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在高速發(fā)展,音樂教育也在不斷進步。音樂劇進入中國,為音樂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以學校音樂教材為基礎,對中國學生學習音樂劇的實際路徑、音樂劇的教育作用、學校課堂是否普及以及如何普及音樂劇教學等進行調查研究,并探討音樂劇在學校音樂教學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普及性。
關鍵詞:音樂??;音樂教育;音樂教材;音樂劇教學
中圖分類號:J823;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3
開展音樂劇教學,能讓學生接觸到除了學唱歌曲外的更多藝術形式,如戲劇、舞蹈、燈光、音效、服裝設計等。音樂劇是一種能夠鍛煉學生表演能力與合作能力的舞臺形式,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接觸并體驗音樂劇,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藝術綜合素質,促進其多元智能發(fā)展。音樂劇教學將拓展音樂教育的多重可能。本文關注的焦點在于音樂劇教學的應用,并總結音樂劇教育的經(jīng)驗,以期為我國音樂劇教學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1 學校音樂劇教學的實際呈現(xiàn)形式
以美育為前提的學校音樂教育,通過熏陶感化實現(xiàn)樂以修身、陶冶心靈的目標。不同學校對美育的重視程度不同,以及教師的音樂劇教學能力有所差異,因此不同學校對音樂劇課程的選擇不同。根據(jù)實地調查,主要分為常規(guī)課堂、社團課程、校本課程以及校外培訓這四種形式。
首先是常規(guī)課堂,這種方式基本是依托教材開展教學。其次是學校開展的社團課程和校本課程,通常是在學校開展但獨立于音樂課堂的教學形式,學校會聘請專業(yè)音樂劇教師為學生授課。最后是社會上的音樂劇教學,少部分學生會前往更專業(yè)的音樂劇培訓機構,以更系統(tǒng)地學習音樂劇,從而提升對音樂劇的認知。
1.1 常規(guī)音樂課堂中的音樂劇教學
在常規(guī)的校園音樂課上,教師一般會使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相關教材,但課標中的音樂劇板塊數(shù)量較少。根據(jù)課時量的多少、學校發(fā)展教育管理水平、教學特色以及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教師會對教材音樂劇板塊進行取舍,有的教師會按照課本要求開展音樂劇教學。
少數(shù)使用蘇教版的教師,在音樂劇板塊會按照課本要求將所學歌曲串聯(lián)起來并排演成故事短劇。在人教版教材中,音樂劇板塊占比較大,多數(shù)為原創(chuàng)的短小型音樂劇,劇本簡單清晰,難度較小,便于教師開展教學,因此教師會加以分析,進而有選擇性地排演。
使用人音版教材的教師仍然以中國歌曲和外國歌曲的演唱與欣賞為主導。通常,教師開展音樂劇教學會選擇欣賞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帶到有多媒體設施的教室中觀看音樂劇。分析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大多數(shù)教師會帶領學生欣賞舞劇和歌劇,少數(shù)教師會選擇經(jīng)典音樂劇,如《貓》《獅子王》《冰雪奇緣》《音樂之聲》,或者是當前熱門的音樂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巨人的花園》等。有的學校也會將音樂課和語文課相結合,創(chuàng)作課本音樂劇,比如將課文《雪孩子》與音樂課本中關于冬天的幾首歌曲串聯(lián),根據(jù)課本故事分析文中三個代表性人物的關系以及故事情節(jié),并加以擴展,創(chuàng)作出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課本音樂劇。
大部分學校使用的是人教版音樂教材,音樂課時較少,教材內容又比較多,有時音樂課還可能被其他學科教師占用,這大大縮減了音樂教師的教學時間。如果學校沒有要求,教師一般只會挑選教材中的中文和外文歌曲進行演唱教學。針對音樂劇部分,教師一般只會教唱部分歌曲,只有少部分教師會帶領學生排演部分音樂劇。通常學校會選擇聘請校外教師在社團課程或校本課程上進行音樂劇的教學。
1.2 以社團活動為核心的音樂劇教學
在社團課上,學校通常會邀請校外教師授課,有的學校會從校外培訓機構中引進教師,有的學校會與設有藝術類專業(yè)的大學合作開展高水平的“高參小”項目,聘請音樂、表演、音樂劇專業(yè)的大學生進入學校教授音樂劇課程。教材的選擇也不局限于音樂課本和音樂劇教材。通常,校本課程邀請的戲劇和音樂教師會在課程正式開始前對學生進行表演訓練,他們會引導學生熱身,讓學生熟悉排練空間,從而更好地融入環(huán)境,在后續(xù)的排練中不再拘束和緊張。教師還會帶領學生玩戲劇游戲,鍛煉他們的想象力與表達力,讓學生盡快熟悉參與排練的同學和搭檔。
在完成肢體熱身和團體訓練后,教師會根據(jù)學校的比賽或者活動要求,帶領學生進行劇本分析并排演。在校本課程和社團課程的音樂劇劇本選擇上,教師首先需要考慮學校的要求,如果學校沒有硬性要求,那么將主要以演員培訓和戲劇課為主,加以音樂劇片段作為補充?!爸袊囊魳穭〗虒W與實踐首先引入西方經(jīng)典音樂劇劇目作為教學模仿、訓練的主要示范教程,并把其作為音樂劇教學與實踐的基礎載體,形成了學與演為一體的教學實踐模式?!保?]音樂劇片段大多會選擇較為流行的百老匯劇本,如《安妮》《貓》《音樂之聲》《媽媽咪呀》等,還有的學校會選擇原創(chuàng)繪本劇、課本劇。
“在學校開設一個社團活動班,或是在一個年級開一門戲劇課,再或者是舉辦一個校園戲劇展示活動,在一線教育教學實踐中每所學校都在積極嘗試。”[2]社團學生一般是教師從全校選拔出來的具有一定藝術特長的學生,在排練劇目上也是根據(jù)角色選擇演員,所以劇目的呈現(xiàn)也會相對完整。
