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春花
對于高中生來說,無論是學習、興趣培養(yǎng)還是對自己的視域培養(yǎng)、認識提升等,都要有全球化的意識。要發(fā)展中國,了解全球是關鍵的途徑。英語作為學生將來了解世界的一種技能,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有全球視域,這樣才能走出英語教學的狹隘,擁有更廣闊的教學視野、更豐富的教學認識。
高中生的一些思想和認識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相比初中生,他們已經有了自學和自我認識的能力。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觀察、接受和思考,都遠遠高于初中生。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老師首先要給學生灌輸全球化的意識,讓他們不要把學習英語只定位在考試、升學,而要放在全球化視域中去思考,學生在英語學習時的思想才能更寬、更靈活,且學習的積極性、目標性才會更強。如果從小學開始算起的話,高中生已經學了九年的英語,如果從初中開始算起的話,高中生已經系統(tǒng)地、有計劃地學了三年的英語,所以他們對英語并不陌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老師在教學中不能只盯著基礎詞匯、語法,而是要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更寬泛的學習,從而達到英語全球化的教學目的。這樣學生從認識上就會把學習英語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是自己必須擁有的一種能力,而不會簡單地當成一門課程、一種任務。
一、全球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學原則
(一)讓學生用英語才是王道
不管是初中英語還是高中英語,在以往的教學中有的老師沒有全球化的認識,學生也是,老師的著眼點在于學生的成績,無形中把學生和家長都引向了重視成績、重視升學這樣一個單一的目標中,忽視了英語教學的更多可能性。其實,學習英語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提高卷面上的成績,而是運用。把知識變成自己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學習,才是學習的魅力。所以,在全球視域下,對高中英語教學,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運用能力。第一,課堂上除了特殊情況,全程用英語教學。第二,作為英語老師,在校園碰到學生,也要引導學生用英語交流。第三,在學習了某一篇英語課文后,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就課文的閱讀感受,寫一篇討論稿,并要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討論稿,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如此,有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更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對英語教學是一舉多得的收獲。第四,鼓勵學生多看一些外國的純英語版的影視劇、紀錄片、演講等,學習他們的口語表達節(jié)奏,積累詞匯,也豐富自己的思想,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認識,實現學與用的結合,發(fā)揮英語學習的真正魅力。
(二)把提升自我當成學習的目標
雖然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我們還能感覺到,有一些學生并沒有完全意識到學習的真正意義。新時代的學生,眼界不能太狹隘,要放眼全球,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一分子,而不只是班級的一員,要把學習當成對自己的提升,而不是完任務、求成績。學生有了這些認識,不僅能放下學習中過重的思想負擔,還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有更強的積極性。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老師要給學生講一些全球化發(fā)展的故事,給學生觀看一些一帶一路的紀錄片片段,讓學生體驗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榮譽和自豪,從而深化認識,從壓迫式的任務學習中解脫出來,解放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投入渴求式、融入式、自我提升式的學習,才能發(fā)揮高中英語教學的真正作用。
(三)適當增強學生學習的空間感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就不能像盯著小學生一樣盯著他們,讓他們學什么,學生就只能學什么。老師要通過預習,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式學習。由于高中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他們在預學中對一些陌生的詞匯、陌生的句型以及課文中的關鍵詞、關鍵信息都會進行總結、歸納。必要的情況下,老師還要鼓勵學生,借助課外英語讀物或網上的一些視頻資料,進行自我的英語學習。比如,在學習Teenage life之前,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英國、美國人,他們的少年生活是什么樣的。再比如,聽聽Teenage Life這個專輯,看看紀錄片《英國少年兵》等,這些既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空間感、拓寬學生的視野,又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為課堂有效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
二、全球視域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師生對話,增加課堂教學中的互動
翻閱過去的教學視頻以及教案,再結合自己的調查,筆者發(fā)現以往的教學都是以教為主。老師講,學生聽,是正常的教學模式。但事實上,當筆者了解和運用了互動教學后,才發(fā)現過去的教學真正叫灌輸。課堂上的內容學生理不理解、愿不愿意學,老師都能有條不紊地塞到學生腦子里,導致學生消化不良,造成學習困難,課堂教學效率可想而知。在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時代,作為高中英語老師,一定要改變教學觀念,要以活躍的思想、課堂對話的方式,激活課堂教學過程,增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為有效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比如,在教學單詞時,老師可以設計對話式的教學,讓學生參與互動。如afraid這個單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如第一位學生說afraid是害怕、畏懼等意思;第二位學生接著完善:它還有擔心、生怕等意思,就是將發(fā)生不幸、不快或危險的事;第三位學生可以說,他可以用它造一個句子幫助大家理解,如“Theres nothing to be afraid of.”第四個學生翻譯該句子,“沒有什么要害怕的”等。當然第五個學生還可以問這個單詞的反義詞、近義詞是什么等,這樣的互動、延伸學習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氣氛,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思路變得靈活、積極。
(二)通過問題互動,及時了解課堂教學情況
提問一般就是一問一答的形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活躍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但是不夠深入,難免有流于形式之嫌。提問互動或者互動式提問,既能亮出問題、突出重點,又能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深入內容、走進內容、理解內容。比如,在Healthy eating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什么飲食是健康的主題互相提問并回答,讓學生深入課文內容,理解知識點,同時對教學中的重點,如You had beeter、sought to/should...等句型強化運用與記憶。為了讓學生對課內的重要詞匯、典型句型進一步掌握,老師還可以設計問題,層層遞進,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在不斷深入學習的過程中,調動聽、看、說、寫等能力,發(fā)揮各個感官的作用,達到邊學邊思、靈活掌握的目的。從而讓老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及時發(fā)現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學習中的困難,調整教學速度,保證教學效率。
(三)結合“互聯網+”,實現趣味性互動
英語是一門外語,老師的專業(yè)水平再高、教學精力再充沛,也有他涉及不到的盲點、盲區(qū)。因此,在新時代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豐富性與學生進行互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體驗感。首先,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給學生一些拓展性的資料,讓學生自己閱讀這些資料,互相交流,延伸學習,增長見識。其次,為了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老師也可以為學生找一些經典的影視劇片段,讓學生分角色進行演繹,其他同學給予評價、參與討論。最后,老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對話情景和聽力資料,創(chuàng)造英語環(huán)境讓學生融入其中,達到聽、說、寫的多重學習目的等。這樣的互動模式,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又運用了新時代的網絡資源,既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有愛學、愿學的意愿,達到高效、自然、和諧的教學目的。比如,在學習Cultural relics這篇課文時,老師課前借助網絡給學生觀看中央臺的文化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通過了解那些寶藏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以及他們承載的歷史使命來激發(fā)學生對這篇課文了解的欲望。再進行分段、分節(jié)地結合教學重點,如“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Attributive clause”等,展開詳細地講解,把學生帶進內容,讓學生理解并吸收。在練習中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國家寶藏》中專家和守護人對某一件文物的解講,并運用課文中一些固定的句子發(fā)表自己對這件文物的認識與看法等,從而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拓展教學思維,豐富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更有活力,也更見效率。
總之,在全球視域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老師的眼光一定要長遠、要寬闊,不能僅盯著課堂,更不能僅盯著成績。要結合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的,在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認識,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增強學生學習的空間感,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興趣,才能真正達到全球化英語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