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瑤 鐘世祿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社會結構逐漸發(fā)生改變,青年獨居人群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單身公寓”“白領公寓”“膠囊公寓”等針對青年獨居人群的新型住宅模式應運而生。文章運用文獻分析法,詳細總結青年獨居人群的生存現(xiàn)狀,對目前青年獨居人群的居住空間模式進行梳理分析,列舉當前針對青年獨居人群設計的居住空間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旨在為今后青年獨居人群的居住空間設計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青年獨居人群;居住空間;住宅模式;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7-00-03
獨居是指離開家庭獨自生活的居住方式。目前,獨居人群大多由未婚、離異或喪偶的人群組成,少數(shù)人因為工作關系被迫離開家庭與家人分居。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顯示,2010年獨居人口占比最高的三個年齡段分別為20~29歲、30~39歲、40~49歲,占比近5成,城市人口中獨居青年的占比超6成,獨居青年的出現(xiàn)和快速增加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人們居家時間被迫延長,其中住宅暴露出的許多問題使青年獨居人群對居住空間的需求發(fā)生轉變,這些轉變催生了居住模式的變革,推動了新獨居時代的到來。
1 青年獨居人群生存現(xiàn)狀
1.1 所居住宅配置老舊
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大量青年人口擁入城市,由于市場上租賃品牌較少且中介費較高,大多數(shù)青年選擇租住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的老舊小區(qū)。但是老舊小區(qū)通常存在建筑性能退化、公共設施落后、道路交通混雜、公共空間匱乏和安全管理堪憂等問題,居住在這種環(huán)境中,體驗感自然不能說好[1]。自主購房者會購買新的家居用品來裝飾房間,而對于租房者來說,租住的房子并不是一個長期的住所,他們不愿意花費額外的時間和成本來添置新的家居用品,因此無法獲得很好的租住體驗。
1.2 經濟壓力大
根據麥可思研究發(fā)布的數(shù)據,我國2021屆本科畢業(yè)生平均月收入為5833元,高職畢業(yè)生平均月收入為4505元。租房群體中,青年獨居人群大多剛走上工作崗位,工作單位離家較遠。他們在租房時首先看的是房屋硬件設施及家具是否配備齊全,其次是租住地點離所在單位的距離以及周圍基礎設施是否完備等[2]。但在一線城市,合租單間月租金已經高達2000元,這意味著很少有人會選擇整租。在高昂的生活成本的重壓下,獨居青年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1.3 安全問題突出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shù)社區(qū)基本的物業(yè)服務難以保障,安全服務有待提高。尤其是獨居女性的安全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盡管現(xiàn)在是法治社會,但針對深夜歸家的獨居女性發(fā)生的犯罪時有出現(xiàn),大多數(shù)女性都很害怕深夜在社區(qū)中行走。一方面,小區(qū)物業(yè)安保不到位,沒有設置門禁;另一方面,社區(qū)燈光昏暗或小區(qū)及樓道內沒有燈、防盜門損壞等,令獨居女性缺乏安全感。除了人身安全以外,獨居青年在家中很可能會出現(xiàn)受傷但無法立刻得到幫助的情況,如遇突發(fā)疾病也很有可能得不到及時救助,自身健康安全很難得到保障。
1.4 孤獨、焦慮情緒強烈
獨居意味著遠離親朋好友的陪伴,獨自忍受生活的艱辛,感受理想與現(xiàn)實的反差,心中的苦楚無人訴說[3]。這種孤島式的居住方式增強了獨居青年的孤獨感,具體體現(xiàn)在社交、情感及網絡三個方面。
社交孤獨是由于地域流動弱化了獨居青年原有的親緣關系,而重新建立這種關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成本。引起情感孤獨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是工作環(huán)境閉塞,導致社交范圍狹窄,無法建立親密關系;另一方面,家庭關系的無可替代性會使得獨居青年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獨。另外,感到孤獨的獨居青年會選擇在社交網絡中尋求慰藉,但是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其回歸現(xiàn)實之后只會感到更加孤獨[4]。
2 青年獨居人群的住宅模式
當今青年對居住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居住環(huán)境不僅要舒適,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私密性和充足的社交娛樂空間。為了滿足青年獨居人群的住房需求,市場上陸續(xù)出現(xiàn)了集中式公寓和分散式公寓。
