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氣候療養(yǎng)既包括選擇適宜人體身心健康的環(huán)境居住,也包括利用空氣、日光、海水對一些疾病進行自然治療。在眾多種類的氣候療養(yǎng)中,以“空氣療法”最廉價、實用、簡便易行。
“空氣療法” 也有多種方式, 其中“空氣浴”是最基本的保健方法。人體和室外空氣接觸后,隨著氧氣對身體的作用和冷空氣(相對于呼吸道而言)的刺激,就會發(fā)生生理和保健效應:肺活量增加,改善肺泡通氣,提高肺泡中氧氣張力,從而使血液中的氧氣增加。醫(yī)療氣象學家研究表明,露天的自然氧氣濃度較室內(nèi)的高10% ~ 15% ,多在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對加強身體各部分的功能,尤其是提高心肺容量非常有益。
“雨后散步”也是“空氣療法”中一種效果顯著的方法。因為雨后陽光的照射,會使空氣中產(chǎn)生大量有利于人體健康的陰離子(有“空氣維生素”之稱),而散步本身是一種運動。散步時,通過腿、臀、腹等一些肌群交替的收縮和放松,生理負荷逐漸增強,呼吸加深,肺活量隨之增大。
日光浴也是“空氣療法”的一種,當然也包括通常說的曬太陽。在寒冷的日子里曬曬太陽,不僅給人溫暖,促進血液循環(huán),還能增強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很強的殺菌能力,能夠在數(shù)小時內(nèi)殺死一般細菌和某些病毒。當然,陽光和人體健康并非無限制地成正比例關系。盛夏季節(jié)不宜暴曬,即使是冬季,曬太陽也不是越多越好,應選擇上午10 時前、下午3時后,每天堅持曬30 ~ 60 分鐘為宜。
值得注意的是,進行“空氣療法”時,必須避開霧霾天氣和污染高峰期,盡可能遠離車輛較多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