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主題闡釋
勞動是生活的需要、幸福的源泉。我們的一切成就,正是這樣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全社會都崇尚勞動、崇尚奮斗,匯聚起來的逐夢力量足以奔騰不息,社會前進的步伐也會更加鏗鏘有力。
美文在線
剩下的事情
劉亮程
他們都回去了,我一個人留在野地上,看守麥垛。得有一個月時間,他們才能忙完村里的活兒,騰出手回來打麥子。野地離村子有大半天的路,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在一天內(nèi)往返一次野地。這是大概兩天的路程,你硬要一天走完,說不定你走到什么地方,天突然黑了,剩下的路可就不好走了。誰都不想走到最后,剩下一截子黑路。是不是。
緊張的麥收結(jié)束了。同樣的勞動,又在其他什么地方重新開始,這我能想得出。我知道村莊周圍有幾塊地。他們給我留下夠吃一個月的面和米,留下不夠炒兩頓菜的小半瓶清油。給我安排活兒的人,臨走時又追加了一句:別老閑著望天,看有沒有剩下的活兒,主動干干。
第二天,我在麥茬地走了一圈,發(fā)現(xiàn)好多活兒沒有干完,麥子沒割完,麥捆沒有拉完??墒躯準战Y(jié)束了,人都回去了。
在麥地南邊,扔著一大捆麥子,顯然是拉麥捆的人故意漏裝的。地西頭則整齊地長著半垅麥子。即使割完的麥垅,也在最后剩下那么一兩鐮,不好看地長在那里,似乎人干到最后已沒有一絲耐心和力氣。
我能想到這個剩下半垅麥子的人,肯定是最后一個離開地頭。在那個下午的斜陽里,沒割倒的半垅麥子,一直望著扔下它們的那個人,走到麥地另一頭,走進或蹲或站的一堆人里,再也認不出來。
麥地太大。從一頭幾乎望不到另一頭。割麥的人一人把一垅,不抬頭地往前趕,一直割到天色漸晚,割到四周沒有了鐮聲,抬起頭,發(fā)現(xiàn)其他人早割完回去了,剩下他獨伶伶的一垅。他有點急了,彎下腰猛割幾鐮,又茫然地停住,地里沒一個人。干沒干完都沒人管了。沒人知道他沒干完,也沒人知道他干完了。驗收這件事的人回去了。他一下泄了氣,癱坐在麥茬上,愣了會兒神:不干了。
我或許能查出這個活兒沒干完的人。
我已經(jīng)知道他是誰。
但我不能把他喊回來,把剩下的麥子割完。這件事已經(jīng)結(jié)束,更緊迫的勞動在別處開始。剩下的事情不再重要。
以后幾天,我干著許多人干剩下的事情。一個人在空蕩蕩的麥地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我想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之后,都會有一個收尾的人,他遠遠地跟在人們后頭,干著他們自以為干完的事情。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個人的。
(選自《劉亮程散文集》,有刪改)
賞析
作者以近乎漫不經(jīng)心的語調(diào),不動聲色地將人們的目光匯聚于一種習(xí)焉不察的勞動生活的狀態(tài)。在鄉(xiāng)村,房子被風(fēng)吹舊,太陽將人曬老,所有的植物,按照自然的意志生長。這里的人、這里的物、這里的事,都在不慌不忙中演繹著大自然的哲學(xué)。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
賣苦草
薛爾康
“賣苦草——”
叫賣聲驚破住宅區(qū)的寂靜,捎來淳厚的鄉(xiāng)野氣息。
記得孩提時,每至初夏,常有農(nóng)民進城,挑著陳年的干苦草,穿街游巷,一路叫賣,“賣苦草”的吆喊聲款款入耳。
“賣苦草的來了。”街坊們應(yīng)聲而出,將那擔陳年苦草留住??嗖輧r極低廉,一二角錢可買一捆。哪家的媳婦、女兒都少不了要生養(yǎng),婦人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不舒服,買下可備不時之需,用不上也算不得多大的耗費,所以買者甚多。一擔干苦草走不到小街盡頭就賣完了。于是,賣家提著扁擔繩索再到船上去挑。那買下的一捆用不上幾回??嗖菪栌么箬F鍋煮,才能熬出藥汁,幸而那時城里人家還未拆盡灶頭,我家就有一口三眼大灶,干苦草絞碎后放滿一鍋,灶門洞內(nèi)塞進硬柴,熬上半天,又濃又稠的苦草汁就能供患者服用。
“賣苦草——”
驚破住宅區(qū),寂靜的叫賣聲變得響亮起來。
像有意要使我沉緬在懷舊中似的,叫賣聲近了又遠,遠了又近,在樓宇間兜旋。無人應(yīng)聲。于是,賣苦草的放開喉嚨,聲音變得嘎啞起來。
“賣苦草……”帶顫的聲音幾乎是在哀求了,但仍在固執(zhí)地喊著,似乎賣苦草的不相信會無人理睬。事實上,整個新村沒有人對此感興趣。帶顫的聲音擾得我心神不安,推窗一望,挑苦草擔的鄉(xiāng)下老漢呆立在樓下,顯出一副落寞倦怠的神態(tài)。這里地處偏僻,想必他已在別處轉(zhuǎn)悠過后,懷著一線希望才到這個住宅區(qū)來的。可是,世界卻是相通的。
“賤賣了,苦草!”
