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彥希 ,陳治熙 ,羅玉釗 ,賴沛?zhèn)?,彭怡
1.高州市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廣東高州 525200;2.高州市人民醫(yī)院消化科,廣東高州 525200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 多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物理化學因素等導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疾病[1-2]。 淺表性胃炎屬于慢性胃炎發(fā)展最初階段,此時進行對癥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疾病治愈率較高[3-4]。臨床認為通過消除誘因、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以及改善胃腸動力等, 可有效治療淺表性胃炎[5-6]。臨床多在確診疾病后,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進行抗炎殺菌治療, 可有效控制機體炎癥,促進患者胃黏膜康復。 但有研究指出,在抗炎治療淺表性胃炎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應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可提升抗生素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敏感性, 從而提升疾病治療效果,改善胃黏膜炎癥水平[7]。 奧美拉唑及雷貝拉唑均屬于常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 該研究選取2020年6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90 例淺表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究抗炎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應用雷貝拉唑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確診的90 例中老年淺表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依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 對照組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 40~81 歲,平均年齡(60.72±7.39)歲;病程 2 個月~11 年,平均病程(5.67±2.78)年。 觀察組中男 27例,女 18 例;年齡 41~81 歲,平均年齡(60.84±7.41)歲;病程 3 個月~10 年,平均病程(5.45±2.73)年。 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存在腹脹、腹痛、腹部燒灼感、餐后飽脹以及食欲不振等不適癥狀,上述癥狀反復發(fā)作,持續(xù)時間在1 個月以上;②患者入院后經(jīng)臨床檢查、胃鏡/內(nèi)鏡檢查,均滿足《全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8]《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9]中的淺表性胃炎診斷標準;③組織涂片幽門螺旋桿菌檢驗顯示陽性;④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書簽字。
排除標準: 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 ②合并冠心病、 顱內(nèi)出血等血管性疾病者;③對該研究所涉及任何一種藥物過敏者;④不能提供完整資料者;⑤治療依從性低者。
患者入院且確診疾病后,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國藥準字 H20030461,規(guī)格:0.2 285 g),口服,2 片/次,2 次/d,均用藥 4 周。 在此基礎(chǔ)上,對照組聯(lián)合應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65588,規(guī)格:20 mg×14 粒)口服,1 粒/次,2 次/d,均用藥 4 周,用藥后回院復查結(jié)果。觀察組聯(lián)合應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國藥準字 H20090091,規(guī)格:10 mg×7 粒)口服,2粒/次,1 次/d,均用藥4 周,用藥后回院復查結(jié)果。
1.3.1 臨床用藥效果 用藥評估標準[10-11]:痊愈:就診時存在的主訴癥狀全部消失,胃鏡/內(nèi)鏡檢查顯示患者的胃黏膜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生活。 顯效:就診時存在的主訴癥狀顯著改善,胃鏡/內(nèi)鏡檢查顯示患者的胃黏膜顯著改善,恢復正常生活。 有效:就診時存在的主訴癥狀有一定改善,胃鏡/內(nèi)鏡檢查顯示患者的胃黏膜有一定改善。 無效: 就診時存在的主訴癥狀、 胃鏡/內(nèi)鏡檢查顯示患者的胃黏膜無明顯變化。治療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臨床癥狀包括腹脹、腹痛、噯氣、反酸、腹部燒灼感5 項,統(tǒng)計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并計算組內(nèi)平均值。
1.3.3 胃腸激素水平 在用藥前、用藥后分別獲取患者的清晨空腹靜脈血樣5 mL,進行離心分離處理后獲取上層血清,將其置入冰箱冷存待檢,表皮生長因子(ECF)、血清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3 項指標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
1.3.4 胃黏膜修復效果 在用藥前、用藥后結(jié)合胃黏膜組織慢性及活動性炎癥程度[12]進行評估,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炎癥水平越高,胃黏膜修復效果越差。
1.3.5 用藥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指標有乏力、 嗜睡、頭痛及胃腸道不適4 項, 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不良反應患者例數(shù),計算總百分比,進行比較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有效率低于觀察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用藥效果比較
