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在整個中小學教育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但是,多年來一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新課標的認識不到位,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如何把英語教學從知識傳授為主轉(zhuǎn)變到情感、態(tài)度及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為主,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教育教學要圍繞學生的知識積累、技能形成、學習方法指導、學習過程的構建、情感的變化、價值觀的形成等進行,不能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否則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因循守舊,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影子。為此,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改變“填鴨式”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應該積極主動地自覺學習,不能消極等待。自由、自覺學習,才能把書本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而應試教育慣用的手段就是“填鴨式”,學生成了轉(zhuǎn)載知識的“容器”,教師成了“灌裝師”。教師像工人灌裝罐頭一樣,每天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裝載”,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沒有學習主動權,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通過反復學習新課標,教師要改變“灌裝師”的角色,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之中,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組織學生了解教學目標,參與小組討論,做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克服困難。學生通過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進行點撥與提示,不直接給出答案。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標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總體目標,也就是教學目標的五個維度,即知識傳授、技能的形成、方法策略、情感態(tài)度以及文化意識。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把所學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即獲取知識的過程。人類的知識無窮無盡,浩如煙海,靠教師單向的傳授是無法實現(xiàn)知識的傳承與更新的,只有把獲取知識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授之以漁”,學生才能不斷學習到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識。例如,在教學“The Olympic Games”單元時,安排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活動,讓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下載奧林匹克競賽的項目、規(guī)則、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的歷史以及奧林匹克競賽中涌現(xiàn)出來的體育明星故事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拿著自己搜集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料進行討論交流,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新課,這樣不但預習了新課,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而且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初中學生年齡比較小,思維活動有很大的局限性,對運動的、形象的、具有情節(jié)性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初中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變死板的教材為有靈魂的載體,這樣做符合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探索未知的世界。例如,在教學“Friendship”單元時,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深刻的友情。在小組內(nèi)討論,學生個個有話說,人人都想講,感覺到學習英語就是講述生活中最精彩的故事,也體驗到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從而更進一步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關愛每一個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讓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一個班級由性格不同、知識水平差異很大、心理素質(zhì)各不相同的幾十個學生組成,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如果教師用同一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便會讓學優(yōu)生感到“食之無味”,同時學困生會感到“消化不良”。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需要教師從關愛每一個學生入手,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家庭、性格、興趣、知識結構等情況,采取分層教學法,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讓所有的學生都處在“跳一跳,摘桃子”的狀態(tài),這樣學生就有收獲滿滿,不斷提升,不斷享受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王篤勤.初中英語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闕宏偉.學習策略方法教學問題診斷與導引:初中英語[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學科能力標準與教學指南:初中英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金福(1964—),男,漢族,甘肅定西人,大專,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