,唐憲宗聽完大臣們的匯報之后也表示愛卿們說的對,所以賈島不僅沒能考上,還被戴上了一頂“考場十惡之一”的帽子。賈島心中也苦,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按照考場要求所作的一首牢騷詩,竟把自己的科舉路給封了。
為了更好掌握評分尺度、彰顯考試公平。唐代對考場作詩的限制很多,敷衍成篇的不在少數(shù),而且越往后,規(guī)矩還越來越多,比如,晚唐時期,考場上寫詩都不能出現(xiàn)重復的字眼了。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開展了一次博學鴻辭科考試,這是當時為了選拔專業(yè)人才而舉行的不定期非常規(guī)考試,官方名稱叫作“制科”。而所謂“博學鴻辭科”,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選拔一些文采出眾的人士。這次考試有考生的詩里就出現(xiàn)了重字的情況。
于是,唐宣宗便問底下大臣,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大臣們表示當年錢起的《湘靈鼓瑟》全篇也出現(xiàn)了兩個“不”字,所以這種小細節(jié)也不必太較真。但唐宣宗左看右看,感覺這首詩和錢起那首差遠了,于是,這位不知名考生的作品便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了。
實際上,在考場的多重標準限制下,應試出佳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是錢起《湘靈鼓瑟》這樣格式標準且意境非凡的完美作品更是千年一遇,所以,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才會把這首詩稱贊為唐代省試詩“億不得一”的佳作,“億”在古代指十萬,這里當然不是確指,但充分說明了這首詩的難得!
D試帖詩的起落
到了宋代,詞逐漸興起,考場詩的關注度逐漸下降,尤其是高舉實用主義旗幟的北宋名相王安石更是認為寫詩對治國安邦實在沒什么用,也選拔不出幾個真正的人才,于是他變法時直接把詩歌內(nèi)容從考試中刪除了,詩歌也就從考場上消失了。
不過,清代的乾隆皇帝不贊同王安石的觀點。乾隆皇帝很愛作詩,據(jù)學者統(tǒng)計,乾隆一生作詩四萬余首,堪稱中國古代詩人產(chǎn)量天花板,且不論其質(zhì)量如何,但他的確算得上是“詩歌發(fā)燒友”。就這樣,乾隆皇帝一拍板,從乾隆二十二年(1757)開始,消失了近七百年的考場“試帖詩”成功“還魂”,重新回到了歷史舞臺。
然而,清代的試帖詩較之于唐代,條條框框更多,考試題目比八股文涉及的面還廣,難度可想而知。很多考生雖然寫得一手好八股,卻常常在試帖詩上栽跟頭。
咸豐年間,廣東學政吳保泰便以“馮婦攘臂下車”作為鄉(xiāng)試的詩歌題目,讓考生們作詩?!榜T婦”可不是美女,而是人名,還是《孟子·盡心下》中提到的一名能夠和老虎搏斗的勇士,這樣的人物,其武力值完全不在武松之下。
結(jié)果考生卷子交上來,吳保泰頓時氣得跺腳,在試帖中竟然有“玉手纖纖出,金蓮步步行”這樣的詩句。但比吳保泰更生氣的大概是那些考后對答案的莘莘學子們。原來,許多考生并不認識馮婦是誰,更不知道這個典故的出處,但又不能交空卷,于是病急亂投醫(yī),將馮婦當作了一位女性來書寫。最終,這些考生自然也就只能被“馮婦”拒之門外了。
其實,考場上佳作少也怪不得那些古代考生們,畢竟考場上作詩限制嚴苛,需要規(guī)避忌諱的東西也多,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寫出一首中規(guī)中矩的詩來就已經(jīng)算是其中佼佼者了。
1905年,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試帖詩也終于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人們再也不用為了在考場上寫一首“好詩”而抓耳撓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