1.3 校園校本課堂中的音樂劇課程
在學校的校本課堂中,由于環(huán)境的限制,音樂劇課程通常是在學生日常上課的教室中進行,通常學校也會聘請校外教師教學。校本課程與其他類型音樂劇課程不同,校本音樂劇教學是在教室針對一個班20~50個學生進行的,由于學生數(shù)量較多、學生的藝術經(jīng)歷不同以及藝術水平參差,教師開展教學的難度普遍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極強的控場能力。常規(guī)音樂劇課程最初的內容都以解放天性為主,然而中小學階段本身就是天性最釋放的階段,所以在音樂劇校本課堂上,教師的控場能力十分重要。
在校本課程中,劇本的選擇極具難度。因為課堂人數(shù)較多,所以教師不能選擇常規(guī)劇本進行完整排演,通常只能進行劇本片段的排演,并且只能以分組形式進行。因為校本課程面向不同表演水平的學生,所以大概率會出現(xiàn)不太擅長舞臺表演的同學,針對這些同學,可以讓他們負責燈光組、舞美組、道具組的工作,從而參與表演。
1.4 社會音樂學習中音樂劇教學情況
由于音樂劇具有“通俗性”“娛樂性”“現(xiàn)代性”[3]的文化個性,許多校外培訓機構也相繼開設音樂劇課程。在校外,由于教師不受課本和學校的約束,所以他們對教材的選擇更加靈活。通常家長會把學生送到專門的音樂劇培訓機構學習,校外培訓機構的音樂劇教學更加專業(yè),學習時間較長,培訓目的也有所不同。目前,了解音樂劇教育的家長仍然是少數(shù),那些主動將學生送去學習音樂劇的家長通常對音樂劇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地認識到音樂劇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因此,隨著上課時間的增加,他們對教師和課程的專業(yè)性要求也越來越高。校外培訓機構通常提供體能發(fā)展、戲劇游戲訓練、演員訓練、劇目排演這四個教學板塊,以逐個排練的方式推進,每個階段以一個板塊為基礎,其他三個板塊為輔助滲透在教學中。
2 積極推進音樂劇課堂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宗旨,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美育的重視度不斷提高。所以,綜合素質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學生成長、學習的必然要求。
2.1 促進學生多元藝術素養(yǎng)發(fā)展
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心理與生理兩個方面,心理方面一般體現(xiàn)在智能、個性與氣質上,生理方面一般體現(xiàn)在體格與器官上。中小學是塑造學生綜合素質的最佳時期,此時的成長發(fā)展對學生未來具有關鍵作用,理解音樂劇的故事和邏輯有助于開發(fā)學生智力,而對劇目的排演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反應力。因此,音樂劇教育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周世斌在《音樂: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中指出,“每個人都有多元智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每個人的智能構成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多元的系統(tǒng)。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同時擁有多種智能”[4]。對人類多元智能理論發(fā)展作出最大貢獻的,必定是霍華德·厄爾·加德納,他首次提出人類基因智能系統(tǒng)是一個多元的智能結構。他在《智能的結構》中指出,“每個學生生而俱來地擁有不同程度的八大智能,并且擁有各自獨有的特征進行著相應的系統(tǒng)排列,各自又具有不同的發(fā)展過程。為了真正實現(xiàn)高效能的教育,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智能的這種廣泛性、多樣性和差異性”[5]。
理解了什么是多元智能,就能認識到音樂劇與其匹配的相關性。學生在閱讀劇本時匹配文學能力,在梳理人物關系時匹配邏輯能力,在構思舞臺藝術時匹配空間能力,在熱身跳舞時匹配肢體協(xié)調能力,在配樂、歌唱時匹配音樂能力,在與同學排練音樂劇時鍛煉人際交往能力?!耙魳穭∈俏谋竞蛻騽〗y(tǒng)領下藝術元素的多元整合與創(chuàng)新融通,元素間的相互作用搭建起了高維度的戲劇空間,從而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整合創(chuàng)意思維中得到啟示?!保?]由此可見,音樂劇是一種非常適合增強和平衡多元智能的表演藝術形式。
2.2 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
音樂劇是由多個部門合作創(chuàng)作、協(xié)調配合的舞臺藝術形式,以編劇、導演的思想為導向,以時代背景設計音樂、舞蹈、燈光、服裝的舞臺藝術作品。這就需要音樂劇具有更加統(tǒng)一的舞臺表演形象,為了使作品與主題匹配,各部門要團結協(xié)作,積極協(xié)調,達到視覺效果的統(tǒng)一,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
另外,音樂劇中非常豐富和豐滿的角色、人物關系、動作和事件正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窗口,使他們了解更多的生活知識,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間接鍛煉了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通過劇本中的虛擬角色、各種人際關系的舞臺體驗,幫助學生學會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增強合作能力,這就是音樂劇的魅力所在。
