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溫旭偉
摘 要:文章以云岡石窟的蓮花圖像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對其中的蓮花圖案進行整體上的分類,剖析形式語言,歸納風格特征。然后以舞蹈獨特的動態(tài)視角分析蓮花圖像與樂舞藝術形態(tài)之間的關聯,借助云岡佛教蓮花的象征意義,通過飛天的獨特舞姿來詮釋云岡蓮花圖像的動態(tài)美感。文章首先突出的是蓮花的佛教意義和在魏晉南北朝佛教裝飾紋樣中的地位,然后選取云岡第6、第7等石窟的飛天造像為主要創(chuàng)作素材,進行復原和發(fā)展,并辯證地討論了樂舞藝術交流中關于民族精神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蓮花紋飾;飛天造像;樂舞;團蓮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36
蓮花被佛教奉為圣物,它象征著美好與圣潔。在寺廟的墻壁、藻井、欄桿、神帳等處都有不同種類的蓮花圖像,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系何等緊密。佛祖、菩薩或坐、或捧、或腳踏于蓮花,向人間廣播慈悲。無論是蓮花的本體,還是以它為基礎發(fā)展的手勢,都在向蕓蕓眾生彰顯著如蓮花般高潔的品格,這是古往今來對于君子德行的最高要求。蓮花以極高的審美價值與歷代文人對其內在意蘊的深度剖析,成為佛教樂舞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
梅花貞潔,傲霜斗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jié),青翠碧綠。佛祖鐘情蓮花,是古印度早有的愛蓮風氣,由于天氣炎熱,他們對春夏之際開放并且清新淡雅的蓮花非常喜愛,所以蓮花常在佛經之中被引喻,《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于空寂行?!笨梢?,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說明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象征著人心于世間最為潔凈的存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可以守住本心,不為世俗所擾,這是一份難得的堅持。
蓮花在寺廟與石窟中以紋飾圖像出現,對于這種現象,我們要從多種角度進行解讀和分析,比如從文化學、社會學的層面去考察,對蓮花圖像自身的形態(tài)與象征意義等最本質內容的把握。以“云岡蓮花舞”系列為代表分析蓮花圖像動態(tài)特征與樂舞藝術形態(tài)的關聯,借助云岡佛教蓮花的特殊象征意義,以樂舞的形式展現其色彩鮮艷、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特風格,使靜態(tài)的蓮花圖像活起來,從而追尋中外樂舞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印記,辯證地討論樂舞藝術交流中的民族精神的諸多問題。①
1 云岡蓮花圖像的研究
經過實地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云岡石窟表層幾乎都有裝飾,或簡或繁,形制豐富,是云岡石窟研究價值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在裝飾紋樣方面有蓮花紋、唐草紋、動物紋、樹木紋、山岳紋等,特別是蓮花紋樣非常豐富。按照裝飾位置大體也可分四類。筆者以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下層東龕飛天、第10窟后室明窗多層窟頂中心的大圓(團)蓮等為主要圖像依據,分析蓮花的動態(tài)特征,進行樂舞研究。
以云岡石窟的蓮花圖像為基礎,通過飛天樂舞的獨特舞姿來詮釋云岡蓮花紋飾的動態(tài)美感,使石窟里的造像活起來,突出云岡蓮花“古樸勁健”的風格,這種風格模式對當時中原地區(qū)佛教藝術的蓮花圖式的發(fā)展起著指導性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服飾裝飾的風尚。通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云岡文化,也為云岡樂舞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素材、新方向,從而推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進而服務地方經濟。
蓮花作為佛國凈土的象征,有獨特的意義和分量,在研究中首先突出的是蓮花的佛教意義和在魏晉南北朝佛教裝飾紋樣中的地位,然后選取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下層東龕飛天、第10窟后室明窗多層窟頂中心的大圓(團)蓮、第7窟后室平棋藻井中部南側飛天群為主要樂舞創(chuàng)作素材進行復原和發(fā)展。蓮花與飛天在一起,一般是飄帶飛揚,飛天托蓮,華麗且生動。更有意思的是“蓮花天人圖”,從蓮花之中誕生的天人,飛天斜披絡腋,極具美感。第10窟后室南壁蓮花化生飛天,窟門上裝飾蓮花忍冬纏枝,蓮花中心生長出天人,凝重生動,云岡蓮花的靜態(tài)圖案與飛天的動態(tài)形象在作品“云岡蓮花舞”系列中得到很好的融合。
