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慧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去更廣闊的天地中旅游,它不僅可以增補我們語文知識的不足,還可以開闊眼界,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明代文人歸有光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畫上書畫,愈出愈奇,方為妙手?!焙玫挠斡洸粦?yīng)當(dāng)就事論事,就景寫景,而應(yīng)當(dāng)在敘事描寫的基礎(chǔ)之上另開新境,升華主題,將整個文章的思想境界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范文引路】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寫作借鑒】
游記若平鋪直敘,往往如流水賬般,讀之索然無味。但若利用技法,使畫面有層次、有動靜虛實之分,游記便不是簡單的平面,而是可以令讀者身臨其境的豐富環(huán)境,再在此精彩生動的景色中加入更深的內(nèi)涵,便能讓游記不僅有美景,更能有妙思。
1.移步換景,步步生輝。
美景絢麗豐富,角度各有不同,正看或許雄偉壯麗,側(cè)看或許便陡峭險峻。自然景物的豐富多姿注定了只從一個角度看,它的美便是片面的。如果我們在游記寫作中巧用移步換景的手法,隨著自己所處地點的變化,將同一處美景不同角度的美好畫面展現(xiàn)出來,就能讓游記擺脫單調(diào),讓讀者追隨作者目光所至,一起暢游大好河山。例如《小石潭記》中這樣“移步換景”: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作者先站在竹林外,只聽得見清脆悅耳的水流聲,接著作者伐竹取道,遠遠看到清澈的水潭。走近水潭,就能清晰看到水潭里的奇石。作者從遠到近,從僅聞其聲,到遠遠觀望,到走近細觀,每一步都給讀者帶來小石潭的不同美景,讓讀者身臨其境,也讓游記讀起來更豐富有趣。
2.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
畫面只有靜便缺乏生機,只有動便雜亂無序。如果畫面里有動有靜,便在安靜之中有勃勃生機;畫面中有虛有實,就在保持現(xiàn)實美景的同時加入了一絲夢幻。畫面不再是單一的風(fēng)格,而具有了豐滿獨特的意境之美。例如《小石潭記》中: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小石潭記》中靜止的魚,在陽光下乍一看以為是漂浮在空中,直到魚四散游動,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在水中。畫面中的魚時動時靜,清澈的水讓作者一度以為魚在空中漫游。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不僅把握住了景物的特點,更營造出安靜卻不死寂的夢幻世界。
3.寓情于景,含蓄雋永。
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弊髡咦谛∈哆?,在欣賞完所有美景后卻道:“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景物美好,卻無人欣賞。相同的境遇令作者內(nèi)心深藏的無人賞識的苦澀突然涌上心頭。這時再看這景,處處都是凄清。作者雖未把自己的心聲直接表露出來,但給讀者的描述卻由欣喜轉(zhuǎn)為了失落,氛圍轉(zhuǎn)變明顯。情緒雖仍含蓄內(nèi)斂,懷才不遇的感慨卻讓文章的思想更為深刻。
學(xué)生佳作
(一)銅官窯游二棧道記
湖南省長沙市北雅中學(xué) 余思為
歸家途中,舟車勞頓,路遇一景,實是宜人。復(fù)行數(shù)步,石刻其名銅官窯。雕梁古木,四面環(huán)合相望焉。復(fù)前行,道分二行,其右刻觀音塘棧道,探首而望,林深不見路,葉落如枯蝶,佇立少頃,遂惶惶然去。
歸道,余視路左,下有阡陌交錯,中值雞犬相聞,恍若世外桃源。路盡,綠水潺潺,薰風(fēng)撲面。又一棧道橫于前,道左有石,刻曰:“荷葉塘棧道?!甭窡o雜草,旁無密樹,遂喜,奔前。棧道乃純木所制,經(jīng)久已腐,其狀若篩。余乃以足尖點地而行,以彌前憾。至于道上螺殼,蓋水波沖之。
行之漸遠,微乏,乃闔目,蜂鳥嗡鳴,花香逼人。風(fēng)聲、水聲、鳥聲,悉收于耳,躁心靜之。天下何處安吾心?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緣舊路行,得歸。以其時近晚,遂復(fù)還俗塵,做一行人。
(二)游溪記
湖南省長沙市怡雅中學(xué) 李映瑾
自小溪西行七十余步,尋見櫻花林,水澈若天,石緣溪鋪,魚緣水游,英緣風(fēng)落,回旋于水中,一路緣溪流、芳草、美樹伴我。抬眸而望,又見小橋,林盡于橋頭,橋旁立石,左右各一,橋頭橋尾各二,共四塊,無苔痕而光滑若水。
即上橋,風(fēng)起,花香鳥語,泠泠水聲作樂,空氣尤清。橋以木為底,小而棕紅,人憐之。
下木橋,碧樹垂柳,因風(fēng)起,柳中有絮緣風(fēng)散,落入水,水中有魚,約二十許頭,戲于水中,點水波,覓柳絮,時躍水之上,落水之下,時以尾擊水,俶爾沉水底。
倏忽風(fēng)驚起,略有寒意,翠樹沙沙作響,英絮皆散,清水撲通擊石,心生凄意。樹茂而叢生,其間遮天蔽日,清幽凄邃。于是久觀佇立,故記之乃去,惜以未盡走于林,唯有吟曲驅(qū)寒意。
【評點】兩篇學(xué)生佳作皆運用了所述技法。第一篇利用從遠到近的不同角度看古木及所刻詩句,第二篇則借移步換景,順著溪流邊走邊賞四周美景。而后分別以動物鳴叫或飛楊柳絮為動,加入靜景之中,令畫面生動。最后作者身處美景之中,或突覺內(nèi)心安穩(wěn),或突生孤獨寂寥,讓游記更具有新的思考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