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禹貢》中五服之“甸服”分析

      2022-06-06 18:02:43張新丁
      雨露風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孔穎達

      摘要:自宋代以來,對“甸服”的賦稅原則解釋皆來源于孔穎達“遠輕近重”之說。但根據(jù)文獻內(nèi)容對“甸服”分析可知,其賦稅原則實際上是“近輕遠重”。而孔穎達對“甸服”的解釋背后所蘊涵著的則是其作為儒士希望統(tǒng)治者行仁政的政治理想,以及唐太宗期望借此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一和扭轉(zhuǎn)其得位不正、違反禮制的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五服制度;甸服;孔穎達

      《禹貢》中的五服制度,以“甸服”開頭,從其內(nèi)容而言,實際上是賦稅制度。歷來學(xué)者對其解釋皆來源于孔穎達之說,認為其征稅原則是“遠輕近重”。[1]61近代以來,學(xué)者認為這種規(guī)定為解決運輸困難而制定,[2]后來學(xué)者亦皆認同此說。[3]本文擬據(jù)文獻對“甸服”內(nèi)容進行分析,并探討孔穎達對“甸服”的解釋背后蘊含的思想。

      一、五服制度的內(nèi)容

      五服制度的記載,見于古代多種文獻之中。諸如:《尚書》《國語》《史記》等。[4]其中,關(guān)于五服制度的內(nèi)容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國語》之“五服”說。《國語》中所載的五服制度主要集中于《周語》之中。上篇載:“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甸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先王之訓(xùn)也。”[5]2又中篇載:“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盵5]18可見,《國語》主要對五服制度做了一個大概的介紹,相對而言記載較為簡略。

      二是《尚書》之“五服”說?!渡袝分兴d五服制度,記于《禹貢》篇中。將“五服”分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且每服以五百里劃分。[1]61-62后司馬遷撰《史記》,將其引入《夏本紀》中。

      二、“甸服”之賦解析

      關(guān)于“甸服”,根據(jù)《禹貢》篇來看,其內(nèi)容完全是一個賦稅制度,其地由天子直接管轄,即“為天子服治田”。[1]61又漢代鄭玄云:“服治田,出穀稅也。言甸者,主治田,故服名甸也?!盵1]61而其稅賦的差異則以其據(jù)王畿遠近為依據(jù)。關(guān)于此差異,孔穎達云:“遠輕近重?!盵1]61之后,對于五服制度的差異皆從孔穎達“遠輕近重”之說,并為學(xué)界所認同。本文認為“甸服”的賦稅制度實際上是“近輕遠重”,且體現(xiàn)了天下“層次”的觀念。

      “甸服”規(guī)定“百里賦納總”。關(guān)于“總”,《孔安國傳》曰:“禾稿曰總?!盵1]61《孔穎達疏》曰:“‘總’者,總下‘铚’‘秸’,禾穗與稿,總皆送之?!盵1]61蔡沈《尚書集傳》曰:“禾本全曰總。”[6]33金履祥《書經(jīng)注》:“賦納總者,其賦則禾連藁束之以納也?!盵6]33又《說文》云:“總,聚束也。”[7]647結(jié)合以上觀點,可知:“總”應(yīng)為將“铚”“秸”聚集束在一起,即連穗帶桿的禾把子。也就是說,離王畿百里的民只需將禾割下來繳納即可。