2 云岡蓮花圖像的動態(tài)研究
通過對云岡蓮花圖像的研究,為“云岡蓮花舞”系列尋找更為準確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使云岡樂舞的創(chuàng)作更為多元。首先,對云岡不同時期的蓮花圖像進行分析,找到其總體風格特征,即“古樸剛健”的平城風格。云岡蓮花圖像的意圖也比較單純,雖然內容豐富,但手法總體趨向于自然寫實,這自然成為“云岡蓮花舞”系列創(chuàng)作的總體風格。其次,從發(fā)生學的視角出發(fā),對蓮花與化生像的形態(tài)進行分析,這是云岡石窟很有意味的動態(tài)圖像。從蓮花中露出半個身子的蓮花化生像,可能是當時的藝術家由一種蓮花而聯想出來的圖像。佛教徒相信凈土,即天上的世界,相信蓮花上面確實常住著天人、菩薩和佛等。他們想象著在佛前長出的蓮花和浮生在天空的蓮花,幻想著在花中忽然誕生出像花精似的神圣形象,這就是蓮花化生圖像②,這是一個典型的裝飾主題,同時也為我們的樂舞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多動態(tài)元素。微小形象的化生,與宏大的佛像形成了鮮明對比,增強了云岡造像的靈動性。最后,飛天與蓮花圖像相結合,飛天飛舞于天上、人間,蓮花布滿天界與半空,這是一幅穿越時空的美麗畫卷。以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下層東龕飛天、第10窟后室明窗多層窟頂中心的大圓(團)蓮、第7窟后室平棋藻井中部南側飛天群等為主要的樂舞創(chuàng)作素材,進行復原和發(fā)展。創(chuàng)作原形部分來源如圖1、圖2所示。
從對云岡蓮花圖像的研究入手,進一步為“云岡蓮花舞”系列尋找更為準確和生動的藝術形象,使云岡樂舞的創(chuàng)作更為多元。首先,蓮花是佛教的標志和代名詞,佛家常取蓮花自喻,通過關注蓮花圖像的形態(tài)、風格特征及流變關系,了解蓮花在中國佛教藝術中的重要位置。其次,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大石窟中的蓮花圖像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更加突出云岡蓮花紋飾的風格特征與象征意義。最后,在云岡蓮花圖像研究的基礎上,為“云岡蓮花舞”系列尋找更為準確和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使云岡樂舞的創(chuàng)作更為多元。筆者主要從造像復原入手,如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下層東龕飛天、第10窟后室明窗多層窟頂中心的大圓(團)蓮、第7窟后室平棋藻井中部南側飛天群,同時結合蓮花外部形態(tài)和飛舞的動態(tài)及云岡石窟的佛教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造。
3 云岡蓮花的研究意義與價值
運用文化學、社會學、考古學的方法來考證蓮花圖像的起源與成形;運用藝術風格學、類型學的方法考查蓮花圖像在三大石窟中的風格特征;運用比較藝術學的方法對蓮花圖式演繹的動因進行分析;運用造像復原和元素訓練進行“云岡蓮花舞”系列作品的前期準備,對蓮花形態(tài)和象征意義做好深度分析。
蓮花作為佛國凈土的象征,有獨特的意義和分量,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云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對“云岡蓮花舞”系列作品的研究和編創(chuàng),使云岡樂舞的研究更加深入。創(chuàng)作不僅停留在動作和造型的簡單復原上,更多地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狀況與樂舞藝術特征入手作為中原樂舞文化“正統(tǒng)”象征的雅樂,在這個時期逐漸衰落,而民間歌舞則蓬勃興起。這樣的一種社會舞風,影響了云岡石窟的飛天和蓮花的造像風格③。對蓮花圖像的研究是基礎,我們還要更多地關注石窟之外的社會舞蹈風尚,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教與塵世不可分割的關系,正應了那句“佛與世間本相融”。蓮花、飛天、民間樂舞、伎樂的風貌,都是我們進行“云岡蓮花舞”系列創(chuàng)作所必須了解的,這樣我們的云岡樂舞創(chuàng)作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有廣度。讓云岡石窟中的造像活起來,一定是在有了精神和內涵引領下的新創(chuàng)作。具體的實踐辦法為:
①以學生為“云岡蓮花舞”系列作品的實踐主體,提取大同地方民間舞蹈元素,并與石窟造像相結合,豐富訓練內容,融入地方特色民間文化。
②組織學生到云岡石窟進行采風,確定與地方民間文化相對應的考核方法,并及時與云岡文化、北魏歷史、相關民俗文化研究者們進行交流,做到校內與校外指導相結合。
③對與“云岡蓮花舞”系列作品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及排練視頻做好總結分析和剪輯整理,并研究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相關造像,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內涵。
