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昕
(一)用筆
書法形態(tài)是由外物形態(tài)而來的,外物的陰陽便轉(zhuǎn)化為書法的陰陽,就與其用筆、筆畫、形態(tài)有關。用筆是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的第一位。古代傳統(tǒng)技法理論向來極其注重用筆。如唐代張懷瓘所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笨梢娪霉P對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重大,以下通過對智永《真書千字文》筆法的研究分析其特點。
露鋒起筆、藏鋒收筆。順鋒筆尖外露為主,多凌空取勢。如(圖1)“玄”的長橫;“余”的捺畫;雖然都為露鋒起藏鋒收,但是筆畫都有各自的形態(tài)之美,并不是機械與刻板,在不同的點畫、字形中具有不同的運動趨向。
尖起入筆、方起入筆。如(圖1)“方”的長橫均為方頭起筆;“文”的長橫均為尖起入筆,在《真書千字文》中,大多是尖頭入筆,在一字之中,尖頭與方頭并用,可以增字形的多樣性,使其靈活多變,新穎、奇異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以呈現(xiàn)不可再得的美感。
轉(zhuǎn)折方筆、圓筆、方圓并用。如(圖1)“霜”可以看出明顯的轉(zhuǎn)折處的方筆;“國”中的轉(zhuǎn)折為圓筆;在用筆中,更有方中帶圓的轉(zhuǎn)折,但是這類字切勿過于方折;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如有兩個以上的轉(zhuǎn)折,則會方圓并用,方筆的陽剛之氣與圓筆的陰柔之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加了筆畫的樂趣。
筆畫的向背關系。在書寫過程中,為了避免相同筆畫之間的相似度,從而產(chǎn)生了向與背的關系。如(圖2)“滿”右下方,左部短豎與中間的豎和右部豎鉤就產(chǎn)生了向背關系,因此就避免了字的呆板,從而很好的詮釋了這種用筆。
出鋒多變。如(圖2)有的鋒方筆順勢而出,如“友”的捺畫向右平出鋒;有的則是圓筆順勢出鋒,如“隨”字的捺畫,圓筆轉(zhuǎn)折;有的則是最后出鋒時頓筆后留一個小缺口后向右平鋪出鋒,如“趙”的捺畫,這一大特色的變化使得觀者賞心悅目,乃為上乘之作。
粗細對比明顯,如(圖2)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如“覆”上半部分的豎畫與橫畫之間的對比,這些肥瘦之間的行筆,使得整個字結(jié)體穩(wěn)重,生動自然。
長橫豐腴之態(tài)。平直中含屈勢,屈勢中見平直,體現(xiàn)出豐腴圓潤之美。如(圖1)“方”字側(cè)鋒行筆,前面重,后面稍提漸細,末端再加重變粗,呈蜂腰狀,有起伏感,誠如孫過庭《書譜》所云:“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如(圖2)“所”字的長橫因平向起筆,行筆中須向右上挑起,形態(tài)如蘭葉般飄逸,飄揚灑落,后面變細,筆鋒呈側(cè)棱狀,有一波三折之勢。
在智永《千字文》中勾畫的變化是其最大的特點,如(圖3)楷書常用的鉤法,如“初”中的鉤畫;有向左平推的鉤,如“寫”等字;有的則是含而微露的鉤,如“束”等字;有向左下方出的鉤,如“手”等字;有向左平出后向左上方的挑鉤,如“耳”這類字最然在其他字帖中不常見,但是在《千字文》最為普遍,并且最具特色。
(二)結(jié)體
結(jié)字在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評價智永:“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贬槍ψ中蔚恼路ê桶才潘枋雒總€字的的上下左右相鄰的呼應關系,以智永《千字文》中的結(jié)體進行分析。
以方為主,方縱相澗。因字賦形,并非根據(jù)筆畫的多少來決定筆畫的大小。如(圖4)大部分以方為主,多體現(xiàn)在左右結(jié)構(gòu)中,如“形”,外形輪廓多為規(guī)矩的方形,呈扁平狀;“才”字筆畫雖少,依舊縱向拉伸。保持字體的原貌就抓住其字的精髓所在,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關系。
錯落有致,收放自如,疏密相澗。左收右方,如(圖4)“竭”左側(cè)偏旁收緊,右側(cè)舒展;漲墨運用,“紈”字中的左半部分漲墨的筆法,疏密有致;左緊右放,如“誡”左半部分的筆畫中宮收緊,斜鉤呈舒展之態(tài),收放自如。正如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所說:“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云,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p>
(三)章法
章法是整幅作品的結(jié)構(gòu)特征,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古人論書,以章法為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也?!闭路梢哉f是很重要。劉熙載《藝概》:“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shù)字,大如一行及數(shù)行,一幅及數(shù)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梢娬路ㄔ跁鴮W中的地位不可小覷。由此可以分析智永“千字文”中的章法布局。
其主要采取的是有行無列這一形式,行距是均勻分布的,而列距不等,如(圖5),“天”“盈”“秋”“調(diào)”“金”“臣”左右?guī)缀醯染啵瑥摹坝瘛钡健疤枴泵黠@看字距變大,形成疏朗與收緊的相結(jié)合,達到自然天成的效果;字與字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是筆斷意連,牽絲映帶。章法所形成主體的精神美與客觀自然美的有機融合的整體美感境界,疏朗、自由。正如王氏《筆意贊》序文中所提出:“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忘(忘)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參考文獻
[1]李玲玲.精能之至 反造疎淡——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書對我創(chuàng)作的啟示[D],河南:河南大學,2019(6).
[2]許靜.傳承與創(chuàng)造一論書法史 上的《千字文》現(xiàn)象[D].南京: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8.
[3]王世征.中國書法理論要[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18(7).
[4]傅如明.中國古代書論選擇[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9).
[5]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6]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7.
[7] 高興全.智永與《真草千字文》在文化背景下的詮釋[J].北京:中國書法.2014.
[8]杜萌若、王鵬江.智永與晉唐書派流別—關于智永及《千字文》的對話[J].北京:中國書法.2014.