      又規(guī)定“二百里納铚,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關(guān)于“铚”,《孔安國傳》曰:“铚,刈,謂禾穗。”《孔穎達疏》曰:“禾穗用铚以刈,故以铚表禾穗也。”[1]61夏僎《尚書詳解》曰:“铚,鐵也。謂割禾穗以納,不輸其藁,故謂之铚?!盵8]160又《說文》云:“铚,獲禾短鐮也。”段玉裁注曰:“《周頌》:‘所獲之穗為铚。’”[7]707可知,“铚”原為割禾穗所用工具,后以其代指禾穗。即,離王畿二百里的民需要繳納禾穗。再說“秸”,《孔安國傳》曰:“秸,稾也?!盵1]61《說文》云:“禾稿去其皮?!盵7]325又《禮·禮器》載:“稾鞂之設(shè)?!编嵭⒃疲骸爸嗡肴嵲混??!盵9]296故,“秸”本義為禾穗去掉的皮,這里則代指谷粒?!八凇焙汀懊住钡牟顒e在于,“粟”為脫殼之后的糙米,“米”則為去除糙米的表皮后的精米?!墩f文》云:“米,粟實也?!盵7]330段玉裁注曰:“粟舉連秠者言之,米則秠中之人?!盵7]330又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曰:“粟者,糲米……米者,精米也。粟對去糠者言之,則去糠者為米,未去者為粟;對精米言之,則精米為米,糲米為粟?!盵10]

      由此,可將“甸服”之賦解釋為王畿周邊五百里的地方是“甸服”,距王畿一百里的民只需將禾割下繳納即可;距二百里的民要將割下的禾去稈,繳納禾穗;距三百里的民需將禾穗去皮,繳納谷粒;距四百里的民需將谷粒脫殼,繳納糙米;距五百里的民則需將糙米加工為精米繳納。

      可見,“甸服”之賦并非孔穎達所云“遠輕近重”,而應(yīng)該是“近輕遠重”。距離王畿越遠的地方,其民所繳納賦稅中包含的勞動力越多,其所承受的負擔也越重。從“甸服”之賦,可以看出其中所蘊含的層次,五百里的“甸服”,以每百里的距離和所繳納的賦稅將其劃分為五個層次,距王畿越近其民層次越高,負擔也越輕。

      先秦時期,在天子直接統(tǒng)治的區(qū)域內(nèi),以王畿為中心,分為三個層次:國、郊、野?!稜栄拧め尩亍吩唬骸耙赝庵^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毙蠒m疏云:“云‘邑外謂之郊’者,邑,國都也。謂國都城之外名郊也。云‘郊外謂之牧’者,言可放牧也。”又云:“《詩》傳云:‘郊外曰野’者,以細別言之,則郊外之地名牧,牧外之地名野;若大判而言,則野者郊外通名。”[11]197其民也相應(yīng)地分為三等,一是國人。《周禮·泉府》曰:“國人郊人從其有司?!辟Z公彥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內(nèi),即六鄉(xiāng)之民也。”[12]148二是郊人。《左傳》曰:“郊人助祝史,除于國北。”《孔穎達疏》曰:“郊人,當謂郊內(nèi)鄉(xiāng)之人也?!盵13]1584三是遂人或野人?!秶Z》曰:“請隧焉。”韋昭注:“ 《周禮》:‘天子遠郊之地有六鄉(xiāng),則六軍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貢賦。’”[5]18

      可知先秦時期在天子直接管轄的區(qū)域內(nèi),距離王畿不同距離內(nèi)所居住的民,其地位是不同的。由此也可推測,正是由于其地位的不同,其所繳納的賦稅輕重也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居住地距王畿越近,其地位越高,所承擔的賦稅也越輕;隨著距離的增長,其地位越低,所承擔的賦稅越重。

      其余“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同“甸服”一樣,亦是在大層次之下分為幾個小層次,對每個小層次采取不同的統(tǒng)治方式。如“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奔丛谖灏倮铩敖椃敝畠?nèi),劃分為三百里的“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之地和二百里的“奮武以衛(wèi)天子”之地。[1]61

      雖然五服制度對天下是理想化的劃分,但其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層次的觀念,這種層次是以距離王畿的遠近劃分,不同層次同王室具有不同的關(guān)系,由此采取不同的統(tǒng)治策略。而每個層次又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劃分為小層次,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層次的天下,為后世王朝對其疆域治理提供一個政治模板。