觀察組腹脹、腹痛、噯氣、反酸、腹部燒灼感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組別 腹脹改善腹痛改善噯氣改善反酸改善腹部燒灼感改善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3.17±0.65 2.30±0.61 6.547<0.001 2.51±0.53 1.80±0.46 6.787<0.001 3.69±0.63 2.54±0.59 8.938<0.001 2.46±0.57 1.70±0.53 6.550<0.001 2.89±0.55 1.97±0.53 8.080<0.001
用藥前兩組患者ECF、GAS、SS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 ECF、GAS、SS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
組別ECF(ng/mL)用藥前 用藥后GAS(pg/mL)用藥前 用藥后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0.23±0.05 0.25±0.06 1.718 0.089(0.40±0.08)△(0.60±0.10)△10.476<0.001 210.45±36.17 211.99±36.54 0.201 0.841(160.23±24.38)△(123.10±20.13)△7.878<0.001 SS(pg/mL)用藥前 用藥后41.43±8.26 41.99±8.30 0.321 0.749(80.09±10.56)△(66.17±9.88)△6.457<0.001
用藥前, 兩組患者活動性炎癥評分及慢性炎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胃黏膜修復效果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胃黏膜修復效果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胃黏膜修復效果比較[(),分]
注: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
組別 活動性炎癥評分用藥前 用藥后慢性炎癥評分用藥前 用藥后對照組(n=45)觀察組(n=45)t 值P 值2.87±0.43 2.80±0.41 0.790 0.432(1.71±0.34)△(0.95±0.26)△11.911<0.001 2.09±0.48 2.13±0.49 0.391 0.697(1.84±0.39)△(1.09±0.36)△9.479<0.001
對照組有5 例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觀察組有3 例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用藥不良反應比較
臨床調(diào)查指出, 淺表性胃炎在所有慢性胃炎中占80%以上,中老年人是主要發(fā)病群體[13]。 疾病早期,患者不具備特異性癥狀,甚至無法引起患者的重視, 只有進行胃鏡/內(nèi)鏡檢查或是鏡下病理活檢,才能確診淺表性胃炎這一疾病[14]。 有研究指出,細菌及病毒感染、毒素刺激、刺激性食物、長期吸煙喝酒、口咽部慢性感染及藥物濫用等, 均可導致人體胃黏膜受損, 影響胃腸正常循環(huán)與新陳代謝, 繼而導致膽汁、十二指腸液反流,最終導致疾病形成。 胃鏡/內(nèi)鏡檢查可發(fā)現(xiàn)患者胃黏膜炎癥存在, 臨床治療多從抗炎著手[15]。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可有效控制胃黏膜炎癥,清除幽門螺旋桿菌,促使胃黏膜進行自我修復, 重建胃黏膜保護屏障, 有效抑制疾病進一步發(fā)展,緩解臨床不適癥狀。但是,大量研究指出,淺表性胃炎患者單純進行抗炎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聯(lián)合質(zhì)子泵抑制劑可提升疾病治療效果[16-18]。另外有研究指出,淺表性胃炎行抗炎治療時,雖然可有效控制炎癥水平,但藥物應用期間會對胃黏膜造成一定損傷,延緩疾病康復進程,誘發(fā)不良反應[19-20]。因此,淺表性胃炎采用抗炎治療時,還需進行胃黏膜保護修復治療,提升疾病治療效果[21-22]。
雷貝拉唑是一種常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 藥物可通過抑制H+-K+-ATP 酶發(fā)展,繼而達到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23-24]。胃酸分泌量減少,可改善胃內(nèi)環(huán)境,降低胃內(nèi)酸度,減少胃酸持續(xù)腐蝕胃黏膜的現(xiàn)象,提升胃黏膜保護能力。聯(lián)合抗生素一起應用,可提升胃黏膜修復效果, 進而提升人體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及修復功能,有效抑制炎性浸潤,改善炎癥反應狀態(tài),為胃黏膜修復創(chuàng)造優(yōu)良環(huán)境,促進患者康復。 最后,雷貝拉唑的不良反應輕微,用藥安全性較高,可保證淺表性胃炎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有效調(diào)節(jié)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最大程度提升臨床治療效果。
秦怡男[25]研究指出,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治療淺表性胃炎的同時,聯(lián)合應用雷貝拉唑腸溶片,可提升治療有效率(94.44% vs 74.074%),可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68.36±3.56) vs (83.95±4.23)],保障用藥安全性(7.41% vs 18.56%)。 該研究與上述結(jié)果一致,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78%高于對照組80.00%(P<0.05),腹脹、腹痛、噯氣、反酸、腹部燒灼感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 (P<0.05),GAS 水平低于對照組 [(123.10±20.13)pg/mL vs (160.23±24.38)pg/mL],胃黏膜修復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用藥不良反應6.67% vs 11.1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綜上所述, 雷貝拉唑腸溶片可有效治療淺表性胃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