老漢人雖老,氣血卻旺,他是在吼叫著了,脖子上的筋鋼管般暴漲出來。蒼勁有力的吼聲中不無怨忿,聽來驚人心魄。
我從二樓凝睇著他。他那黧黑的滿是皺紋的臉上,充滿絕望的氣色,不由使人為之惻憫。但是,有什么辦法呢,誰也不能幫助他。事情就是這樣無情,人們不再需要苦草了。
老漢還在喊著,聲嘶力竭地重復(fù)著“賤賣了,苦草”。他在樓下煢煢孑立,只有陽光投下的影子和苦草擔陪伴著他。
以后,還會有人來叫賣苦草嗎?
(選自《散文選刊》2019年6月18日,有刪改)
賞析
挑擔子走街串巷的小販是一代人童年的憧憬,也是一個時代的記憶。這是一個回憶的故事,也是一個反映時代發(fā)展的故事,生活越來越便利,回憶卻越來越難忘。勞動,令我們實現(xiàn)一個又一個發(fā)展的夢想,還留給我們美好的回憶。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開創(chuàng)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發(fā) 面(節(jié)選)
葉 舟
那時,要蒸饃或烙餅,總是先發(fā)面。
發(fā)面前,母親羼半碗溫水,手試一試,不燙,亦不冷煞。然后將一劑酵母丟進去,靜等化開。酵母是上一次蒸饃或烙餅時存下的,留個引子,好繼續(xù)下一頓的口糧。此刻的一坨酵母,表皮結(jié)痂,干燥,硬實,仿佛一枚疲憊的土豆,從秋野上拾來的。它的內(nèi)里,卻接近于一捧水,包藏著在一些秘密的時刻醞釀下的精神、體香與邏輯?!哆M溫水,酵母便醒了,睜開最初的眸子,仿佛一介轉(zhuǎn)世的靈魂,瞧見了稀薄的往世。它笑,或者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像一篇性靈主義的散文,掠過了今生今世。
半碗水,開始渾了,若記憶。
母親將酵母水撩在新麥的粉堆里,開始攪拌,勻速使力。先前還是分崩的粉塵、離析的心跳,此刻聆聽到了一句失而復(fù)得的呼嘯,聲聲斷,雨霖鈴?!┲葸^府,自長路上踏行而至的酵母女王,不再衣錦夜行,杜門茹素,避世隱修。悠忽間,它抖落了風(fēng)塵,露出真容,廓開溫煦的懷抱,擁攬八方。
我相信,這是一次結(jié)社。
甚至起義。
功課將畢,母親大汗淋淋,趕著將這一坨柔軟的面團,款款放進面盆,再苫上一塊濕巾。她輕緩的動作,像抱起嬰兒的我。
夏天,只需將面盆擱在窗臺上,熾熱的空氣逐浪而來,嗅它,聞它,尾隨它,烘托它。如果在冬天,必須將面盆擱在爐邊,免得凍傷,猶如它們是一群遠天遠地的羊只,煨心取火。在漫長的發(fā)酵途中,少年的我,會聽見它們嘰嘰喳喳地說笑,有一團團的氣泡自它們的身體內(nèi)漾蕩而出,生澀、忐忑、混沌。——是的,它們是屬于秋天的,現(xiàn)在卻被夾在夏日和秋風(fēng)中,不能不表達意見,說出表情。
這時刻,一定在醞釀莊嚴。
我想。
(選自《蘭州晨報》2018年2月10日,有刪改)
賞析
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被作者賦予了生命與活力。酵母與面團都被賦予了靈性與內(nèi)涵,唯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會有如此細膩的心靈與動人的文筆。我們欣賞面團發(fā)酵后密布的孔洞,那是小麥的呼吸;我們聞到的絲絲香甜,那是土地的饋贈。勞動創(chuàng)造了這個物質(zhì)豐富的年代。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