與云岡樂舞融合,利用飛天、樂伎的形象,使靜態(tài)的蓮花圖像活起來,從而追尋中外樂舞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印跡,辯證地研究樂舞藝術交流中的民族精神的諸多問題。
4 云岡蓮花圖像與同時代其他紋飾的比較
云岡石窟表層界面幾乎都雕有裝飾,或繁或簡,內容豐富,而蓮花圖像則成為其最主要的裝飾形態(tài)。以云岡佛教內容為創(chuàng)作基礎,將蓮花圖像運用到云岡樂舞的創(chuàng)作中,將靜態(tài)的蓮花圖像與飛天舞姿結合,在自然流動與特有的動式中,創(chuàng)造蓮花的動態(tài)形象。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的蓮花圖像,以北魏文化為依托,對第6窟栩栩如生的釋迦故事,第9、10窟富麗堂皇的兜率天宮等進行深度分析,這些都是對云岡樂舞創(chuàng)編的全新嘗試。創(chuàng)作素材來源如圖3、圖4所示。
云岡蓮花資料的整理主要包括,考察蓮花圖案的龜茲風格、涼州風格、平城風格、中原風格、南朝風格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風格流變的內外因素。從根源上對蓮花圖像的形式、意義、傳播、運用與再創(chuàng)造做系統(tǒng)的分析和研究,同時對云岡石窟中與蓮花有關的飛天造像進行深度研究。
5 云岡石窟蓮花圖像的動態(tài)研究成果
以大同地方民間舞蹈為研究基礎,結合北魏文化和云岡文化,深入研究北魏平城時期的民間舞蹈風格,形成“云岡蓮花舞”系列—《云岡團蓮舞》《云岡蓮花化生舞》《云岡蓮花與飛天》。云岡石窟中的造像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的,不僅有統(tǒng)治者階層的文化生活,更有民間生活的多姿多彩,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北魏時期平城的舞蹈風貌。
5.1 云岡石窟中蓮花形態(tài)
云岡石窟中蓮花作為頻繁出現的佛教飾物,常有捧蓮、持蓮、繞蓮飛舞等幾種形態(tài)出現(表1)。
5.2 《云岡團蓮舞》的編創(chuàng)思路
第一段慢板開場(樂器加入琵琶、蕭、鼓聲)時長30秒,主要描述蓮花于白云間舞動,天際飄來佛音,幽遠、綿長;第二段音樂節(jié)奏漸快,時長1分30秒,交響樂起,如吟誦經文,飛天手捧蓮花,若浮動的仙子穿梭于天上、人間;第三段慢板起(鋼琴漸入)時長30秒,聽蓮與佛共語,以蓮花凈心、歸于塵土;第四段快板起,時長2分鐘,蓮花于空中拋起,飛舞天際,佛音繚繞;慢板收尾,時長30秒,蓮花與飛天共祈人間祥和,加入吟誦經。
在云岡石窟的飛天捧蓮造型中,蓮花于天際飛舞,離開手心的一剎那極具動感,為樂舞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如:云岡第6窟的飛天舞蓮,身體呈“S”形,手臂垂于身體兩側,雙腿并攏呈離地飛翔狀,蓮花被拋向空中,分于身體兩側,飛天端莊、秀美。再如:第10窟的明窗蓮花,八身飛天圍繞團蓮飛舞,有男性與女性造型。
蓮花作為佛教的圣物,既可以運用于對于其教義的傳播,又可以成為樂舞表演的重要工具。從蓮花的外部形態(tài)入手,能夠產生很多富于美感的造型,如復原菩薩捧蓮的形象,除了外在模仿外,更重要的是對造像神韻的捕捉。云岡石窟的修建,是繼承和發(fā)揚中原農耕文化的需要,同時也保留了一部分鮮卑族人的審美觀念。每一個民族的繁衍與發(fā)展都依賴本民族文化的不斷前進與發(fā)展,文化昌則民族昌??疾祯r卑族的民族基因,它是注入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這種基因我們稱之為“浩蕩之氣”,來自曠野,充滿了未曾開化的蠻力。鮮卑族的智者們以中原文明為基礎,發(fā)動了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tài)的重大改革,最具有象征意義的是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這些都是我們進行“云岡蓮花舞”系列研究與創(chuàng)作的重要依據。
注釋
①王克芬.舞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
②孫景深,吳曼英.中國樂舞史料大典圖像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③王克芬.舞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馮驥才.中國大同雕塑全集:云岡石窟雕刻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王克芬.舞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
[3]金亮.舞出壁畫[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
[4]孫景深,吳曼英.中國樂舞史料大典圖像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5]劉芳著.云岡服飾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
[6]趙昆雨.云岡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藝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