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 郭玲靜
【摘 要】將“四史”教育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助力大學生激揚精神力量、擔當時代使命;幫助大學生強化“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啟發(fā)大學生學史明道、樹立正確歷史觀。因此,“四史”教育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但目前存在“四史”課程育人協(xié)同不夠、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夠、“四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有待加強等方面的問題與不足,影響了“四史”教育的育人效果。因此,文章嘗試從加強“四史”學習教育育人協(xié)同,促進以史育人;加強“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促進知行合一;加強“四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促進技教融合等方面構建科學、合理、高效的“四史”育人模式,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四史”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24-0011-05
“四史”教育包含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以下簡稱“四史”)?!八氖贰笔屈h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了“調(diào)整創(chuàng)新思政課課程體系”的要求,明確要求各高校要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史”、法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修課程[1]。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也將加強“四史”教育作為“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內(nèi)容[2]。將“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一項重要任務。深入推進“四史”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既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入行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還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學史可以鏡鑒、明道、知責、立志、增信。從歷史和世界的維度看,加強“四史”教育是一次精神財富的總結、繼承和發(fā)揚,也是對過去的理性定位、整理和再出發(fā);從現(xiàn)實維度看,加強“四史”教育可以為改革與發(fā)展提供思想助力;從未來維度看,加強“四史”教育可以讓人們對未來的道路更加明確堅定。開展“四史”教育,需要牢牢把握“四史”教育的意義價值,深刻把握“學懂”這個前提,“弄通”這個根本,“做實”這個關鍵。開展“四史”教育,在助力大學生激揚精神力量、擔當時代使命;幫助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啟發(fā)大學生學史明道,樹立正確歷史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助力大學生激揚精神力量,擔當時代使命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八氖贰苯逃谌氪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使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深刻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的深層次原因,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新局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開展“四史”教育,就是通過“四史”教育使大學生明確自己身上的使命、責任與擔當,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八氖贰苯逃谌氪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學生清醒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才是保證“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而奮斗是當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榮譽[4],大學生要擔當起身上的時代使命,自覺接好歷史的接力棒,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xiàn)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5]。
(二)幫助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四個自信”既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個體的結合,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成就的有機整體,還是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走向勝利的堅實支撐。堅定“四個自信”是中華兒女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開展“四史”教育,就是要通過學習歷史使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共產(chǎn)主義信仰,補足精神之鈣。理想信念是人們精神世界的核心,是鼓舞和激勵人們奮勇前進的動力,是人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基礎。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中,其理想信念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6]。一代又一代人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7]。因此,要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8]。自覺把“四史”中蘊含的五大精神特質(zhì)(自我革命精神、獨立自主風骨、嚴字當頭的稟賦、與時俱進的風貌、人民解放的情懷)轉化為自我成長成才、國家發(fā)展所必需的豐富養(yǎng)料和強大動力。
(三)啟發(fā)大學生學史明道、樹立正確歷史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學習能夠映照現(xiàn)實、遠觀未來,通過回顧黨的百年歷史可以讓我們弄明白過去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搞清楚未來的路我們將怎樣繼續(xù)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才能更好開創(chuàng)未來?!八氖贰笔歉鞣N知識、經(jīng)驗和智慧的總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觀正確與否關系到人心聚散、國家興亡、民族盛衰。常態(tài)化、制度化地推行“四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幫助大學生學史明道,深刻把握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來龍去脈,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制度的優(yōu)越性、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同時,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fā)展。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四史”教育內(nèi)容豐富,時間跨度較長,使得推進大學生“四史”教育面臨著內(nèi)容多、難度大、知識深、學生接受能力弱等難題。特別是“四史”課程育人協(xié)同不夠、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夠、“四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有待加強。要在學習中實踐,思考如何有效將“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四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何創(chuàng)新“四史”教育實踐模式,結合現(xiàn)代科技以及新媒體工具,實現(xiàn)大學生“四史”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融合;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四史”學習教育仍面臨著課程育人協(xié)同不夠的問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確?!八氖贰睂W習教育融入“三全育人”的全過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主陣地。目前“四史”學習教育仍面臨著課程育人協(xié)同不夠、融入度不足和針對性不強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符合大學生實際需求的方式方法,進一步用好科技網(wǎng)絡平臺、新媒體手段,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勾連的方式講好“四史”故事,增強“四史”的親和力、時代性和針對性,協(xié)同豐富的育人資源,確保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有聲有色、走深走實。
