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曾指出,“讓人民群眾奔著更好的日子去。”十年來,我省把老百姓的事當成省委、省政府工作的大事,著力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群眾生活越來越“巴適安逸”。
現(xiàn)在,曾經(jīng)的貧困村村民不僅搬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更因為發(fā)展產(chǎn)業(yè)有了更大的干勁兒;過去的苦難被如今的幸福沖淡,災后重建造就奇跡,那片飽經(jīng)滄桑的土地正成為愛的沃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令人民滿意的“綠色答卷”已然寫就……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古里大峽谷深處一個海拔約1400米的山坳中,有一個小村莊——昭覺縣阿土列爾村。因為進出村子必須攀懸崖、爬峭壁,因此這里又被稱為“懸崖村”。
“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tài),感到很揪心?!?017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有關“懸崖村”的新聞報道時,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隨著脫貧攻堅的浩蕩春風吹拂巴蜀大地,“懸崖村”很快變了模樣。
藤梯變鋼梯
大涼山,山連著山。“懸崖村”,就位于這群山深處,距離昭覺縣城72公里,曾是典型的貧困落后山村。
當年,村民們要想下山,必須繞行5個多小時的山路。為了出入方便,村民們用藤條和木棒搭起了藤梯。藤梯垂直于懸崖峭壁上,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下半個腳掌,旁邊就是深溝險壑,稍有不慎,就會跌落崖底。
對于“懸崖村”村民而言,每每踏上這條路,都是一場生死博弈。為此,有些行動不便的村民,大半輩子都沒有下過山。
那時,村里的孩子上學都要順著這條藤梯爬上爬下。學校為了保障孩子們的安全,只有在寒暑假的時候,才讓他們回家。
28歲的彝族小伙某色拉博至今仍記憶猶新:“大米、化肥、山羊……從小到大,我從山下背過許多東西上山回家?!?除了生產(chǎn)生活用品外,“懸崖村”年輕小伙娶的新娘也多是背上山的。
“那時候沒用過手機,也沒看過電視。”某色拉博告訴記者,10年前,自己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直到外出務工后才知道,外面的樓這么高,出行都坐車,孩子們上學走個十幾分鐘就到了,“我們小時候上學幾乎要走上一天,“懸崖村”與外面原來差別這么大?!?/p>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qū),涼山州無疑是四川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沒有路,要想脫貧奔康,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懸崖村”村民的出行安全,涼山州、縣兩級決定搭建一條鋼梯。背鋼管、打鉆、焊接,村民們將120多噸鋼管一步步背上山,干得熱火朝天。
經(jīng)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隨著通往山上的2556級鋼梯的建成,村子通電、通網(wǎng)、通自來水,村民個個喜出望外。某色拉博家也逐漸添置了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懸崖村”村民向貧窮“開戰(zhàn)”的故事開始在村子里上演。
大家都搬新家了
對“懸崖村”村民們而言,“修路”并不是最終目的。他們和全省625萬農(nóng)村貧困群眾一樣,將擺脫貧困作為孜孜以求的夢想。
“那些年,住的土坯房漏風漏雨、看病下山要花幾個小時?!薄皯已麓濉贝迕窦四竟貞浀?。住房、醫(yī)療、教育等問題是“懸崖村”必須邁過去的坎。
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fā),貧困人口很難實現(xiàn)就地脫貧。這樣的窘境,也曾是四川許多貧困地區(qū)的真實寫照。
為解決一方水土養(yǎng)不好一方人的現(xiàn)實問題,實現(xiàn)貧困群眾跨越式發(fā)展,易地扶貧搬遷成了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重要途徑。
2015年底,四川開始啟動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按照整體遷出和部分遷出兩種方式,統(tǒng)籌考慮水土資源條件、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進程以及群眾意愿,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安置貧困群眾。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落實,2020年5月,“懸崖村”又傳出好消息——村里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分別搬入昭覺縣的沐恩邸社區(qū)、昭美社區(qū)、南坪社區(qū)等社區(qū),開啟了在城里的新生活。
“我今年4月份來這里工作,包吃包住,每月還有3000元工資,生活比沒有搬遷前好了很多?!痹谡延X縣沐恩邸服裝廠當保安的某色伍哈說。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不僅讓群眾“搬得出”還能“穩(wěn)得住”“能致富”。