集中式公寓指的是企業(yè)購買或租下一整棟樓或一棟樓的幾層,并且對單獨房間和公共區(qū)域進行統(tǒng)一改造和裝修,再配備統(tǒng)一的服務,進行集中式管理。對外通常以小面積單套房出租,除生活服務外,還提供社交及創(chuàng)業(yè)等額外服務[5]。分散式公寓指的是企業(yè)通過業(yè)主或中介將分散在各個小區(qū)的空置房屋承租下來,并對其進行統(tǒng)一的改造和裝修,在約定期間提供統(tǒng)一的服務。較集中式公寓而言,分散式公寓的房源較為分散,但提供的服務、改造和裝修是一致的[6]。集中式公寓與分散式公寓的特點如表1所示。
雖然市場上針對青年獨居人群設計的公寓越來越多,但是目前這種機構化租賃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還較小,適合獨居的一居室更是供不應求,并且此類公寓普遍存在設計定位不明確、功能單一、空間效率低等問題。
3 青年獨居人群居住空間設計面臨的難題和挑戰(zhàn)
3.1 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
目前,市場上大多數(shù)針對青年獨居人群設計的公寓都存在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的問題。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空間,開發(fā)商在房屋類型設置、功能布局、裝飾元素、軟裝飾采購布局等方面采取了相同的做法,房型面積的差異只體現(xiàn)在功能升級優(yōu)化上,不會對裝修風格進行個性化的設計,這樣不僅滿足不了居民個性化的使用習慣和心理需求,也難以滿足居民更深層次的文化屬性需求[7]。
3.2 收納空間不合理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的住房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家居環(huán)境的質量不能僅靠面積來衡量,還需要精心的設計。好的收納設計可以充分利用居住空間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布局,以此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8]。目前主流的收納方式包括可調節(jié)性收納、分區(qū)分類收納、就近收納、縱向收納、隱形收納及展示性收納[9]。
市場上的收納家具基本以框架、嵌入和折疊的形式來調整內部空間,但是能調整的程度較低,空間利用率不足。收納家具的外觀大多受制于安裝方法、功能結構和存儲空間,呈垂直矩形、梯形或懸掛形式,并且收納家具的功能、存儲空間、外觀和結構相互制衡,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10]。
3.3 功能區(qū)劃分不科學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們的需求由高到低分為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和生理需求。青年階段是生命周期的特殊時期,他們的需求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個年齡階段,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也同樣重要[11]。
針對青年獨居人群的公寓都具有面積小、功能空間緊湊的特點。居住空間普遍被劃分為睡眠空間、起居空間、學習工作空間、餐廚空間、衛(wèi)生間和收納空間。功能區(qū)之間主要由屏風、織物簾子、輕質隔墻、玻璃門窗或各類中高型家具等分隔開。但大多是以平面的方式來調整空間,對立面上的拓展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并且生活環(huán)境中空間的功能相對固定,導致生活行為所發(fā)生的地點也相對固定,浪費了許多空間[12-13]。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人們不得不長時間居家,由于缺乏運動,許多人出現(xiàn)了肥胖、免疫力下降等身心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居家健身[14]。原有的功能區(qū)劃分已無法滿足當今青年的需求。
4 青年獨居人群居住空間的設計對策
4.1 利用邊角空間,提升收納功能
在我國的室內空間設計中,一個空間往往是由其所包含的家具產品及空間固有的建筑結構構成的。如果二者不能很好地結合,空間利用率就較低,產生難以利用的碎片空間。傳統(tǒng)家具通常采用沿墻布置的方法,所產生的零碎空間很難利用。因此,可以根據拐角的形狀設計家具,這樣不僅不妨礙沿墻布置其他類型的家具,還可以增加收納空間。
在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空間功能的分類、放置在空間中的物品,空間功能必須連貫,這樣可以使空間的利用更加便利。例如,在設計廚房和廁所的收納功能時,必須注意細致分類。收納位置的設計也需要仔細考慮,以便用戶可以在需要時立即獲得所需的物品[15]。
4.2 擴展家具功能,轉換空間效用
多功能家具在具備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還整合了其他功能。它可以根據使用場景選擇使用模式,通過模塊組裝、提升、旋轉、折疊、嵌入、推拉等形式發(fā)揮不同的功能,以滿足用戶的需求[16]。
