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驤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詞語的比較,引導(dǎo)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1.增減詞語比較。教學中,教師可以列出兩句話,一句是課文中的原句,另一句是去掉某一詞語后的改句,引導(dǎo)學生通過比較,來品味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例:比較下面兩段話,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說說哪段話的表達效果更好,并說明理由。
A.其實,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五年級上冊《太陽》)
B.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三千五百年……
學生通過增減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A、B兩段話,都是通過列數(shù)字的方法,說明太陽距離地球很遙遠。但是A在表達時多了“約”“差不多”兩個詞,表現(xiàn)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和嚴謹?shù)膽B(tài)度。換言之,少了這兩個詞,文段的表述是不夠嚴謹?shù)摹啥卧挼谋容^,也讓學生了解了說明文表達嚴謹?shù)奶攸c。
2.替換詞語比較。在閱讀教學中,須引領(lǐng)學生從詞意的差別上體會:在相同語境中,因詞語不同,所表達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學生通過替換比較,可以體會作者在用詞上的匠心獨運。
例:比較下面兩段話,你覺得哪段話的表達效果好,說說你的理由。
A.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nèi)凡是能拿得動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掠走。(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
B.英法聯(lián)軍到了北京,走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nèi)凡是能拿得動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拿走。
教師引導(dǎo)后,學生通過替換比較發(fā)現(xiàn),這兩段都是表現(xiàn)英法聯(lián)軍對圓明園的破壞和掠奪,但A中“侵入”“闖進”“掠走”更加凸顯侵略者蠻橫、貪婪的本色,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之情。
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表達的獨到。
1.在修辭運用中比較。教師指導(dǎo)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和感悟作者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從而提高學生語用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
例如,把《憶江南》中的最后一句換成陳述句表達,并與原詞進行比較。比較兩句詞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最后一句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更能表達詞人欲去江南一睹為快的愿望,其作用不言而喻。
2.在句式變化中比較。教師指導(dǎo)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的句式,感受句式變化后表達的不同效果。
例:比較下面兩段話的異同,并說說你的感受。
A.“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
B.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zhuǎn)過身來了。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親的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
比較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段話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句式發(fā)生了變化。A中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后面,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方法。這樣的表達,更能寫出作者眼里的母親是如此憔悴,如此疲憊,如此飽經(jīng)風霜,也寫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難受和愧疚。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在實踐中體會特殊句式的表達效果。
3.在標點使用中比較。標點是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可以幫助作者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也能幫助讀者理解書面語言。教學中,教師也要讓學生來解讀標點表達的作用,特別是一些特殊的標點,更不可視而不見。
例:比較下面兩句話的標點,并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A.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六年級上冊《草原》)
B.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通過比較,學生會發(fā)現(xiàn)A句中標點比較特殊,破折號在“河”字的前面,感嘆號又在“河”字的后面。學生思考后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在表達他看見河時的喜悅之情。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讀一讀A句,學生不僅能感受作者當時的心情,更能體會到作者表達的精妙。
1.比較語段的內(nèi)容。許多文章的前后段落存在很大的變化,要弄清楚這些內(nèi)容的變化,可以用比較策略。《天游峰的掃路人》中兩次寫到掃路人的外貌,兩次寫到作者與老人的對話,將前后內(nèi)容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一次寫老人僅僅是衣著和外貌的大概印象,第二次則將老人外貌的與眾不同之處刻畫得具體而生動。為什么這樣寫呢?因為第一次作者是剛剛認識老人,而后一次則對老人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這樣,學生也揣摩到了人物外貌描寫的精妙所在。
2.比較語段的詳略。作者在安排文章的詳略時都有自己的考慮。如在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中,文章第2、第4自然段分別寫到石猴跳入水簾洞,第一次寫得較為詳細,將石猴當時的動作寫得非常傳神,第二次寫得較為簡略,只一筆就帶過了。學生通過對比閱讀,能體會到作者有詳有略的謀篇之道。
3.比較語段的形式。有些文章,前后部分詳略程度相同,但文章前后表達形式略有不同。教師可引導(dǎo)學生對兩部分內(nèi)容進行比較,體會文章主旨。
例:比較下面兩處對話,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A.“你叫什么名字?”
“劉大川?!?/p>
“年齡?”
“二十四歲。”
“什么?。俊?/p>
“土匪打傷了眼睛。”
B.脫去手術(shù)服的沃克醫(yī)生擦著汗走過來,由衷地說:“年輕人,我真擔心你會暈過去。”
病人臉色蒼白。他勉力一笑,說:“我一直在數(shù)你的刀數(shù)?!?/p>
沃克醫(yī)生嚇了一跳,不相信地問:“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p>
沃克醫(yī)生驚呆了,大聲嚷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
(五年級下冊《軍神》)
通過比較,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兩段都是語言描寫,但是提示語卻有明顯的不同。A處幾乎沒有什么提示語,而B處提示語較多。這是因為A處沃克醫(yī)生對劉伯承還不了解,兩人只是簡單的一問一答;B處是沃克醫(yī)生做完手術(shù)時與劉伯承的對話,有較多的提示語,不僅寫出了他的驚訝,更寫出了他對劉伯承這位“軍神”由衷的敬佩。
1.題材相近的文章閱讀比較。其實,比較閱讀不僅可以求異,也可以求同。如在比較閱讀《太陽》《松鼠》《鯨》這一組說明文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文章雖然也是圍繞事物的特點寫,但是一般少有具體生動的描寫,多是運用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來表現(xiàn)。此外,為了科學準確,文中還多用“差不多”“似乎”“約”等詞語。學生比較后討論交流,教師再進行總結(jié)歸納。教師還可以引導(dǎo)學生課后運用一些說明方法進行仿寫,達到遷移運用的效果。
2.同一作家作品的閱讀比較。名家作品因其規(guī)范性、經(jīng)典性,非常適合學生閱讀。我們可以引導(dǎo)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感受名家的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繼而可以更加準確、深入地理解文本。如在馮驥才的《珍珠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對珍珠鳥的喜愛,在《刷子李》中,我們又可以欣賞到他對“刷子李”高超技藝的刻畫。將兩篇文章放到一起細品,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篇文章雖然一篇是寫動物,一篇是寫人,但是作者細致的描寫、精巧的構(gòu)思,以及作品中流淌著的對生活的熱愛是相同的。這種感悟,又會在馮驥才的其他作品,如《泥人張》《挑山工》中得到進一步印證。
3.教材與文言的閱讀比較。《盤古開天辟地》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神話故事。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課文與故事中的文言文版本進行比較閱讀。這樣既可以借助文言文,迅速地弄清盤古開天辟地的過程,也可以通過教材理解文言文相對應(yīng)的內(nèi)容,并能將學生引向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適時進行閱讀比較,可以有效地引導(dǎo)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特點,感受文本的語言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其語言鑒賞能力,打通由讀到寫的通道。同時,一隅三反的比較,也有助于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p>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周山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