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陽 唐子杰
摘 要:荀子是先秦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其音樂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樂論》之中。荀子對音樂審美活動的論述以“和”貫之,認為音樂“和”的審美活動是從三個方面逐漸展開的:其一,音樂審美活動源于“心物相和”產(chǎn)生的“智識”;其二,音樂審美活動的發(fā)生離不開“心”和“耳”的相通相和;其三,美感享受源于經(jīng)音樂調(diào)和過的心靈,“養(yǎng)耳”才可“知音”。
關(guān)鍵詞:荀子 音樂美學 “和” 審美觀
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了音樂審美活動時主體與客體的關(guān)系:“從主體方面來看: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盵]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方面,能從音樂中獲得美感享受是音樂審美主客體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人作為審美主體在音樂審美活動中占有主導地位,但若單有審美主客體中的任何一方,音樂的審美價值也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音樂審美活動基于有“音樂感”的耳朵。單有感官卻不去培養(yǎng)它的欣賞能力,那么感官對音樂等藝術(shù)形式的審美能力也會有所缺失。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荀子就以“和”為核心,對音樂審美活動實現(xiàn)的條件,及其展開過程作了類似的論述。
一、人有認知的本能
音樂審美活動的發(fā)生是以人可以“理知”世界為首要前提的?!盾髯印そ獗巍吩疲骸胺惨灾?,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認為,人有認知世間萬物的本能,同時世間萬物也有著被人認知的屬性,所以審美主體能夠認知審美對象就成為了必然?!盾髯印ふ酚钟校骸八灾谌苏咧^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先謙按:“在人者,明藏于心。有合著,遇物而形。下兩‘謂之能’同……二‘知’、二‘能’,并有虛實動靜之分?!盵]可見,“知”為人對于萬物的認知能力;“智”為人對萬物認知所形成的“智識”,即主體之“能知”與客體之“所知”相和的結(jié)果?!爸撬阅苤谌苏咧^之能”中的“能”為人的本能;“能有所合謂之能”中的“能”指后天生成的才能。由此觀之,人本性、本能中的“知”和“能”是人可以主觀認知世界、欣賞音樂的基本條件,而“智識”和“才能”則是經(jīng)由人后天認識事物所形成的。
二、基于“心”、“耳”相和的審美活動
荀子基于其唯物的認識論出發(fā),認為“心”(認知)和“耳”(天官)相和是音樂審美活動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盾髯印ふ酚刑岬剑骸叭粍t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七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diào)竽奇聲以耳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人為何對萬物的認知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人有“天官”,天官即耳目口鼻心體也,天官謂之同則同,謂之異則異也。音樂中復雜多樣的聲音可以被人所欣賞,是因為人可以用耳來聽到萬物的聲音,而若“以聾辨聲”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正確認知聲音的。荀子曾說“緣耳”才可“知聲”,也就是說“耳”僅是聽到聲音的工具,是媒介性質(zhì)的存在,而真正認識聲音則需要以“心”為根本?!盾髯印ふ吩疲骸搬缰?,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知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弊⒂校骸耙孕哪苷偃f物,故可以因耳而知聲……心雖能召所知,必將任使耳目,令各主掌其類,然后可也。言心亦不能自主之也?!盵]可見,即便心有“徵知”的本能,若不通過耳來聽到客觀世界的聲音,那么人就不能正確認知聲音;反過來,人耳聽到的聲音同樣需要心進行認知與辨別,若“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cè)而耳不聞?!保ā盾髯印そ獗巍罚]可見,荀子從“緣耳而知聲”這一角度肯定了音樂審美活動是人的“心”與“耳”相和統(tǒng)一的結(jié)果。
三、養(yǎng)耳和心以知樂
人雖有“緣耳而知聲”的能力,但如何才能將“知聲”上升為審美意義上“知樂”呢?《荀子·禮論》載:“故禮者養(yǎng)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ǎng)耳也?!盵]在荀子看來,“知樂”需要經(jīng)過器樂的“養(yǎng)耳”才能夠?qū)崿F(xiàn),“養(yǎng)耳”即養(yǎng)耳之欲,一是使得情欲處于平和的狀態(tài),在禮樂的規(guī)范下抒發(fā);二是使得人有辨別音樂善惡的能力。“養(yǎng)耳之欲”并非意味著人“天官”的欲望要無節(jié)制的滿足,而是需要在“禮”的范圍內(nèi)抒發(fā)。《荀子·禮論》有云:“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盵]可見,人耳對音樂等外在事物的欲求需要在禮義的準則度量之下實現(xiàn)。同時并非所有的音樂都值得人去窮盡聽之,只有鐘鼓管磬發(fā)出的樂音才值得聆聽。而若音樂只是單單屈從于人的欲望而存在,那音樂最終會成為濫發(fā)人欲的“淫樂”,這種情緒、形式均不“中和”的音樂應(yīng)當被人摒棄。所以通過音樂調(diào)和心靈,可使得人始終秉持“相持相長”的中和原則,進而增強人的賞樂能力。
后世的《樂記》中也有相近的說法:“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眱H“知聲”,則是禽獸,僅有感官的功能;僅“知音”,則是庶人,僅能夠聽到音樂的音響,并將其區(qū)別于其它聲音;而只有君子有著經(jīng)由器樂調(diào)和過的心靈,所以才可“知樂”,能夠同時把握音樂的形式美和內(nèi)在美。
四、結(jié)語
以“和”為貴是先秦儒家一直秉承的思想傳統(tǒng),“和”在先秦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中也同樣占有重要地位。荀子則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對音樂“和”思想有了更為深入的闡述。荀子的音樂“和”思想特別突出了審美活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這種“和”的關(guān)系貫穿于審美活動的發(fā)生和展開過程之中。此外,荀子的音樂“和”美學思想對后世《樂記》等文獻也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詩陽(1998.8-),男,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在讀碩士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先秦音樂美學。
唐子杰(1997.1-),女,漢族,河北省滄州市,在讀碩士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