傳統(tǒng)的多功能家具,如多功能床,其功能主要包括三個:通過折疊節(jié)省占地面積、增加附帶存儲空間和擴大面積[17]。除了傳統(tǒng)的多功能家具,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具品牌將家具與自動化相結合,將電子科技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植入家具中,可通過觸摸家具中植入的電子感應器對家具的功能進行控制。還有的家具品牌通過物聯(lián)網將智能家具和電子設備連接,可通過手機上的應用軟件進行遠程遙控。如果朋友突然來訪,來不及回家收拾,就可以遠程操控將床變成沙發(fā),這樣不僅能節(jié)約時間,還能提升空間利用率[18]。
4.3 合理劃分空間,優(yōu)化居住體驗
由于青年住宅大多為中小型公寓式設計,其內部空間相對有限,居住功能相對簡化。為了滿足青年群體日益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在青年住宅的內部空間設計中,要對每個功能空間進行復合使用,以彌補空間數(shù)量和規(guī)模的不足。
在戶型上,可打通空間中的非承重墻,貫通空間,使所有小空間形成一個整體。這樣不僅能使空間變得寬敞、明亮,而且可以將功能集于整體空間內,從而增強室內空間的流動性。在此基礎上將動線劃分為訪客動線(公私分開)、起居動線(動靜分開)和家務動線,對室內空間進行再分割,能減少空間浪費。
在空間分割上,多使用中空隔墻或中空高低柜、透明隔墻和低墻分隔,使空間連續(xù)分隔,這樣可以增強空間的連續(xù)性[19]。
在色彩上,應選擇能減輕壓迫、緩解抑郁情緒的淡色系,在家具陳設上也應選擇儲物空間大的家具,減少不必要的裝飾。在墻角、墻壁的位置做一些吊柜,不僅能增加儲物空間,也能美化環(huán)境[20]。
5 結語
每一次空間設計的發(fā)展,都與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無論什么樣的設計,都應該以人為本,以用戶體驗為第一要素。小型公寓是城市快速發(fā)展的產物,為了順應時代潮流,設計師應該不斷探索適合青年獨居人群的室內空間設計,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實現(xiàn)多樣化和個性化。
參考文獻:
[1] 蔡云楠,楊宵節(jié),李冬凌.城市老舊小區(qū)“微改造”的內容與對策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7,24(4):29-34.
[2] 黃慧,呂九芳,吳華云,等.基于青年租居群體生活形態(tài)的家具網購需求研究[J].家具,2019,40(2):46-50,61.
[3] 賀武華,雷姝.“空巢青年”的特征、成因及其“實心”化引導[J].江西社會科學,2020,40(6):225-232.
[4] 張怡然.個體化視角下我國城市“空巢青年”困境探究[J].法制與社會,2020(29):115-116.
[5] 盧倩,丁福興.集中式長租公寓行業(yè)競爭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以YOU+國際青年社區(qū)為例[J].河北企業(yè),2019(9):103-104.
[6] 王建紅.服務式長租公寓運營模式探析[J].中國房地產,2015(31):56-59.
[7] 陳賽飛.單身居住模式及空間塑造探究[J].綠色科技,2020(22):168-170.
[8] 劉遵月,方紫嫣,趙潔雅,等.單身公寓家居用品收納功能應用探究[J].家具,2020,41(6):75-77,101.
[9] 劉雨露,陳于書.從主流收納道具探索實用收納設計理念[J].家具,2019,40(2):66-70.
[10] 陶磊,熊先青.小戶型多功能收納家具設計分析與實踐[J].家具,2022,43(3):27-31,77.
[11] 劉夢飛.社區(qū)型青年公寓室內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20.
[12] 鄭雨薇,王雪花.小戶型功能空間隔斷設計[J].家具,2021,42(1):63-66,75.
[13] 胡爽.微型住宅室內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9.
[14] 周富強,郁舒蘭.面向獨居青年的室內健身產品設計探析[J].家具,2020,41(6):71-74.
[15] 王天其. LOFT小戶型家居設計中的空間應用[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9.
[16] 陳慧怡,薛擁軍,付佳琪.基于小戶型的多功能家具產品設計應用[J].家具,2020,41(6):58-61,70.
[17] 彭然,徐偉.小戶型多功能床具設計實踐[J].家具,2022,43(1):54-57.
[18] 倪慧,吳智慧.變形家具的類型與功能分析[J].家具,2018,39(1):25-31+46.
[19] 單磊.單身公寓室內空間設計策略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31):28-30.
[20] 王春英.論極簡主義風格在小戶型空間中的應用和發(fā)展[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8.
作者簡介:劉子瑤(1997—),女,江蘇宿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制造。
鐘世祿(1971—),男,江西贛南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