3 音樂劇教學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敦促
在音樂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決定音樂劇能否順利排演的重要因素,教師需要具有管理學生的能力、專業(yè)教學的能力,更需要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這是推動音樂劇不斷融入學校課堂教學的關鍵因素。反向來看,正是因為開展音樂劇教學,要求教師具備多種能力與多重身份,所以開展音樂劇教學實際上也在推動音樂教師的個人成長。
3.1 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
音樂劇教育工作者需要依靠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作為舞臺藝術工作者,另一條腿是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從事音樂劇工作的人需要具備處理多種問題的能力。音樂劇的彩排過程總是充滿激情和驚喜的,排演音樂劇不僅需要授課教師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以及豐富的戲劇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戲劇導演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有較強的劇目組織和舞臺整體規(guī)劃能力。
教師排演音樂劇時,要保持思維敏捷、頭腦清晰,要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有趣,也要注重學生的心靈成長。教師需要有較強的觀察力、感知力、控制力和反應力,隨時感受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tài),調整指導并給出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耐心、愛心、責任心與抗壓能力,愿意為學生付出。
3.2 促進教師角色的轉換
在排演音樂劇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會不斷變化,會在編劇、導演、設計師、音響師、作詞作曲家和教師中來回切換?;I劃作品前,教師要構思一個主題。在創(chuàng)作音樂劇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改編能力。在作品排演過程中,需要把控演員的排練狀態(tài)與作品的策劃與分析。當教師獲得特定劇本時,可能無法找到與劇本匹配的服裝,此時還需要教師自行設計制作。教師還需要選取音樂以及為伴奏配詞。到最后合成階段,還需要設計燈光效果和音響效果。音樂教師作為導演,是最清楚所排演音樂劇風格的人,所以其在燈光的選擇上具有發(fā)言權,知曉劇本中人物的心境是壓抑還是興奮,能決定燈光效果是冷是暖。教師有時也要承擔編舞的工作,因為音樂劇中很多連接部分是由舞蹈組成的,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劇本內容和學生能力進行適當設計。
4 結語
時代在高速發(fā)展,社會迫切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而音樂劇教育就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手段。音樂劇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是一種大眾樂于接受、喜聞樂見的綜合舞臺表演形式,作為教學手段用于音樂課堂教學中時,可轉換成課本音樂劇、心理歌舞劇、繪本音樂劇、英文音樂劇等多種新型課堂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文藝修養(yǎng)與課堂活動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鍛煉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能力,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將音樂劇融入學校音樂教學,不是為了培養(yǎng)高素質的音樂劇演員,而是為了將藝術滲透進學生的生活中,是培養(yǎng)高素質、高修養(yǎng)人才的一種絕佳教育形式。
參考文獻:
[1] 訾娟.中國音樂劇教育與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2):80-84.
[2] 滕亞杰.小學戲劇教育的育人實踐:基于北京市燈市口小學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2(2):99-102.
[3] 周映辰.音樂劇音樂的風格屬性和取向[J].人民音樂,2007(3):67-69.
[4] 周世斌.音樂:父母給孩子的禮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1.
[5] 霍華德·厄爾·加德納.智能的結構(Frames of mind,Gardner,1983)[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
[6] 張小群.音樂劇的整合教育觀[J].藝術評論,2016(3):138-141.
作者簡介:宋玥漁(2000—),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