(二)“四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夠
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啟發(fā)智能,更好地指導實踐。知不等于信,信才影響行。“四史”學習教育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真學真懂真做真用,知行合一。要把開展“四史”學習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將學習教育的成果轉化為全方位推進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強大動力,這才是“四史”學習教育的終極目的和意義。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學用結合不夠、沒有完全做到知行合一的問題。
(三)“四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有待加強
未來的時代一定是科技的時代。教育與技術的有效融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也必將成為推動“四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重要手段,是思政改革深入發(fā)展、探索全新的學習模式的重要舉措?,F(xiàn)代信息技術的深入發(fā)展為推動“四史”學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契機。虛擬仿真技術能夠創(chuàng)建的三維虛擬世界,是時代的新寵,也是高科技的育人新手段。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是其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目前存在互聯(lián)網(wǎng)、新媒體資源應用不夠,各地的史料資源沒有充分利用的問題,結合以史育人,弘史樹人的虛擬仿真中心有待打造。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四史”是黨、國家和人民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和思想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內(nèi)在契合性,是新時代高校培養(yǎng)大學生“四個自信”的有力抓手。期望通過加強“四史”學習教育課程育人協(xié)同,促進以史育人;加強“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促進知行合一;加強“四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促進技教融合,切實推進“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加強“四史”學習教育育人協(xié)同,促進以史育人
課程育人居“十大育人體系”之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先天的優(yōu)勢。因而實現(xiàn)課程育人就自然而然成為推進大學生“四史”學習教育的首要舉措。加強“四史”學習教育育人協(xié)同,能夠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影響力、凝聚力,以歷史情懷感染學生,構建課程育人新模式。
1.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實現(xiàn)課程育人
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主渠道,是鑄魂育人的關鍵課程,是高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步驟和保障。思政課教師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發(fā)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作用,發(fā)揮“四史”鑄魂育人、思想引領的作用,通過“四史”教育讓大學生充分了解黨和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增強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愛國奮斗精神。扎實推進“四史”教育深入課堂,將“四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想辦法、出主意,發(fā)動學生,讓“四史”學習生動有趣又發(fā)人深省,真正發(fā)揮思政課對大學生學習“四史”的引領作用,教師對大學生學習“四史”的主導作用。
2.發(fā)揮課程思政協(xié)同作用,實現(xiàn)全科育人
各專業(yè)課教師要將“四史”學習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內(nèi)容,全面學、系統(tǒng)學、深入學,主動發(fā)揮教學自覺,承擔“四史”教育責任,挖掘各自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四史”教育教學元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課程思政協(xié)同作用,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yè)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告別專業(yè)課和思政課“兩張皮”,保持同一站位,“四史”教育與“課程思政”相互融合,推動全課程協(xié)同育人。
3.帶動整個育人體系,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帶動整個育人體系的“四史”學習教育成效提升,形成教育合力,在對標看齊課程育人的過程中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2017年12月印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zhì)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充分發(fā)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wǎng)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yōu)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9]。“十大”育人體系共同配合,深入貫徹“四史”學習教育要求,遵循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實現(xiàn)教學相長,彈奏出和諧的“四史”學習教育協(xié)奏曲。
(二)加強“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促進知行合一
樹良知,踐善行,重在知而行,知且行,知行合一?!八氖贰睂W習教育重視實踐教學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作用,使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化知識為行動,促進知行合一。探索“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的路徑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四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夠的問題,促進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tǒng)一,進而讓“四史”內(nèi)容入腦入心入行。
1.強化實踐育人,創(chuàng)新“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機制