      三、孔穎達“甸服”所體現(xiàn)的思想

      通過以上分析,“甸服”之賦并非孔穎達所言“遠輕近重”,而應(yīng)該是“近輕遠重”。但孔穎達為何會對“甸服”之賦如此解釋?這便與其儒家身份相關(guān)。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學(xué)漸成為世之顯學(xué),孔穎達作為孔子的第三十二世孫,自然會服膺于儒學(xué)?!缎绿茣た追f達傳》載其“八歲就學(xué),誦記日千余言,暗記《三禮義宗》。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詩》《禮記》、王氏《易》。”[14]5640可見,其自少年起接受的便是正統(tǒng)的儒學(xué)教育,且同當時“名重海內(nèi)”的劉焯相辯“多出其意表”,[15]2601而后“舉明經(jīng)高第?!盵15]5640“明經(jīng)科”是科舉考試的科目,相較于其他科目,更加重視對儒家經(jīng)典的考察??追f達以明經(jīng)科高第,說明其充分地掌握了儒家經(jīng)典。大業(yè)初年,隋煬帝在東都召集諸郡儒生,“詔國子秘書學(xué)士與論議”,[15]5640在這場論難中,“穎達為冠”。[15]2601入唐后,唐太宗“與諸儒議歷及明堂,皆從穎達之說。”修訂《五禮》之時,“所有疑滯,咸諮決之?!盵15]2602

      從孔穎達生平可知,其自小所接受的教育即為正統(tǒng)的儒學(xué)教育,且其對儒學(xué)經(jīng)典的把握也是要高于常人的,而此對其解釋儒家經(jīng)典則起到重大的作用??追f達在《禮記注疏·序》中敘述了其對于禮的認識,云:“禮者體也,履也……順之則宗佑固、社稷寧、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則紀綱廢、政教煩、陰陽錯于人,人神怨于下?!盵9]4這也可看成是其作為儒學(xué)家的政治理想,而此種理想則被貫徹到對《五禮》《五經(jīng)》的解釋之中。故,《禹貢》作為《尚書》中的一篇,對其中“甸服”之賦的解釋,亦是孔穎達固宗佑、寧社稷、序君臣、正朝廷思想的貫徹。

      《禹貢》作為《尚書》中的一篇,為大禹或夏朝史官所撰,故《尚書》在其時代而言,則為“人君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策”。[1]1理解《尚書》中古之王者政策的含義,則可“宣威以肅震曜”“敷和而散風雨”,已達到“百度惟貞”。[1]1孔穎達對《禹貢》“甸服”之賦解釋概括為“近輕遠重”,具體而言:“去穗送稿,易于送穗,故為遠彌輕也。然計什一而得,稿粟皆送,則秸服重于納铚,則乘近重遠輕之義。蓋納粟之外,斟酌納稿?!盵1]61如此解釋,體現(xiàn)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即“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盵16]39-40也是為當代的君王樹立一個榜樣,作為君主典范的大禹對其百姓征稅,為了減少遠處百姓的負擔,規(guī)定遠處的百姓送的少些,以近處的賦稅進行補充。當代君主則要學(xué)習(xí)大禹的仁政,以安民心,達到“固宗佑、寧社稷”的作用。