對吉克木果來說,最欣慰的就是小區(qū)里的幼兒園步行幾分鐘就到了,附近還有小學、中學??吹絻蓚€女兒在幼兒園里學知識、學普通話,吉克木果滿心歡喜地說:“以后孩子們就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了?!?/p>
除了學校,基本醫(yī)療條件的改善還極大解決了吉克木果的后顧之憂。“父母年紀大了,平時感冒可以到社區(qū)醫(yī)院。如果需要到縣醫(yī)院,也就2公里的路程,真的太方便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才能過上如此幸福的新生活?。 奔四竟f。
不只是“懸崖村”,回首脫貧攻堅這些年,四川已有136.0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窩換業(yè),165萬貧困群眾納入農(nóng)村低保兜底保障,特殊困難兒童和貧困殘疾人全部享受社會保障,309.3萬貧困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和510萬貧困人口供電質量不達標問題全面解決,人民群眾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向著幸福前進
“懸崖村”村民搬下了山,但在峽谷、溶洞、溫泉、巖壁等特有優(yōu)勢資源的吸引下,游客源源不斷地到山里來。2021年,全村脫貧戶的人均純收入達10400元,全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271元。
對于“懸崖村”的“蛻變”,昭覺縣古里鎮(zhèn)鎮(zhèn)長帕查有格既是見證者也是親歷者。帕查有格曾擔任“懸崖村”第一書記多年,是四川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派出的一支特殊隊伍中的一員。
2015年底,在全省選派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下沉一線同數(shù)百萬基層干部一起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的政策指引下,帕查有格來到“懸崖村”。
養(yǎng)雞、養(yǎng)羊,發(fā)展臍橙、油橄欖等產(chǎn)業(yè),帕查有格帶領村民探索致富的步伐鏗鏘有力?!跋律竭M城后,因為距離較遠,有的村民把地租了出去,有的村民選擇留在山上搞種植和養(yǎng)殖,還發(fā)展起了旅游業(yè)?!贝謇锏陌l(fā)展情況,帕查有格始終牽掛著。
“90后”彝族小伙某色蘇布惹是土生土長的“懸崖村”人。雖已舉家搬遷至昭美社區(qū),但他仍常年住在村莊舊居,“人搬走后,山上的土地都閑置了,我就想把這些土地利用起來發(fā)展產(chǎn)業(yè)?!?/p>
瞄準“旅游熱”,某色蘇布惹和村里幾個年輕人,利用閑置下來的村莊舊居,合伙打造民宿,吃上了“旅游飯”?!奥犝f村里正在有序推進旅游規(guī)劃,等有條件了我還想在山下開一個民宿,生意肯定比現(xiàn)在還好?!比缃瘢湍成K布惹一樣鉚足勁干事業(yè)的村民越來越多,他們相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從貧困村到“網(wǎng)紅村”,某色拉博也成為直接受益人。這個“90后”的彝族小伙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宣傳“懸崖村”,因為爬起山來身姿矯健,被眾多網(wǎng)友所熟知?,F(xiàn)在,某色拉博在村里的旅游公司找了份導游工作,一個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
而兩年前才開始“觸網(wǎng)”的吉克木果,算得上是“懸崖村”的直播帶貨達人。擁有幾十萬粉絲的他常年奔波在涼山州大山深處,直播賣花椒、蜂蜜、蘋果、核桃等農(nóng)特產(chǎn)品,妻子則在家經(jīng)營超市生意。一年十幾萬元的收入讓一家人的生活富足無憂。
回望“懸崖村”的脫貧史,除了頂層設計、領導關懷、人員配置、政策支持外,還有社會的大力幫扶,這些匯聚起了助力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
今年全國兩會,來自四川省民政廳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益西達瓦帶去了“懸崖村”的新消息。兩張照片對比鮮明,一張是昔日掛在峭壁上顫巍巍的藤梯,一張是今日穩(wěn)穩(wěn)當當“飛”入云霄的鋼梯。
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細問孩子上學、老人看病的近況,再問鄉(xiāng)村旅游進展。這一次,他放下心來。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苯舆^駐村幫扶的“接力棒”,如今的“懸崖村”第一書記李廷坤感觸頗深。持續(xù)改善基礎設施、穩(wěn)步推進旅游項目實施、精準做好防返貧監(jiān)測、扎實推進移風易俗……李廷坤帶領著“懸崖村”村民一起接續(xù)奮斗。他堅信,希望的種子已經(jīng)生根發(fā)芽,幸福生活已翻開新的篇章。
(責編/王瑾)
【記者手記】
閑時,某色拉博、某色蘇布惹會在網(wǎng)絡上分享懸崖村的新貌。不僅僅是因為濃厚的故鄉(xiāng)情結,更多的是“不想讓懸崖村被遺忘”,因為,懸崖村的滄桑巨變見證了他們生活的蝶變,也見證了四川精準脫貧的奇跡。尤其是曾經(jīng)“一步跨千年”的涼山彝族地區(qū),實現(xiàn)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新的歷史性跨越,群眾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