社會實踐對培養(yǎng)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導向作用,對加深大學生同國家和人民群眾的感情聯(lián)系具有紐帶作用,對提高大學生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具有歷練作用,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推動作用。實踐教學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四史”學習教育中,首先要轉變思維,創(chuàng)新“四史”學習方式,構建常態(tài)化實踐教學機制,促進“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實踐教學,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考察、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勤學善思、學以致用的良好學風,讓大學生充分參與實踐,從實踐中汲取知識、智慧和力量,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明白“德才皆備”的真實內(nèi)涵。
2.立足立德樹人,構建“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體系
“四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堅守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的同時,必須構建好“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緊緊圍繞學生這個中心,牢牢抓住教師隊伍這個關鍵,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這個載體,同時要立足立德樹人打造“一體兩翼”的“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所謂“一體”,即在教學管理理念上,構建“大思政”“大平臺”“大課堂”“大成果”四位一體的“四史”學習教育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工作一體化;所謂“兩翼”,即通過學術研究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提升教學效率,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政“金課”。
3.形成行動合力,筑牢“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陣地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線上線下多方合力多措并舉,守住底線、筑牢“四史”學習教育實踐教學陣地[10]。一是善用網(wǎng)絡,搭建云端“四史”學習陣地。開展“云端學‘四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悟“四史”學習教育的成效;多措并舉激發(fā)大學生學習“四史”的熱情,多方合力相聚云端,開展“感黨恩,明四史,知使命”主題活動,加深大學生對“四史”學習教育的理解和認識。二是扎根鑄魂,筑牢“云下‘四史”學習陣地。組織大學生參觀走訪“四史”地標,現(xiàn)場黨課教學,幫助大學生夯實思想基礎;共讀紅色讀物,開展“學‘四史讀書月”系列活動,以豐富的精神食糧提升理想信念;集中學習研討,開展學“四史”分享活動,將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與“四史”學習相結合,感悟初心使命。
(三)加強“四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建設,促進技教融合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是“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之后的“智能+教育”的產(chǎn)物,是一種新潮的教育形態(tài),是國家倡導的“五大金課”之一。復原“四史”革命人物形象,廣泛借鑒思政虛擬仿真課程建設模式,把“四史”學習教育融入虛擬仿真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全方位育人。
1.復原“四史”革命人物,推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實踐落地
“四史”蘊含豐富的育人內(nèi)容。利用豐富的“四史”史料,多側面勾勒、全方位描繪,凸顯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性,提高“四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感染力。利用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實現(xiàn)“四史”虛擬仿真資源庫軟件開發(fā),通過虛擬的動畫演示和互動操作,展示革命家們鮮活、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通過新奇的體驗互動等形式,激發(fā)大學生主動了解革命人物事跡,學習革命人物精神的興趣,發(fā)揮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作用,實現(xiàn)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2.廣泛借鑒思政虛擬仿真課程建設模式,打造“四史”學習虛擬仿真中心
廣泛借鑒國內(nèi)外高校虛擬仿真課程建設模式,發(fā)掘“四史”資源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充分利用高校仿真項目實踐教學平臺,打造集開發(fā)、移植、整合、展演和制作為一體的多功能“四史”學習虛擬仿真中心。結合“四史”學習的內(nèi)容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在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圍繞相關“四史”人物、故事、歷史事件、調(diào)研報告、采訪內(nèi)容等,通過不同藝術形式還原歷史人物、歷史過程,制作成鮮活生動的展示案例;或以“歷史場景再現(xiàn)”“舞臺歷史劇呈現(xiàn)”“虛擬歷史實踐”等形式,通過立體生動的演繹講述,提升“四史”學習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把“四史”學習教育融入虛擬仿真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全方位育人
推動信息技術與“四史”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將“四史”相關內(nèi)容融入虛擬仿真教學全過程,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完美融合,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學生發(fā)展需求,增強“四史”學習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感染力,有利于堅定“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和增強“四個自信”的政治自覺。形成了課堂敘事性教學、平臺情境式教學、基地體驗式教學、網(wǎng)絡延展式教學相互滲透、有機融合、功能互補的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10],不僅豐富了“四史”學習虛擬仿真項目平臺實踐內(nèi)容,也使所有學生真正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26](2022-06-28).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6/content_5424553.htm.
[2]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2020-04-28](2022-06-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J].中共黨史研究,2011(10).
[9]教育部發(f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zhì)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EB/OL].[2017-12-07](2022-06-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5.html.
[10]陳強,李見新.學生“動”起來 課堂“活”起來——河
南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工作紀實[J].河南教育(高教),2018(12).
【作者簡介】
岳春(1984~),女,漢族,四川巴中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玲靜(199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