      另一方面,《五經(jīng)正義》是唐太宗為了維護政治統(tǒng)一需求以及掩蓋其得位不正而下詔修撰。唐初,由于沿襲了南北經(jīng)學(xué)的師承關(guān)系,造成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歧義,出現(xiàn)“師說多門”的現(xiàn)象,無法適應(yīng)唐初政治統(tǒng)一的需要。[17]288統(tǒng)一南北經(jīng)義與學(xué)風,成為當時唐太宗治理的當務(wù)之急。同時,唐太宗即位是靠其集團密謀發(fā)動政變所得。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對“大丈夫”則要求“仁”“禮”“義”,而其在“禮”和“義”上存在著虧欠,故需要強調(diào)“仁”的重要性。這兩方面便決定著唐太宗需要將自己的思想被天下所接受,以維護統(tǒng)治,其方法便是對儒學(xué)經(jīng)典的重新解釋。對于孔穎達同顏師古等最后的成果,唐太宗贊賞說:“符圣人之幽旨,實為不朽?!盵15]2602可見,《五經(jīng)正義》撰成,是符合唐太宗政治要求的。但其政治要求是什么?《舊唐書·儒學(xué)傳》載:“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訛謬……又以儒學(xué)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jīng)》義疏……令天下傳習(xí)?!盵15]4941也就是說,《五經(jīng)正義》所面對的是天下儒生,而其后不久便定為全國各級各類官學(xué)的統(tǒng)一教材,每年的科舉考試都以此為準。由此可見,《五經(jīng)正義》的目的是統(tǒng)一天下儒生的思想。故,孔穎達對《禹貢》“甸服”之賦的解釋也可看作是對唐太宗的一個贊揚。將“甸服”之賦解釋為行仁政,正好對應(yīng)的則是唐太宗一直為自己塑造的仁君形象,即以大禹之仁來顯現(xiàn)自己之仁,這樣則可達到“序君臣、正朝廷”的作用。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禹貢》中所載“甸服”之賦,并非歷代學(xué)者所依據(jù)孔穎達“遠輕近重”之說,而應(yīng)該是“近輕遠重”??追f達之所以如此解釋,和其儒家身份,其固宗佑、寧社稷、序君臣、正朝廷的政治理想,以及唐太宗維護政治統(tǒng)一、塑造仁君形象有關(guān)。

      作者簡介:張新?。?995—),男,漢族,河南虞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xué)。

      參考文獻:

      〔1〕孔安國,孔穎達,尚書注疏.四部備要(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顧頡剛.禹貢注釋[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5.

      〔3〕張守軍.《禹貢》的貢賦制度和賦稅思想[J].稅務(wù)與經(jīng)濟,1993,1.

      〔4〕左丘明.國語[M].上海:世界書局,1936.

      〔5〕郭璞,邢昺.爾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6〕趙青春.《禹貢》五服的考古學(xué)觀察[J].中原文物, 2006,5.

      〔7〕郭永琴.《尚書·禹貢》中的貢賦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2008.

      〔8〕許慎.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夏僎.尚書詳解[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10〕鄭玄,孔穎達.禮記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6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鄭玄,賈公彥,周禮注.四部備要(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3〕左丘明,杜預(yù),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4〕宋祁,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 1975.

      〔15〕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荀況.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7〕趙克堯.唐太宗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歡
      孔穎達
      唐 孔穎達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孔穎達《禮記正義》的禮樂觀
      孔穎達論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人文天下(2019年23期)2019-12-22 22:20:49
      《尚書正義》的詮釋思想
      山東青年(2019年9期)2019-11-22 10:20:05
      碩師鴻儒孔穎達傳略
      時代人物(2019年4期)2019-06-14 05:41:37
      孔穎達疏解《大學(xué)》的特色
      北朝熊安生的禮記學(xué)及其經(jīng)學(xué)史意義(下)
      《禮記正義》和《四書章句集注》對《大學(xué)》“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釋
      文教資料(2018年15期)2018-10-19 01:44:44
      “三不朽”的關(guān)聯(lián)及其屬性探究
      衡水歷史名人孔穎達教育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研究
      溆浦县| 新兴县| 余庆县| 紫金县| 江源县| 渝北区| 富蕴县| 中超| 武山县| 台南市| 泾阳县| 高雄市| 民县| 鸡西市| 葫芦岛市| 张家港市| 虹口区| 汽车| 沭阳县| 湄潭县| 融水| 同仁县| 竹溪县| 襄垣县| 高安市| 来宾市| 启东市| 西贡区| 错那县| 旬阳县| 峨边| 洪江市| 思南县| 乾安县| 泽库县| 奉新县| 咸阳市| 博罗县| 宜都市| 孙吴县| 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